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7.060 A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8512016 代替 DB51/T 851-2008 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 2016 - 06 - 24 发布 2016 - 07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8512016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一般要求 . . 2 5 防雷装置 设计要求 . . 2 6 防雷装置 施工要求 . . 3 7 检测与维护 .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装置规格与材料 . 5 附录
2、B(资料 性附录) 应急救灾期间防雷安全须知 . 8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地震过渡安置点接闪杆常见布置方式 . 10 DB51/T 851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替代 DB51/T 8512008地震过渡安置 房防雷技术规范。与DB51/T 8512008相比,除 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过渡安置房的雷电防护要求(见4.2,4.4); 增加了利用安置房金属构架和金属屋面做外部防雷装置时的要求(见5.1.1); 修改了地震过渡安置点防止闪电感应以
3、及闪电电涌侵入措施(见5.2); 增加了安置点人身防护措施,包括防接触电压措施和防跨步电压措施(见5.3); 增加了高寒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阻措施和不计防雷接地电阻值的前置条件等(见5.1.5); 增加了防雷装置施工要求(见6); 增加了地震过渡安置点接闪杆常见布置方式(见6.1.5和附录C); 增加了安置点防雷科普宣传活动内容(见附录B)。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防雷中心、成都市防雷中心、雅安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靳小兵、李一丁、魏强、潘波、李扬富、张同友、巫俊威、华国文、王国庆、 陆茂、金敬国、余勇、向宇、宋志田、李奔、李剑春、王宁、张瑛、刘畅、余跃、唐其能、徐军、杨军、 徐磊。
4、DB51/T 8512016 1 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过渡安置房雷电防护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防雷装置设计要求、施工要求以 及检测与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检测及维护。其他应急过渡安置房雷电防护 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5、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过渡安置房 temporar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用于临时安置地震受灾人员以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装配式单层房屋和帐篷。 3.2 地震过渡安置点 temporary settlement for earthquake 地震过渡安置房集中建设布置的区域。 3.3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系统,由外 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注: 改写GB 50057-2010,定义2.0.5 3.4 SPD脱离器 SPD di
6、sconnector 当SPD发生故障时,一个能把SPD同电路脱开的装置。 注: 脱离器应能防止电源系统持续故障并用于显示SPD故障状态。除了具有脱开功能外,还可以具有过流保护或过 热保护功能等。这些功能可由一个或多个装置组合在一起实现。 DB51/T 8512016 2 QX/T 10.12002, 定义3.17 4 一般要求 4.1 地震过渡安置房(以下简称安置房)的防雷装置设计和施工,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 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安置房的特点等基础上,确定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4.2 安置房使用期不在 3 月至 10 月期间,可不安装防雷装置。 4.3 安置房的防
7、雷装置应与安置房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检测、同时投入使用。 4.4 接闪器和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应符合附录A中表A.1的要求, 接地装置的材料和规格应符合表A.2 中的要求。 4.5 应在地震过渡安置点(以下简称安置点)组织开展防雷科普活动,比如开办知识讲座、发放和张 贴防雷安全须知等。应急救灾期间的防雷安全须知参见附录 B。 5 防雷装置设计要求 5.1 直击雷防护 5.1.1 应优先利用安置房金属构架和金属屋面做防雷装置,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屋面彩钢板厚度不应小于 0.5mm。当金属板下有易燃物品时,应采用夹有非易燃保温层的双层 彩钢板,或在单层金属板与其下易燃物品间设水泥板
8、或石膏板进行隔离; b) 安置房的金属构架和金属屋面之间应连接成电气通路; c) 应利用大型帐篷的金属骨架或装配式房屋的钢结构作为自然引下线,且不应少于 2 根; d) 应利用装配式房屋的金属地梁或大型帐篷的金属地锚作为自然接地体。 各自然接地体之间宜相 互连接成闭合环。接地电阻的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5.1.5 的要求。 5.1.2 当安置房金属构架和(或)金属屋面不符合 5.1.1 的规定时,应专设独立接闪器和引下线。 5.1.3 独立接闪杆(线)应将被保护的安置房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O B)内,滚球半径取 60 米。当 安置房完全处于附近接闪器的 LPZ0 B区时,可不专设外部防雷装置。
9、 5.1.4 当接闪器利用金属材料作为支撑杆时,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5.1.5 利用安置房基础金属构件作自然接地体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30。当土壤电阻率较 大时,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5.4.6 条的规定。当利用安置房的环形基础作接地 装置且包围的面积大于或等于 79m 2 时,其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 5.1.6 安置点内的电视接收天线、通信天线等设施应置于 LPZ0 B区。 5.2 闪电感应及闪电电涌侵入防护 5.2.1 安置房内部的各种金属构架、组件应就近与防雷接地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 5.2.2 进入安置房的各种金属管线(水管、供电线和电
10、话、电视信号线等)均应在入口处与接地装置 进行等电位连接。进入安置点的金属管线宜全线埋地引入。当全线埋地引入有困难时,铠装电缆或穿金 属管的电线、信号线在入口前埋地长度不应小于 15m。 5.2.3 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的支柱(架)上,不应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低压 电线和其他信号线。不应利用支柱架设金属线晾晒衣物。 5.2.4 安置点内的低压配电柜和电子系统终端箱处应按GB 500572010中4.4.7条的规定安装电涌保 护器。 5.2.5 当电源采用 TN 系统时,从总配电箱引出的配电线路宜采用 TNS 系统。 DB51/T 8512016 3 5.3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11、防护 5.3.1 利用安置房电气贯通的金属构架作为引下线时,其根数应不少于 10 根。 5.3.2 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的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a) 引下线入地点附近 3 m 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 50 km,或敷设 5 cm 厚沥青层或 15 cm 厚砾石层; b) 外露引下线,其距离地面 2.7m 以下的导体用耐 1.2/50 s 冲击电压 100kV 的绝缘层隔离,或 用至少 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c) 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做均衡电位处理; d) 用护栏、警示牌使进入距引下线 3m范围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6 防雷装置施工要求 6.1 接
12、闪器 6.1.1 独立接闪杆的基础宜为直埋、打桩或现浇混凝土等敷设方式。 6.1.2 架空接闪线的支撑杆基础宜为现浇混凝土、拉线、打桩等敷设方式。支撑杆及其固定形式必须 满足架空接闪线的拉力要求。 6.1.3 独立接闪杆应能承受 0.7 kN/m 2 的基本风压,在风力大于 11 级的地区,宜增大接闪杆支撑件的 强度。 6.1.4 为防止反击现象,独立接闪杆与安置房金属构件的间距宜不小于 2m。接闪线与被保护建筑物之 间的垂直间距宜不小于 3m。 6.1.5 安置点单支和多支接闪杆的常见布置方式参见附录 C。 6.2 引下线 6.2.1 引下线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做可靠的电气连接。 6
13、.2.2 明敷引下线应采取固定措施,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 固定应有防松零件(垫圈),焊接部分的防腐应完整。 6.2.3 引下线应符合 5.3.2(b)的要求。 6.3 接地装置 6.3.1 接地装置埋设深度不宜小于 0.5m,当埋设深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跨步电压措施。 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 1.5m,间距不宜小于 3m。 6.3.2 钢质接地体应采用焊接连接,搭接焊缝长度应不小于 12cm。 6.3.3 接地装置连接应可靠,连接处不应松动、脱焊、接触不良。焊接部位应除去焊渣后做防腐处理。 6.3.4 接地装置之间的等电位连接应采用暗敷方式,当采
14、用暗敷方式有困难时,明敷的连接导体应穿 绝缘管进行隔离。 6.4 电涌保护器 6.4.1 低压配电线路的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分别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前端,连接导线应平直,其两端连线 长度不宜超过 0.5m。 6.4.2 带有接线端子的电涌保护器应采用压接;采用压接时,连接导线裸露的金属部分不能露出接线 端子口外。带有接线柱的电涌保护器宜采用接线端子与接线柱连接。 6.4.3 电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应符合附录 A 中表A.3 的要求。 DB51/T 8512016 4 6.4.4 无明确的产品安装指南时,开关型 SPD 与限压型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10m,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
15、度不宜小于 5m。当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不满足以上要求时,应加装退耦装置。SPD制造商 明确在其产品中已有能量配合的措施时,可不再接退耦装置。 6.4.5 SPD 前端宜安装制造商推荐的 SPD 脱离器。 6.5 等电位连接 6.5.1 等电位连接过渡电阻应小于 0.2。 6.5.2 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和规格应符合附录 A 中表 A.3 的要求。 6.5.3 等电位连接宜采用焊接、搭接或螺栓连接等方法。 7 检测与维护 7.1 防雷装置检测应符合 GB/T 21431-2015 中的相关规定。 7.2 投入运行的防雷装置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主要检查防雷装置工作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接线应无松
16、动,表面锈蚀状况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警示标志应无损坏,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并应在每年雷雨季 节前完成。 7.3 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料应及时归档保存。 DB51/T 8512016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装置规格与材料 A.1 接闪线(杆)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值 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接闪线(杆)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值 材料主要成分 结构 最小截面(mm 2 ) 备注 铜绞线 50 每股线直径1.7 mm 铜 单根圆铜 78 直径 10 mm 绞线 50 每股线直径1.7 mm 铝 单根圆形导体 78 直径 10 mm 绞线
17、 50 每股线直径1.7 mm 单根圆钢 78 直径 10 mm 钢 钢管 - 直径20mm,壁厚2 mm 绞线 70 每股线直径1.7 mm 不锈钢 单根圆钢 78 直径 10 mm 注: 具体参数要求参见GB 500572010的表5.2.1的注 DB51/T 8512016 6 A.2 接地体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 应符合表A.2的规定。 表A.2 接地体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 最小尺寸 材料主要成分 结构 垂直接地 体直径 (mm) 水平接地体 /引下线 (mm 2 ) 接地板 (mm) 备注 铜绞线 - 28 - 每股直径1.7 mm 圆铜 15 28 - - 扁铜
18、- 28 - 厚度2 mm 铜 铜管 20 - - 壁厚2 mm 圆钢 14 50 - - 钢管 20 - - 壁厚2 mm 扁钢 - 50 - 厚度3 mm 钢板 - - 500500 厚度3 mm 型钢 - - - 不同截面的型钢,其截面不小于 290 mm 2 ,最小厚度 3 mm,可采用 50 mm50 mm3 mm角钢 钢 钢绞线 - 50 - 每股直径1.7 mm 注: 具体参数要求参见GB 500572010的表5.4.1的注 DB51/T 8512016 7 A.3 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应符合表A.3的规定。 表A.3 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等电位连接部件 材
19、料 截面积(mm 2 ) 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 铜、铁 50 铜 16 铝 25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 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 铁 50 铜 6 铝 10 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 铁 16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6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2.5 电气 系统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1.5 D1类电涌保护器 1.2 连接电涌 保护器 的导体 电子 系统 其他类的电涌保护器(连接导 体的截面可小于1.2 mm 2 ) 铜 根据具体 情况确定 DB51/T 8512016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应急救灾期间防雷安全须知 B.1 人在活动板
20、房内 雷雨期间,活动板房内的人员尽量远离活动板房边缘,避免直击雷的伤害。关好门窗,不要把头或 手伸出户外,远离金属门窗。 雷雨期间,活动板房内的人员尽量远离活动板房的金属支撑杆和金属构件,因为这些金属支撑杆可 能产生旁侧闪络,危害人身安全。不要触摸水管等金属管线,远离电线、电话线、网络线等引入线。关 闭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切断电视外接天线,不要站在电灯泡下,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不要 使用电话、手机、收音机等设备。 若雷电在活动板房附近的上空活动,应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蹲在活动板房内的干 燥地面上,不可躺下。 B.2 人在帐篷内 在避震帐篷的搭建选址上,应远离危、旧建筑以及
21、山地滑坡地段,选择整体地势和植被高度较低, 且空旷、干燥的地方搭建临时避震帐篷。切忌在大树下搭建避震帐篷。 雷雨期间,在避震帐篷内,应尽量远离帐篷金属支撑杆。切忌触摸金属支撑杆。 雷雨期间,尽量不要触摸避震帐篷内的电源线及开关。 B.3 人在野外 雷雨期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要把锄头、铁锹等金属性质的工具扛在肩上,摘下金属框架眼镜, 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身处空旷地带时,不要惊慌奔跑,应双脚并拢、抱膝低头下蹲在地势较低地方, 千万不可双手放在地面,不可躺下。 若雷雨期间身处树木、 灾区楼房等高大物体下, 应该马上离开。 千万不要躲在树下和孤立的草棚内。 避开山顶或屋顶等制高点,远离树木、烟囱、铁
22、塔、大型机械设备等物体,远离带电设备、防雷装置、 天线、铁丝网、铁栅栏及其他金属物体,不要接触防雷装置的任何部位,勿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 躲避,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通过时电弧可伤人。 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不要在野外游泳,水面易遭雷击,且在水中受雷击还增加 溺水危险,因此游泳或在小船上遭雷雨时要赶快上岸离开。 如正在驾车,应停在远离树木,危、旧建筑以及山地滑坡地段的路边,留在车内,汽车车壳有屏蔽 作用,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雷雨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开敝蓬拖拉机。尽量避免在山区公路和可能因地震 垮塌的建筑下行驶。 B.4 雷击救护知识 DB51/T
23、 8512016 9 人受雷击常发生停止心跳和呼吸的“假死”现象,如救护及时、方法恰当可能会恢复伤员生命,因 此,有必要了解遭雷击后的临时性急救方法。 出现灼伤、 衣服着火的, 惊慌奔跑反而易使火越烧越旺, 应立即在地上翻滚或趴在有水的洼地、 池中熄灭火焰;外人可用泼水或者裹被子等方式协助灭火,灭火后用冷水冷却伤处,再用干净 布块覆盖后包扎送医。 雷击致人停止呼吸和心跳的,使其仰卧,保持温暖、舒适,立即组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同 时呼叫120。如现场抢救不及时,“假死”伤者易缺氧死亡。实施临时救护措施后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DB51/T 8512016 10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24、) 地震过渡安置点接闪杆常见布置方式 C.1 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接闪杆 c 保护范围 b b 安置点外围 说明:1. 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2. c-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3. 虚线所包围的空间是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4. 实线所包围的空间为安置点安置区域。 图C.1 单根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d c a bb 保护范围 接闪杆 安置点外围 说明:1.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c-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4.d-双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最小保护宽度; 5.虚线所包围的空间是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
25、的保护范围; 6.实线所包围的空间为安置点安置区域。 图C.2 双根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DB51/T 8512016 11 b ba 接闪杆 保护范围 a b b 安置点外围 说明:1. 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 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 虚线所包围的空间是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4. 实线所包围的空间为安置点安置区域。 图C.3 四根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aa bb b b a 接闪杆 保护范围 安置点外围 说明: 1. 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 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 虚线所包围的空间是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4. 实线所包围
26、的空间为安置点安置区域。 图C.4 六根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DB51/T 8512016 12 b ba a a a b b 接闪杆 安置点外围 保护范围 说明:1. 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 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 虚线所包围的空间是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4. 实线所包围的空间为安置点安置区域。 图C.5 九根接闪杆平面布置图 C.2 3 m高应急临时安置房接闪杆常见规格 应符合表C.1的规定。 表C.1 3 m 高应急临时安置房接闪杆常见规格表 接闪杆高度(m) 7 9 12 15 18 单根接闪杆 b=6.64 c=9.39 b=9.10 c=12.8
27、7 b=12.21 c=17.27 b=14.82 c=20.95 b=17.05 c=24.11 双根接闪杆 a=13.28 b=6.64 c=9.39 d=17.22 a=18.20 b=9.10 c=12.87 d=23.07 a=24.42 b=12.21 c=17.27 d=30.26 a=29.63 b=14.82 c=20.95 d=36.16 a=34.10 b=17.05 c=24.11 d=41.15 四根接闪杆 a=30.46 b=4.91 a=36.99 b=6.90 a=44.70 b=9.49 a=50.91 b=11.76 a=56.12 b=12.21 六根接闪
28、杆 a=30.46 b=4.91 a=36.99 b=6.90 a=44.70 b=9.49 a=50.91 b=11.76 a=56.12 b=12.21 九根接闪杆 a=30.46 b=4.91 a=36.99 b=6.90 a=44.70 b=9.49 a=50.91 b=11.76 a=56.12 b=12.21 注: 1.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c-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4.d-双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最小保护宽度; 5.接闪杆采用等高、等距方式排列组合; 6.表中单杆和四杆以上均是最大保护范围,做为参考,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
29、要调整。 DB51/T 8512016 13 C.3 4.5 m高应急临时安置房接闪杆常见规格 应符合表C.2的规定。 表C.2 4.5 m 高应急临时安置房接闪杆常见规格表 接闪杆高度(m) 7 9 12 15 18 单根接闪杆 b=3.77 c=5.33 b=6.23 c=8.81 b=9.34 c=13.20 b=11.94 c=16.89 b=14.18 c=20.05 双根接闪杆 a=7.54 b=3.77 c=5.33 d=10.15 a=12.46 b=6.23 c=8.81 d=16.38 a=18.68 b=9.34 c=13.20 d=23.94 a=23.88 b=11.
30、94 c=16.89 d=30.10 a=28.36 b=14.18 c=20.05 d=35.27 四根接闪杆 a=24.24 b=2.58 a=32.24 b=4.39 a=41.08 b=6.77 a=47.95 b=8.87 a=53.62 b=10.63 六根接闪杆 a=24.24 b=2.58 a=32.24 b=4.39 a=41.08 b=6.77 a=47.95 b=8.87 a=53.62 b=10.63 九根接闪杆 a=24.24 b=2.58 a=32.24 b=4.39 a=41.08 b=6.77 a=47.95 b=8.87 a=53.62 b=10.63 注: 1.a-接闪杆之间的距离; 2.b-接闪杆至安置点外围边缘的距离; 3.c-接闪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4.d-双杆在安置点高度平面上的最小保护宽度; 5.接闪杆采用等高、等距方式排列组合; 6.表中单杆和四杆以上均是最大保护范围,做为参考,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调整。 _ DB51/T 85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