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3.080 A 16 DB51 四川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610 2019 节约型机关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resource conserving government agencies 2019 - 10 - 25 发布 2020 - 01 - 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61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与定义 . 3 4 总体要求 . 3 5 机关运行经费节约 . 4 6 机关资产节约 . 5 7 机关后勤服务节约 . 7
2、 8 机关能源资源节约 . 8 9 机关人力资源节约 . 9 10 评价 . 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机关国内公务接待标准 . 11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机关会议和培训费控制标准 . 1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机关差旅费控制标准 . 13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办公用房装修标准 . 19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办公用房使用面积配置标准 . 20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公务用车配置标准 . 22 附录 G(规范性附录) 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配置标准 . 24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机关食堂厨师、厨工配备标准 . 26 参考文献 . 27 DB51/T 2610 2019 II
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川万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陈国忠、 周昊、 彭葛飞、倪涵、 徐杰、 陈科丰、李薇 、 赵俊杰、 张锦秋、王维 忠、王文江、李君泽、丁培杰、祝方华 。 DB51/T 2610 2019 3 节约型机关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总体要求、机关运行 经费节约 、机关 资产节约、机关后勤服务节约、 机关能源节约、 机关 人力资源节约 以及 评价 的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 四川省 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 机关 、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机关 的节约型机关建设活动 ,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149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50378 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 DB51/T 1713 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规范 DB51/T 1951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规范 DB51/T 2534-2018 机关办公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 3 术语与定
5、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节约型机关 resource conserving government agencies 在组织、建设、运行 、发展等各个 环节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要求, 践行节约理 念,通过建立和实施节约管理制度 机制 、有效采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和 节约人力、物力和 财力等各种资 源,控制运行成本,以尽可能少的 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效益的机关。 4 总体要求 4.1 节约型机关建设应遵循依法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安全的原则,做到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 其责、功尽其效。 4.2 机关 应建立完善 节约型机关建设 的组织机
6、构和制度体系, 构建高效有序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节 约型机关目标的实现。 4.3 机关 应融合运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现代 信息技术和绩效管理手段, 提高 节约型机关 建设质效。 4.4 机关 应 定期 开展“厉行节约” 教育和培训,提高节约意识和技能。 DB51/T 2610 2019 4 5 机关运行 经费节约 5.1 一般要求 5.1.1 机关 应加强 机关运 行经费 预算编制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 。 5.1.2 机关 应严格执行保障机关运行基本需求的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 实行经费支出总额控制 。 机关 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和有关支出标准应结合 当地 经
7、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 并区分地区、季节 分类制定、适 时更新 出行、住宿标准 。 5.1.3 机关 应严格控制公务接待 经 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 维护 经 费、因公出国(境) 经 费在机关运 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 5.1.4 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国家和省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遵循经济适用、绿色环保、优质高效 的原则。 5.1.5 机关应 执行 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目录 内的支出应使用公务 卡或银行 转账结算,不应 以现金方 式结算。 5.2 办公用房建设维修经费 5.2.1 机关应 规范办公用房建设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建设项目投资统一由政府预算建设资金安排。 5.2.2 设计的
8、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及装修标准应控制在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范围之内。 5.2.3 办公用房大中修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遵循统筹安排、专款专用、讲求绩效的原则,按照预算批 复的经费使用用途和要求开支。 5.3 公务用车购置和 运维 经费 5.3.1 公务用车购置经费 应 实行预算管理。 5.3.2 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应统一组织实 施公务用车集中采购。 5.3.3 机关应 健全公务用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使用公示和 激励约束 制度,降低运 维 成本。 5.4 公 务接待经费 5.4.1 公务接待应 执行 “先审批、后 接待 ”的程序 。 5.4.2 公务接待 开支 范围应 仅 限于按规定安排 1 次工作餐
9、的餐费,不应 在接待费中列支食品、茶叶、 香烟、礼品等与公务接待无关的费用。 机关 国内 公务接待标准应按附录 A 执行。 5.4.3 机关应 控制公务接待规模, 杜绝 铺张浪费, 倡导轻车 简 从,减少陪同 人员 。 5.4.4 公务接待报销应具备“三单”(原始正规票据、派出单位公函、 接待清单及附件),“三单” 不齐全或者内容不一致的,不能报销费用。 5.4.5 机关 应及时公示公务接待 经 费预算、决算等情况。 5.5 会议和培训经费 5.5.1 会议费、培训费(除师资费外)应实行分类综合定额控制, 各项 经费间 按相关规定 调剂使用。 省直机关会议规模、会议费和培训费标准应按附录 B
10、执行,其他各级机关可参照制定 并执行 。 5.5.2 机关组织会议和培训 应优先利用和选择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等场所, 简朴布置会议场地, 有 条件的 宜 采 用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手段。 5.5.3 机关应 精简会 议, 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缩短会议时间, 能 合并 的应合并召开 ,无实质内容 的 或上级已有明确安排的不 应 再召开。会议不 应在风景名胜区 召开,不 应 发放礼品和纪念品 。 5.5.4 机关 应建立并落实会议费、培训费公示及年报制度。 DB51/T 2610 2019 5 5.6 差旅费 5.6.1 公务出差应 执行“先审批、后出差”的 程序,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 天数 ,从严
11、控制和审批因公 临时出国(境) 。 5.6.2 省直机关 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 差旅 住宿费、伙食补助 费 标准 应按 附录 C 执行,其他各 级机关可参照制定并执行 。 未按规定 乘坐交通工具、住宿的,超支部分应由个人自理。 5.6.3 公杂费应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包干使用。 6 机关资产节约 6.1 一般要求 6.1.1 机关应逐步建立通用资产配置、使用、调剂和回收利用相结合的资产 管理 机制,研究建立资产 共享共用、循环利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工作机制。 6.1.2 机关应按 机构编制 管理 部门批复的编制人数、人员职级、内设机构等情况 和资产配置标准
12、综合 配置 资产 。 6.1.3 资产配置应以满足基本运行需求为原则,涉及政府采购的,应按 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实施。 宜 优先配置具 有较强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且能耗低、维修便利的设备,不应超标准配置高端设备,不 应超数量配备资产。 6.1.4 机关应运用物联网 、大数据 等信息 技术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 6.1.5 机关应对闲置资产 实行 内部调剂, 鼓励设置各级政府公物仓,提高资产 使用效益。 6.1.6 资产达到规定最低使用年限但可继续使用的,或经修复可继续使用的,应继续使 用; 未达到规 定最低使用年限的,经 专业 鉴定无法继续使用或继续使用维护成本过高需要提前报废的,应按资产处置
13、 程序 执行 。 6.1.7 机关应加强对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保证安全完整。 6.2 办公用房 机关 办公用房节约管理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机关办公用房节约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 内容及要求 基本原则 1. 应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和机关用地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权属、统一配置、统一处 置 。 2. 建立 办公用房 建设 、 配置、使用、维修、 处置审批制度。 3. 运用 标准化、 信息化管理 手段 , 推进公平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 规划设计 1. 规划选址和用地应符合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 要求,节约集约用地,不应超标准占地、低效利
14、用土 地 ,具备条件的机关逐步推进集中或相对集中办公,共用配套附属设施。 2. 应按照 简朴 、实用、安全、节能原则,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单位综合造价标准和公共 建设节能设计标准。机关办公楼不应追求成为城市地标建筑,严禁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 设施。 3. 办公用房建筑宜推行绿色节能设计,宜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和新型绿色环保材料。 4. 建筑装修宜与土建一体化设计。机关办公用房装修设计应满足构造简洁、色彩适宜,营造庄重、 实用、协调的装饰效果,因地制宜地选用节能环保装修材料或构配件 。 装修和选用要求见附录 D。 DB51/T 2610 2019 6 配置 1. 办公用房配置应严格
15、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从严核定面积 。 见附录 E。 2. 机关 需要配置办公用房的,应优先整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调剂解决。 3. 应按照“建新交旧、调新交旧”的原则,在搬入新办公用房后,及时将原办公用房腾退移交。 使用 1. 具备条件的办公室应采用大开间等形式,提高办公用房利用率;会议室、接待室等服务用房, 可采取可拆卸式隔断设计,提高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2. 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在核定面积内合理安排使用办公用房, 不应调整给其他单位使用,不应擅自 改变办公用房使用功能、性质和房屋结构,不应进行违章搭建等。 3. 机关应 建立健全向社会购买物业服务 的 机制,逐 步实现办公用房物业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16、具 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统一 的 物业管理服务。 维修 1. 办公用房 因使用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功能不全 、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需要大中修的,可 提出 维修 申请 。 2. 应科学编制 维修规划 , 批准后 严格实施 ,未经审批的大中修项目不应擅自组织实施。 3. 维修改造应在保证安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注重维护和完善办公用房及其设施使用功 能的前提下,以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完善使用功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为重点。 处置利用 1. 同一区域内闲置办公用房具备条件的,应加强跨系统、跨层级调剂使用。 2. 具 备条件的,可将闲 置办公用房转为便民服务、社区活动等公益场所,或 按有关规定置换为其
17、 他符合国家政策和需要的资产。 6.3 公务用车 机关公务用车节约管理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表 2的规定。 表 2 机关公务用车节约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 内容及要求 车辆配备 1. 公务用车应实行统一编制管理,配备标准和使用符合国家和省级的最新规定 。 见附录 F。 2. 应配备使用国产汽车 , 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 按 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用于机要 通信、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等 的 车辆购置更新时,应 以 采购新能源汽车 为主 。 3. 各级机关确因工作需要超出规定标准配备公务用车的,应 报省级 公务用车主管部门批准。 车辆使用 1. 应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信息登记、公示等制
18、度。 2. 应将公务用车纳入信息平台集中管理,统筹调度、高效使用。 3. 公务活动出行目的地点相同或相近的,宜 拼车出行。 应减少公务用车长途行驶, 工作人员到外 地办理公务,除特殊情况外, 应 乘用公共交通工具。 4. 宜引进社会资本,逐步推行自助分时租赁模式。 外事接待、会议和集体活动用 车 应 主要 通过社 会租赁方式解决 ,租赁以完成单次工作任务为租用时限,不得租用超标车 或者豪华品牌汽车 。 5. 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定点管理制度 ,健全公务用车油 耗、运行费 用单车核算和年度绩效评价制度 。 节假日期间除工作需要外应封存停驶。 6. 应提倡“ 135”等绿色
19、、低碳出行方式。 注:“ 135”出行方式是指 1 公里以内步行、 3 公里以内骑自行车、 5 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配套设施建设 1. 宜设立节地型或生态型停车场,减少地面停车。 2. 应设有非机动车停放区域。 3. 宜建设新能源汽车自助共享租赁服务 站 点。 4. 停车场宜规划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 DB51/T 2610 2019 7 6.4 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 6.4.1 机关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的配置应符合简朴、耐用、环 保要求, 通过调剂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不应配置豪华家具、高档皮革家具和高端 设备 。 省直机关 配置标准 应按附录 G 执行,其他各级机关可参 照制定并执行
20、。 6.4.2 机关应优化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的使用,已到更新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不应报废处置。 6.4.3 机关应 积极采 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 ,提倡办公耗材再利 用,宜采用环保再生纸、再生鼓粉盒等资源再生品。 6.4.4 机关应 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建立 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 的回收处理机制。对产生的非涉密 的设 备和耗材 进行集中回收处理 , 涉密的,按 有关规定进行销毁。 6.5 信息 化 资产 机关 信息 化 资产节约管理 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表 3的规定。 表 3 机关信息 化 资产 节约 管理 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 内容及要求 规划 配置 1. 应 统
21、筹规划, 组织 建设 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信息化办公系统、业务大数据平台和 “智慧后勤” 服务保障系统 。 2. 应 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设施设备 1. 信息化设施设备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和省级有关节 能、节水、有害物质限制标准的产品 , 设备 选型应优先选择体积小、容量大、可扩充设备。 2.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应在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供配电系统能耗。 3. 废旧电子设施设备应交由具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处理,并具有交付记录。 软件资产 1. 更新、购置软件 应 坚持勤俭节约、 经济适用、 从严控制 原则,根据 实际工
22、作需要合理配置 , 能 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 应 购置。 2. 闲置的软件资产,按照有效使用的原则,优先调剂使用。 运行管理 1. 应对数据中心机房运行状态和电能使用效率进行自 动 监测并统计上报。 2. 信息系统应分时、分区控制,减少 设备待机时间。 7 机关后勤服务节约 7.1 物业服务 7.1.1 机关物业服务应立足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基本需求,遵循简约适度原则,降低服务成本。 7.1.2 机关物业服务标准宜参照 DB51/T 2534-2018 的要求执行。 7.1.3 机 关 集中 办公区应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行集中统一保障 。 7.1.4 机关选择物业服务 机构 ,应当考虑节能管理能
23、力,订立服务合同 时 ,应当载明节能管理的目标 和要求。 7.1.5 应 定期对机关建筑及用能设备进行巡查、测试、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无“长明灯” “长流水” ,跑、冒、滴、漏现象 。 7.1.6 应 广泛开展再生水回收和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 服 务用水尽量使用雨水或再 生水, 大力推广 喷灌、滴灌、微灌等 先进 节水灌溉 技术 。 7.1.7 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服务、监管质量 ,建立 物业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机制 。 DB51/T 2610 2019 8 7.2 餐饮服务 7.2.1 机关食堂 应充分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卫生安全的要求,采用清洁、高效
24、的工艺技术和设 备。厨房设备能耗效率应符合国家节能标准,并按节约操作规程运行 。 7.2.2 机关应加强原辅料管理,科学测算原辅料需求量,规范采购验收流程, 加强供应商管理, 实现 精准采购、集中管控、合理配餐。食物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应避免食材、用品、水、电、气等资源的浪费。 7.2.3 机关食堂应加强信息化建 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原料采购、供应商供货、食堂供餐、样品 留存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精准管理和降本增效。 7.2.4 机关食堂应加强 食材的 出入库、成品验收、 经费 、安全、设备和信息化等 监督管理 工作 , 建立 食堂安全管理、食材供应、成本核算等的公示制度, 构建食材安全、
25、绿色健康、收支平衡、信息高效的 食堂管理体系。 7.2.5 机关应推进绩效管理,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将成本控制、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纳入考核内容。 7.2.6 机关应合理确定职工就餐人数与厨师、厨工的配置比例 , 参见附录 H。 7.2.7 机关应 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合理收运、处置或再利用餐厨废弃物,有 条 件的应安装餐厨 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 。 7.2.8 机关应 开展“文明餐桌活动”,倡导“光盘行动”,在就餐显著 位置 张贴 “厉行节约、反对浪 费” 宣传画 和 摆放提示牌,提醒适量就餐,对浪费食品行为予以曝光。 8 机关能源节约 机关能源节约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表 4的规定。 表 4
26、 机关能源节约的内容及要求 项目 内容及要求 管理节能 1. 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应符合 DB51/T 1713 的要求。 2. 能源消费统计应符合 DB51/T 1951 的要求。 3. 能源资源的计量器具配备应符合 GB/T 29149 的要求。 4. 应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 改造和运行管理 。 5. 应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6. 应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实行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重点用能系统、设备的操作岗位 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7. 应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 技术节能 节能监测 1. 办公区能源资源消费实施分类分项计量改造
27、。 2. 应建立节能监管平台体系,实现能耗动态采集、统计、能效评估和监测预警等功能。 节能创新技术 1. 应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对配电、数据中心、空调、采暖、电梯等重点设备设 施实施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老旧的高耗能设备,提高用电效率。 2. 应推广节能控制 技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场所的需求,对各类用能机电设备实施 变频控制、智能控制管理。 3. 应使用绿色照明系统,根据不同场所需求,优化灯具布局,使用继电控制开关对照 明系统实施节能管理。 4. 应推广应用新能源,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热电联供等技术, 提升机关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DB51/T 2610 2019 9 行为节
28、能 节能措施 1. 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符合 GB/T 50378 的要求。 2. 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 、中央空调系统 等重点 部位 用能实行重点监测,采取 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3. 应 合理设置电梯开户数量、时间,办公楼 3 楼(含 )以下停开电梯 。 4. 应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除特殊情况外,空调温度设定夏季不低 于 26 OC,冬季不高于 20 OC; 5. 应减少空调、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音响设备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 闭用电设备。 6. 应使用感应式、延时式节水龙头和器具,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型燃烧器具。 7. 应遵循减量化、资源
29、化、无害化原则,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废旧灯管、电 子产品、办公设备和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机制,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节能宣传 1. 应制定并实施日常行为节约规范,推行节约行为模式。 2. 应定期开展节能岗位的技能培训,提高能 源管理水平和运行人员操作技能。 3. 应定期组织节能宣传、节能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和评比活动, 办公区域应张贴节水、节电标识,设置温馨提示,公布维修电话。 9 机关 人力资源节约 9.1 机关应严格执行部门“三定”规定,不应 超编制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 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和擅自提高干部职级待遇、擅自设置职务名称。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
30、政供养人员 。 9.2 机关应 制定岗位职责,明确职责分工,做到以岗定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9.3 机关应制定内部运行 制度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机关运行效率 。 9.4 机关 应严格控制编外人员 使用,辅助性工作岗位 鼓励购买社会化服务。 9.5 机关应 根据岗位需要对人员进行分类、分级、分层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9.6 机关应 建立健全 绩效 考核 机制 , 规范绩效考核标准,强化 结果运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10 评价 10.1 评价原则 节约型机关 的 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性原则:将保障机关运行的人力、物力、 财 力 等各类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使评价目
31、 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特殊性原则:针对机关特定发展阶段、面临特定的资源问题构建节约型机关的 评价 指标,不同 机关的 评价 指标 及其指标 体系 应 具有鲜明的 特殊性; 应用性原则:选取 的评价 指标 易 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操作性原则: 选取的评价 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 的 量化手段与之相适 应,尽可能减少难 以 量化或定 性的指标数量; 动态性原则: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 评价 指标能综合地反映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和管理。 10.2 评价指标体系 节约型机关 评价指标分 为 管理评价指标和 能源
32、 资源利用水平指标 , 分别 见表 5、 表 6。 DB51/T 2610 2019 10 表 5 管理评价指标 序号 管理评价指标内容 1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节约管理与考核制度。 2 制定节约型机关建设规划、年度 计划 和实施方案 。 3 制定节约宣传培训计划,定期进行节约教育和培训,提高节约意识和技能。 4 建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自我完善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不断分析和识别改进机会, 持续改进资源节约管理绩效。 5 对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 扬 激励 。 注: 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指标进行增加或删减。 表 6 能源 资源水平利用指标 序号 能源 资源利用
33、水平指标 内容 1 总体指标 1) 用能总量及下降率; 2) 人均耗能量; 3) 节能潜力。 2 机关运行经费节约 1) 办公用房建设维修经费开支比率; 2) 公务用车购 置和出行经费开支比率; 3) 办公经费总数及下降率; 4) 人均办公经费; 5) “三公经费” 开支比率; 6) 公共服务和管理开支比率; 7) 学习培训(含出国访问)开支比率; 8) 人均接待费用及下降率; 9) 会务费用及下降率。 3 机关资产节约 1) 车辆使用率、车辆公用率、车辆维修费、公车油耗 费 ; 2) 办公用房闲置率、办公用房面积达标率; 3) 土地使用 率和产出水平、土地闲置率、集约用地量、土地浪费量; 4
34、) 重要设备综合利用状况; 5) 办公家具、设备和耗材使 用 率、使用寿命、再利用率和配备合理程度等。 4 机关能源资源节约 1) 用电总量、人均用电量、用电下降率; 2) 用 水总量、人均用水量、用水下降率、循环利用率 ; 3) 用气量、人均用气量、用气下降率 等 。 5 机关人力资源节约 1) 岗位在编人员; 2) 岗位实际需求人数; 3) 超编率; 4) 借调人员数量和比率等。 6 机关后勤服务 评价 1) 物业服务满意度; 2) 餐饮服务满意度。 注: 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指标进行增加或删减。 DB51/T 2610 2019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机关 国内 公务接待标准 机
35、关 国内 公务接待标准见表 A.1。 表 A.1 机关 国内 公务接待标准 项目 内容及要求 备注 一般要求 1.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接待 统筹安排,按照“先审批、后接待”的管理程序, 根据派出单位 公函拟定接待方案,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审 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和报销相关经费。 2.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 后,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经 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审签后,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 3.一般情况下,接待对象的对口部门为接待单位。接待各类检查组、督查 组等联合工作组,以牵头单位为接待单位。 4. 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公
36、开本级国内公务 接待制度规定、标准、 经费开支、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 社会监督。 接待清单应当包括接待对象的 单位、姓名、职务、公务活动项 目、时间、场所、费用等明细。 接待用餐 1.接待对象应按规定标准自行用餐并支付费用。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 可安排工作餐 1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 10人以内的,陪餐 人数不得超过 3人;超过 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2.工作餐遵循节俭原则,可以安排桌餐或者自助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 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 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 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 场价格等实 际情况,按照当地会 议用餐标准制定本级国内公务 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并根据有 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 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接待住宿 1.接待住宿应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有关规定,在定点饭店或者机关内 部接待场所安排,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 套间,执行协议价格。 2.不得超接待对象的住宿费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和 生活用品。 1.公务接待中 的出差人员,应当 按照差旅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