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pdf

    • 资源ID:1491723       资源大小:1.22M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pdf

    1、 ICS 03.220.02 A 8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 Road Performance Test Standards for Motor Vehicles Traffic Accident 2014 - 04 - 08 发布 2014 - 05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724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引 言 . . I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鉴定要求 . . 2 5 鉴定方法 . . 3 附录 A(

    2、规范性附录) 确实道路线形资料时确定道路平纵线型参数方法 .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道路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 . 1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沥青路面抗滑摆值测试方法 . 12 附录 D(资料 性附录) 一般取样的随机数 . 14 附录 E(资料 性附录) 记录用表格 . 1 参考文献 . . 6 DB51/T 1724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附录 A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D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司法鉴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3、本标准由四川省司法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司法鉴定协会 本标准参加单位:成都成科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四川顺通机动车 司法鉴定所、西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鸿、刘朝宽、陈斌、何操、李慧、张诗波、李山桥、刘沛奎、刘国华、曾红 彬、刘鹏、袁彬文。 DB51/T 17242014 III 引 言 机动车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道路交通环境状况下,由于人、车、路、环境等诸要素配合失调而引起 的。近年来,由于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远远超过道路基础设施增长速度,且部分道路路况差,如弯道 半径过小、道路纵坡过大、道路横坡不足、视距不良、路面摩擦系数过低等,个别路段的技术指标不能

    4、 满足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 为保障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正、公平,维护事故当事人及相关管理者的合法权益,适应新 形势下机动车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工作的需要,规范道路交通事故路段的几何线形和路面状况鉴定工作, 特制定本标准。 DB51/T 17242014 1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几何线形和路面状态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路段的平面圆曲线半径、纵坡、坡长、路面宽度、车 道宽度、路面超高横坡、道路净空、视距、路面摩擦系数的技术鉴定。 2 规范性引

    5、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CJJ 19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DB51/T 1457-2012 机动车司法鉴定项目分类 DB51/T 1459-2013 机动车司法鉴定机构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路 Highway 联结城市和乡村,主要供汽车

    6、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且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并纳入公 路养护统计的道路。 3.2 城市道路 Urban Road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且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并纳入城 市道路养护统计的道路。 3.3 道路中线 Center li ne of Road 道路路幅的中心线。 3.4 DB51/T 17242014 2 纵坡 Longitudinal Slope 道路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5 路面宽度 Pavemen t Width 指路面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等的水平宽度之和。沥青路面宽度,是沥青面层与土路肩或

    7、路缘石 内边缘交界的两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 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3.6 车道宽度 Lane Width 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部分的宽度。 3.7 净空 Clearance 道路上空无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其高度称净高,其宽度称净宽。 3.8 路面超高横坡 Latera l Slope 在平面曲线路段,路面由外侧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 3.9 视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从车道中心线上一点的1.2m高度处,能看到该车道前方中心线上高为 0.1m 的物体顶点时,沿该车 道中心线量得的两点间水平距离。 3.10 路面摩擦

    8、系数 Friction Co efficient 采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道路路面在潮湿条件下的抗滑摩擦系数值, 它是表征路面抗滑性能的 一个综合指标。 4 鉴定要求 4.1 仪器设备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况鉴定的仪器设备配置应符合DB51/T 1459规定,并满足量值溯源的要 求;检测设备、仪器的精度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且全站仪精度应不低于I级、水准仪 精度应不低于DS3级。 4.2 检材处置 鉴定前应对被鉴定路段进行处置,包括以下内容: a) 确定检测路段。根据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来确定检测路段,路段长度应满足事故原因调 查分析的需要,一般不宜小于 300m。 DB

    9、51/T 17242014 3 b) 确定和恢复道路设计中线。依据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设计或竣工资料,利用全站仪准确恢 复道路设计中线。当缺失道路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线形资料时,应按附录 A确定道路平纵 线形参数,可不再恢复道路设计中线。 c) 选取测定断面及测定位置。按照附录 B 随机选点方法,在检测路段选取测定断面及测定位置, 并做标记。测定断面一般应在平面直线、圆曲线路段选取,路面宽度、车道宽度宜选取在同一 断面位置。路面摩擦系数测点应布置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且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 1m。 d) 确定横断面边界。根据道路现状或设计中线,确定路面各部分宽度的边界位置,并进行标识。 e) 确

    10、定道路实际中心点。根据道路横断面边界位置,对道路路面宽度分中得到道路实际中心点。 有中间分隔带时,应对左右幅路面分别进行分中。 4.3 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出具的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应当符合司法鉴定文书规范规定的要求。 5 鉴定方法 5.1 平面圆曲线半径 5.1.1 在检测路段平面圆曲线横断面,用钢尺沿圆曲线径向量取道路实际中心点至道路设计中线之间 的水平距离,即道路中线的平面偏位值 cL,以m 表示。对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 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 0.01m。 5.1.2 当道路实际中心点位于道路圆曲线设计中线内侧时, cL取值为正

    11、,反之, cL取值为负。 5.1.3 道路平面圆曲线半径 R为平面圆曲线设计半径 R与道路中线平面偏位 cL值之和。 5.1.4 缺失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线形资料时,按附录 A 方法确定平面圆曲线半径 R,精度要求同 第 5.1.1 条。 5.2 纵坡 5.2.1 将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以路线附近的水准点(或相对水准点)为基准对道路中 心点、左右幅路面中心点进行测量,得到道路纵断面高程。测点高程以 m 表示,精确至 0.001m。 5.2.2 连续测定全部测点,并与水准点闭合。采用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往返观测,取其往测、返测高 差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 5.2.3 根据测点( 22

    12、 x y+ ,H)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道路纵坡,准 确至一位小数。拟合时,相关系数不得小于 0.9。 5.2.4 缺失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资料时,按附录 A 方法,采用测点( 22 x y+ ,H)数据,通过拟合 直线段的斜率确定,准确至一位小数。 5.3 坡长 5.3.1 确定检测坡段、及其前后相邻坡段的拟合直线。 5.3.2 将检测坡段拟合直线外延,与其前后相邻坡段拟合直线相交得到两个交点,两交点间的水平距 离即为检测坡段坡长,精确至 0.01m。 5.4 路面宽度 DB51/T 17242014 4 5.4.1 用钢尺或全站仪,沿道路中线的垂直方向,水平量

    13、取路面各部分的宽度,以 m 表示,对高速公 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 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 0.01m。 5.4.2 测量时,钢尺应保持水平,不得将钢尺紧贴路面量取,并不得使用皮尺。 5.4.3 计算各个断面的实测宽度 B1i与设计宽度 B0i之差: B i =B 1i -B 0i .( 1) 式中: B i -各断面实测宽度和设计宽度的差值, m B li -各断面的实测宽度, m B 0i -各断面的设计宽度, m 5.5 车道宽度 5.5.1 用钢尺或全站仪,沿道路中线的垂直方向,水平量取路面标线及标线间的宽度,以 m 表示,对 高速公路

    14、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 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精确至 0.01m。 5.5.2 测量时,钢尺应保持水平,不得将钢尺紧贴路面量取,并不得使用皮尺。 5.5.3 道路中间车道的宽度为路面标线内边缘间宽度及两相邻标线半宽之和;边缘车道宽度为路面标 线内边缘至缘石内边缘宽度及标线半宽之和。 5.5.4 计算各车道实测宽度 Bc1i与设计宽度 Bc0i之差: B ci =B c1i -B c0i .( 2) 式中: B ci -各断面实测宽度和设计宽度的差值, m B cli -各断面的实测宽度, m B c0i -各断面的设计宽度, m 5.6 路面超高横坡

    15、 5.6.1 路面超高横坡测试断面宜选取在平面圆曲线的中间区段。 5.6.2 有中央分隔带的路面 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塔尺分别竖立在路面与中央分隔带分界的路缘带边缘 d1处及路 面与路肩交界(或外测路缘石边缘) d2处, d1、 d2两处测点必须处于同一横断面,测量 d1处与 d2处的高程, 以m表示,精确至0.001m。 5.6.3 无中央分隔带的路面 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塔尺分别竖立在路面两侧与路肩的交界位置 d1、 d2处, d1、 d2 两处测点必须在同一横断面,测量 d1处与 d2处的高程,以m表示,精确至0.001m。 5.6.4 量测水平距离 用钢尺或全站

    16、仪量测 d1与 d2两处测点间的水平距离, 以m表示, 对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城市快速路, 精确至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0.01m。 5.6.5 计算 计算测定断面的路面超高横坡及实测横坡 i1i与规范允许横坡或设计横坡值 i0i之差,准确至一位小 数。 i 1i =( d 1i - d 2i ) / B li .( 3) DB51/T 17242014 5 i i = i 1i i 0i .( 4) 式中: i 1i -各测定断面的实测横坡,以 %计 d 1i -各断面测点 d 1 处的高程读数, m d 2i -各断面测点 d 2 处的高程读数,

    17、m B li -各断面测 d 1 及 d 2 之间的水平距离, m i 0i -各断面的规范允许或设计横坡值, % i i -各断面的实测横坡和规范允许横坡或设计横坡的差值, % 5.6.6 当弯道路面超高路段的横断面不平顺时,应在横断面上增加 23 个测点,根据测点数据拟合横 断面横坡。 5.7 净空 5.7.1 对有单悬标志、双悬标志、门架、上跨天桥、跨线桥、电杆、电缆等可能造成道路净空不足的 路段,应进行道路净空检查。道路净空检查应针对最不利断面进行。 5.7.2 用钢尺、全站仪或激光断面仪,逐一检测净空断面各轮廓点,断面尺寸精确至 0.1m。 5.8 纵坡修正 当测试断面处于纵坡路段时

    18、,应对实测断面净空进行纵坡修正,将实测净空断面修正至设计净空断 面,纵坡路段断面净空的修正见图1。 图 1 纵坡路段断面净空修正示意图 5.9 停车视距 5.9.1 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应针对弯道内侧车道进行。 5.9.2 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见图 2。 i 障碍物 设计净空 实测净空 DB51/T 17242014 6 图 2 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5.9.3 道路纵面竖曲线视距测试 凸形曲线视距测试见图3,凹形曲线视距测试见图4。 图 3 凸形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图 4 凹形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5.9.4 沿测试车道中心线,架设全站仪,全站仪高 1.2m,沿行车方向摆放高 0.

    19、1m 物体,在车道中心 线上由近至远移动该物体的位置,直至全站仪正好看到该物体顶部为止,在该物体所在位置作好标记。 5.9.5 用钢尺沿车道中心线量取全站仪至标记处的水平距离,即为视距长度,精确至 0.1m。 5.10 路面摩擦系数 5.10.1 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路面抗滑摆值 BPN t,抗滑摆值 BPN t测试方法见附录 C。 5.10.2 温度修正 当路面温度非20时,应进行温度修正。 BPN 20 =BPN t + BPN .( 5) 式中: BPN 20 -换算成标准温度 20的摆值; 视距 视线 视线 视距 视线 视距 道路中心线 內侧车道中心线 障碍物 DB51/T 172

    20、42014 7 BPN t -路面温度 t时测得的摆值; BPN -温度修正值,按表 1 采用;当测试温度 t 处于表 1 中的中间温度时,采用内插法 确定温度修正值。 表1 温度修正值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温度修正值 BPN -6 -4 -3 -1 0 +2 +3 +5 +7 5.10.3 计算 路面摩擦系数= BPN 20 / 100 (6) DB51/T 17242014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确实道路线形资料时确定道路平纵线型参数方法 A.1 数据采集 a) 根据道路现状,确定道路横断面。 b) 根据道路横断面边界位置,对路面宽

    21、度分中得到道路中心点。有中间分隔带时,分别对左右幅 路面进行分中,得到左右幅路面中心点。 c) 用全站仪测定道路中心点或左右幅路面中心点的坐标(x,y,H),测量可采用相对坐标系统。 A.2 测点归类 由道路中心点或左右幅路面中心点的坐标( x,y)绘制散点分布图,根据散点变化趋势,初步确定 平面直线段、平面圆曲线段的测点范围。 A.2.1 直线段测点 按照“两相邻测点连线方向角的改变率 在 0 附近波动”原则,确定直线段测点,其中 是两相邻测 点连线方向角之差与两相邻测点连线长度之和的比值。为避免缓和曲线或圆曲线测点误入直线段范围, 应舍弃直线段两端的个别测点。 A.2.2 圆曲线段测点 以

    22、圆曲线段中间点和两边间距相近点,按照三点共圆的方法确定圆曲线,圆曲线半径拟合见第 A.4 节,直至圆曲线半径开始明显单向增大为止,以此确定圆曲线段测点。为避免缓和曲线或直线测点的误 入影响,应舍弃圆曲线两端的个别测点。 A.3 直线拟合 用最小二乘法对选定的直线段测点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回归系数 R 不得小于 0.9,得到直线斜率。 A.4 圆曲线拟合 在圆曲线测点中,通过三点坐标(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x 3 , y 3 )可以确定一个单圆,单圆圆心坐标( x 0 , y 0 )为: 222 13 2 21 3 32 1 3 2 2 1 1 3 0

    23、13 2 21 3 32 1 ()()()()()() 2 ( ) ( ) ( ) x yy xyy xyy yyyyyy x xy y xy y xy y + + = + + .( A.1) 222 13 2 21 3 32 1 3 2 2 1 1 3 0 13 2 21 3 32 1 ()()()()()() 2 ( ) ( ) ( ) y xx yxx yxx xxxxxx y yx x yx x yx x + + = + + .( A.2) DB51/T 17242014 9 根据任意三个测点所确定的单圆圆心( x i , y i ) ,然后利用重心公式确定所有单圆的平均圆心。圆曲 线

    24、平均圆心坐标( x , y )为: 1 m i i x xm = = .( A.3) 1 m i i y ym = = .( A.4) 式中, ( x i , y i )是第 i 个圆的圆心坐标; m 是测点中所有任意三个点的组合数,即 3 n mC= ; n 是测 点个数,且 n 3。 圆曲线拟合半径 R 为: 22 1 ()( ) n ii i R xx yy n = =+ .( A.5) A.5 有中间分隔带路段的平面圆曲线拟合 按第 A.1第 A.4 方法分别确定左右两幅路面的平面圆曲线段及圆曲线半径,然后计算左右幅圆曲 线半径的算术平均值即为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A.6 纵面线形拟合

    25、在第A.2第A.4方法中,用测点( 22 x y+ ,H)数据代替测点( x,y)数据,由此得到道路纵坡(拟 合直线斜率)及竖曲线半径。 DB51/T 17242014 10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道路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 B.1 目的与适用范围 a) a)随机选点是按数理统计原理在道路路面现场检测时决定测定断面、测点位置的方法。 b) b)本方法适于道路路面现场测定时,为选取代表性试验数据而决定测定断面、测定位置时使 用,其中:路面宽度、车道宽度、超高横坡等的随机检测断面按第 B.3节确定,路面摩擦系数 等的随机测点位置按第 B.4 节确定。 B.2 仪具及材料 a) 量尺

    26、:钢尺等。 b) 硬纸片:编号从 1#28#共 28 块,每块大小 2.5cm 2.5cm,装入一个布袋中。 c) 骰子 2 个;或随机数发生器 1 个。 d) 其它:毛刷,粉笔等。 B.3 确定测试断面 a) 路段确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点来决定检测路段,检测路段长度不宜小于 300m。 b) 将确定的检测路段按桩号间距(一般为 20m)划分若干个断面,其总断面数为 T。 c) 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块硬纸片,硬纸片上的号数对应附录 D 表中的栏号,从附录 D 表中的第 128 栏中选出该纸片号数的对应栏。 d) 按照测定断面数的频度要求(总的取样数为 n),从总断面数 T 中抽取n 个断面

    27、(当 n 30 时 应分次进行),在第 3.3 节选定的栏中从上往下依次查出与 A 列中 01、02.、n 对应的 B 列值,对应的 A、B 值共n 对。 e) 将 n 个 B 值与总断面数 T 相乘,四舍五入成整数,即得到 n 个新的断面编号,与 A 栏的 1、 2.、n对应。若四舍五入后的整数值相同,则第 2 个相同数据及以后的数据,以 1 为间 距依次递增。 f) 将新的断面号乘以桩号间距,再加上测试路段的起点桩号,即得到取样测试断面的桩号。 B.4 测点位置的确定 a) 从布袋中任意取出一块硬纸片,纸片上的号数即为附录 D 表中的栏号,从 128 栏中选出该栏 号的对应栏。 b) 按照

    28、测点数的频度要求(总的取样数为 n)依次找出栏号的取样位置数,每个栏号均有 A、B、 C 三列。根据检验数量 n(当 n30 时应分次进行),在所定栏号的 A 列,找出等于所需取样位 置数的全部数,如 01、02、.、n。 c) 确定取样位置的纵向距离,找出与 A 列中相对应的 B 列数值,以此数乘以检测路段的总长度, 再加上该段的起点桩号,即得到新的取样位置桩号。 d) 确定取样位置的横向距离,找出与 A 列相对应的 C 列数值,以此数乘以所检查的路面宽度,再 减去路面宽度的一半,即得到取样位置离路面中心线的横向距离。如差值是正值(+),表示 在中心线的右侧;如差值是负值(-),表示在中心线

    29、的左侧。 DB51/T 17242014 11 B.5 示例 示例 1 从 K36+000K37+000 的 1km( 1000m)检测路段中选择 3 个断面,断面间距 20m,测定 路面宽度。断面确定方法如下: a) 确定 1000m总长路段的总断面数:T=100 0/20=50个,编号 1,2,.,50。 b) )从布袋中摸出一块硬纸片,其编号为 14,即使用附录 D表中的第 14栏。 c) 从第 14 栏 A 列中找出小于或等于 3 所对应的 B 列数值,将 B 列数值与 T 相乘,四舍五入得到 3 个断面号数,断面号数乘以断面间距并加上起点桩号,得到 3个断面的桩号,如表 B.1所列。

    30、 表B.1 测点随机取样选点计算表 测点编号 第 14 栏 A 列值 第 14 栏 B 列值 B 列值 *总 断面数 T 断面号数 断面号数 *断 面间距 桩号 1# 02 0.340 17.05 17 340 K36+340 2# 03 0.408 20.40 20 400 K36+400 3# 01 0.970 48.50 49 980 K36+980 示例 2 在 K36+000K37+000 的 1km( 1000m)检测路段中选择 6 个测点进行检测路面摩擦系数 值,路面宽度为 10m。测定位置决定方法如下: a) 从布袋中摸出硬纸片,其编号为 3,即使用附录 D 表中的第3栏。 b

    31、) 从栏号 3 的 A 列,从上至下挑选出小于或等于 6 的数,分别为:01、06、03、02、04 及 05。 然后从附录 D 表中的B 列挑选出与这 6 个数相对应的 0.175、0.3 10、0.494、0.699、0.838、 0.977。 c) 已知取样路段长度 1000m, 将路段总长 1000m 乘以 B 列数值, 得到取样位置距该段起点的距离, 分别为 175m、310m、494m、6 99m、838m、977m,即确定了 6个取样点的纵向位置。 d) 表 B.1 的C列中与 B 列数值相对应的数值为 0.641、0.063、 0.929、0.073、0.166及0.494。

    32、e) 用 C 列数值乘以路面宽度 10m, 得到距路面边缘的横向距离 6.47m、 0.43m、 9.29m、 0.73m、 1.66m 及 4.94m;然后,再减去路面宽度 10m 的一半(即 5m),则为 1.47m、-4.57m、4.29m、-4.27m、 -3.34m 及-0.06m。因此,6 个取样的横向位置分别是右 1.47m、左 4.57m、右4.29m、左 4.27m、 左3.34m 及左0.06m。 表B.2 测点随机取样选点计算表 测点编 号 第 3 栏 A 列值 第 3 栏 B 列值 距起点距离 ( m) 测点桩号 第 3 栏 C 列值 距路面边缘 的距离( m) 距中线

    33、位置 ( m) 1# 01 0.175 175 K36+175 0.647 6.47 +1.47 右 2# 06 0.310 310 K36+310 0.043 0.43 -4.57 左 3# 03 0.494 494 K36+494 0.929 9.29 4.29 右 4# 02 0.699 699 K36+699 0.073 0.73 -4.27 左 5# 04 0.838 838 K36+838 0.166 1.66 -3.34 左 6# 05 0.977 977 K36+977 0.494 4.94 -0.06 左 DB51/T 17242014 12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34、) 沥青路面抗滑摆值测试方法 C.1 仪器调平 a) 清除测点范围内的路面杂物,并将测点处的路面清洁干净。 b) 将仪器置于路面测点上,并使摆的摆动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 c) 转动底座上的调平螺栓,使水准泡居中。 C.2 仪器调零 a) 放松上、下两个紧固把手,转动升降把手,使摆升高并能自由摆动,然后旋紧紧固把手。 b) 将摆向右运动,按下安装于悬臂上的释放开关,使摆上的卡环进入槽,放开释放开关,使摆处 于水平释放位置,并把指针拨至右端与摆杆平行处。 c) 按下释放开关,使摆向左带动指针摆动。当摆达到最高位置后下落时,用手将摆杆接住,此时 指针应指零。若不指零,可稍旋紧或旋松摆的调节螺母。重复

    35、以上步骤,直至指针指零。调零 允许误差为 1。 C.3 校核滑动长度 a) 让摆处于自然下垂状态,松开固定把手,转动升降把手,使摆下降。与此同时,提起举升柄使 摆向左侧移动,然后放下举升柄使橡胶片下缘轻轻触地,紧靠橡胶片摆放滑动长度量尺,使量 尺左端对准橡胶片下缘;再提起举升柄使摆向右侧移动,然后放下举升柄使橡胶片下缘轻轻触 地,检查橡胶片下缘是否与滑动长度量尺的右端齐平。 b) 若齐平,则表明橡胶片两次同路面接触点的距离(滑动长度)符合 126mm 的规定。校核滑动长 度时, 应以橡胶片长边刚接触路面为准, 不可借摆力量向前滑动, 以避免标定的滑动长度过长, 造成与实际不符。 若不齐平,即表

    36、明滑动长度不符合要求,此时应升高或降低摆或仪器底座的高度。微调时,可 采用旋转仪器底座上的调平螺丝来调整底座的高度的方法,但需注意保持水准泡居中。重复此 项操作,直至滑动长度符合 126mm 的规定。 C.4 测量 a) 将摆固定在右侧悬臂上,使摆处于水平释放位置,并把指针拨至右端与摆杆平行处。 b) 用喷水壶浇洒测点,使路面处于湿润状态,并用硬毛刷刮除表面泥浆。 c) 按下右侧悬臂上的释放开关,使摆在路面滑过,当摆杆回落时,用手接住摆杆,指针读数即为 路面的测试摆值。然后使摆杆和指针重新置于水平释放位置。测定时,第一次摆值(即 BPN) 不记录。 DB51/T 17242014 13 d)

    37、重复 b)、c)的操作 5次,并读记每次测定的摆值 BPN。同一人 5 次测定的 BPN 值中,最大值 与最小值的差值不得大于 3。如差值大于 3 时,应检查原因,并再次重复上述各项操作,至符 合规定为止。 取 5 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单个测点的路面抗滑值,取整数,以 BPN 表示。 e) 在测点位置处,用路面温度计测量潮湿路面温度,准确至 1。 f) 每处测点由 3 个单点组成,3 个单点均应位于轮迹带上,单个测点间距为 35m,该处测点位置 以中间测点的位置表示。同一人对 3个测点进行平行测定,取 3 个单点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 该处测点的路面抗滑值,准确至 1。 DB51/T 172420

    38、14 14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一般取样的随机数 DB51/T 17242014 15 表 D 一般取样的随机数表 栏号 1 栏号 2 栏号 3 栏号 4 栏号 5 栏号 6 栏号 7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15 0.033 0.578 5 0.048 0.829 21 0.013 0.22 18 0.089 0.716 17 0.024 0.863 30 0.03 0.901 12 0.029 0.386 21 0.101 0.3 17 0.074 0.156 30 0.035 0.853 10 0.102 0.3

    39、3 24 0.06 0.082 21 0.096 0.198 18 0.112 0.284 23 0.129 0.916 18 0.102 0.191 10 0.052 0.746 14 0.111 0.925 26 0.074 0.639 10 0.109 0.161 20 0.114 0.848 30 0.158 0.434 6 0.105 0.257 25 0.061 0.954 28 0.127 0.84 7 0.167 0.512 29 0.133 0.388 3 0.121 0.656 24 0.177 0.397 28 0.179 0.447 29 0.067 0.507 24

    40、0.132 0.271 28 0.194 0.776 24 0.138 0.062 13 0.178 0.64 11 0.202 0.271 26 0.187 0.844 18 0.087 0.887 19 0.285 0.899 3 0.219 0.166 20 0.168 0.564 22 0.209 0.421 16 0.204 0.042 4 0.188 0.482 24 0.105 0.849 1 0.326 0.037 29 0.264 0.284 22 0.232 0.953 16 0.221 0.311 8 0.208 0.418 2 0.028 0.577 7 0.139 0

    41、.159 30 0.334 0.938 11 0.282 0.262 14 0.259 0.217 29 0.235 0.356 19 0.211 0.798 3 0.214 0.402 1 0.175 0.647 22 0.405 0.295 14 0.379 0.994 1 0.275 0.195 28 0.254 0.941 29 0.233 0.07 7 0.245 0.08 23 0.196 0.873 5 0.421 0.282 13 0.394 0.405 6 0.277 0.475 11 0.287 0.199 7 0.26 0.073 15 0.248 0.831 26 0.

    42、246 0.981 13 0.451 0.212 6 0.41 0.157 2 0.296 0.497 2 0.336 0.992 17 0.262 0.308 29 0.261 0.037 14 0.255 0.374 2 0.461 0.023 15 0.438 0.7 27 0.311 0.144 15 0.393 0.488 25 0.271 0.18 30 0.302 0.883 6 0.31 0.043 6 0.487 0.539 22 0.453 0.635 5 0.351 0.141 19 0.437 0.655 6 0.302 0.672 21 0.318 0.088 11

    43、0.316 0.653 8 0.497 0.396 21 0.472 0.824 17 0.37 0.811 24 0.466 0.773 1 0.409 0.406 11 0.376 0.936 13 0.324 0.585 25 0.503 0.893 5 0.488 0.118 9 0.388 0.484 14 0.531 0.014 13 0.507 0.693 14 0.43 0.814 12 0.351 0.275 15 0.594 0.603 1 0.525 0.222 4 0.41 0.073 9 0.562 0.678 2 0.575 0.654 27 0.438 0.676

    44、 20 0.371 0.535 27 0.62 0.894 12 0.561 0.98 25 0.471 0.53 6 0.601 0.675 18 0.591 0.318 8 0.467 0.206 8 0.409 0.495 21 0.629 0.841 8 0.652 0.508 13 0.486 0.779 10 0.612 0.859 20 0.61 0.821 9 0.474 0.138 16 0.445 0.74 17 0.691 0.583 18 0.668 0.271 15 0.515 0.867 26 0.673 0.112 12 0.631 0.597 10 0.492

    45、0.474 3 0.494 0.929 9 0.708 0.689 30 0.736 0.634 23 0.567 0.798 23 0.738 0.77 27 0.651 0.281 13 0.498 0.892 27 0.543 0.387 7 0.709 0.012 2 0.763 0.253 11 0.618 0.502 21 0.753 0.614 4 0.661 0.953 19 0.511 0.52 17 0.625 0.171 11 0.714 0.049 23 0.804 0.14 28 0.636 0.148 30 0.758 0.851 22 0.692 0.089 23

    46、 0.591 0.77 2 0.699 0.073 23 0.72 0.695 25 0.828 0.425 26 0.65 0.741 27 0.765 0.563 5 0.779 0.346 20 0.604 0.73 19 0.702 0.934 3 0.748 0.413 10 0.843 0.627 16 0.711 0.508 7 0.78 0.534 9 0.787 0.173 24 0.654 0.33 22 0.816 0.802 2 0.781 0.603 16 0.858 0.839 19 0.778 0.812 4 0.818 0.187 10 0.818 0.837 12 0.728 0.523 4 0.838 0.166 26 0.83 0.384 4 0.903 0.327 7 0.804 0.675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pdf)为本站会员(eventdump27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