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2573-2019 自然保护地保护站微动力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91492       资源大小:591.1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2573-2019 自然保护地保护站微动力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

    1、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 51/T 25732019 自然保护地保护站微动力/无动力生活污水 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19 - 04 16 发布 2019 - 05 - 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5732019 1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3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3 3 术语和定义 . . 4 4 系统设计 . . 4 5 工程设计 以及工艺流程 . . 6 6 材料选择要求 . . 11 7 运行和管理 . . 11 DB51/T 25732019 2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站、西华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旭煜、杨彪、顾海军、古晓东、朱敏、钟金岑,徐万苏。 DB51/T 25732019 3 自然保护地保护站微动力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针对保护站生活污水采用微动力 /无动力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规范,包括工程设计、 施工、验收、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中不具备连接 城乡污水处

    3、理管网系统的下设保护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3663 给水用聚乙烯( PE 管材)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CJ/T 409-201

    4、2 玻璃钢化粪池技术要求 HJ 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08-2010 污水过滤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JG/T 193-2006 钠基膨润土防水毯 DB51/T 2138-2016 用水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DB51/T 25732019 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微动力 /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Micro-powered/unpower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利用山地自然落差或类似潜水泵等微动力,运用天然介质以及原生植物等组合,通过沉淀、水解、 吸附、过滤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将日常生活中的黑水(厕所排出的粪尿水)和灰

    5、水(淋浴水、洗衣水 和厨房洗涤水)净化处理到符合排放标准甚至优良的水质。 3.2 土壤渗滤 Soil percolation 污染物经过表土层及下包气带时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机制。 微生物和化学物质通过非生物机制如吸附分解、沉积、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及其他化学反应在土壤表层 被去除或浓度降低。 3.3 预处理 Pretreatment 在污水进入人工湿地之前,对原污水进行的一级处理或强化预处理,一般处理技术为厌氧技术,包 括且不限于过滤、沉淀、产甲烷等技术手段,以消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的部分降解。 4 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与要求 a) 利用自然落差原理和

    6、就地材料搭配进一步设计系统,采用处理效率高、节约能源、节省建设投 资的处理工艺,灵活规划利用自然坡度形成的落差势能代替外部的动力辅助; b) 注重系统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采用下沉式建造方式,用下挖塘的方式代替水泥筑池; c) 保证在设计、施工以及运行过程中,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相关标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d) 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可靠、安全运行,且易于操作和维护,降低运行费用; e) 系统处理工程场址选择应尽量考虑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4.2 系统单元组成 污水处理系统单元组成包括:预处理设施单元包括且不限于格栅化粪池( 3 格或 5 格) 、快滤池、 调节池;二级处理单元包括人

    7、工湿地或土壤渗滤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有表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 DB51/T 25732019 5 工湿地以及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三种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搭配建设;土壤渗滤单元主要为生态滤池, 滤池分为覆土层、散水层、厌氧滤层、好氧滤层和集水层。 部分有恶臭处理、污水回用以及辅助设施等单元,包括且不限于污水收集池、消能池、检查井等。 4.3 水质水量 4.3.1 系统接纳污水水量 保护站生活用水参考 DB51/T2138-2016四川省用水定额中小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额度估计用量 : 160L/人日。 系统接纳污水水量按照保护站每日排水量设计。排水量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确定,在没有调查数据的 地区,总

    8、排水量按总用水量的 60% 90%估算。 保护站常驻人数按 10-20 人计算,保护站日均生活污水量参考为 0.96-2.88m 3 /d。如保护站有接待功 能则根据访客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计算调整。 4.3.2 系统接纳污水水质 系统接纳污水的设计水质根据调查资料确定, 或参照邻近城镇和居民区的水质确定。 无调查资料时, 保护站污水水质平均参数参照表 1。 系统主要处理污水类型为生活污水。有毒有害、含有重金属及影响微动力 /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运 行的工业废水不得进入系统或须进行技术论证。 表 1 系统处理污水水质最大限值参数范围表 主要指标 pH SS COD BOD5 NH3-N TP 建议取

    9、值范围 () mg/l 5.58.5 100 200-400 120-200 30-60 2.5-5.0 4.3.3 系统出水水质要求 系统出水水质要求必须达到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在达到该标准的 基础上,尽力达到表 2 要求标准: 表 2 系统处理污水出水水质参数范围参考表 主要指标 pH COD BOD5 TN TP 建议取值范围() mg/l 4-7 15 3 15 0.3 DB51/T 25732019 6 5 工程设计以及工艺流程 微动力 /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只处理保护站日常生活污水,需将生活污水与雨污事先进行分流建设。 系统污水处理工艺是先将污水经过格栅

    10、化粪池做厌氧发酵无害处理, 再进入快滤池和调节池以截留 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实现初级过滤, 最后将污水引导入人工湿地或土壤渗滤系统进行最终 处理。 当生活污水中的 DO 小于 1.0mg/L 时,需加设曝气装置。 5.1 预处理系统 5.1.1 三格式化粪池 三格式化粪池三个池子的建筑容积比例为 2: 1: 3,可视情况按照容积比放大(如 3:1.5:4.5、 4:2:6) 。 第一、第二池有效容积应保证粪便在其中能够存留 20 天时间,在第三池存留 10 天时间。化粪池有效深 度为 1m,最低不能少于 0.9m,加上上部结构合适池深为 1.5m,并使用直径为 20mm 的 PE 管

    11、作为通气 管预防化粪池内气体膨胀。 保护站亦可购买使用符合 CJ/T 409-2012 技术要求的玻璃钢化粪池。玻璃钢化粪池深埋地下(埋入 地平面以下 10-30cm) ,以便保温防冻,提高冬季处理效果。 5.1.2 快滤池 快滤池采用机械过滤去除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脱稳胶体等物质。其建设参考 HJ2009-2010污水过 滤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滤料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或煤、砂双层滤料。 系统所需快滤池的建设面积应小于 30m 2 。具体面积以实际情况调整大小,一般以一个快滤池或两 个组合的方式呈现。 表 3 快滤池滤料类型和组成方式 滤料种类 滤料组成 正常滤速 (m/h) 粒径 (mm) 不均

    12、匀系统 K80 厚度 (mm) 单层粗砂滤料 石英砂 d10=0.8 2.0 700 8-10 双层滤料 无烟煤 d10=1.0 2.0 300-400 9-12 DB51/T 25732019 7 石英砂 d10=0.8 2.0 400 均匀级配粗砂滤料 石英砂 d10=1.0 1.4 1200-1500 8-10 5.1.3 调节池 调节池容积依据污水量具体设计,调节池有效深度为 1-1.5m,污水在调节池停留的时间应不少于 4-6 个小时。 5.2 二级处理系统(系统主体核心部分) 选择二级处理系统类型时需考虑在地的区域特点,如气候、地势、地形和土地权属等限制因素,以 冬季室外温度为主要

    13、参考。通常情况下,可选择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保护站区域应为位于北纬 28 以南且海拔 2500m 以下,或北纬 28以北区域且海拔 2000m 以下的地区;其余地区建议选择土壤渗滤 系统。 5.2.1 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时需首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湿地类型、湿地面积和湿地床结构、湿地排 水和出水设计、基质材料选择、植被选择、防堵塞设计等。 鉴于节约用地以及保护站年均温普遍不高的情况,建议系统人工湿地均采用潜流湿地。 z 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 4 的数据取 值。 表 4 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类型 BOD

    14、5 负荷( g/(m 2 .d) 水力负荷( m 3 /(m 2 .d) 水力停留时间 /d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8-12 0.5 2-4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8-12 0.4-0.8 2-4 z 湿地几何参数 人工湿地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湿地组合而成。 人工湿地构筑物的长宽比需根据水质及水流特点来合 理设置,形状多以矩形为主,面积参考范围为 20-50m 2 之间,具体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长宽比宜控制在 3:1 以下。规则的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度宜为 2-5m,不规则 DB51/T 25732019 8 的潜流人工湿地, 应考虑人工湿地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 通过设置挡墙、 挡

    15、板等来人为改变水流路径, 延长停留时间,防止断流;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坡度建议为 0.5-1%。 人工湿地水深的初步设计值通常以植物根系深度作为考虑条件, 淹没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大部分植物 能够生存并发挥其功能。潜流人工湿地水深需控制在 0.4-1.6m,总水力停留时间为 2-4d。 z 湿地出水进水设计 人工湿地进水系统的设计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 潜流人工湿地的进水系统采用铺设在地面和地下的 多头导管、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敞开沟渠以及简单的单点溢流装置。 出水系统的设计可采用沟排、管排、井排等方式,并通过阀或闸板调节进水流量,过多的流量或紧 急变化时应有溢流、分流措施。 对严寒地区,进、出水管的设置必

    16、须考虑防冻措施,并在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进出水管上设置防冻 阀门,底部设放空阀。 在出水量较大且跌落较高时,应设消能设施建设消能池。 z 基质厚度以及材料选择 人工湿地系统多采用碎石、砂子、矿渣、煤渣等基质材料作为填料,总基质床的厚度一般为 0.5-1m 之间,人工湿地基质厚度在 0.6-0.8m 之间,起厚度应大于植物根系所能达到的最深处。 基质的粒径范围为 4-16mm,孔隙率控制在 35-40%。 z 植被选择与种植 植物选择需具有下列特性: a) 能忍受较大变化范围内的水位、含盐量、温度和 pH 值; b) 必须利用本土植物,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植物种类一般 3-7 种,其中至少 3 种为

    17、优势物 种; c) 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d) 成活率高,种苗易得,繁殖能力强; 西南地区选择的植物为芦苇、茭白、水葱、菖蒲、香蒲、灯心草、凤眼莲、浮萍、睡莲、伊乐藻、 茨藻、金鱼藻、黑藻等。 植物种植的最佳时间是春季或初夏。第一年启动人工湿地,需在生长季节结束前或霜冻期来临前 3-4 个月进行种植。栽种方法视植物而定,一般每平方米 8-10 穴,每穴栽 2-3 株,亦可用行距 10cm、 簇距 15cm 控制。 DB51/T 25732019 9 5.2.2 土壤渗滤系统 该技术规范所使用土壤渗滤系统均为地下渗滤系统。其工艺类型选择,主要根据处理水量、出水要 求、土壤性质、地形与气候

    18、条件等确定。土地渗滤对污水的缓冲性能较强,但不能用于过高浓度污水的 处理。 z 土壤渗滤系统设计参数和场地条件 土壤渗滤的主要设计参数和场地条件,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 5 和表 6 的数据取值。 表 5 土壤渗滤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类型 BOD5 负荷 ( g/(m 2 .d) 水力负荷 ( m 3 /(m 2 .d) 水力停留时间 /d 土壤地下渗滤系统 1.8-14 0.4-0.8 2-4 表 6 土壤渗滤系统(地下渗滤)工艺的场地条件参考 场地条件 参考数值 土壤类型 壤土、砂壤土 土壤渗透系数 0.15cm/h-5.0cm/h 地面坡度 不受限制 地下水位

    19、 1.5m 在土壤条件不适用时,可考虑采取人工配置措施进行土壤的处理和处置。但须对土壤的孔隙度、 pH 值、重金属、渗透系数等性质进行综合测定,使其满足处理能力的要求和 GB 156181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中规定的三类土壤的标准。 z 地下渗滤系统面积和结构 系统基本设计参数为每天处理 1 t 生活污水使用 8m 2 面积的土壤处理系统。 保护站土壤渗滤系统面 积范围为 8-24m 2 。 地下渗滤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防渗设计。当地下水位低于地下渗滤系统的最低点时,地下渗滤系统 的底和池壁可考虑采用难以压缩的密实土,系统内由于渗滤导致的水位降落不得大于 2.5mm/d;当地下 水位高于最低点或当

    20、地的密实土不能满足要求时,需另行采用衬底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沥青、混凝土、 水泥或其他衬底,如采用厚度为 0.5mm-1.0mm 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或油毛毡密封铺垫等。 DB51/T 25732019 10 z 地下渗滤系统工艺设计 地下渗滤的废水投配的形式为地下布水。进水系统管道宜布置在地表以下 0.2m-0.4m 范围之内,每 根配水管道的长度不宜大于 6m,配水管道间距应在 1.5m-2.0m 范围之内。每一配水管道末端设计检查 井。 配水管道周边应采用厚度为 100mm-300mm,直径为 20mm-30mm 的砾石形成的保护层覆盖,并在 下方用不透水层与土壤分隔,形成以配水为中心向两

    21、侧均匀布水的形式。 地下渗滤系统的集水管道的布设应在厚度为 100-300mm,直径为 50-80mm 的鹅卵石或砾石一类的 形成的保护层覆盖。 z 填料和植被选择 地下渗滤系统的填料主要为鹅卵石、砾石、人工混合土(可由细砂、煤渣和秸秆粉末组成)以及满 足处理土壤要求的耕地沙质熟土。 表 7 保护站土壤渗滤系统填料参考 填料层 填料直径 填料厚度 耕地砂质熟土 - 50 cm 细砂 +煤渣 +秸秆粉末 - 25cm 小碎石 10-30 mm 25cm 碎石 20-50 mm 25cm 鹅卵石 50-80 mm 25cm 土壤地下渗滤系统对于植被的选择要求不高,一般情况下在其上可以继续保持其原有

    22、的使用功能。 系统可选择利用在地的植被系统如杉木林、柳杉林、杂木林、灌丛地等,也可选择种植牧草、谷物和部 分花卉植物等。 6 材料选择要求 6.1 防渗材料选择 6.1.1 系统处理污水时,必须要有完备的防渗措施。防渗层的渗透率要低于 10-8m/s。 6.1.2 防渗层宜采用黏土层,也可采用聚乙烯薄膜等其他建筑工程防水材料,可参照 CJJ17-2004 内容中 DB51/T 25732019 11 防渗部分执行。 6.2 系统管材设计 6.2.1 系统内部管材选用 PE 管,应按 GB/T13663 规定执行。部分地区严冬季节,室外管道需包裹保温 岩棉层。 6.2.2 系统的管材防腐应符合

    23、GB50046 中的规定。 6.3 闸阀及其他要求 6.3.1 阀门的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制造标准中的规定。 6.3.2 阀门选用应满足耐腐蚀性强、密封性好、操作灵活等特点。 6.3.3 水位控制闸板、可调堰及格栅等采用非标设计时,应考虑材质、控制方式、防腐及耐用等几方面。 7 运行和管理 7.1 监测与控制 微动力 /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要求确定控制内容。 定期监测数据以随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污水处理成效。 表 8 系统成功运行所需的监测内容 参数 取样位置 频率 系统水流量 进水、出水 每周 溶解氧、 pH 值 进水、出水 每季度 BOD5、 TSS

    24、、 TP、 TN 进水、出水、土壤 每半年 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取样井 每年 植被覆盖率 系统主体部分 每年 DB51/T 25732019 12 冻土深度测试 人工湿地主体部分 冬季每月 视需要监测: 重金属、毒性物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 进水、出水、土壤 视需要 7.2 维护与管理 系统的监测可结合保护站人员分工管理制度,采取轮班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监测,并做好相关 记录。 7.2.1 日常维护管理内容 a) 控制污水进入系统的悬浮物浓度,定期清淤和清理系统内部沉积物。如出水溶解氧低且出水不 达标时,需对污水进行曝气和间歇运行。 b) 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期等各种极限情况,进行水位调节

    25、,不得进水端壅水现象和出水 端淹没现象;如系统出现短流现象,需进行水位调节。 7.2.2 后期维护内容 a) 由于接口处易松动,弯头处易堆积淤泥应定期检查管道弯头和接口处。室外塑料管道在长期日 照下易产生裂纹,如发现,需进行管道更换。 b) 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缺苗补种、杂草清除、适时收割以及控制病虫害等管理,严禁使用除 草剂、杀虫剂等; c) 系统材料更换,主要为填料更换,更换周期为 8-10 年。 d) 清理的杂草、填料等,均采用深坑填埋的方式处理。 7.3 标识标牌 系统的宣传标牌系统应参照四川自然保护区标桩标牌设计规范执行, 可采用其中大型解释性标牌标 准设计,主要展示系统的自然生态原理和工艺流程。 _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2573-2019 自然保护地保护站微动力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