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66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11562016 小黄花茶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Camellia luteoflora Y.K.Li 2016 - 11 - 15 发布 2017 - 05 - 14 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11562016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种子 . . 1 5 育苗 . . 2 6 栽培与管理 . . 6 7 病虫害防治 . .
2、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10 DB52/T 1156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植物园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植物园、贵州鸿瑞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中雄林业生态工 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海燕、邹天才、杨乃坤、周洪英、陈龙、兰永平。 DB52/T 11562016
3、1 小黄花茶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黄花茶的种子、育苗、苗木质量分级、栽培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小黄花茶的育苗和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569-200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DB33/T 554.1-2005 山茶花苗木 第1 部分:繁殖 DB33/T 554.2-2005 山茶花苗木 第2 部
4、分:培育 DB33/T 554.3-2005 山茶花苗木 第3 部分:质量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黄花茶 Camellia luteoflora Y. K. Li 分布于贵州赤水的特有种小黄花茶(Camellia l uteoflora Y. K. Li)。 3.2 苗木种类 stock type 根据不同的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为播种苗、扦插苗等。 4 种子 4.1 种子质量要求 种子应籽粒饱满,黄褐色或褐色,病虫率不高于20 %,发芽率不低于70 %,为750900 粒/kg,含 水量25 %30 %,纯度和净度90 %。 4.2 种子采收 11月中下
5、旬,果实渐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并有少量果实开始自然开裂时开始采摘。将采摘的果实放 在阴凉通风处摊放。摊放厚度不超过5 cm,待果实自然开裂时取出种子。 DB52/T 11562016 2 4.3 种子储藏 层积沙藏法 将新鲜种子与干净、湿润的中粒河沙(沙子有湿润感即可)分层堆积贮藏,铺于通风 透气、散热良好的室内。在底部铺一层用50 %多菌灵消毒的湿沙,厚约10 cm,湿度以手握成团但不滴 水为度。铺一层种子,再铺一层湿沙,如此往复,高度控制在0.7 m1.0 m,最顶层用湿沙覆盖并培成 屋脊状。要适时喷水,经常保持湿度均匀。同时要避免鼠害。 5 育苗 5.1 苗圃地选择和整理 5.1.1 苗圃
6、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源和空气无污染、排灌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 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pH5.56.5。 5.1.2 苗圃地整理 秋季翻耕,经冬季风化后,次年春季再翻耕一次,敲碎土块,清除杂草、石块。 5.2 扦插育苗 5.2.1 苗床的准备 5.2.1.1 苗床要求 苗床宽80 cm100 cm,高15 cm 20 cm,沟宽35 cm40 cm,要求床土细碎、床面平整。 5.2.1.2 土壤消毒 用50 %可湿性甲基托布津粉剂的500倍液,或克博800倍液,或50 %可湿性多菌灵粉剂100倍液,或 0.5 %高锰酸钾等杀菌剂喷洒苗床消毒。消毒后床面上铺8
7、cm10 cm厚的细土或其他微酸性的栽培基质。 具体操作按照DB33/T 554.1-2005的规定执行。 5.2.2 插穗的准备 5.2.2.1 枝条采集 采集成年植株树冠中、上层外部当年生半木质化或木质化的枝条。枝条要求健壮、组织充实、叶片 完整、叶芽饱满、无病虫害。注意枝条的保湿。 5.2.2.2 插穗的截制 将枝条截制成5 cm10 cm长,每段插穗上部留2 3片叶子,插穗上切口要平整,下切口斜切呈马 耳形,截面要求光滑、平整。做到随截随插,有条件的可用植物生根激素处理。 5.2.3 扦插要求 5.2.3.1 扦插时间 在5月中下旬6月下旬或8月下旬9月下旬。设施栽培一年四季均可。 D
8、B52/T 11562016 3 5.2.3.2 扦插密度 以插穗的叶子之间不重叠为宜。 5.2.3.3 扦插深度 苗床在扦插前1天2天喷水湿润,插穗的深度为插穗长度 的1/3左右插入土中,宜浅不宜深。扦插 时压紧插穗基部。 5.2.4 管理 5.2.4.1 遮荫和浇水 扦插后及时浇透水,并在床面上搭高度50 cm85 cm左右的塑料小拱棚,要求四周密封。小拱棚上 方80 cm100 cm和180 cm200 cm的高度各盖一层遮阳网,遮荫度 70 %80 %。有温室或大棚的在棚 内搭塑料小拱棚,棚顶和四周挂上50 %60 %的遮阳网即可。 5.2.4.2 光照管理 扦插后约45天,插条基部开
9、始愈合长新根时可打开小拱棚两头进行通风,随着新根的产生,需逐渐 增加光照,可通过遮阳网上午推迟盖,下午提早揭来增加光照。60天后除去薄膜和低层的遮阳网,并根 据苗床湿度适时喷水,保持苗床湿润。10月份后拆除最后一层遮阳网。 5.3 播种育苗 5.3.1 苗床的准备 苗床宽1.0 cm1.2 cm,高2 0 cm25 cm。床面要平整,并用杀菌剂消毒,如多菌灵或百菌清等。 用杀虫剂(如:地虫杀星等)撒入土中杀虫。 5.3.2 播种 5.3.2.1 播种时间 秋冬随采随播或储藏后春播。 5.3.2.2 播种方法 未用杀虫剂的采用拌种杀虫。采用点播,将种子以2 cm4 cm的密度一粒一粒整齐地播种在
10、苗床上, 压实后浇透水,覆2 cm左右厚的细土,再覆地膜。 5.3.3 芽苗假植 45月份进行芽苗假植。假植时剪去过长的主根,盖遮阳网,假植密度10 cm20 cm。 5.3.4 苗床管理 5.3.4.1 待苗木出土后揭去地膜(或破膜),苗长至 23 叶时,每周可喷一次稀薄的有机肥或叶面宝。 5.3.4.2 及时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地老虎以及根腐病、炭疽病的危害,一般每 2 周防治一次。春 雨期间加强排水防止根腐病,用 1 000 倍液的甲基托布津防治炭疽病。5月中旬至 9月下旬搭遮阳棚, 雨季要注意排水。 5.3.4.3 苗高 10 cm 左右时施氮肥一次(氮肥:清水=1:5,混合均匀,8
11、10 kg/667m 2 ),苗木 35 片叶完全展开时,用铁铲斜切主根,然后施复合肥一次(复合肥: 清水=1: 5, 混合均匀,1520 kg/667m 2 ) DB52/T 11562016 4 5.4 苗木出圃 5.4.1 起苗时间 起苗一般宜在11月份至次年3月春梢萌动前均可起苗。起苗时间要与栽植时间相衔接,原则上随起 苗随栽植。 5.4.2 起苗 起苗前一周灌透水一次。起苗时,要保护好主干和根系,严防断顶、伤皮、劈根;起出苗木要防止 失水。苗木掘出后,注意保护根系,并剪去破裂、损伤或过长的根系。小黄花茶属常绿阔叶灌木或小乔 木,应适当修剪地上部分枝叶和带土栽植。边起苗,边分级。 5.
12、5 苗木质量分级 5.5.1 分级要求 5.5.1.1 按照 DB33/T 554.3-2005中规定的分级要求执行。苗木等级分别按当年生扦插苗、1年生实 生苗、3 年4 年生地栽苗分级。分级标准见表 1、表 2、表3。 5.5.1.2 苗木分级应在遮阳背风处,分级后应做好等级标记。 表1 当年生扦插苗分级 等 级 指 标 综合控制条件 叶和芽 5 cm长的级侧根数 级苗 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苗 木茎、叶色泽正常。 二叶一芽 8条 级苗 一叶一芽 6条 表2 1 年生实生苗分级 等 级 指 标 综合控制条件 高 度 叶片数 5 cm长的级侧根数 级苗 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 伤,
13、苗木茎、叶色泽正常,顶 芽饱满,苗木充分木质化。 25 cm 10张 8条 级苗 1025 cm 510张 6条 表3 3 年 4 年生,用于绿化工程栽培或培育绿化大苗的苗木质量要求 综合控制条件 级 级 高 度 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苗木茎、叶色泽正常。 120 cm 100120 cm 冠 幅 40 cm 3040 cm DB52/T 11562016 5 5.5.2 检测方法 5.5.2.1 抽样 5.5.2.1.1 采用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抽样方法。 5.5.2.1.2 起苗的苗木质量检验应在同一批苗内进行,采取每株检测或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表
14、 4 规则 抽样。 5.5.2.1.3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检测,成捆苗木先抽样捆,再在每个样捆内抽取样株;不成捆苗木直接 抽取样株。 表4 苗木检测抽样数量 苗木株数 检测株数 5001 000 50 1 00110 000 100 10 00150 000 250 50 001100 000 350 100 001500 000 500 500 001 750 5.5.2.2 检测 5.5.2.2.1 叶和芽、侧根数、叶片数、综合控制条件采用目测。 5.5.2.2.2 苗高:用钢卷尺或直尺测量,自土痕处沿苗干量至顶芽基部,读数精确至 1 cm。 5.5.2.2.3 侧根长度:大于 5 cm 长
15、的级侧根数是统计直接从主根上长出的长度在 5 cm 以上的侧根 条数。侧根舒展后用钢卷尺测量或直尺测量,读数精确至 1 mm。 5.5.2.2.4 冠幅:用皮尺或钢卷尺测量苗木冠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长度,读数精确至 1 cm,取其平均 值。 5.5.2.2.5 检疫对象应按 GB 15569-2009 规定执行。 5.5.2.2.6 检测工作应在荫蔽背风处进行,注意防止根系失水风干。 5.5.3 检验规则 5.5.3.1 检验工作应在原苗圃进行。 5.5.3.2 苗木应成批进行检验。 5.5.3.3 苗木检验允许范围:同一批苗木中达到标示等级的苗木数量比例超过 95 %(含95 %)的,即 判定
16、该批苗为合格,否则应进行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复检的同一批苗木中未达到标示等级苗木数 量 95 %的,即将该批苗木作降级处理或判定该批苗为不合格。 5.5.3.4 检验结束后,填写苗木检验证书。 5.5.3.5 质量仲裁:供需双方对种苗质量有异议时,由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后进行仲裁。 5.5.4 标志、包装和运输 5.5.4.1 标志 DB52/T 11562016 6 每批苗木应挂有与实际相符标签,表明苗木品种、产地、质量指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数量、种 子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生产者或经营者名称、地址。 5.5.4.2 包装、运输 5.5.4.2.1 苗木起出后适当修剪根
17、系,随后按品种、等级每 50 株扎为1 捆,外面用塑料薄膜包裹,捆 缚后再挂标签。 5.5.4.2.2 苗木装车时,不应堆压过紧、堆放过高,预防发热伤苗。装车后应及时运输,并有防风、 防晒、防淋措施。 5.5.4.2.3 长途运输,苗木根部应蘸上泥浆或填充湿苔藓。 5.5.4.2.4 调往外地的种苗,运输前应通过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6 栽培与管理 6.1 园地规划 6.1.1 园地选择 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空气无污染,背风向阳处作园地。 6.1.2 营造防护林 应按照DB33/T 554 .2-2005的规定执行。 6.1.3 生产用水设施规划 园地应规划有水渠
18、或喷灌系统,水渠一般与花盆摆放垂直方向设置,渠宽50 cm60 cm,深40 cm 50 cm,数量和位置视需要而定。 6.2 盆栽 6.2.1 花盆 选用通透性能好的陶盆或其他容器,盆底的排水孔用瓦片或底网盖住。 6.2.2 培养土 采用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要求盆土细碎、pH值5.56.5。鼓励使用轻基质栽培。为改进排水 性,可在盆底铺2 cm3 cm厚、直径1 cm1.5 cm的小石子,再铺上一层2 cm3 cm厚干净的中粒河沙。 6.2.3 上盆 上盆时间在11月份至次年3月春梢萌动前。根据苗木大小选择适宜的花盆,做到苗盆相宜。剪去苗 木的烂根和过长的根。栽种深度要求根颈与盆土齐平,
19、培养土装至八成满即可。 6.2.4 花盆摆放 视园地的形状、植株的大小等因素而定,以方便管理为原则。一般东西向按24行摆放,中间留作 业道,道宽50 cm80 cm。每个花盆下应垫一块砖头,以利排水。 DB52/T 11562016 7 6.2.5 盆栽管理 6.2.5.1 浇水 6.2.5.1.1 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原则。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情况来确定浇水次数。春、夏季 苗木生长旺盛,应适当多浇水;秋冬季生理活动减弱,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雨季应注意排水。 6.2.5.1.2 成年植株在 5 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后应适当控制浇水次数,以促进花芽分化。 6.2.5.1.3 壮苗可以多浇水,病
20、弱苗应少浇水或暂时不浇水。 6.2.5.1.4 夏季浇水时间应在早晨或夜间进行,不但根部要浇,枝叶、园地等周边环境都应喷水,以 保持空气湿度。冬季浇水应在中午进行。 6.2.5.2 遮荫 气温达到30 以上时,应及时加盖遮阳网。 6.2.5.3 施肥 按照DB33/T 554 .2-2005的规定执行。 6.2.5.4 换盆 6.2.5.4.1 时间 11月份至次年春季萌芽前。一般2年换一次。 6.2.5.4.2 方法 取出植株,去掉部分旧土,剪去烂根、病根。选用大小合适的花盆,做到苗盆相宜。栽种深度要求 根颈与盆土齐平,培养土装至八成满即可。 6.3 地栽 6.3.1 施基肥 每亩施腐熟厩肥
21、1 000 kg或腐熟饼肥100 k g,缺磷的土壤增施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 ,按3份肥、10 份清水的比例混合均匀,给植株浇根,耕翻埋入耕作层。 6.3.2 整地作厢 秋季翻耕,经冬季风化后,次年春季再翻耕一次,敲碎土块,清除杂草、石块。苗床:宽1 m1.2 m,高25 cm30 cm。 6.3.3 栽植 6.3.3.1 栽植时间 秋季或春季嫩芽萌动前。 6.3.3.2 栽植密度 1年生苗:15 cm20 cm;3年生苗:25 cm30 cm。具体种植密度应根据植株冠幅大小确定。苗木 种植前应适当修剪,2年生以上的苗木都应带土球。 DB52/T 11562016 8 6.3.3.3 栽后管理
22、6.3.3.3.1 除草 应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在新梢木质化的情况下,可以用草甘膦除草。高温季节应停 止除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6.3.3.3.2 灌溉 栽植后应及时浇透水。平时以保持苗床湿润但不能积水为原则。具体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 分的不同需求进行灌溉。春、夏季苗木生长旺盛,应适当多浇水;秋季生理活动减弱,应减少浇水量, 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夏季灌溉时间应在早晨或夜间进行。雨季应注意排水。有条件的可采用喷灌。 6.3.3.3.3 施肥 应按DB33/T 554 .2-2005的规定执行。 6.3.3.3.4 遮荫 小黄花茶系山茶属植物,喜半阴环境,盛夏应盖遮阳网或以其他
23、方式遮荫,避免阳光直射。 6.4 整形修剪 6.4.1 修剪时间 全年均可进行,一般以1011月为宜。 6.4.2 修剪方法 小黄花茶萌枝较少,生长较慢,不宜强度修剪。一般在1011月剪去病虫枝、过密枝、老枝、弱枝、 枯枝、徒长枝。在苗木生长期可通过摘心整形。 6.5 疏蕾 6.5.1 时间 一般在89月份,当花蕾长至绿豆大时即可进行。 6.5.2 留蕾数量 幼年植株一般不留蕾,成年植株一般一个枝条保留顶端朝上的一个花蕾,健壮植株可多留蕾,细弱 植株少留或不留蕾。保留的花蕾大小一致、分布均匀。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7.1.1 主要病害:炭疽病、煤烟病、花腐病、芽枯病、藻斑病、枯
24、枝病、根腐病等。 7.1.2 主要虫害:蚜虫、蚧壳虫、黑刺粉虱、茶小卷叶蛾、茶梢蛾、茶尺蠖、茶毒蛾、象甲等。 7.2 防治原则 DB52/T 11562016 9 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必要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病虫 调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建立档案,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根据危害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对策及施药 期和施药量。 7.3 防治措施 7.3.1 农业防治 7.3.1.1 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通风透光,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 冬基数。 7.3.1.2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种植园深耕,冬季清洁园地,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翌年在土
25、地 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7.3.1.3 将小黄花茶种植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 的害虫。 7.3.1.4 在冬季或早春,把有病或虫枝、叶剪除,并集中烧毁,以除病、虫源。 7.3.2 生物防治 7.3.2.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种植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 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3.2.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7.3.3 人工捕杀和物理防治 7.3.3.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尺蠖、蓑蛾类、象甲等害虫危害。 7.3.3.2 进行灯光、色板或异性激素诱杀。 7.3.
26、4 化学防治 7.3.4.1 防治方法参照附录 A。 7.3.4.2 农药防治安全要求按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 7.3.4.3 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DB52/T 11562016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表 A 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为害部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炭疽病 一般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病斑形状 不规则,而且常常伴有黑色小点。 通常在发病初期采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进 行叶面喷洒,5天左右喷洒1 次,连续喷洒3次,施 药总量为60kg/亩。 枯枝病 一种真菌病害,造成部分枝条干枯死亡,
27、发生季节与炭疽病相似。 参考炭疽病 煤烟病 发生于植株枝叶上,由蚜虫、蜡蚧、蜡蝉、 黑翅粉虱等粪便产生,初期叶面上出现暗 褐色霉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色霉层,影响 树木光合作用,并有碍观瞻。此病多在高 湿环境下伴随介壳虫而发生。 危害不是很大,生产中不建议专门防治。发生严重 时可与其他病虫害一起治理,重点防治蜡蚧、蚜虫 等。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必要时可用水洗刷 干净。防治虫害同时加入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1000 倍液、25%咪鲜胺乳油 1000倍液、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 己 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等杀菌剂防治。 藻斑病 该病害危害叶片,使叶
28、片两面出现圆形突 起锈色物。但一般不会造成枯叶和落叶, 因此危害不是很大,一般无需专门防治。 对于部分种植区受害严重的情况,可用 25% 溴菌清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200倍 液、77%氢氧化铜500倍液等喷雾。 根腐病 排水不良是造成根腐病的主要原因。该病 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分表现在生长不 良、萎蔫甚至枯死等,同时也极易引发赤 叶斑病等病害。 由于这类病害发生在地下,一般药剂很难有理想防 效,不建议使用。生产中防控方式主要是加强排水。 蚜虫 以卵在枝条芽侧或裂皮缝隙内越冬,翌年 45 月孵化成虫,群集在嫩叶、嫩枝及 芽上吸取树汁,使枝叶萎缩枯黄,生长缓 慢,并能分泌
29、糖液,招引蚂蚁,传播其他 病害。蚜虫繁殖迅速,对嫩芽和新芽危害 比较严重。 (1)喷烟草浸出液; (2)喷0. 1%乐果液; (3)喷0. 2%敌百虫液。 茶小绿叶蝉 该虫害以成虫、若虫及幼虫在嫩叶叶背筋 脉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僵缩、卷曲、经脉 变红、变硬而脆,如同蟹壳状,因此又名 “蟹壳病”。后期叶缘变褐焦枯,并逐渐 脱落,使树梢成“光杆司令”,严重影响 植株生长。 可用200亿/ 克白僵局微粒剂100倍液(春季、晚秋 使用,高温季节无效)、15% 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 液、1%苦参碱茚楝素乳油8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 150-500倍液等药交替使用。间隔10-15天打1 次药, 能取
30、得较理想的效果。另外,每年10月和来年5月用 白僵菌彻底清园1次,则整年不用再治。 蓟马 是夏秋季节一种重要和难以治理的刺吸 式虫害。该虫隐蔽性极强,很难发现,常 造成严重危害。该虫危害只限于嫩梢嫩叶 (特别是叶尖),经过蓟马危害后的嫩芽 及嫩叶很快成灰褐僵化、变硬变厚、生长 停止甚至嫩梢新芽新叶脱落,受害严重。 防治小绿叶蝉的药物也能有效治理蓟马,同时该虫 害发生季节与小绿叶蝉重叠度非常高,因此无需专 门防治。该虫害对吡蚜酮很敏感,用50%吡蚜酮可湿 性粉剂3000倍液能防控20-30天。 DB52/T 11562016 11 表 A 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续) 病虫害名称 为害部
31、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红蜘蛛 体小,呈红色,以卵或雌成虫越冬。春天 孵化或出蛰产卵,常在叶背面结网掩体, 在网下吸取汁液,使茶花叶子枯黄,脱落。 在越冬雌成虫出蛰盛期和越冬孵化盛期及第一代幼 虫和若虫出现盛期,用 0.5 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连 续喷射2次。 介壳虫 常寄生于叶片、叶柄和小枝上,尤以叶的 正背面为多,以口器刺入表皮吸取养分, 使受害植株枝叶枯黄,生长缓慢。红蜡蚧 与吹绵蚧其排泄的糖液及蜡质极多,常引 起严重的煤病,使全株死亡。 (1)喷0. 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松脂合剂; (2)人工用棉絮蘸清水抹去或用刷子刷去。 卷叶蛾 常见的食叶虫害,将叶片吃成残缺不全, 既影响生长又影响观赏效果,另外排出的 粪便留在叶片上易引起霉变,滋生病菌。 卷叶蛾危害不是很大,不建议专门防治,可在防治 蚜虫或其他虫害时一同防治。 _ DB52/T 115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