1、 ICS 65.020.40 B 65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2162018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方法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programs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2018 - 11 - 13 发布 2018 - 12 - 13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T 1216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术语与定义 . . 1 3 评价目的 . . 1 4 原则与依据 . . 1 5 基本要求 . . 2 6 评价策划 . . 2 7 评价内
2、容 . . 3 8 评价方法 . . 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 . 1 DB61/T 1216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向前、周拴成、侯娜、叶青、王迁、王虹雪。 本标准由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电话:029-82228320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30号 邮编:710048 DB61/T 12162018 1
3、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川秀美工程评价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与依据、基本要求、评价策划、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评价工作。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山川秀美 natural l andscapes 通过综合治理,在一定区域内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社会基础条件,达到山绿、水清、人 富,自然灾害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山川秀美工程 programs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s 为实现山川秀美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措
4、施。 2.3 功效系数法 efficacy coe fficient method 采用多目标规划管理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技术,将每一个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 百分制表示的分数,再汇总计算综合统计评价值。 3 评价目的 以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完成情况、生态体系改善情况、生态经济效益 等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4 原则与依据 4.1 评价原则 4.1.1 客观公正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衡量和评价,确保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1.2 全面准确 DB61/T 12162018 2 应覆盖山川秀美工程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造林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环节。
5、4.1.3 科学严谨 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合理确定指标。 4.1.4 公开透明 评价指标、评价过程公开透明。 4.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b) 法律、法规和标准; c) 山川秀美工程的方针、目标; d) 山川秀美工程的规划、设计等技术文件。 5 基本要求 5.1 基本条件 5.1.1 3 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等。 5.1.2 3 年内未发生其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事件。 5.2 评价组织 应由当地山川秀美工程领导小组策划、安排,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5.3 评价人员 5.3.1 宜从山川秀美工
6、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的专家库中选取,也可从相关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 企事业单位选取。 5.3.2 评价组组长应有从事水土保持等工作评价的经历,能够识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具 有组织协调、文字表达和现场把控能力。 5.3.3 评价组成员应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水土保持、植树种草、农业 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识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6 评价策划 6.1 策划输入 策划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 a) 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 b)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地区的生态特点、占地范围、建设现状及其他相关文件; c) 上级政府部门、当地相关
7、部门管理活动产生的信息、资料、数据、政策等。 6.2 策划内容 评价策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DB61/T 12162018 3 a) 评价组的组成; b) 评价时间; c) 评价程序和方法; d) 评价方案,包括:评价范围、依据、目的、工作程序、任务分工及时间安排等; e) 评价沟通; f) 特殊情况的处理。 6.3 策划的输出 应形成评价方案或评价计划任务书。 7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见附录A。 8 评价方法 8.1 总则 应根据指标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资料审查法和现场审查法。 8.2 获取评价指标的实际指标值 根据具体调查和监测报表获取各项监测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得出评价指标值。 8
8、.3 评价指标赋权 采用专家赋权法,就所有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函询的方式,反复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过程,最终 给出各级评价指标的参考权重。 8.4 各项指标赋值打分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及其要求,获得上限值和下限值,按照功效系数法计算各项指标得分。具体计算 见公式(1): 6040 ii ii i LU LV C (1) 式中: Ci第i 项评价指标功效系数得分; Vi第i 项评价指标实际值; Li第i 项评价指标下限值; Ui第i 项评价指标上限值。 注: 上限值和下限值根据具体评价的需要不同进行选择。上限值可以是所有参与评价的点的最优值,也可以是同行 业、全省的先进水平,还可以是确定的某一时期的
9、奋斗目标等。下限值可以是所有参与评价的点的最差值,也 可以是同行业、全省的最低水平,或某一时期的最差值。 8.5 计算综合得分 DB61/T 12162018 4 将各指标得分按照评价指标表中赋予的具体权重,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平均,得 到综合得分。 a) 评价小类 B j的计算见公式(2) : n i iij fCB 1 (2) 式中: Bj第j 项评价小类评价得分; Ci第i 项评价指标功效系数得分; fi第i 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i评价指标的顺序标号, i=1,2,n; j评价小类的顺序标号; n评价指标的数量。 b) 评价大类 A k的计算见公式(3) j m j jk
10、fBA 1 (3) 式中: Ak第k 项评价大类得分; Bj第j 项评价小类评价得分; fj第j 项评价小类的权重; j评价小类的顺序标号, j=1,2,m; m评价小类的数量。 c) 评价点综合得分 D的计算见公式(4) : k k k fAD p 1 (4) 式中: D评价点综合得分; Ak第k 项评价大类评价得分; fk第k 项评价大类的权重; p评价大类的数量。 8.6 确定评价等级 依据评价分数,评价结果分为3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和一般, 其中:得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含90 分),80分90分良好(含80分),80分以下为一般。 DB61/T 12162018 1 A A 附 录
11、A (规范性附录)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 A.1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见表A.1。 表A.1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指标说明 A1.决策(10%) B1.组织(50%) C1.组织机构(50%) 成立组织机构,有具体的责任部门,明确牵头部门 C2.人员结构(30%) 组织机构中人员合理,技术人员比例应不少于50% C3.职责清晰程度(20%) 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工作人员职责清晰 B2.规划(50%) C4.规划内容完整性(60%) 有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基 础设施用地布局,工程规模,工程性质,投资额
12、度,建设计划等 C5.规划审查情况(20%) 是否通过相关部门审查 C6.规划实施情况(20%) 规划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且实施记录可查 A2.建设情况(60%) B3.基础设施(30%) C7.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率(50%) 实际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计划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0% C8.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完成率(50%) 实际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数/计划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数100% B4.植树造林(35%) C9.退耕还林计划完成率(20%) 实际退耕还林(草)面积/计划退耕还林(草) C10.封山(沙)育林计划完成率(20%) 实际封山(沙)育林面积/计划封山(沙)造林面积100% C11.人工造
13、林计划完成率(20%) 实际人工造林面积/计划人工造林面积100% C12.造林保存率(20%) 累计造林保存面积/累计造林面积100% C13.林草覆盖率增长率(10%) (报告期林草植被盖度-基期林草植被盖度)/基期林草植被盖度100% DB61/T 12162018 2 表 A.1 山川秀美工程评价计分表 A2.建设情况(60%) B4.植树造林(35%) C14.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10%) 森林蓄积量/林分面积100% B5.退耕还草(35%) C15.品种选用科学性(30%) 所选的品种同当地自然条件的契合程度 C16.草地治理完成率(35%) 实际草地治理面积/计划草地治理面积1
14、00% C17.草地田间养护规范程度(35%) 按照草地种植、养护的要求进行田间管理,管理过程应有记录 A3.效益(30%) B6.生态效益(70%) C18.土壤侵蚀减轻程度(5%) 土壤侵蚀等级 C19.严重沙化耕地面积减少率(10%) (报告期严重沙化耕地面积-基期严重沙化耕地面积)/基期严重沙化耕地面积 100% C20.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率(5%) (报告期农作物受灾面积-基期农作物受灾面积)/基期农作物受灾面积100% C21.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10%) (报告期有效灌溉面积-基期有效灌溉面积)/基期有效灌溉面积100% C22.沙化土地治理率(10%) 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沙化
15、土地面积100% C23.沙化草地变化率(10%) (报告期沙化草地面积-基期沙化草地面积)/基期沙化草地面积100% C24.扬尘扬沙日数减少量(10%) 报告期内风沙天气出现频率的变化情况 C25.输沙减少量(10%)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以来下游泥沙危害减少程度 C26.区域绿化覆盖率(10%) 区域绿化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00% C27.森林覆盖率(10%) 森林覆盖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00% C28.草被覆盖率(10%) 草被覆盖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00% B7.经济效益(30%) C29.林业增长贡献率(30%) 林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C30.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30%) (报告期粮食播种面积-基期粮食播种面积)/基期粮食播种总产量100% C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率(40%) (报告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期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期农民人均纯 收入100% 注1: A.B.C三层指标后括号内百分数为该指标权重。 注2: 未涉及指标得分为满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