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ICS 65.020 B 39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362019 香菇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of shiitake mushroom 2019 - 11 - 11 发布 2020 - 01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36 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生产环境 和生产用水 . . 2 5 原辅材料 . . 2 6 栽培模式 和品种选择 . .
2、3 7 培养料配方 . . 3 8 菌棒制作 . . 3 9 菌棒运输 . . 6 10 出菇期管理 . . 6 11 适时采收 . . 8 12 病虫害防治 . . 8 DB52/T 1436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毕节市农业产业办公室、贵州省农作物品种 资源研究所、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高山百益食 用菌发展有限公司、黔
3、西县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孟谈、陈祖瑶、周金忠、黄万兵、姚庭永、李伟、聂宗平、周正敏、张林、 刘宏宇、高如军、牟东岭、肖莉、袁勇、孙川川、吴美玲、余海、黄健华、周雯文、洪琳、田凤华、 张大华、陈孟栋、别平洋。 DB52/T 14362019 1 香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菇栽培的生产环境、生产用水、原辅材料、栽培模式、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菌 棒制作、菌棒运输、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香菇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4、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7 白砂糖 GB/T 4456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香菇 (Lentinula edodes) 为香菇科(Lentinaceae)、香菇属(Lentinus Fr.)的可食用大型真菌。 3.2 菌棒 (artificia
5、l bed-log)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料薄膜筒袋中,装入培养料制成棒型,经灭菌并接入菌种后的培养棒。 3.3 辅料 (supplement) 用于香菇种植的麦麸、玉米芯、黄豆粉等。 DB52/T 1436 2019 2 3.4 菌棒越夏内棚灌水 (Irrigating water over summer inner shed with mushroom stick) 在香菇菌棒越夏培养的大棚内连环开沟,并把自然流水从连环沟的一头放进去,顺着连环沟跑一圈 后从另一头流出培养大棚的水。 3.5 保鲜菇 (Fresh keep ing mushroom) 用于保鲜销售的未完全开膜,且菇盖直径为2.5
6、 cm7 cm的鲜香菇。 4 生产环境和生产用水 4.1 生产环境 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周围5 km范围内没有规 模化养殖厂,20 km内没有工矿污染源,离公路、 铁路主干线100 m以上,周围没有农作物种植,或中间有50 m以上的防护隔离带。 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 GB 5749 中分散式供水水源的规定。 5 原辅材料 5.1 木屑 利用阔叶杂木及其边皮料粉碎,不得混入含有芳香气味和有害物质的松、杉、柏、樟树、桉树等树 种,木屑的粗细度0.3 cm0.8 cm,加工好的木屑不应长期雨淋,应以手握无结块,无霉烂感,鼻闻无 霉味和其他异味。 5.2 麦麸 应符合NY/T 119的规
7、定。以面粉通过SC 认证的企业当年加工、含水量在13%以下、新鲜、手触摸有 细腻感,不霉烂、无霉味、不结块、没有混入异物为合格品。 5.3 石膏 应符合GB/T 5483的规定。采自无污染区域的天然石膏粉碎而成,无受潮结块。 5.4 黄豆粉 用新鲜、无霉变、含水量在12%以下的黄豆粉碎成的细粉。 DB52/T 14362019 3 5.5 玉米芯 选用颗粒在5 mm左右,含水量在13%以下,不霉烂变质。 5.6 白砂糖 应符合GB/T 317的规定。 6 栽培模式和品种选择 6.1 栽培模式和品种选择 海拨在1600 m以上的区域选择层架式立体栽培周年出菇模式,选用中低温型品种;海拨在1100
8、 m 1600 m的区域选择落地式栽培周年出菇模式,秋冬菇选择中低温品种,夏菇选择中、高温品种,或采用 层架式立体栽培冬季出菇模式;海拨在1100 m以下的区域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冬季出菇模式,选择中、 低温品种。 6.2 菌棒培养和出菇棚结构要求 层架式出菇大棚肩高不少于2.5 m,棚与棚间距不少于2.0 m;落地式出菇大棚肩高不少于1.7 m, 棚与棚的间距不少于1.5 m。 7 培养料配方 7.1 常规配方 杂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糖1%、含水量50%55%。 7.2 优化基质配方 应包括但不限于:杂木屑49%、玉米芯27%、麦麸20%、黄豆粉3%、石膏粉1%、含水量50 %
9、55%。 8 菌棒制作 8.1 培养料配制 机械拌料,按配方比例称量好原材料,加适量的水拌均匀。控制含水量在50%55%,ph值为77.5。 8.2 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采用聚乙烯、聚丙烯栽培袋装袋,薄膜物理机械性能按照 GB/T 4456的规定 执行。 DB52/T 1436 2019 4 8.3 灭菌 8.3.1 常压灭菌 料温达97 100 的状态下保持20 h。 8.3.2 高压灭菌 当灭菌锅内压力达到0.05 Mpa时第一次放冷气,直到灭菌锅内压力降到0 Mpa时,继续加热,当灭 菌锅内压力再次达到0.1 Mpa时第二次放冷气,直到灭菌锅内压力降到0 Mpa时,然后继续加热升温至
10、 121 保持7 h,停止加热后焖锅2 h3 h。 8.4 冷却 8.4.1 净化冷却 灭菌结束后,将料棒搬到环境达到10万级以上净化的冷却室内使用强冷空调进行冷却。 8.4.2 自然冷却 将料棒搬到墙面、顶部、地面无粉尘干净的冷却室内进行自然冷却或使用强冷空调进行冷却,待料 温降到28 以下时即可接种。 8.5 接种 8.5.1 菌种挑选 按照NY/T 528的规定选用种性纯正、菌丝洁白健壮、生长势好、无杂菌感染的优良菌种。在接种后 培养第10天、30天和使用前1天进行挑选除杂。 8.5.2 净化杀菌 要确保接种环境达到100级净化或无菌。 8.5.3 消毒 接种用具、接种者双手采用70%7
11、5%的酒精擦洗消毒。 8.5.4 打穴接种 在净化程度达到100级的环境下,或无菌的环境 下进行接种,用接种棒在料棒上单侧面均匀地打三 个直径1.5 cm左右,深2 cm2.5 cm的接种穴,再把菌种掰成三角形按到接种口,并压“紧实”,接种 口不留空隙。然后套好聚乙烯套袋保护菌丝生产。 8.6 菌棒培养 8.6.1 培菌场所 要求干净、弱光、通风、调温排湿性好。每次使用前打扫干净,并用饱和石灰水自上而下进行全面 冲洗,确保环境整洁,并保持通风干燥。 DB52/T 14362019 5 8.6.2 温度 在香菇菌棒培养场所与香菇菌棒堆叠的同等高度处吊挂干湿温度表,第一次翻堆后在菌棒中间的接 种口
12、内3 cm深处埋置探头式电子温度表,宜控制在20 25 ,当香菇菌棒袋内温度达到26 时, 在培养室内培养的采用空调进行降温,在大棚内培养的要加强通风换气,或在大棚顶部喷水降温,或减 少培养棚内的菌棒数量;当香菇菌棒袋内温度降到16 时,在培养室内培养的采用空调进行升温,在 大棚内培养的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定时通风30 min60 min,加强大棚保温工作;确保培养场所最高 不能超过33 ,最低不能低于5 。 8.6.3 湿度 在菌丝还没有长满整个菌棒的培养阶段,保持自然环境湿度,不直接向菌棒表面浇水,湿度越低越 好。当菌棒已经长满后,且菌棒的自身重量已经比装袋时下降了15%以上时,晴天的白天
13、每隔2 h应向菌 棒表面喷雾状水1 min2 min,保持培养场所的湿度在70%左右。 8.6.4 空气 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培养场所的二氧化碳浓度在900 ppm以下。 8.6.5 光照 在香菇菌棒培养过程中,在排大气之前不需要光照,排完大气后,要保持培养场所有300 Lux 600 Lux的散射光以促进香菇菌棒转色。避免直射阳光灼伤菌丝。 8.6.6 污染菌棒处理 当菌棒菌丝圈直径达到6 cm8 cm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拣出被污染的菌棒,把已经污染杂菌的菌 棒不脱套袋直接运送到灭菌房进行灭菌处理,把经灭菌处理的香菇污染菌棒破碎,并加入生石灰粉调节 ph值到77.5,改作生产其他食用菌菌棒的原
14、料,经处理的废弃料要在当天使用。或者直接把污染菌棒 烧毁。 8.6.7 菌棒刺孔增氧 当接种口菌丝圈直径长到6 cm8 cm时,将菌棒的塑料套袋脱掉,当菌丝长满全袋后进行刺孔通气。 刺孔针的直径在5 mm8 mm,刺孔深度超过菌棒半径。培养场所温度超过28 时不能刺孔,温度在 20 25 时分批刺孔。刺孔后加强通风,及时将因刺孔产生的呼吸热散发出去。 8.6.8 转色管理 香菇菌棒菌丝长满后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其转色,转色期间及时排除袋内的黄水。长菌龄品种 的菌棒袋内有70%80%表面积转为褐色,有黄水出现,短菌龄品种的菌棒表面已有15%20%转为棕褐色, 木屑米黄色,有香菇特有的香味,手压
15、菌棒有弹性,失重率约为原菌棒的15%20%(15 cm55 cm成熟 菌棒的重约1.5 kg1.6 kg)。脱袋后1 h3 h,温度15 23 ,湿度90%95%,罩紧薄膜,当表 面布满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揭膜通风1次2 次,每次0.5 h,25 以下不揭膜通风,超过25 应与喷 水、降温、保湿相结合。 DB52/T 14362019 6 8.7 越夏管理 越夏场所以室外菇棚为宜,菌棒进棚前,应全面加厚棚顶部及四周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 并对各个菇棚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再撒一层生石灰粉做好消毒杀虫工作。 越夏期应加强通风降温、防止烧菌烂棒。可通过外棚喷水、菌棒越夏内棚灌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
16、度, 加强通风,避免棚内温度过高,控制最高温度在30 以下。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棒受淹,并加 强通风管理。 9 菌棒运输 9.1 菌棒灭菌后接种前运输,选用全封闭箱式货车运输,在装车前应用石灰上清液把运输车辆冲洗干 净,晾干,菌棒灭菌后趁热装车,直接运输到事先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场所,然后按要求接种和培养。 9.2 菌棒的菌丝已经长满或已经长了 90%以上运输,根据运输时间和气温选择运输方式: a) 气温在 0 15 ,装车、运输、卸车,时间总合不超过 6 h,选用普通车辆运输,如超过 6 h,选用冷藏车 0 10 低温运输; b) 气温在 15 23 ,装车、运输、卸车时间总合不超过 4
17、h,选用普通车辆运输,如超过 4 h,选用冷藏车 0 10 低温运输; c) 气温在 23 以上,选用冷藏车 0 10 低温运输。 10 出菇期管理 10.1 菌棒含水量管理 出菇时菌棒适宜的重量因品种而异,如果出菇时偏重,15 cm55 cm的香菇菌棒重量在1.7 kg以上, 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棒偏轻,15 cm55 cm的香菇菌棒重量在1.2 kg以下时,应及时补 水到装袋时的重量1.7 kg1.9 kg。补水应用水温低于18 的饮用水。 10.2 催蕾方法 10.2.1 温差刺激法 白天将通过菇棚塑料簿膜掀开或紧盖,使温度18 25 ,夜间掀开薄膜,促使昼夜温差达到 5 1
18、0 。 10.2.2 湿差刺激法 用水温低于18 的饮用水对重量在1.25 kg以下的菌棒进行补水,补水后菌棒的重量达到1.8 kg 1.9 kg;对重量在1.25 kg以上菌棒脱袋后浇一次大水,浇到地面看得见积水。 10.2.3 击棒催蕾法 把两个菌棒拿起来侧面相互撞击,或用软拍子拍打2下3下。 DB52/T 14362019 7 10.3 排场 采用落地式出菇的,靠大棚两侧的小畦做成88 cm宽,作业道应留足70 cm,中间的大畦做成176 cm 宽,并搭建出菇架,出菇架高26 cm、宽88 cm或17 6 cm、两根拉绳之间间距22 cm,菌棒可按“人”字 形斜放在畦面的出菇架上出菇;采
19、用层架式出菇的,在出菇棚内搭建出菇架, 小架宽45 cm、 大架宽85 cm、 层高25 cm、作业道要留足90 cm、排场菌棒横杆可用3根塑钢线代替,出菇架的顶层要离塑料膜70 cm 以上,根据大棚的实际情况确定出菇架的层数57层,顶层的香菇菌棒离塑料膜50 cm以上,将香菇菌 棒平放在层架上出菇,菌棒和菌棒之间间距10 cm13 cm。 10.4 脱袋 用锋利的小刀在菌棒的一端开一个边长5 cm7 cm的倒“”口,然后从“”顺着菌棒往另一端 撕开菌袋,再将菌袋脱下。脱袋后用大水把菌棒表面的黄水等杂物冲洗干净,保持棚内湿度85%95%, 并注意通风换气,出菇大棚温度在20 以上时,应选择在
20、晴天的早上10点前或晚上或阴雨天进行,出 菇大棚温度在20 以下时,全天都可以脱袋。 脱袋后,夏天白天注意保湿和降温,夜间进行掀膜通风 并浇水,拉大昼夜5 以上的温差刺激;冬天要闷棚3 d7 d,同时减少遮阳物,以提高棚内的温度。 10.5 育菇管理 10.5.1 控温 将棚内最高温度控制在8 25 。当气温高于20 时,加厚遮荫物,并采取揭膜通风降温、对 棚外进行浇水降温等措施;当气温低于12 时,减少遮荫物,让阳光直射菇棚,并采取在早上8点 9点时通风30 min60 min,其他时间均关棚保温。 10.5.2 控湿 在大多数菇蕾的菇盖长到2 cm之前,棚内湿度应保持85%95%;大多数菇
21、蕾的菇盖长到2 cm之后, 棚内湿度应保持75%85%,采菇期间,要根据香菇的生长实际情况和市场对香菇的要求,灵活选择不浇 水或浇少量的水。 10.5.3 光照调节 在秋菇管理期内,光照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保持800 Lux2000 Lux,冬菇管理期间应逐渐增 强棚内的光照,保持2000 Lux3000 Lux,进入春菇管理阶段后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则应由强渐弱,保持 2000 Lux800 Lux。 10.5.4 保鲜菇出菇管理 种植保鲜菇选择在头潮菇出菇之前一个月排场上架;合理疏蕾:当菇蕾长至2 cm前进行疏蕾,每个 菌棒每次留下分布合理的10只15只菇蕾;保湿育幼菇,菇棚内宜保持75%8
22、5%的空气相对湿度;当菇 蕾培育至直径2 cm3 cm大小时,如温度在15 以上,24 h通风,如温度在15 以下,中午通风2 h, 进行育菇管理。 DB52/T 1436 2019 8 10.6 出菇间隙养菌管理 10.6.1 清棒 每潮菇采收后,立即清除残留在菌棒表面上的菇脚和死菇蕾,并全面打扫出菇场所。 10.6.2 控温控湿养菌 浇水增加湿度到85%以上,温度最好控制22 24 。 10.6.3 养菌时间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培养15 h20 h,温度低于15 时要适当延长养菌时间。 10.6.4 转潮催蕾 养菌完成的菌棒进行转潮催蕾,当大多数15 cm55 cm的菌袋重量还有1
23、.5 kg以上,用振动催蕾法 和温差催蕾法同步进行催蕾出下一潮菇;当15 cm55 cm的 菌袋重量在1.0 kg1.25 kg以下,给菌棒 进行补水,并同步用温差催蕾法进行催蕾出下一潮菇。 10.6.5 出菇管理 催出蕾以后的管理方法同上述的出菇管理方法。 11 适时采收 11.1 鲜销产品 菇体大小达到销售市场的要求,且菇盖未开膜前采收。 11.2 干销产品 应在菇体的菇盖刚刚开始开膜时采收。 12 病虫害防治 12.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12.2 主要病虫害 12.2.1 常见杂菌 木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 D
24、B52/T 14362019 9 12.2.2 常见虫害 蕈蚊、瘿蚊等。 12.3 农业防治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香菇菌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严把培养料原料质量、配制、灭菌关,规范生 产操作程序。 12.4 物理防治 接种口采用套袋封口,在菇房门、窗和通气口安装60目纱网等隔离保护,阻止害虫入内。提倡在培 养场所和出菇场所悬挂粘虫板、诱光灯,粘杀或诱杀菇蚊和菇蝇的成虫。宜采用诱杀和驱避害虫。 12.5 净化生产环境 菌种保存室、接种室、菌棒培养室应进行严格消毒,出菇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应及时用石灰粉进 行地表消毒和除虫处理,搞好仓贮场所的环境卫生,减少病虫栖息及越冬场所。 12.6 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发生后,确需要使用农药时,可选用国家已经登记可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产品,应符合 NY/T 393和NY/T 1276要求。 _ DB52/T 143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