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140 B 0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642019 茶蚜茧蜂繁殖与利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pag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phidius 2019 - 12 - 03 发布 2020 - 05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64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基础设施 及仪器设备 . . 2 5 寄主繁殖 . . 4 6 茶蚜茧蜂的繁殖 . . 5 7
2、 收集与释放 . . 6 8 茶蚜茧蜂 田间保育 . . 7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基础设施 . 8 DB52/T 1464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正河山标准化咨询事务所 (有 限合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展茂魁、陈华、赵斌、司徒春南、王健、路纪芳、蔡静芸、杜文先、王淑君、 孙亚茹、杨忠岐、郑巧英、张新凯。 DB52/T 14642019 1 茶蚜茧蜂繁殖
3、与利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蚜茧蜂繁殖与利用技术的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寄主繁殖、茶蚜茧蜂繁殖、收集与 释放、茶蚜茧蜂田间保育技术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茶蚜茧蜂的大规模繁育和田间释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2063.1 天敌昆虫室内饲养方法准则 第1部分:赤眼蜂室内饲养方法 NY/T 2063.2 天敌昆虫室内饲养方法准则 第2部分:平腹小蜂室内饲养方法 NY/T 2063.3 天敌昆虫室内饲养方法准则 第3部分:
4、丽蚜小蜂室内饲养方法 NY/T 2063.4 天地昆虫室内饲养方法准则 第4部分:七星瓢虫室内饲养方法 DB52/T 626 贵州高产优质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蚜 Toxoptera aurantii 半翅目蚜科声蚜属昆虫,一种趋嫩性较强、较专化刺吸茶梢汁液的重要害虫,又名橘二叉蚜。 3.2 萝卜蚜 Lipaphis erysimi 同翅目蚜科,俗称菜缢管蚜,在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繁殖的蚜虫。 3.3 茶蚜茧蜂 Aphidius 茶蚜的重要寄生蜂,特指:日本柄瘤蚜茧蜂 ( Lysiphlebus japonicus)、 燕麦蚜茧蜂( Aphi
5、dius avenae haliday)和印度三叉蚜茧蜂( Trioxys indicus)三种寄生蜂。 DB52/T 14642019 2 3.4 繁殖与利用 propagation a nd utilization 繁育和保护技术,使茶蚜茧蜂长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3.5 僵蚜 parasitized aphids 被茶蚜茧蜂寄生后,僵硬、不透明的茶蚜死亡虫体。 3.6 成蜂 adult wasp 茶蚜茧蜂的成虫。 3.7 羽化 eclosion 茶蚜茧蜂成蜂破僵蚜而出的过程。 3.8 蚜蜂比 the ration of female wasp with parasitized aphi
6、ds 田间释放时,茶蚜和茶蚜茧蜂的比例数值。 3.9 寄主 host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 关系称为寄生,其中受害的一方就叫寄主。本标准中特指茶蚜。 3.10 替代寄主 alternative host 除了茶蚜寄主外,在茶蚜茧蜂寄主范围内的其它寄主昆虫。 4 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 4.1 基础设施 4.1.1 茶蚜培育、保种温室 4.1.1.1 培育温室为通风、透光、遮阳、隔离性好的大棚,大棚占地面积 15 m 2 20 m 2 。大棚应设置可 伸缩遮阳网, 参见附录 A.1。培育温室温度应保持在 17 27 ,相对湿度在 50
7、%80%之间。 4.1.1.2 保种温室搭建在温室大棚内,温室配备制冷系统,占地面积 5 m 2 10 m 2 ,大棚占地面积 15 m 2 20 m 2 ,参见附录 A.1。保种温室温度应保持在 10 15 ,相对湿度在 40%70%之间。 4.1.1.3 培育温室和保种温室应分开搭建,相邻即可。 DB52/T 14642019 3 4.1.2 茶蚜茧蜂培育、保种温室 4.1.2.1 培育温室为通风、透光、遮阳、隔离性好的大棚,大棚占地面积 15 m 2 20 m 2 。大棚应设置可 伸缩遮阳网,参见附录 A.2。培育温室内温度保持在在 25 27 之间,相对湿度在 70%80%之间。 安装
8、 60 目防虫网组成空间大小相同的间隔。 4.1.2.2 保种温室搭建在温室大棚内,温室配备制冷系统,占地面积 5 m 2 10 m 2 ,大棚占地面积 15 m 2 20 m 2 ,参见附录 A.2。保种温室温度应保持在 3 5 之间,相对湿度调整在 60%70%范围内, 室内设置分层支架,用于存放保种僵蚜。 4.1.2.3 培育温室和保种温室分开搭建,相邻即可。 4.1.3 扩繁室 扩繁室在室外搭建,用于种蚜和种蜂的扩繁,占地面积15 m 2 20 m 2 ,配置温湿度检测和控制系统, 参见附录A.3。每个扩繁室产蜂量为23 万头。 4.1.4 替代寄主萝卜蚜培育、保种温室 替代寄主萝卜蚜
9、培育、保种温室符合4.1.1茶蚜培育、保种温室给出的要求,按此要求建设参见附 录A.1。 4.1.5 茶树种植室 4.1.5.1 茶树种植室为通风、透光、隔离性好的大棚,面积宜 50 m 2 ,以结实材料作为框架,参见附录 A.4。茶苗种植采用盆栽方式进行,茶蚜、茶蚜茧蜂保种和培育所需茶苗均由茶叶种植室提供。 4.1.5.2 茶树种植管理按照 DB52/T 626 的要求执行。 4.2 仪器设备 4.2.1 接蚜器 选择质地柔软的毛笔。 4.2.2 茶蚜茧蜂收集器 茶蚜茧蜂收集器由吸蜂嘴、导蜂管、盛蜂容器、隔离网、吸力装置、控制开关等部件组成。 4.2.3 其他仪器设备 其他仪器设备包括: a
10、) 制冷器; b) 加湿器; c) 加热器; d) 烤箱; e) 光学显微镜; f) 恒温培养箱; g) 紫外灯; h) 自控温度湿度记录仪; i) 无菌塑料瓶; j) 无菌塑料盒、杯、箱。 DB52/T 14642019 4 5 寄主繁殖 5.1 茶蚜繁殖 5.1.1 种源采集 茶蚜作为茶蚜茧蜂的主要寄主,应从茶园收集未被寄生的龄、龄无翅若蚜,装入无菌塑料瓶, 立即带回茶蚜培育、保种温室进行培育、保种。 5.1.2 茶蚜接种 待茶苗定植长出23 叶时,应用接蚜器轻轻挑取若蚜接种在茶叶幼嫩叶片中间部位偏叶基部的背 面。每株植株接种2030 头若蚜。 5.1.3 茶蚜的管理 5.1.3.1 繁殖
11、时间 茶蚜从接种之日起,繁殖周期为5 d7 d。 5.1.3.2 繁殖方法 培育温室在育种前应清除室内其他昆虫,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茶苗接种茶蚜后,保持茶蚜培育 温室温度在17 27 ,相对湿度在50%80% 之间。加强茶叶植株水肥管理,保证水肥需求。茶蚜繁 殖周期在5 d7 d,接蚜后应注意培育温室内卫生状况。 5.2 替代寄主繁殖 5.2.1 萝卜蚜采集 萝卜蚜作为茶蚜茧蜂的替代寄主,应采集其未被寄生的无翅若蚜,装入无菌塑料瓶,快速带回替代 寄主萝卜蚜培育、保种温室进行培育、保种。 5.2.2 萝卜蚜接种 萝卜苗在室外盆栽,待萝卜长出57 片叶,株高25 cm30 cm时,将植株移至培育
12、温室,用接蚜器 轻轻挑取若蚜接种在幼嫩叶片中间部位偏叶基部的背面。每株植株接种2030 头若蚜。 5.2.3 萝卜蚜繁殖的管理 5.2.3.1 繁殖时间 萝卜蚜从接种之日起,繁殖周期约为5 d7 d。 5.2.3.2 繁殖方法 培育温室在育种前用75%酒精进行消毒,紫外灯照射12 h。已接种萝卜蚜的植株转移后,应保持培 育温室温度在17 27 ,相对湿度在50%8%之间,一个繁殖周期收集一次萝卜蚜。接蚜后应注意培 育温室内卫生状况。 DB52/T 14642019 5 6 茶蚜茧蜂的繁殖 6.1 种蜂采集 6.1.1 应从茶园大量收集僵蚜带回实验室,在温度 17 27 ,相对湿度 50%80%
13、的条件下进行培 育,待有寄生蜂羽化出蜂后,收集寄生蜂,并进行鉴定。 6.1.2 将得到的种蜂在培育温室内接种茶蚜,在温度 25 、相对湿度 65%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待其羽化出蜂。如此连续繁殖 23 代后去杂提纯。 6.2 种蜂保种 6.2.1 茶蚜茧蜂的保种应主要采用僵蚜冷藏的方法进行,将种蜂寄生 2 d3 d 的僵蚜转移至茶蚜茧蜂 保种温室,在 20 条件下放置 6 h8 h;在 15 条件下放置 6 h8 h;10 条件下放置 6 h8 h(逐 级降温)。 6.2.2 最后在 3 5 ,相对湿度 60%70%条件下低温保存,保存周期为 30 d35 d,期间不应将 保种僵蚜取除。
14、6.3 茶蚜茧蜂饲养 6.3.1 种蜂消毒 6.3.1.1 将即将羽化的寄主僵蚜放入密闭容器中,用高锰酸钾和甲醇溶液(1:2 W/V)熏蒸消毒 1 h2 h 后取出,待气味挥发完之后置于育种室繁育。 6.3.1.2 消毒程序按照 NY/T 2063.1 的要求执行。 6.3.2 茶蚜茧蜂的接种 6.3.2.1 在接种茶蚜茧蜂之前首先将茶苗移至培育温室并接种茶蚜使其在茶苗上定植。 6.3.2.2 选择龄或龄的无翅若蚜,按每株茶叶植株 2030 头的接种量接种茶蚜。具体操作方法符 合 5.1.2 给出的细节,并按照 5.1.3 的条件要求进行 5 d7 d 的育蚜处理。 6.3.2.3 收集经消毒
15、处理后羽化出蜂的成蜂,待培育温室茶蚜定植后,按 5:110:1 蚜蜂比将成蜂放 入繁蜂室内,不施加任何干预任其寻找茶蚜寄主。 6.3.3 繁殖条件 培育温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7 25 、相对湿度65%70%之间,繁殖周期约为25 d。接种10 d后应 降低繁蜂室内光照强度,同时保持繁蜂室卫生及通风情况。 6.3.4 指标检测 6.3.4.1 在不同时期应抽取一定数量的僵蚜分装于小试管中,在 25 ,相对湿度 65%70%的条件下 进行培育,待其发育至羽化出蜂。检查记录羽化出蜂数、僵蚜遗留蜂数、畸形蜂数、性比,最后计算羽 化率。 6.3.4.2 性比、寄生率、羽化率、遗留蜂率计算方法按照 NY/T
16、 2063.1、NY /T 2063.2、NY /T 2063.3、 NY/T 2063.4 的要求执行。 6.4 茶蚜茧蜂复壮 6.4.1 为了保证种蜂的优良性状和较高的寄生率,要防止种蜂的退化。当一个保存周期满(30 d35 d) 或种蜂出现退化现象后,需进行复壮处理。 DB52/T 14642019 6 6.4.2 复壮在 17 25 、相对湿度 65%70%的条件下采用萝卜蚜与茶蚜交替接种的方式进行,并 将接种时的蚜蜂比控制在 5:110:1。期间应减少人为干预。 7 收集与释放 7.1 僵蚜收集 应提前在培育温室大量繁育僵蚜,当茶叶叶片上80% 的茶蚜形成僵蚜时,去除未被寄生的茶蚜,
17、取 下整个叶片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塑料盒(17 cm10 cm7 cm)备用。 7.2 成蜂收集 应在培育温室大量繁殖茶蚜茧蜂成蜂,用经过消毒处理的茧蜂收集器收集成蜂,盛放于经过消毒处 理的塑料箱(65 cm65 cm65 cm)备用,塑料盒用纱布封口,保证透气。 7.3 包装 7.3.1 僵蚜包装时每个塑料盒盛放约 100 片茶叶,每片叶片约 20 头僵蚜,共计 2000 头僵蚜。 7.3.2 成蜂包装时每个塑料箱盛放 0.51.0 万头成蜂。 7.4 储存 7.4.1 僵蚜储存在 3 5 时,储存周期为 30 d35 d;在 10 15 时,储存周期为 10 d15 d。 7.4.2 收集的
18、成蜂储存在 17 25 条件下,储存周期为 2 d3 d。 7.5 运输 7.5.1 僵蚜运输时,在交通工具货箱中放置冰袋可长途运输。 7.5.2 成蜂运输时,应选择带有遮阳棚的交通工具,保持温度在 17 25 之间,炎热天气需放置 冰袋,运输时长不宜超过 24 h。 7.6 茶蚜茧蜂释放 7.6.1 释放时间 7.6.1.1 茶蚜茧蜂的释放应主要集中在 4 月5 月和 8 月9 月。在茶蚜初发的 23 月可进行少量的 释放。 7.6.1.2 释放前一周不应在茶园喷洒各种杀虫剂及农药,应实时对茶园进行监测,于茶蚜始发期进行 第一次放蜂,以后只要再监测到茶蚜即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放蜂。 7.6.2
19、 释放量 茶蚜茧蜂的释放量应按照约5:110:1的蚜蜂比而定,茶蚜发生程度对应放蜂量见表1。 DB52/T 14642019 7 表1 茶蚜发生程度对应放蜂量参照表 释放量(头/hm) 茶蚜发生程度 茶蚜数量(头/百叶) 单行条栽 双行条栽 始发生 510 405020250 1335066750 轻度发生 1115 2025030375 66750100125 中度发生 1620 3037540500 100125133500 重度发生 2130 4050060750 133500200250 7.6.3 释放方法 7.6.3.1 成蜂释放法 成蜂释放时间应为上午。将盛有大量茶蚜茧蜂成蜂的容
20、器运输至释放地点,参照表1具体核算放蜂 量,结合“五点法”摆放盛蜂容器,打开容器任其自由飞出。下雨天气或强风天气不进行放蜂。 7.6.3.2 僵蚜挂放法 每亩进行一次挂放, 采用五点挂放法将有大量僵蚜的叶片挂放在茶园茶树的背阴枝条上, 每个点 (共 五点)挂放10 张叶片,每亩1000 头僵蚜。待僵蚜内茶蚜茧蜂自动羽化飞出,羽化结束后应清除茶园中 的僵蚜载体。 8 茶蚜茧蜂田间保育 8.1 地点选择 地点应选在茶园地势较高,土壤肥沃的区域建立保育区。在日照强烈的地方或季节应设立简易通风 遮阳棚。按照每50亩设置一个保育区进行保育区建设,保育区面积在20 m 2 30 m 2 范围内。 8.2
21、保育蚜种(替代寄主)的选择 在保育区选择萝卜蚜作为茶蚜茧蜂的替代寄主。 8.3 繁蚜作物的选择 选择容易栽培,生长快速的萝卜作为繁殖替代蚜虫的作物。 8.4 保育时间及管理 8.4.1 3 月:在保育区应进行替代寄主人工接蚜,并在保育区挂放少量的僵蚜。 8.4.2 4 月5 月和 10 月11 月:在茶蚜茧蜂释放结束后,在保育区应大量栽培繁蚜作物,并开始大 量繁殖替代寄主萝卜蚜。 8.4.3 6月8月: 可视具体情况在保育区进行人工接蚜, 保证保育区应有少量萝卜蚜和少量茶蚜茧蜂。 8.4.4 12 月翌年 2 月:冬季保育区应主要以保护僵蚜、保证僵蚜数量、防止重寄生蚜为主。 DB52/T 14642019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基础设施 A.1 茶蚜培育、保种温室 图A.1 茶蚜培育温室 图A.2 茶蚜保种温室 DB52/T 14642019 9 A.2 茶蚜茧蜂培育、保种温室 注: 由于防虫网隔间在图中不好体现,此图没有防虫网隔间。 图A.3 茶蚜茧蜂培育温室 图A.4 茶蚜茧蜂保种温室 DB52/T 14642019 10 A.3 扩繁室 图A.5 扩繁室 A.4 茶树种植温室 图 A.6 茶树种植温室 _ DB52/T 1464-2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