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3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752019 关岭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anagement and feeding of Guanling cattle 2019 - 12 - 31 发布 2020 - 06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75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牛场建设 . . 2 5 人员要求 . . 3 6 引种与留种 . . 3 7 饲养管理 .
2、. 3 8 疫病防控 . . 5 9 运输 . . 6 10 病死牛 及废弃物处理 . . 6 11 档案管理 . . 6 DB52/T 1475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安顺市畜牧技术推广 站、关岭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俞、张芸、李波、李雪松、宋汝谋、杨红文、刘青、张正群、刘玉祥、张立、 樊莹、沈德林、黎恒铭、杨齐心、刘嘉、李维、张游宇、廖中华、唐明艳、侯萍、任丽群、王燕、 龙
3、向华。 DB52/T 14752019 1 关岭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关岭牛饲养管理技术的牛场建设、人员要求、引种与留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运 输、病(死)牛及废弃物处理、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关岭牛养殖场、养牛合作社及养殖户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143 牛冷冻精液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T
4、 5030 无公害农产品 兽药使用准则 NY 5126 无公害食品 肉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T 5128 无公害食品 肉牛饲养管理准则 DB52/T 1301 关岭牛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关岭牛 关岭牛主产于贵州省西南部关岭县,分布于镇宁、紫云、西秀、水城、盘州、兴仁、贞丰等19个县 (区)。毛色大多以黄色为主,少数有褐色或黑色,眼圈、唇周围、下腹及四肢内侧毛色一般较淡。头 中等大小,额宽平,鼻镜宽大,口方平齐,角短。属肉役兼用品种,善爬山,适应陡坡梯田耕作和劳役。 3.2 净道 牛群周转、人员行走、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3 污道 病畜及粪便等废弃物的
5、专用道路。 DB52/T 14752019 2 4 牛场建设 4.1 选址 4.1.1 牛场用地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县级政府土地使用规划规定。 4.1.2 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地势平坦的地方。不得在禁养区建场,牛场 环境应符合 NY/T 388 的要求。 4.1.3 新建场址应符合 NY/T 5128 的卫生防疫要求。 4.1.4 场址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 NY 5027 的要求,排水通畅,供电可靠。 4.2 建筑布局 4.2.1 牛场包括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隔离观察区。 4.2.2 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场区周围设隔离带。 4.2.3 牛场门口设置消
6、毒池,生产区门口设更衣室、消毒室,消毒室按单向进出的要求设计,进出场 区人员及车辆严格消毒。 4.3 牛舍建设 4.3.1 牛舍分为公牛舍、母牛舍、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牛舍要求干燥、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 凉。 4.3.2 牛舍檐高不低于 3.0 米,长、宽根据牛场规模而定,每头牛栏舍面积参照表 1。公牛舍、母牛 舍外设运动场。 表1 每头牛栏舍面积(舍内面积) 牛群 每头占栏面积(平方米) 每栏建议饲养头数 备注 种公牛 1012 1 外设运动场 后备(空怀)母牛 58 510 外设运动场 哺乳(带犊)母牛 810 34 带保温设施、外设运动场 妊娠母牛 45 810 外设运动场 育肥牛
7、24 1015 拴系或散栏 4.4 环境卫生 牛舍、环境每周清洗消毒一次,保持牛舍清洁卫生。牛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 18596的规定。 5 人员要求 5.1 养殖人员身体健康,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用 0.1%新 洁尔灭进行消毒。 5.2 场内兽医人员不得对外诊疗动物疫病。 5.3 保持饲养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DB52/T 14752019 3 6 引种与留种 6.1 种牛应从具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牛场引进。 6.2 引进的种牛,隔离观察 45 天,检疫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6.3 不得从疫区
8、引进牛。 6.4 自留的后备种牛生长性能良好,体型外貌符合品种特征。 7 饲养管理 7.1 种公牛饲养管理 7.1.1 种公牛选择 7.1.1.1 应符合 DB52/T 1301 规定。 7.1.1.2 具有典型的品种特性,一级以上。 7.1.2 饲养管理 7.1.2.1 种公牛每天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 2.0%2.2%,其中精料为体重的 0.5%0.8%,日喂 2 次。 自由饮水,水质应符合 NY 5027 的要求。 7.1.2.2 种公牛的初配年龄为 18 月龄以上,体重不低于成年体重的 70%。 7.1.2.3 每天应清扫圈舍两次,刷拭牛体一次,保持圈舍和牛体的清洁卫生;冬季保温,夏季做
9、好防暑 降温。 7.1.2.4 每季根据交配母牛数、母牛受胎情况评估公牛的繁殖状况,不能使用的公牛及时淘汰。 7.1.3 精液检查 应符合GB 4143的规定。 7.2 种母牛饲养管理 7.2.1 种母牛选择 7.2.1.1 应符合 DB52/T 1301 要求。 7.2.1.2 具有典型的品种特性,二级以上。 7.2.2 后备母牛饲养管理 7.2.2.1 饲养 根据母牛年龄、体重、体况分群饲养。 每天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2%3%, 其中精料为体重的0.3% 0.5%。 7.2.2.2 初配月龄 母牛1820月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70%以上。 7.2.3 妊娠母牛饲养管理 7.2.3.1 做好
10、配种记录。 7.2.3.2 配种后 18 天23 天,观察母牛是否妊娠,发现返情及时复配。 DB52/T 14752019 4 7.2.3.3 每天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 2.3%2.7%。妊娠期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从前期 0.3%增加到 后期 0.5%。 7.2.3.4 产前 2 周调入产房,并对产房和牛体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剂可采用 0.1%新沽尔灭或 0.3%过氧 乙酸等。产房地面垫料,保持干燥安静。 7.2.4 哺乳母牛饲养管理 7.2.4.1 母牛分娩后应立即给母牛饮温麸皮汤。一般用温水 10 千克,加麸皮 0.5 千克,食盐 5 克,红 糖 250 克。饲料喂量由少到多,每天干物质采
11、食量为体重的 2.0%3.0%,其中精料喂量为体重的 0.5%1.0%。 7.2.4.2 对少乳的母牛,在日粮中适当增加精料和青绿多汁饲料。 7.2.4.3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刺激。 7.2.5 空怀母牛饲养管理 7.2.5.1 每天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 2.0%2.5%,其中精料喂量为体重的 0.2%0.3%。 7.2.5.2 根据母牛体况分栏饲养,每栏饲养 5 头8 头,对于体况较差的母牛,每天每头增加精料 1.0 千克。 7.3 配种 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 7.4 犊牛饲养管理 7.4.1 新生犊牛护理 7.4.1.1 犊牛出生后,应清除口腔和鼻腔的黏液。若犊牛已将黏液吸入而造成
12、呼吸困难时,可握住两 后肢倒提犊牛,拍打其背部,使黏液排出。 7.4.1.2 犊牛呼吸正常后,接产人员要及时处理犊牛脐带。犊牛的脐带会自然扯断,若自然未断,应 人工断脐,用消毒剪刀在距腹部 6 厘米8 厘米处剪断,将脐带中的血液和黏液挤净,用碘伏浸泡,待 其自然脱落。 7.4.1.3 犊牛出生后应及时哺育初乳,若母牛产后生病死亡,可由同期分娩的其它健康母牛代哺。在 没有同期分娩母牛初乳的情况下,也可喂给常乳,但每天应补饲 20 毫升鱼肝油,另给 50 毫升植物油以 代替初乳的轻泻作用。 7.4.2 犊牛饲养 7.4.2.1 犊牛采用自然或人工哺乳,哺乳期为 5 个月6 个月。 7.4.2.2
13、犊牛出生 7 天10 天后,训练采食优质青、干草;15 日龄开始诱导采食精料,初期喂 10 克 20 克粥状饲料;30 日龄后每日补饲配合饲料增至 300 克500 克;60 日龄至断奶逐渐增加喂量,精料 分早、中、晚三次补给。 7.4.2.3 断奶的时间应灵活掌握,当犊牛在 5 月龄6 月龄时,能采食 0.5 千克1.0 千克犊牛料、干 草,且能有效反刍时,可以断奶。 7.5 育肥牛的饲养管理 7.5.1 育肥牛每天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 2.0%3.0%。 7.5.2 育肥前期日粮中的精料含量宜逐渐由 20%提高至 50%,让牛适应精料型日粮。 DB52/T 14752019 5 7.5.3
14、 育肥后期进一步增加精料的比例至日粮的 60%70%,还可通过增加饲喂次数来提高牛的采食 量。 7.5.4 每天观察牛群采食、排粪和牛的精神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持走道和圈舍的卫生,每天 上午、下午各打扫一次。经常通风换气,空气质量达到 NY/T 388 的要求。 7.5.5 当育肥牛达到出栏要求时,及时出栏。 7.6 放牧牛饲养管理 7.6.1 有放牧条件的牛场应根据牧草生长情况,有计划地放牧。 7.6.2 母牛、犊牛宜放牧饲养。 7.6.3 负责放牧的饲养员应有较强责任心,注意安全。 7.6.4 放牧时间以早、晚为主,应避开曝晒、暴雨等恶劣天气,必要时根据天气调整放牧时间。 7.6.5
15、 根据采食情况应适当补料。 7.6.6 防止牛过量采食三叶草、紫云英等,不应到刚施肥的草地放牧。 7.6.7 每周检查体表寄生虫 1 次,必要时对牛群喷雾驱虫。 8 疫病防控 8.1 免疫 根据本地区及肉牛养殖场的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 免疫密度应达到100%。 8.2 兽药使用 应符合NY 5030的要求。 8.3 卫生消毒 8.3.1 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 NY 5126 的要求。 8.3.2 每周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用 0.1%新洁尔灭或 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 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等在使用前后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16、 8.3.3 每批牛出栏后,牛舍彻底清扫、消毒,一周后方可重新进牛。 8.3.4 牛舍周围环境每 2 周用 2%烧碱或生石灰等消毒 1 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水道出口 每月用漂白粉等消毒 1 次;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应用次氯酸盐或有机碘混合物进行喷雾消毒,消毒池可用 3%火碱或煤酚溶液,每周更换两次。 9 运输 按照NY/T 5128中的规定执行。肉牛运输前,需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运输 车辆在使用前后应严格清洗消毒。 10 病死牛及废弃物处理 10.1 不得出售病牛、死牛。 10.2 需要扑杀的病牛,应在指定地点进行,传染病牛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DB52/T 14752019 6 10.3 病牛应隔离饲养、治疗,病愈后归群。 10.4 粪污应进行固、液分离,资源化利用。 11 档案管理 11.1 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包括引种、配种、产犊、哺乳、断奶、生长发育、牛群变动、饲料采购与消 耗、药品采购与使用、消毒、疾病防治等。 11.2 种牛应有来源、系谱、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 11.3 每批出场的牛应有出场牛号、销售记录。 11.4 每个牛群均应有完整的资料记录,所有记录应保存 2 年以上。 _ DB52/T 147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