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584-2014 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91567       资源大小:990.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584-2014 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技术规范.pdf

    1、 ICS 07.060 A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5842014 代替 DB51/T 584-2006 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技术规范 2014 - 12 - 22 发布 2015 - 05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584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检测项目 及检测目的 . . 2 5 检测技术要求 . . 2 6 检测作业要求 . . 5 7 检测仪器 . . 6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 1 附录 B(规范 性

    2、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 4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 7 DB51/T 5842014 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代替 DB51/T584-2006建(构) 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与 DB51/T584-2006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接闪器定义改为“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 组成。”(见 3.1) 等电位连接定义更改为“直接用连接导体或通过电涌保护器将分离的金属部件、外来导电物、 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

    3、在它们之间产生电位差的措施。”(见 3.7) 电涌保护器定义更改为: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 件。(见 3.8) 防雷装置改为“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 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见 3.9) 删除了“当仅能单面焊接时,搭(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 12 倍”(见 5.1.4) “其截面积总和不得小于 80mm 2 。” 改为“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 10mm 钢筋的截面 积。”(见 5.1.6) 引用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 3.2 .1 条第五款、第 3.3.8 条

    4、、第 3.4.8 条 改为“应符合 GB50057-2010 中第5.3.5 条的要求。”(见 5.3.4) 引用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 4.1.1 条和第 4.1.2 条的规定。改为“应符 合 GB50057-2010 中第 5.2.1 条和第 5.2.2 的要求。”(见 5.5.1) 更改了第一类防雷建筑所有接闪杆应采用接闪带相互连接的要求(见 5.5.3) 增加了“其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m;”(见 5.6.4) 修改了对电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的要求(见 5.7.3 表2) 修改了对测量要求的要求(见 6.1.2) 增加了查验检测对象方法(见 6.1

    5、.3) 修改了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测量方法(见 6.4.1) 本规范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四川省防雷中心、成都市防雷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徐志敏、王国庆、王基全、唐其能、季海、余勇、潘波、黄晟、李一丁、刘文娟、 张晓凤、金敬国、宋志田、巫俊威、李奔、刘婷立、陆茂、田琨、刘畅。 本规范于2006年首次发布,2013年第一次修订。 DB51/T 5842014 1 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划定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及其它安装 了防雷装置的新建建(构)筑物中防雷装置分段检测及

    6、竣工检测方法和程序。 本规范适用于新、改、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隐蔽工程分段的检测和整体竣工检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在用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以及天线塔、油罐、化工等户外防雷 装置的定期检测和竣工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 1 部分:常规测 量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

    7、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DL/T 845.2-2004 电阻测量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第 2部分: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3.2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3.3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 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3.4 接地体 earth e 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

    8、的导体。 3.5 接地线 earth 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 DB51/T 5842014 2 导体。 3.6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直接用连接导体或通过浪涌保护器将分离的金属部件、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 电缆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电位差的措施。 3.7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 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3.8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 rotection s

    9、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 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3.9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 hing system 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 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公用的接地系统。 3.10 SPD 连接线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connecting line 相线与电涌保护器(SPD)之间的导线,以及电涌保护器(SPD)与总接地端子或保护线之间的导 线。 3.11 接地电阻

    10、earthing resistance 接地体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 对地点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4 检测项目及检测目的 4.1 检测的主要项目为:接地装置、引下线、水平接闪带、等电位连接、接闪器、电涌保护器。 4.2 检测的目的是:判定防雷装置与设计的一致性;防雷装置的所有部件是良好的,能实现所指定的 功能。 5 检测技术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表 1 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DB51/T 5842014 3 表1 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

    11、 允许值/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 电力调度通信综合楼 1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 雷达站共用接地 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30 综合通信大楼共用接地系统 1 智能建筑联合接地体 1 卫星地球站 5 a:凡加a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换算方法见附录C;共用接地系统按最小阻值确定。 5.1.2 防雷装置的安装应位置正确、固定牢靠、防腐良好、标志清晰。 5.1.3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及水平接闪带等应采用焊接或其它可靠连接方式,其过渡电阻应小 于 0.03。焊接应饱满牢固,不应有夹渣虚焊、气孔及未焊透现象;螺拴连接应紧密、牢

    12、固、有防松 措施。 5.1.4 当搭(焊)接材料为扁钢时,搭(焊)接长度为其宽度的 2 倍(进行焊接的扁钢宽度不同时, 以宽度大的为准),至少3 面焊接;当搭(焊)接材料为圆钢时,搭(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 6倍(当 直径不同时,以直径大的为准),且应双面焊接;当搭(焊)为圆钢和扁钢混合型时,按圆钢直径确定 搭(焊)接长度。 5.1.5 直接埋入土壤中的所有接地装置的金属件均应采取热镀锌处理或加大截面积。 5.1.6 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的直径,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得小于 10mm。被 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 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 10mm 钢

    13、筋的截 面积。 5.2 接地装置 5.2.1 自然基础接地装置 当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首先查验相关资料,基础使用的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利用 土壤含水量测试仪测得的基础周围的土壤含水量不应小于 4%;检查基础外表面,应无防腐层或仅有沥 青质的防腐层。测量作为基础接地体的主钢筋直径或箍筋连接的钢筋的截面积总和,应满足本规范 5.1.6 条规定。检测主筋的焊接长度和质量。测量土壤电阻率、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方法见本 规范附录 A、附录 B。 5.2.2 人工(基础)接地装置 检测人工接地体的用材规格、间距,测量接地装置在地面以下的埋设深度、垂直接地体实际长度, 并检查其是否有防腐处理。

    14、检测人工接地体的安装形式、焊接长度和质量。检测土壤电阻率、接地装置 的接地电阻。 5.2.3 接地装置的敷设 检查接地装置是否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型接地体,测量其几何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量补加 水平接地体的长度或垂直接地体的长度。检查与相邻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是否相连,不相连时,测 量其地中距离;相连时,检测其连接点焊接长度和质量。 5.3 引下线 5.3.1 检查引下线的材型, 测量其规格, 当敷设在混凝土内作为防雷引下线的钢筋或圆钢仅有 1 根时, 测量其直径;当利用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测量其截面积总和;当防雷引下线 采用扁钢时,测量其厚度和截面积;测量结果应符合本规

    15、范 5.1.6 条的要求。当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 钢柱等金属构件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只检查其用材。 DB51/T 5842014 4 5.3.2 检测引下线连接处的焊接长度和质量,并测量其过渡电阻。 5.3.3 当利用建筑物内钢筋、钢柱作自然引下线时,检查是否设置了若干供检测用的连接板;当引下 线明设时,测量断接卡离地面的高度,检查接地线是否按要求设置了保护措施。无设计要求时,断接 卡距地面高度为 0.3m1.8m,连接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 0.3m。 5.3.4 测量引下线与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距离, 无设计要求时, 应符合 GB50057-2010 中第 5.3.2 条的要求。 5.3.5

    16、当引下线明设时,应检查是否平直敷设,无急弯,与支架焊接处应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5.4 水平接闪带 5.4.1 检查建筑物是否按设计正确设置了水平接闪带。 5.4.2 检查水平接闪带的用材,并测量其规格是否符合本规范 5.1.6 条的要求。明设时,圆钢直径不 应小于 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48mm 2 ,其厚度不应小于 4mm。 5.4.3 检查水平接闪带与引下线、 金属结构、 金属设备、金属栏杆、 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是否相连, 检测相连处的连接质量;检测水平接闪带的闭合情况、焊接长度和质量,并测量其过渡电阻;检查水 平接闪带与竖直金属管是否相连,并检查其连接方式和质量。 5.5 接闪

    17、器 5.5.1 测量接闪器的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 GB50057-2010 中第5.2.1 条和 第 5.2.2 条的要求。 5.5.2 测量接闪器的有效高度,确定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5.5.3 检查接闪器是否沿屋檐、屋角、屋脊、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接 闪带在过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装置;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符合 GB50057-2010 中第4.2.1 条的要求;第 二、 三类防雷建筑物: 当接闪带为暗敷时, 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 20mm, 最深处不能大于 30mm, 并应在屋檐、屋角、屋脊、檐角等部位设立接闪杆加以保护。接闪杆的规格应符合

    18、本规范 5.5.1 条的 要求。 5.5.4 测量接闪器的规格, 检测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焊接长度、 质量和过渡电阻; 当接闪器为接闪杆时, 尚应测量杆高;当接闪器为暗敷接闪带时,尚应测量敷设深度;当接闪器为明设接闪带时,尚应测量 有效高度和支撑件距离;当接闪器为接闪网时,尚应测量网格尺寸;当接闪器为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 闪线(网)时,尚应测量支柱和线(网)与被保护物的最小距离。 5.5.5 接闪杆应逐根检测; 接闪带的测试点次应根据接闪带所包围的屋面面积确定, 面积小于400m 2 时, 至少选择二个测试点,每增加 200m 2 增加一个测试点;接闪网的测试点次应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确定, 一类按

    19、5m 5m 或6m 4m、二类按10m 10m 或 12m 8m、三类按20m 20m 或24m 16m 至少测试一点;接闪 线每根支柱至少测试一点。 5.6 等电位连接 5.6.1 检测竖直金属管道接地,低压配电保护、重复接地,电缆铠皮、设备外壳、配线桥架、地下供 水管道、电梯导轨及机座等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的连接状况。 5.6.2 检查有设计要求的外墙门、 窗、 栏杆、 幕墙框架等较大金属物就近与接地干线的电气连接情况, 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有防电化腐蚀措施。 5.6.3 检测屋面冷却塔、广告牌等金属设施与屋面防雷装置的连接状况。 5.6.4 有设计要求时,检查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

    20、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 100mm 时的金属跨接线的连接情况,其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m;交叉净距小于 100mm时,其交叉处的金 属跨接线的连接情况。 5.7 电涌保护器 DB51/T 5842014 5 5.7.1 检查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装了电源电涌保护器。 5.7.2 检查电源电涌保护器的选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7.3 检测电源电涌保护器的连接线最小截面积是否符合表 2 的要求。 电源电涌保护器连接线应尽量 短,且长度不宜大于 0.5m。 表2 电源电涌保护器连接线最小截面积 导线截面积(mm 2 ) 防护级别 SPD类型 SPD连接相线铜导线 SPD接地端连接铜导线 第一级

    21、 开关型或限压型 6 10 第二级 限压型 4 6 第三级 限压型 2.5 4 第四级 限压型 2.5 4 注:组合型SPD参照相应保护级别的截面积选择 6 检测作业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防雷装置检测是按照各类防雷装置相应的设计规范, 确定防雷装置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而 进行的检查、测试、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其中检查是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份进行目测、 对施工资料和质量监督资料进行查验的定性判断;而测试、 测量是用专用仪器设备和辅助工具对防雷装 置的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的定量判断。 6.1.2 应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测量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

    22、。 6.1.3 检测前应查验全部申报材料,通过计算和查验明确检测对象防雷装置的设计类别、构造组成、 实施项目及接地电阻设计值等情况。 6.1.4 检测现场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防护措施。 6.1.5 检测时,各类测试仪器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6.1.6 现场检测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校准并正确使用各类仪器、仪表。 6.1.7 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由二人以上承担,一人读数另一人复核,经读数、复核一致后填入现场记录 表。 6.1.8 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被检测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规章。 6.1.9 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等带电设备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 6.2

    23、现场检测 6.2.1 了解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和现场环境,明确检测项目和顺序。 6.2.2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电流极和电位极探针宜选择自然土布设,避开回填土、地下室、水池水沟等 影响接地电阻值的地方。 6.2.3 凡重新布置测试仪器后,应再次检查、校准所使用仪器;如检测中发现仪器不正常则应更换仪 器重新检测。 6.2.4 将检测数据如实填入现场记录相应栏目。 现场记录只能用钢笔 (或签字笔) 填写, 字迹应工整、 清楚,严禁涂、擦、刮、贴;改错应用两条平行短线划去原有数据,在其右上角填入正确数据。现场 记录和技术报告中未经检测或不涉及的项目其相应栏用“”锁定。 6.2.5 在现场记录表格相应位置,宜

    24、绘制接地电阻测试平面和立面示意图,依次标注测试点。 6.2.6 对检测结果应逐项进行对比、计算,判断各分项是否合格,并作出综合结论。 6.2.7 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签名。 DB51/T 5842014 6 6.2.8 现场检测结束前应全面复核记录,发现遗漏或疑误及时进行补测或复测。 6.2.9 针对检测中的不合格项, 应书面通知受检单位, 通知书应做到问题明确、 措施具体、 用语规范。 6.3 技术报告 6.3.1 制作技术报告应严格依据现场记录,编制人员不得随意更改现场记录中的任何数据。如果发现 记录有明显的错漏或疑误,应经当事检测人员确认后

    25、,方能更正;不能确认的,技术负责人应随原检 测队一起到现场重测。 6.3.2 技术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应采用国家法定单位,所使用的符号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6.3.3 当设计中要求接地电阻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附录 C 的方法,将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换 算成冲击接地电阻值。 6.3.4 技术报告须经检测员、审核员和批准人(授权签字人)签名,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6.3.5 技术报告一式三份,两份交受检单位签收,一份由检测单位连同现场记录一起存档,存档应有 文字和计算机存档两种方式。 6.3.6 检测单位应妥善保管并永久保存检测资料,检测资料应包括申请表、现场记录、整改通知、技 术报告等。

    26、 6.4 特殊问题的处理 6.4.1 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 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增大。 6.4.2 当建筑物周边为水泥地面时,可将接地电阻测试仪电流、电位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每块不小 于 250mm250mm 的钢板连接,并用水湿润后实施检测。 6.4.3 检测时如遇杂散电流、高频信号等干扰,应使用屏蔽测试线,屏蔽线下端应单独接地。 6.4.4 当地网带电时,应消除带电现象后再进行测量。 7 检测仪器 7.1 一般要求 检测仪器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应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并应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使用。 7.2 检测专

    27、用仪器 根据防雷装置竣工检测的项目,其专用检测仪器应满足表 3 的要求。 DB51/T 5842014 7 表3 防雷装置竣工检测专用仪器一览表 序 号 检测项目 用途 检测仪器 备注 1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用于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 阻的换算和接地电阻值的计算 多功能地阻仪或综合测试 仪 2 接闪器高度的测量 计算保护范围 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 激光测距仪 3 暗敷接闪带直径和保护 层厚度的测量 接闪器用材、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钢筋扫描仪、混凝土钢筋检 测仪 4 接闪器及引下线的连接 接闪器及引下线的电气连接质量 检测 等电位测试仪 5 接地电阻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测量 接地电阻测试仪

    28、应 符 合 DL/T 8452-2004 中 A 类 适用对象的要求 序 号 检测项目 用途 检测仪器 备注 6 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的电气连接有效性测量 等电位测试仪、微欧计和环 路电阻测试仪 7.3 测量辅助设备 应配备多功能万用表、游标卡尺、温 /湿度表、卷尺、直尺、土壤含水测试仪等辅助设备和工具。 DB51/T 5842014 1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一般来讲,接地装置的阻抗是复数阻抗,包含电阻分量、电容分量和电感分量。对大地网来说, 电感分量要大得多,对工频接地电路,接地电阻特别起作用,所以一般称工频接地阻抗为接地电阻。 一般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出来的数

    29、值都是工频接地电阻。冲击电阻值一般是由工频接地电阻值换算得 出,换算方法见本规范附录 C。也可直接用冲击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得。 A.1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有两点法(电流表-电压表法) 、三点法、比较法、多级大 电流法和故障电流法、电位降法等,通常实用的方法是电位降法,接地电阻测试仪也是用的电位降法。 本附录只介绍电位降法。 A.2 电位降法 原理图见图 A.1 图A.1 接线原理图 图中三个接线端子 E、P、C 分别接到接地体、电流探针和电位探针。其中 E 端子连接接地体 G,P 端子连接电位探针,C 端子连接电流探针。测量时,在 C 端子产生一个恒定电流,该

    30、电流经电流探针 地接地体-E,形成电流回路。只要 x 和 d 足够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通过测量 G、P 之间的电 压 U,其电压 U 和电流I 的比值就是接地电阻 R G ,即: R G =U/I (A.1) DB51/T 5842014 2 A.3 几种标准测量方法 A.3.1 方法一:直线法,见图A.2。 A.3.2 方法二:补偿法,见图A.3。 A.3.3 方法三:三角形法,见图A.4。 A.4 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A.4.1 P点至E点的距离要大于10米,小于10米测量结果误差较大。 A.4.2 测量时,要根据现场情况仔细选择C点,E点至C点所在直线的延长线一定要通过地网的中心

    31、点G, 即CE连线要垂直于地网边缘。 A.4.3 P点要选在C点至地网的中间,若对测量的数据有疑问时,可多选几个P点进行测量,再对数据进 行分析,以便得出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DB51/T 5842014 3 A.4.4 测量时,测试线一般要求不要互相缠绕。 A.4.5 测量时要避开地下的金属管道、通信线路等。如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可多换几个地点测量,进 行比较后得出较准确的数据。 A.4.6 在测量屋面接闪杆、接闪带时,通常要加长E点的测量线。加长的测量线对小地阻的测量精度有 较大影响,必须减掉加长线的线电阻。该线电阻可通过对比法得出或用电桥测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该加长线一定不能缠绕在一起,

    32、尤其不能盘起来(此时线电阻可达几十欧姆) 。如果是加长P点和C点的 测量线,此时加长线的线电阻可忽略不计。 A.4.7 对大型地网(如发电厂等)接地电阻的测量,用电位降法的原理,通过其它设备来产生大的测 试电流,用电压表测量P点的电压,经过计算,得出接地电阻。 其他测量方法见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 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 1部分:常规测量。 DB51/T 5842014 4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B.1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a) 地质质量和土壤试样法 b) 深度变化法(三点法) c) 两点法 d) 四点法:包括两种

    33、: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非等距法或施伦贝格-巴莫 (Schlumberger -palmer)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等距法或温纳( Wenner)法。 B.2 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测量土壤电阻率 测试电路如图 B.1,将四根电极( C1、P 1、P 2和 C2)排成直线等距打入地下,对电流极 C1、C 2通以电 流 I,测定电位极 P1与 P2间的电压 U,则得到电阻值 R=U/I(m) ,其土壤电阻率为: 2222 4 2 1 4 da a da a aR + + + = (B.1) 式中: 视在土壤电阻率(m); R所测电阻(); a-电极间距(m); d-电极深度(m);

    34、 电极深度 d 不大于电极间距 a 的 1/20 时,上式可简化为: =2aR (m) ( B.2) 为了了解土壤的分层情况,在用等距法测量时,可改变几种不同的 a 值进行测量,如 a=2m、 4m、 DB51/T 5842014 5 5m、 10m、 15m、 20m、 25m、 30m 等。当电极间距 a 增大到 40m 以上,应采用非等距法。 B.3 测量设备 可按 GB/T 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 1 部分:常 规测量中测量仪器的规定选用下列任一种仪器: ( 1) 带电流表和高阻电压表的电源; (2) 比率欧姆表; (3) 双平衡电

    35、桥; (4) 单平衡变压器; (5) 感应极化发送器和接收器。 常用的仪器为:ZC29B-2、DER2571A、HT234E、K-2124B(可直接读出土壤电阻率,不需要计算)等。 土壤电阻率应在干燥季节或天气晴朗多日后进行,因此土壤电阻率应是所测的土壤电阻率数据中 最大的值,为此应按下列公式进行季节修正: = 0 ( B.3) 式中: 0 所测土壤电阻率 季节修正系数,见表 B.1。 表B.1 根据土壤性质决定的季节修正系数表 土壤性质 深度(m) 1 2 3 粘土 0.50.8 3 2 1.5 粘土 0.83 2 1.5 1.4 陶土 02 2.4 1.36 1.2 砂砾盖以陶土 02 1

    36、.8 1.2 1.1 园地 03 1.32 1.2 黄沙 02 2.4 1.56 1.2 杂以黄沙的砂砾 02 1.5 1.3 1.2 泥炭 02 1.4 1.1 1.0 石灰石 02 2.5 1.51 1.2 注: 1在测量前数天下过较长时间的雨时选用; 2在测量时土壤具有中等含水量时选用; 3在测量时,可能为全年最高电阻,即土壤干燥或测量前降雨不大时选用。 在进行土壤电阻率测量之前,宜先了解土壤的地质期和地质构造,并参阅表 B.2,对所在地土壤 电阻率进行估算。 DB51/T 5842014 6 表B.2 地质期和地质构造与土壤电阻率 土壤电阻率 () 第四纪 白垩纪 第三纪 第四纪 石炭

    37、纪 三叠纪 寒武纪 奥陶纪 泥盒纪 寒武纪前 和寒武纪 1(海水) 砂质粘土 10(特低) 粘土 30(甚低) 白垩 白垩 100(低) 暗色岩 300(中) 辉绿岩 页岩 页岩 1000(高) 石灰石 石灰石 3000(甚高) 砂岩 砂岩 砂岩 10000(特高) 大理石 石英岩 板石岩 花岗岩 表层为沙砾和石 子的土壤 片麻岩 B.4 测量土壤电阻率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 试验电极应选用钢接地棒,不宜使用螺纹杆。在多岩石的土壤地带,宜将接地棒按与铅垂方向 成一定角度斜向打入,倾斜的接地棒应躲开石头的顶部。 2) 试验引线应选用挠性引线,以适用多次卷绕。在确定引线的长度时,要考虑到现场的

    38、温度。引 线的绝缘应不因低温而冻硬或皲裂。引线的阻抗应较低。 3) 对于一般的土壤,因需把钢接地棒打入较深的土壤,宜选用 2kg4kg重量的手锤操作。 4) 为避免地下埋设的金属物对测量造成干扰,在了解地下金属物位置的情况下,可将接地棒排列 方向与地下金属物(管道)走向呈垂直状态。 5) 在测量变电站和电涌保护器接地极的时候, 应使用绝缘鞋、 绝缘手套、 绝缘垫及其他防护手段, 在采取措施使电涌保护器放电电流减至最小时,才可测试其接地极。 6) 不要在雨后土壤较湿时进行测量。 DB51/T 5842014 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C.1 接地装

    39、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下式确定: R AR i ( C.1) 式中: R 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或者有支线大于 le而取其等于 le时的工频 接地电阻() ; A 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图C.1确定; Ri 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 。 注: l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 le类同。当它大于 le时,取其等于 le。 C.2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2= e l ( C.2) DB51/T 5842014 8 式中: l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图C.2计量(m) ; 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m) 。 C.3 环绕建筑

    40、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 C.3.1 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 该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 le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换算系数A等于1) 。 C.3.2 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 l小于 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工频 接地电阻再除以A值。 C.3.3 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20m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 为以换算系数A等于1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m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 图C.1 接地体有效长度 _ DB51/T 5842014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584-2014 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