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140 B 47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4192019 代替 DB52/T 419 2008 中蜂无公害饲养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pollution free keepingfor Chinese bee 2019 - 07 - 15 发布 2020 - 01 - 15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4192019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基本要求 . . 3 5 蜂群饲养 . . 3 附录
2、 A(规范性附录) 人工花粉、花粉条的制作和饲喂 . 8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浅继箱饲养 . 9 附录 C(规范 性附录) 人工育王 . 10 DB52/T 419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DB52/T 419-2008贵州省 中蜂无公害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与DB52/T 419-2008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蜂群、群势、蜂巢、巢脾、赘脾、蜜源、粉源、蜜粉源、流蜜期、分蜂热、足蜂、
3、蜂路 等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蜜蜂饲养条件的蜂种规定; 删除了巢虫阻隔器使用内容; 增加了人工育王的规定。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遵义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莹、龚俞、张芸、侯萍、李雪松、任丽群、张立、李维、张游宇、邓位喜、 马啸天、陈仕甫、彭屹、王定军、唐明艳、刘青、李波、叶龚飞、王承均、陈念。 DB52/T 419-2008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2/T 419-1998。 DB52/T 4192019 1 中蜂无公害饲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蜂无公害饲养的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蜂群饲养。 本标准适用
4、于贵州省中蜂的无公害饲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5138 无公害食品 蜜蜂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贵州中北部 north and middle region of Guizhou 贵州省北纬26线以北的地区。 3.2 贵州南部 Southern Guizhou 贵州省北纬26线以南的地区。 3.3 蜂群 colony 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和少量雄蜂组成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5、3.4 群势 power of colony 衡量蜂群强弱,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3.5 蜂巢 honeycomb 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 DB52/T 4192019 2 3.6 巢脾 comb 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 3.7 赘脾 hanging comb 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3.8 蜜粉源 nectar and pollen plans 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花粉和花蜜的开花植物。 3.9 蜜源 nectar plants 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花蜜的开花植物。 3.10 粉源 pollen plants 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花粉的开花植物。 3.11 流蜜期
6、nectar flow 外界有一种以上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蜂蜜的时期。 3.12 分蜂热 swarm 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的现象。 3.13 足蜂 sufficient bee 巢脾两面一个挨一个爬满蜜蜂。 3.14 蜂路 bee way 巢脾与巢脾之间、巢脾与箱壁之间的距离。繁殖期为8 mm10 mm,大流蜜期可逐步扩大至12 mm 15 mm。 DB52/T 4192019 3 3.15 蜂箱 bee hive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主要有中华蜜蜂标准蜂箱、意蜂 朗式蜂箱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浅继箱。 4 基本要求 4.1
7、群势指标 各个时期蜂群的标准群势如下: a) 春季包装起步群势的最低标准为 3 框足蜂; b) 主要蜜源大流蜜开始期,7 框左右; c) 夏季无乌桕等主要蜜源、越夏期长达 4 个月以上的地区,5 月中旬以前为 4 框以上; d) 蜂群 12 月上旬越冬前,4 框以上。 4.2 产量指标 在有春、夏或春、秋两季大蜜源的地区,定地或定地加小转地饲养,每群蜂年产蜜量10 kg15 kg。 4.3 使用蜂种 华中型中蜂或云贵高原型中蜂经选育后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蜂种。 4.4 蜂群安置 4.4.1 晚秋及冬、春两季应安排在避风(北风)向阳处,夏季应安置在阴凉通风处。宜安置在冬、春 两季当阳、能避北风、夏
8、季又有高大落叶乔木遮荫之处。 4.4.2 蜂群放置不应过于集中,应利用地形、地物,分散放置,巢门方向错开。 5 蜂群饲养 5.1 春季管理. 5.1.1 适时春繁 5.1.1.1 2 月上旬前后,当地平均气温到达 6 左右开始包装春繁。在有柃木(野桂花)、早油菜的 地区,可边繁殖、边取蜜。 5.1.1.2 包装时,按足框蜂量配脾或抽减掉 1 个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巢内布置,每群 蜂或每只王至少应有 1 张蜜粉脾作饲料,其余为半蜜脾、蜜脾。箱内空余部分塞草把或插泡沫板,巢内 布置见图 1。蜂巢布置好后,先盖覆布,再盖副盖、草帘,箱底垫 1 层厚稻草。 DB52/T 4192019 4
9、 图1 蜂群包装 5.1.1.3 3 月下旬气温稳定上升后,当蜂群群势超过 5 框足蜂时,应及时撤去内、外包装。 5.1.2 奖饲与补饲 5.1.2.1 蜂群包装后,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每晚用少量 1:1 的糖水(白糖:水)连续奖饲 23 周, 刺激蜂王产卵。 5.1.2.2 遇长期连续阴雨、群内缺蜜时应及时补饲。春季取蜜时适当留足饲料,应避免寒潮断蜜。 5.1.3 喂粉 出现连续阴雨、巢内缺粉,应及时饲喂人工花粉条或代用花粉。 5.1.4 喂水 春繁初期,气温较低时,实行巢门喂水,水中加0.1%0.5%的食盐。 5.1.5 蜂脾管理 5.1.5.1 春繁初期,应使蜂王在原有巢脾上宜扩大产卵圈
10、。蜂群中原有不完整的巢脾被接造,接近于 造成完整的巢脾时,应及时加入优质巢脾扩巢,保持蜂、脾相称。 5.1.5.2 外界开始流蜜,蜂群中出现赘脾或框梁上有新蜡点时,加入整张巢础造脾。封盖子脾中的旧 脾、虫害脾移至两侧作边脾,待幼蜂出尽后提出箱外化蜡。 5.1.6 春季大流蜜期的管理 5.1.6.1 控制分蜂热使用中蜂标准箱或意蜂标准箱饲养的蜂群经春繁,群势达 7 框左右足蜂、有子脾 5 张6 张时,应叠加浅继箱。 5.1.6.2 加浅继箱后,如出现分蜂热,割非种用雄蜂脾,并剪去蜂王一侧前翅的 1/31/2,应及时取 去巢内存成熟蜜。 5.1.6.3 采取上述措施仍控制不住分蜂热的蜂群,应扣老王
11、,利用自然王台或人工王台实行分蜂。若 新王不能出房、飞失或交尾不成功,再放出老王或与其他蜂群合并。 DB52/T 4192019 5 5.1.7 流蜜尾期管理 春季最后一个蜜源流蜜尾期,按每框足蜂留足1 kg1.5 kg饲料。饲料不足的,流蜜期结束后 (5月中旬),用2:1的糖水连续大喂几晚,迅速补足。 5.1.8 育王换王及人工分蜂 5.1.8.1 当地春季最后一个蜜源结束前 20 天,开始首批人工育王,王台成熟后用于分蜂、组织交尾群 或替换老、劣蜂王。 5.1.8.2 春季大流蜜前、中期宜控制不分蜂(方法见 5.1.6),流蜜后期结合换王、分蜂,提交尾群。 流蜜期内如分蜂,一般应按原群脾多
12、、分出群脾少的方法,实行不均等分蜂 (分蜂方法参见 5.3.1.6.3) 。 大流蜜期临近结束前及流蜜结束后分蜂,宜按均等分蜂法,将蜂群一分为二。 5.1.8.3 春季按 1:1 的比例分群;应及时收捕自然分蜂的分出群,增加全场蜂群数。已达一定规模的 蜂场,以换王为主,适当控制分蜂。 5.1.8.4 春季宜换去超过 1 年龄的老蜂王(留种用的蜂王除外)。大流蜜后期未换王的蜂群,应扣老 王,介绍成熟王台或处女王,实行全面换王。新王交尾失败,再选优良的被贮老王调回蜂群。 5.2 夏季管理 5.2.1 夏季有大蜜源(乌桕、荆条)地区的蜂群管理 5.2.1.1 乌桕流蜜前的管理 5.2.1.1.1 贵
13、州北部乌桕开始流蜜的时期,在 6 月中旬前后,各地应根据当地乌桕常年开始流蜜的日 期以及蜂群群势来确定。不同蜂群群势提前繁殖时间见表 1。 表1 不同蜂群群势提前繁殖时间 蜂群群势框 3 35 5 提前繁殖时间天 流蜜期前 5060 流蜜期前 4050 流蜜期前 30 5.2.1.1.2 外界缺蜜期,每隔一晚用 1:1 的糖水奖饲,每群每次奖饲白糖 0.15 kg,至子脾上蜜环高 度达到 5 cm。 5.2.1.1.3 当蜂群群势达 78 框左右足蜂(箱内放脾 7 张8 张)、有子脾 5 张6 张时,停止奖饲。 用中蜂标准箱或意蜂标准箱饲养的蜂群应及时分别叠加浅继箱。 5.2.1.2 乌桕流蜜
14、期管理 5.2.1.2.1 取蜜及控制分蜂热 5.2.1.2.1.1 6 月上中旬进入乌桕大流蜜期后,群势达到 7 框8 框足蜂、有子脾 5 张6 张子脾的蜂 群,浅继箱。 5.2.1.2.1.2 如出现分蜂热,割除非种用的雄蜂脾,并将蜂王其中一侧前翅剪去 1/3,应及时收取成 熟蜜。 5.2.1.2.1.3 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控制分蜂热的蜂群,应扣老王,利用自然王台或人工王台实行分蜂。 DB52/T 4192019 6 5.2.1.2.1.4 流蜜后期按要求留足饲料。 5.2.1.2.2 育王、换王 乌桕花中期育王,后期换王,替换春季尚未换完的老王,发展中的蜂场继续分蜂。 5.2.1.2.3
15、 加础造脾 利用大流蜜期加础造脾,应及时淘汰旧脾,化蜡灭虫。 5.2.1.3 夏末、秋初缺蜜期管理 缺蜜期间宜做箱外观察,少开箱。如发现异常,再开箱检查。平时每隔7天10天,利用清晨、傍 晚快速检查饲料和病害。根据查蜂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一直到秋繁时止。饲料不足的蜂群,应用 2:1的糖水连续饲喂至巢脾上的蜜环高度不低于9 cm10 cm。缺蜜期应注意防止盗蜂。 5.2.2 夏季无主要蜜源(乌桕、荆条)地区蜂群管理 5.2.2.1 平衡群势 春季大流蜜期结束到5月中旬断蜜前, 每6天从6框以上的强群中抽1框出房子脾与弱群中的幼虫脾对 调,以强助弱。外界断蜜后,停止调脾。 5.2.2.2 补饲及
16、日常管理 5.2.2.2.1 夏初外界断蜜后,全面检查 1 次群内存蜜。饲料不足的蜂群,用 2:1 的糖水连续饲喂。缺 夏季蜜源的地区,每脾足蜂应备足越夏饲料 1.5 kg。 5.2.2.2.2 日常管理见 5.2.1.3。 5.2.2.3 防暑降温 7月9月中旬高温期,应遮荫防晒,6框以上的蜂群叠加空浅继箱或空继箱。酷暑干旱时,巢内加 挂水脾,傍晚用水淋湿箱底泥地降温。 5.2.2.4 防治胡蜂 9月10月胡蜂活动期,宜采用圆孔式巢门。在巢门前用竹篾拍杀胡蜂。 5.3 秋、冬季管理 5.3.1 秋季繁殖期管理 5.3.1.1 适时秋繁 贵州秋冬季的主要蜜源有盐肤木、野藿香、千里光、柃等。根据
17、当地常年秋季主要蜜源开始流蜜的 日期以及蜂群群势确定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日期。不同基础群势最适起繁日期见表 2。 表2 秋季流蜜期不同蜂群群势提前繁殖时间 蜂群群势框(足蜂) 3 35 5 提前繁殖时间 天 流蜜期前 7075 流蜜期前 5060 流蜜期前 3040 DB52/T 4192019 7 5.3.1.2 奖饲 开始秋繁后,保持蜂、脾相称。每隔一晚用 1:1 的糖水连续奖饲。奖饲要少量多次,子脾上蜜环 高度不超过 5 cm。辅助蜜源流蜜或秋季在流蜜期前已达标准群势(7 框左右足蜂)的蜂群,停止奖饲。 5.3.1.3 喂粉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如遇连续阴雨,群内缺粉,应及时补饲人工花粉。
18、5.3.1.4 防病、治病 一旦发现病害,应按照NY 5138要求执行。 5.3.1.5 防暑和保温 5.3.1.5.1 7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群势超过 6 框足蜂、放脾 7 框8 框以上的蜂群,应叠加空浅继箱防 暑。 5.3.1.5.2 进入 9 月中旬后,群势不足 6 框的蜂群,应撤除浅继箱。蜂群应注意保温,先盖覆布,再 盖纱盖及草帘。 5.3.1.6 加础造脾及处理旧脾 奖饲后及秋季流蜜期,框梁上出现白色蜡点、蜂群开始造脾时,加础造脾。旧脾及虫害脾移至蜂巢 两侧作边脾,等幼蜂出尽后提出巢外应及时化蜡。较好的巢脾如需保留使用,可在冰柜中冷冻两天后或 用硫黄燃烧熏蒸两次,每次间隔5天7天
19、密闭保存。 5.3.1.7 控制分蜂热 参照5.1.6方法执行。 5.3.2 秋、冬季流蜜期管理 5.3.2.1 大流蜜期管理 盐肤木、秋荞、野藿香、千里光、柃(野桂花)等进入大流蜜期后,应适时取蜜,防止蜜压子,控 制分蜂热。气候好、流蜜旺时全取,气候不稳定、流蜜差时抽取或不取。 5.3.2.2 补足越冬饲料 5.3.2.2.1 当地最后一个蜜源流蜜后期留足饲料。 5.3.2.2.2 留蜜标准:每脾足蜂 1.5 kg2 kg 左右,如不足,用 2:1 的糖水连续饲喂补足。 5.3.2.2.3 补饲时期:贵州中北部地区应不迟于 10 月上旬,贵州南部应不迟于 11 月中旬。 5.3.3 越冬期管
20、理 当地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结束,到第2年包装春繁前这段时期,宜不开箱,让蜂安静结团。发现蜂 群缺蜜,应加入现成蜜脾或用2:1的糖水灌脾补饲。 DB52/T 4192019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人工花粉、花粉条的制作和饲喂 A.1 人工花粉制作 于花粉中略加少许温水,搁置半天发润。待蒸锅上汽时,将花粉平摊在蒸格的纱布上,蒸15 min杀 菌,取出待冷。搓散花粉团,倒入适量煮开冷却后的蜂蜜,调制成软而不稀的人工花粉。 A.2 花粉条制作 A.2.1 做花粉条时,将上述调好的人工花粉搓成直径3 cm、长10 cm15 cm的条状物。 A.2.2 饲喂时,花粉条放在框梁上,并盖上塑
21、料薄膜防止干燥。 DB52/T 4192019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浅继箱饲养 B.1 加浅继箱的时期 蜂群达7框左右足蜂、有5张6张子脾时,加浅继箱。浅巢框与巢脾相对排列,让蜂群造脾、贮蜜。 浅巢框下梁与巢框上梁垂直间距不超过7 mm,中间不加隔王板。除蜂蜜生产期外,在夏、秋季高温期, 也可叠加空浅继箱。 B.2 浅继箱的管理 B.2.1 浅继箱巢脾的准备 浅继箱巢脾可用提出箱外、脾面较新、整齐的巢脾截短,改造成浅巢脾,也可在蜂群繁殖期在巢箱 中加浅巢础框造脾,造好后应及时提到浅继箱上使用。 B.2.2 巢脾的管理 B.2.2.1 大流蜜期加浅继箱,可采取以下办法,可抽掉
22、巢箱中的边蜜粉脾,使蜜蜂上浅继箱贮蜜。或 蜂群密集时,直接加上浅继箱,让米粉在浅继箱的巢脾中贮蜜。 B.2.2.2 浅继箱中的贮蜜未封盖,可一直存放在浅继箱中,待后续蜜源到来时,封盖后再取蜜。秋季 大流蜜期过后,气温渐低,可拆下浅继箱,恢复平箱饲养。 DB52/T 4192019 10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人工育王 C.1 种用雄蜂培育 在移虫育王前20天选择群势强、分蜂性弱、采集能力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和且蜜粉储备充足的 蜂群培育种用雄蜂。在蜂群中加入雄蜂巢础框造雄蜂巢脾,采用框式隔王栅或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控 制在雄蜂巢脾上, 迫使蜂王在雄蜂房中产雄蜂卵。 根据培育蜂王的
23、数量, 培育出足够数量的的种用雄蜂, 按1只蜂王培育30只50只的比例培育种用雄蜂。当秋季培育蜂王时,培育种用雄蜂数量需增加才能保 证正常交配和充分受精。 C.2 母群的组织安排 选择繁殖能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以及具有稳定的特征和突出的生产性能,蜜粉饲料充足、 哺育蜂多的蜂群作为母群。将母群用隔王栅将蜂群分为有王的繁殖区和无王的哺育区,移虫前4天,在 繁殖区放入一张空巢脾和蜜蜂充足的封盖子脾, 采用隔王栅或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控制在空巢脾上产 卵。在哺育区要有大量的哺育蜂和采集蜂,蜜粉要充足,因此在哺育区放入4张巢脾,两张卵虫脾放在 中间,两张蜜粉源充足的封盖子脾放在边上。 C.3 台制
24、备 采用木制的蜡棒制作王台,直径为9 mm,先把蜡棒置于冷水中浸泡30分钟,甩去蜡棒上的水滴,垂 直插入融化的蜂蜡中至蜡棒的10 mm处,提起再插入,连续重复三次,逐次减少蜡棒插入的深度1 mm,形 成底厚口薄的蜡碗。 蘸好蜂蜡后插入冷水中冷却片刻, 蜡碗和蜡棒因为在冷水中的收缩系数不同而分离, 将蜡碗脱下垂直粘在王浆条上。将粘好蜡碗的育王框或塑料台基放入母群哺育区,让蜜蜂对其进行清理 约2小时后取出进行移虫。 C.4 移虫 采用复式移虫的方法,在移虫的前一天,从其它幼虫脾上,选取1日龄或2日龄的幼虫进行第一次移 虫,移虫后将育王框放入哺育群中,培养一天后取出,用镊子将幼虫夹出,留下蜡碗中的蜂
25、王浆,将母 群中的1日龄幼虫移入蜡碗中原来幼虫的位置。移完幼虫后立即将育王框放入哺育群,让蜡碗中的幼虫 正常发育为处女王。移虫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的直射减少幼虫暴露在外界的时间。 C.5 交尾群组织 在蜂王出台前1天2天组织交尾群, 从正常蜂群中带蜂提出封盖子脾和蜜粉脾放入交尾箱中组成新 蜂群。 DB52/T 4192019 11 C.6 成熟王台诱入 蜂王出台前1天2天,从王浆条上割取王台,在交尾群两巢脾相向的一面用手指压陷一些巢房将待 诱入的王台直接嵌入,并将两巢脾靠紧即可。诱入王台前应彻底检查并毁去改造王台,割取王台时切忌 抖动育王框,可用蜂刷刷去育王框上的工蜂,割取过程中保持王台的垂直状态,不能侧放,不能倒置。 为防止王台诱入交尾群遭到破坏,可用锡箔纸包裹王台,只留出出口。 C.7 蜂王提用 诱入王台后1天2天,检查诱入王台的接受情况,出台后5天10天检查处女王交尾、产卵或损失 情况;出台后12天13天,检查新王产卵情况,如果未产卵或产卵不正常的蜂王给予剔除。新蜂王产卵 后3天5天,交尾群众巢脾已全部产满卵时,应对蜂王进行提用。 C.8 育王批次 第1批育王后5天7天,进行第2批育王。 _ DB52/T 4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