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99 B 16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3232018 水稻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the ric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tella furcifera(Horvth) 2018 - 08 - 13 发布 2019 - 02 - 13 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13232018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1
2、 3 仪器设备 . . 1 4 材料 . . 2 5 试验步骤 . . 2 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7 抗药性水平评估 .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杀虫剂对白背飞虱 3 龄若虫敏感毒力基线. 5 DB52/T 1323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平塘县农村工作局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红、李凤良、程英、金剑雪、
3、曾义玲、向占群、刘莉、李玉顺。 DB52/T 13232018 1 水稻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茎浸渍法监测白背飞虱的抗药性,包括仪器设备、材料、试验步骤、数据统计与分 析、抗药性水平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 术语和定义 2.1 昆虫抗药性 insecticide resistance 一种昆虫对某种农药显著地具有忍受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 ,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 能力。 2.2 敏感品系 susceptible population 由于未曾接触过杀虫药剂而保持对杀虫剂敏感的遗传上较均一的病媒生物种群。 2.3 致死中浓度 l
4、ethal concentrationg 50(LC 50 )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2.4 抗性倍数 resistance rate 测试昆虫种群的LC 50 值与敏感品系的LC 50 值的比值,用于评估测试昆虫种群的抗药性水平。 3 仪器设备 3.1 电子天平(感量 0.1mg)。 3.2 容量瓶。 3.3 烧杯。 3.4 量筒。 3.5 秒表。 3.6 移液管或移液器。 3.7 养虫笼:90cm(底边) *120cm(高),养虫笼一端开口,除底边外其余面均为网纱以保持良好的 透光透气性。 DB52/T 13232018 2 3.8 吸虫器:由一次性枪头与塑
5、料软管链接,连接处以脱脂棉和纱布阻隔试虫保留气流通畅。3.9 培养杯(直径 7 cm,高 27cm)。3.10 塑料小杯(直径 5 cm,高 4.5cm)。3.11 脱脂棉。3.12 海绵塞或纱布,与培养杯直径大小匹配,防止试虫逃逸。3.13 人工气候箱:(271) 、湿度(755) %、光周期 16h:8h(L:D)。4 材料4.1 生物试材4.1.1 试虫:白背飞虱,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田块采集白背飞虱卵、若虫或成虫,经室内饲养12代的 3 龄中期若虫供试。 4.1.2 供试水稻:常规水稻或 TN1(感虫水稻品种)。4.2 试验药剂试验采用农药原药或母药(详见附录A),并注明通用名、商品名
6、、含量、生产厂家。4.3 试验试剂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均为分析纯;Triton X-100(或吐温80)。5 试验步骤5.1 试材准备5.1.1 试虫采集与饲养 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稻田35 块,每块田随机多点采集生长发育较一致的白背飞虱成虫或若虫或卵,每地采集虫(卵)1000头(粒)以上,供室内饲养。采集的白背飞虱成虫接到稻苗上产卵(2d3d收集一批),采集的若虫或卵在供试水稻上饲养到成虫分批产卵,取3龄中期若虫供试。5.1.2 连根稻茎制作温室大棚种植水稻,试验期间不施任何杀虫药剂,可在水稻移栽时及分蘖期各施肥一次。连根挖取分蘖至孕穗初期、长势一致的无虫无病健壮稻株,洗净后剪成10cm长的
7、连根稻茎,3 株一组,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供测试用。5.2 药剂配制用电子天平(感量0.1mg)称取试验适量原药,选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再加入0.1%(m/v)用量的Triton X-100(或吐温80),用蒸馏水按照等比稀释法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每质量浓度药液量不少于400mL。 DB52/T 13232018 3 5.3 处理方法5.3.1 稻茎浸渍将晾好的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s(只将稻茎浸入药液,根部不浸入药液),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置于培养杯中,每杯3株。按试验设计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浓度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有
8、机溶剂的蒸馏水作为对照。5.3.2 接虫与培养用吸虫器将试虫移入带有浸药稻茎的培养杯中,每杯20 头,培养杯口用纱布或海绵塞罩住,将塑料杯放于塑料小杯中,并转移至温度为(271) ,相对湿度为(755) %、光周期为L:D=16 h: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5.4 结果调查 根据药剂作用速度快慢来确定处理后检查结果时间: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处理后48h检查结果;新烟碱类及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处理后72h检査结果;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和吡啶类杀虫剂处理后120h检查结果,记录处理总虫数及死虫数。6 数据统计与分析6.1 计算方法按公式(1)和(2),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计算结果均保
9、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00/( 总虫数)死亡虫数P .(1)式中:P 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 100100 0012 PPPP .(2)式中:P2 校正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P1 处理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P0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注:若空白对照死亡率5 %,无需校正;空白对照死亡率在5 %20%之间,应按公式(2)进行校正;空白对照死亡率20%,试验数据无效。6.2 统计分析采用机率值分析法,计算白背飞虱对各药剂的毒力回归线、LC 50及其95%置信限、斜率(b值)及其标准误等。 DB52/T 13232018 4 7 抗药性水平评估 7.1 敏感毒力基线 吡
10、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毒死蜱、醚菊酯对白背飞虱的敏感毒力基 线见附录A。 7.2 抗药性水平的计算 害虫对一种杀虫剂的抗药性,通常是根据敏感品系的LC 50值和测试种群的LC 50值,按公式(3)计算 测试种群的抗性倍数。敏感品系的LC 50参照附录A。 5050 / LCLCRR 敏感品系的测试种群的 . (3) 式中: RR 抗性倍数。 7.3 抗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按照表1中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对测试白背飞虱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作出评估。 表1 水稻白背飞虱抗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倍数RR(倍) 敏感 RR 3.0 敏感性下降 3.0 RR 5.0
11、低水平抗性 5.0 RR 10.0 中等水平抗性 10.0 RR 40.0 高水平抗性 40.0 RR 160.0 极高水平抗性 RR 160.0 DB52/T 13232018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杀虫剂对白背飞虱 3 龄若虫敏感毒力基线 表A.1 杀虫剂对白背飞虱 3 龄若虫敏感毒力基线一览表 药剂类别 药剂名称 LC50 (95 %CL) mg a.i./L bSE 吡虫啉 0.109(0.0570.172) 1.906 0.284 噻虫嗪 0.096(0.0400.169) 1.470 0.251 新烟碱类 烯啶虫胺 0.273(0.1890.360) 1.9550.356 吡啶甲亚胺类 吡蚜酮 0.478(0.3400.625) 2.158 0.335 昆虫生长调剂类 噻嗪酮 0.044(0.0320.059) 1.580 0.265 氨基甲酸酯类 异丙威 16.130(11.46026.260) 2.200 0.700 有机磷类 毒死蜱 0.236(0.1690.312) 1.918 0.291 拟除虫菊酯类 醚菊酯 34.606(20.28352.756) 2.6410.382 _ DB52/T 1323-2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