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路明 (棚 )洞勘察设计指南 Guide for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of Road Tunnel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2019 - 08 - 22 发布 2019 - 09 - 01 实施 ICS 93.060 P 21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599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控制要素 . 3 6 地质勘察 . 3 7 总体设计 . 8 8 建筑限界 . 10 9 建筑材料 . 14 10 结构计算
2、 . 16 11 结构设计 . 19 12 防水与排水 . 23 13 基础设计 . 24 14 回填设计 . 25 15 机电及其他设施 . 26 16 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 . 27 用词说明 . 2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落石冲击动能计算方法(供参考) . 2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明(棚)洞落石冲击荷载计算方法(供参考) . 30 DB51/T 2599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袁松、廖沛源、王希宝、张廷彪、张生、邵林、李兴陆、
3、郑国强、赵鹏、黎良仆、刘 四昌、王屹、李杰、庄卫林、刘云辉、周威锦、甘立松、 魏记承、周科、骆才镔、王明镜。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首次发布。 DB51/T 25992019 III 引 言 近年来,多次山区强烈地震后的公路震害显示,对公路破坏最大、抢通保通难度最大、破坏影响最 深远的是山体滑坡和高位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自从汶川地震后,应对山体滑坡、高位崩塌的技术对策 已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在公路原位恢复重建中采用 明(棚)洞防 护结构成为公认的有效解决方案, 特别是在四川山区公路中尤为常见。 目前国内现行的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T
4、 D70)等均 没有对公路 明(棚) 洞 结构 勘察设计 提供明确的 细化 规定及相应的设计对策,没有完善的设计指南供设 计人员参考。为更好的推进和规范四川省 明(棚)洞防护体系 标准化 勘察 设计工作, 对现行国家规范补 充完善,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组织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制了本 指南 。 本 指南 是 根据 我公司总结已经建成的大量明(棚)洞勘察设计经验教训,结合相关科研项目成 果, 针对我省自然条件、地形地质工程特点, 较为 系统地 进行编制 。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可 作为明(棚)洞防护体系勘察、设计、咨询过程中的参考 。 鉴于编者学识水平,本指南有不妥之处在所
5、难 免。如发现本指南有需要修改和不足之处 , 请及时将 意见寄交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太升北路 35号,邮编: 610017),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 九 年 七 月 DB51/T 25992019 1 公路明 (棚 )洞勘察设计指南 1 范围 为了细化和完善公路明洞、棚洞勘察设计中的关键及细节问题,保障公路行车安全,进一步提高勘 察设计技术与质量,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划内新建、改扩建的各等级公 路上的 明洞、棚洞工程,抢险救灾工程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6、。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T D7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碳素结构钢 (GB/T 700)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1591) 建筑结构用钢板 (GB/T 19879)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T
7、5313) 耐候结构钢 (GB/T 417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F80/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明洞 open-cut tunnel 用明挖法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3.2 拱形明洞 arch open-cut tunnel DB51/T 25992019 2 为防御 塌方 、 落石 、泥石流、 积雪等 , 用明挖法修建的 、 然后进行覆盖的 、 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拱 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 3.3 矩形明洞 rectangle open-cut tunnel 为防御塌方 、 落石 、泥石流、 积雪等 , 用明挖法修建的
8、 、 然后进行覆盖的 、 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 矩 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 3.4 棚洞 hangar tunnel 建于公路上的棚式建筑物 。 3.5 钢筋混凝土棚洞 reinforced-concrete hangar tunnel 为防御塌方 、 落石 、泥石流、 积雪等而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棚式建筑物 。 3.6 钢棚洞 steel hangar tunnel 为防御塌方 、 落石 、 积雪等而修建的钢结构棚式建筑物 。 3.7 柔性棚洞 flexible hangar tunnel 为防御小型落石 、 积雪等灾害或有遮光需求 ,主体结构 覆盖层采用柔性材料 , 基于耗能减震原理制 作而成的棚
9、式建筑物 。 4 总则 4.1 本指南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有关公路勘察设计的标准、规范、规程和办法, 结合四川省省情进行编制,未尽事宜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有关公路勘察设计的标准、 规范、规程和办法执行。 4.2 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新建、改扩建的各等级公路 ,抢险救灾工程可参 照使用。 4.3 本指南所指 明(棚)洞 为处治边斜坡不良地质病害而设置的 明(棚)洞, 若公路隧道洞口段 不 良 地质病害需要防护时可参照 使用 。 4.4 公路 明(棚)洞 的设计,应坚持“安全、经济、适用 、先进 ”的理 念,综合考虑施工、养护、管 理等成本效益,注重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
10、有条件时可采用装配式结构。 4.5 公路 明(棚)洞 勘察设计原则: a) 公路明(棚)洞一般是为了防治公路边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问题而设置。 b) 公路明(棚)洞 的 勘察 设计应坚持“ 安全适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的原则 。 DB51/T 25992019 3 c) 公路明(棚)洞 应确保使用寿命,提高抗灾能力,提 升 公 路 安全性能 。 d) 应合理评估不良地质发生的类型、规模、频率及危险性,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明(棚) 洞防护类型;超出明(棚)洞防护能力范围的情况时应考虑绕避方案。 e) 设置明(棚)洞时应对其技术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确保防护的有效性。
11、f) 应符合明(棚)洞 段落的路线 总体 设计 ,满足视距要求, 尽量避免超高过大的情况 ,应充分重 视 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 g) 公路明(棚)洞 一般情况下宜 按永久性结构设计 , 充分考虑结构的耐久性要求 。 h) 公路 明(棚)洞 应 设置在稳定的地层中。 4.6 公路 明(棚)洞 必须纳入公路主体工程同期实施。 5 控制要素 5.1 公路 明洞 通常 按 断面形状可分为两类,棚洞通常按建筑材料分为三类 ,见表 1。 条文说明 : 公路明(棚)洞根据不同的特征有多种分类方式,明洞按照断面形状分类、棚洞按照建筑材料分类 是最常用的分类方式,虽然二者分类方式不同,但能够较为准确的体现各种
12、类型的技术特征,因此指 南在编制中沿用了这样的分类方法。 5.2 公路 明(棚)洞 根据其横断面布置形式可分为三类,见表 2。 表 1 公路 明(棚)洞 分类 分类 明洞 棚洞 子类 拱形明洞 矩形明洞 钢筋混凝土棚洞 钢棚洞 柔性棚洞 图示 正面 侧面 正面 侧面 正面 侧面 正面 侧面 正面 侧面 特点 上部采用弧形,类似 于山岭隧道明洞,钢 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为矩形框架,钢 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由顶梁、内墙、 外侧支承结构组成, 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由顶梁、立 柱、内墙组成, 钢结构 结构由主拱架、柔 性防护网组成,一 般采用钢结构 表 2 公路 明(棚)洞按 横断面布置形式分类 分类 特
13、点 单孔 同一断面布置一座独立的 明(棚)洞 双孔 同一断面并排布置相连的两座 明(棚)洞 多孔 同一断面并排布置三座及以上的 明(棚)洞 DB51/T 25992019 4 6 地质勘察 6.1 一般 规定 6.1.1 选择 明(棚)洞 位置 时 ,应结合路线总体 设计 , 并 进行 经济技术比较,尽量绕避 不良地质体 ; 当 绕避困难时,宜选择合适位置以较短距离通过。 6.1.2 因防护危岩落石 、崩塌 、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 设置 明(棚)洞 时,应开展 危岩落石 、崩塌岩堆 、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 及 明(棚)洞 场地 勘察工作,其成果应满足 明(棚)洞 设计和 施工要求 。 6.1.
14、3 应根据明(棚)洞结构特点、不良地质情况及相应勘察设计阶段的要求,制定地质勘察方案。 6.1.4 明(棚)洞 勘察应进行资料收集和地质调绘,并加强地质勘探与 取样 试验工作; 在 调绘、勘探 和试验的基础上,提供 岩土体 基本参数,并进行 危岩 崩塌 岩堆 与地基综合分析与评价。 6.1.5 高位 危岩体 、 泥石流 等 难以 到达 现场,调查和测量宜采用无人机摄影辅助调查、数码摄影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等 先进 方法 进行 。 6.1.6 大型 危岩体或高位崩塌, 经 评估 后 的冲击 能量超过 明(棚)洞 承载 能力时, 应考虑绕避方案 , 或增加多道防护措施 。 6.1.7 明(棚)洞
15、场地为覆盖层且抗冲刷能力差、 又 面临河流冲刷或泥石流切割河( 沟 ) 床 时,应 分 析 评价场地抗冲刷稳定性 。 6.2 勘察 内容与方法 6.2.1 地质 调查 与 测绘 a) 地形 地貌的类型及形态特征,气象 、 水文及地震动参数资料 。 b) 地层 岩性、软质岩与硬质岩的分布情况、岩石的风化 程度 。 c) 地质 构造特征,节理、层理、 断裂等结构面的产状、规模、结 合程度,边坡岩体的结构类型和 完整性 。 d) 地表水 和地下水类型、分布、成因、水质、水量 。 e) 危岩崩塌 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及崩塌、落石情况 。 f) 岩堆 的类型、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及稳定性 。 g) 调查
16、 访问灾害点灾害发育历史,包括发生时间及频率、单次 失稳 规模、落石运动 路径 、危害范 围、落石 粒径 大小等 。 h) 测绘 典型边坡地质剖面,上部超出崩塌源位置,下部超 过 崩塌落石最远危害范围。 i) 泥石流地段的 类型、规模、分布范围 。 j) 调查最大雪压或积雪深度资料。 k) 调查可用于回填的地材。 条文说明 : 灾害发育历史不局限于本条款中所列出的崩塌、落石、泥石流, 还包括地震、暴雨引起的次生灾害。 在冰冻区还应重视回填材料的抗冻融特性。 6.2.2 地质 勘探与测试 a) 明(棚)洞场地 勘探 应以钻探为主, 查明地基情况;坡面 勘探应以 调绘 为主 , 查明不良地质体 规
17、模 、 分布等情况 。 DB51/T 25992019 5 b) 查明地基 的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 承载力 。 c) 查明边坡与 地基岩土体的锚固条件 及 地基的嵌固条件 。 d) 应做危岩体块体尺寸分析与崩塌 岩堆 块体尺寸统计 分析, 提出落石 最大 粒径 标准值 。 e) 宜 做现场落石试验, 定量掌握 落石的滚落 路 径 、 跳跃高度、影响范围 。 f) 危岩崩塌 、岩堆 室内 测试项目 可 按表 3选用 。 表 3 危岩崩塌 、岩堆测试项目表 测试项目 符号 单位 粉土、粘性土 砂土、碎石土 岩石 颗粒分析 % + + 天然含水率 W % (+) (+) 密度 g/
18、cm3 (+) (+) 塑限 Wp % + 液限 WL % + 天然休止角 (+) 剪切试 验 黏聚力 c kPa (+) 内摩擦角 (+) 抗压强度 Rc MPa (+) 注: “ +”为必做项目;“ (+)”为选做项目。 6.2.3 危岩 崩塌预测与评估 a) 勘察 阶段应根据调查与测绘,结合 已有 崩塌岩堆发育特征,分析预测 可能 的崩塌规模和落石特 征 参 数 。 b) 分析评估 边坡岩土体失稳风险、 单次 失稳岩体规模、岩块 块体 尺寸,分析预测失稳岩 土体坡面 运动路径、弹跳高度、危害范围等,分析评估 明(棚)洞 结构的适用性。 c) 对 拟设 明(棚)洞 位置处的 落石 冲击动能
19、进行预测,确定落石冲击动能设计值 , 计算方法可参 见附录 A。 6.3 可行性 研究工程地质勘察 6.3.1 目标与任务 收集 现有工程地质资料,研究项 目所在地 的地质环境,了解 明(棚)洞 选址 区一般地质条件 、危岩 崩塌 产生 条件 及 其规模、类型、范围, 对 明(棚)洞 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为 明(棚)洞 工程方案的比 选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提供 地质资料。 6.3.2 勘察 内容 a) 研 究 明(棚)洞 选址 区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 不良地质 、水文、气象、地震等条件 及 其 与 明(棚)洞 的关系,对选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初步评价。 b) 进行 危岩崩塌 专
20、项 评价、地基专项评价等工程地质工作,概略了解 明(棚)洞 选址区 危 岩崩塌 岩堆发育条件、形态特征 等 。 6.3.3 勘察 方法 DB51/T 25992019 6 以 收集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航空摄影、调查、测绘为主,必要时可根据地基岩土发育 情况 进 行钻探和测试。 6.3.4 资料编制 a) 工程 地质说明中应结合所收集资料,阐述 明(棚)洞 所 防护的 危岩 崩塌落石 发育 特征 ; 进行 明 (棚)洞 方案比选,提出 下阶段 工程地质 勘察 工作建议。 b) 在全线 工程地质图中 标明 危岩崩塌落石岩堆的分布位置。 6.4 初步 工程地质勘察 6.4.1 目标与任务 在 可
21、行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应 基本 查明各 方案 明(棚)洞 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对 明(棚)洞 工程场地 进一步 做好工程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 明(棚)洞 位置、设计方案、基础方案 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6.4.2 勘察 内容 a) 地形 地貌的类型及形态特征,气象 、 水文及地震动参数资料 。 b) 地层 岩性、软质岩与硬质岩的分布情况、岩石的风化 程度 。 c) 地质 构造特征,节理、层理、断裂等结构面的产状、规模、结合程度,边坡岩体的结构类型和 完整性 。 d) 地表 水 和地下水类型、分布、成因、水质、水量 和 环境水 的 腐蚀性 。 e) 危岩体
2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危岩 体分布 位置 、规模和稳定性 。 f) 崩塌 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及崩塌、落石情况 。 g) 岩堆 的类型、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及稳定性 。 h) 泥石流的 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发生的时间及频率 。 i) 泥石流 的冲淤情况、流动痕迹、沟谷转弯及 沟道 狭窄处最高泥痕的位置 。 j) 地基 覆盖层的厚度、 土质 类型、分布范围、地层结构、密实度和 含水 状态 。 k) 基岩 的埋深、起伏 形态 ,地层及其岩性组合,岩石的风化 程度 及节理发育程度 。 l) 地基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 。 6.4.3 勘察方法 收集 区域 地质资料,对 明(棚)洞 场地的
23、危岩落石 、崩塌岩堆进行调查、测绘 , 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及钻探 、 测试工作。 a) 收集 区域性地质资料及场地历史崩塌落石资料 。 b) 地质调绘 1) 结合路线 及 明(棚)洞 的工程方案比选进行 1:2000 工程 地质调绘,调绘范围 应 包括 危岩 落石 、 崩塌岩堆发育区及对 明(棚)洞 稳定性有影响的区域。 2) 对 控制岩体稳定的层理、断层、泥化夹层、 层间错动带 等软弱结构面, 应 结合危岩、崩塌 稳定性分析,采用挖探、钻探、硐探等探明 。 3) 地下水 的补、径 、 排条件以及地下水与 崩塌 、泥石流的相互关系 。 c) 可 选用二维、三维地震法 , 高密度电法、地质雷 达
24、等地球物探手段综合勘探 危岩坡体 的完整性 及风化程度,崩塌、岩堆等的 发育 及变化特征。 6.4.4 钻探、 测试 DB51/T 25992019 7 a) 勘探点的 数量和位置应根据 地形 地质条件及 危岩、 崩塌与岩堆的发育特点确定, 明(棚)洞 地 基勘察应根据基础方案 布置 勘探点数量和位置。 b) 勘探 深度应至稳定地层中不小于 3m,且应大于最大块石直径的 1.5 倍 。 明(棚)洞 采用桩基 础 时 ,勘探点深度 应 满足 公路 桥梁 的 规定。 c) 钻探应分层 采取土样,取样后应立即做动力触探试验 或 标贯测试。 d) 钻探 过程中遇地下 水 时,应 量测 地下水 的 初见
25、水位和稳定水位。 e) 室内测试项目可根据勘察要求按表 3选择。 f) 应做危岩 体块体尺寸分析与崩塌 岩堆 块体尺寸统计 分析, 提出落石 最大 粒径 标准值 。 g) 有条件时,宜结合现场条件做简易岩块滚落试验,了解落石的滚落途径、方向、跳越高度、影 响范围。 6.4.5 资料编制 a) 工程地质说明 : 应对本规范勘察所要求查明的内容进行说明,分析危岩、岩堆 稳定性,评价崩 塌 、 落石 可能 发育情况 、 规模和影响范围 ,对 明(棚)洞 工程方案设计提出工程地质建议。 b) 图表资料: 应对 危岩落石 崩塌 的分布 及威胁影响范围、岩堆的分布范围、软质岩与硬质岩的分 布情况、张拉裂隙
26、产状、岩堆的地层结构等 进行 图示和说明。提供 1:500 1:2000工程地质平 面图 ; 1:200 1:500工程地质断面图; 1:50 1:200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 1:50 1:200探坑 (井、槽)展示图;土工试验资料;物探测试 图表; 原位测试图表; 现场照片等。 6.5 详细 工程地质勘察 6.5.1 目的 与任务 a) 根据 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所确定的 修建 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 针对性 地进行 工程地质 勘察工作 ,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 完整 的工程地质资料。 b) 在 初步勘察成果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 明(棚)洞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7、。 6.5.2 勘察 内容 在 调查测绘、现场测试、计算分析基础上,评价场地 危岩 崩塌稳定性 ,提出 落石冲击动能参数、崩 塌 堆积范围 和高度 ,查明 泥石流过流流量和堆积 形态 特征等。 6.5.3 勘察 方法 详勘 阶段 勘察 方法以钻探为主,辅 以 必要的 物探 与原位测试 。 6.5.4 钻探 在 确定的线位 及 明(棚)洞 结构布置 基础 上,进一步查明地基 地质 结构 及 稳定性。 6.5.5 测试 a) 室内测试项目可根据勘察要求按表 3选择。 b) 详勘 阶段 应做危岩体块体尺寸分析与崩塌 岩堆 块体尺寸统计 分析, 提出落石 最大 粒径 标准值 ; 宜结合现场条件做简易岩
28、块滚落试验,了解落石的滚落途径、方向、跳越高度、影响范围。 6.5.6 资料编制 DB51/T 25992019 8 应 在初勘要求基础上,提供设计所需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及环境水的腐蚀性。 给出 明(棚)洞 方 案及基础 型 式建议。 7 总体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公路 明(棚)洞平纵线型、 建筑限界、净空断面、主体结构应按照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7.1.2 公路 明(棚)洞 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公路等级、不良地质 类型及对公路的危害性 等控制因素合 理确定 明(棚)洞结构类型 。 7.1.3 明(棚)洞 设计应综合考虑公路总体功能、防
29、护特殊需要、对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要求,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新理念,保证 明(棚)洞 主体结构稳定可靠,避免运营期间病害的 发生。 7.1.4 明(棚)洞 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应遵循公路总 体设计。明(棚)洞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符合行车安全与行车舒适的要求;明 (棚)洞断面布置形式应根据所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合理确定,符合经济性与施工安全的 要求;明(棚)洞施工方法与施工组织应适应结构特点与地质条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b) 应进行不良地质防护方案的比选。在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地质病害等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 选路基边坡防护、明(棚)洞防护、路线绕避等处治方案;当明(
30、棚)洞长度过长时,应综合 比选明(棚)洞防护与路线绕避方案。 c) 应开展公路明(棚)洞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设计。在山区公路的改扩建项目中,明(棚) 洞的 布设应结合其结构特点,充分考虑施工方案和施工期间对交通组织的影响。 d) 公路明(棚)洞与洞外结构物 宜 协调 。 结合公路等级 、 明(棚)洞设置情况 等,对其内外防排 水系统、泥石流排导系统、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作综合考虑。 e) 明(棚)洞防护结构设计中应明确其防护冲击荷载的能力 。 f) 抗震设防烈度 VII度及以上地区,明(棚)洞应进行抗震设计。 7.1.5 明(棚)洞洞口两端连接线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 3s 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且不
31、小于 50m 的过渡段, 保持横断面的顺适过渡 。 条文说明 : 本条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3370.1)第 4.4.9条规定。 7.2 明(棚)洞 的适用条件 7.2.1 明(棚)洞 防护能力由高至低依次为:拱形明洞、矩形明洞、钢筋混凝土棚洞、钢棚洞、柔性 棚洞。 条文说明 : 明(棚)洞防护能力高低是根据各种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排序,若采用不同的结构尺寸其防护能力 有所不同。 7.2.2 各类型 明(棚)洞 的适用条件及主要特点如表 4。 DB51/T 25992019 9 表 4 公路 明(棚)洞 按类型分类 分类 子类 适用条件 主要特点及要求 明洞 拱形明洞
32、 防护各类崩塌、落石、泥石流等 ,且 建筑限界不发生变化的工点 路基外侧需要较宽的空间,对地基承 载力要 求较高 矩形明洞 防护各类崩塌、落石、泥石流等 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 棚洞 钢筋混凝土棚洞 防护中小型崩塌、落石、泥石流等 路基内侧边坡不宜太缓 钢棚洞 防护小型崩塌、落石 路基内侧边坡不宜太缓;具有施工周 期短的特点 柔性棚洞 防护规模和粒径较小的落石、防治风吹雪、遮 光等 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具有施工周期 短的特点 7.2.3 明(棚)洞 的结构类型,应根据地形、地质、施工条件,考虑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等因 素综合分析确定。 a) 边坡一次塌方量大、落石较多、外侧较宽且基底地质条件较
33、好时,宜采用拱形明洞。 b) 在建筑 高度受到限制或地基软弱、宽度有限的地方,宜采用矩形明洞。 c) 当路基外侧地形狭窄、内外侧墙基底地质明显不同,外侧基础工程量较大或洞顶荷载较小时, 可采用棚洞。 7.2.4 滑坡地段不宜修建 明(棚)洞 ,但若采取综合整治措施能确保 明(棚)洞 结构安全稳定时,可 修建抗滑 明(棚)洞 。抗滑 明(棚)洞 应按支挡工程设计,其构造应确保滑坡体稳定与明洞安全。 条文说明 : 常规明(棚)洞一般不具备抗滑能力,抗滑明(棚)洞应设置 专门 的 抗滑结构。 7.3 明(棚)洞 线形设计 7.3.1 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不良地质发育情况等因素确定 明(棚)洞
34、 的平 面 线形。 曲线路 段 有条件时,尽量采用较高指标;困难路段,可采用低指标但不宜采用极限指标。 7.3.2 明(棚)洞 可采用 设 超高 、加宽的平曲线,平曲线指标及超高、加宽应符合 公路路线设计规 范( JTG D20) 的有关规定,还应按照表 5 的规定进行停车视距、会车视距的验算,以保证驾驶员在 紧急情况下有充分的时间迅速停车,避免交通事故。 表 5 公路 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 一级公路 二 、 三 、 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 (m) 210 160 110 75 110 75 4
35、0 30 20 会车视距 (m) - - - - 220 150 80 60 40 条文说明: 设置于低等级公路上的明(棚)洞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设超高与加宽的平曲线,因此为保证行车安全, 本条专门提出超高、加宽的设置需要满足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 的要求,同时要进行视距 验算。 DB51/T 25992019 10 7.3.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独立设置的明(棚)洞,建筑限界宽度宜与路基建筑限界宽度相同,采用 整体式路基进行设计。当对左右幅路基中央分隔带有特殊宽度要求时,可按照上下行分离式路基设计。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 册 土建工程第 11.5.3条规定。
36、 7.3.4 明(棚)洞 内纵面线形应考虑行车安全、排水要求等,一般情况下应满足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 JTG 3370.1) 中对隧道所提出的纵面线形要求;当条件困难需要采用较大纵坡时,应结合行车安全性 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综合论证, 但应 满足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 对各等级公路纵坡的一般 要求。 7.3.5 当明洞纵坡超过 6%时, 宜 设置明洞结构 纵向 抗滑移措施;当棚洞纵坡超过 5%时, 宜 设置棚洞顶 梁 纵向 抗滑移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从纵向抗滑移的角度提出纵坡过大时宜设置抗滑措施,设计中也可通过计 算确定是否需要设置 纵向抗滑措施。 7.3.6 凹型曲线最低
37、点不宜设置在 明(棚)洞 内。若不可避免需要设置时,应充分考虑路面水排水措 施 。 7.3.7 明(棚)洞内纵坡的变换不宜过大、过频,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和舒适性。 7.3.8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两座 明(棚)洞相邻间距 小于 50m 时,宜将二者连通设置。 条文说明: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T D70) 第 4.3.7条提出,对于高等级公路,当洞口间距小于 50m时, 宜设置遮光棚。因此,本条从避免光线亮度变化频繁不利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相邻间距小于 50m 时宜连通设置。 8 建筑限界 8.1 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 8.1.1 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标准应符合 公路工
38、程技术标准( JTG B01) 的规定。在建筑限界内 不得有任何部件 (包括照明、安全、监控和内装饰等附属设施 )侵入。 8.1.2 高速公路 、 一级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宽度宜与路基建筑限界宽度相同 , 并在左侧设置余 宽 ,右侧设置 检修道 , 其 整体式路基断面的建筑限界几何图形 应按照图 1 所示进行设计,最小宽度应符 合表 6 的规定。 a)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单向行车的隧道,当右侧不设检修道时,应设置不小于 25cm的余宽。 b) 右侧硬路肩宽度取值同明(棚)洞所在路段路基标准横断面相同 , 以保证行车宽度一 致 。 c)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避免中央分隔带加宽 , 采用
39、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的处理方式 。 DB51/T 25992019 11 图 1 单 向行车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 (cm) 注: H-建筑限界高度 ; W-行车道宽度 ; L-右侧 硬路肩宽度 ; S1-左侧 路缘带 宽度 (相对于行车方向 ); C-余宽 ; J-检修 道宽度 ; EL-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 EL=S1; ER-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 L1m时 , ER=L, 当 L1m时, ER=1m; h-检修 道高度 。 表 6 单向行车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 (m)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W 左侧 路缘带宽 度 S1 右侧硬路肩 宽 度
40、L 余宽 C 右顶角宽度 ER 检修道宽度 J 建筑限界 净宽 120 3.752 0.75 同路基标准 横断面保持 一致 0.50 1.00 1.00 9.75+L 100 3.752 0.75 0.25 1.00 1.00 9.50+L 80 3.752 0.50 0.25 0.75 0.75 9.00+L 60 3.502 0.50 0.25 0.75 0.75 8.50+L 注 1: 检修 道宽度包括余宽 。 注 2: 左侧路缘带宽度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中所规定的一般值。 8.1.3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双向行车的公路 明(棚)洞 , 其建筑限界几何图形应
41、按照图 2 所示进行设计,最小宽度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a) 建筑限界高度 : 二级公路 5.0m; 三、四级公路 4.5m; 若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公路该路段的建 筑限界高度执行 。 b) 三、四级公路明(棚)洞 ,宜结合 明(棚)洞长度、未来公路等级提高等因素拟定建筑限界 , 且均应设置人行道 。 c) 四级公路 一般情况下 均应按照双车道的标准修建 ;当所在路段为单车道四级公路且不具备建设 双车道明(棚)洞的条件时,经技术论证可采用单车道标准建设。 d) 二、三、四级公路因涉及曲线内侧加宽问题,同一 个项目或同一座明(棚)洞均有可能出现多 种不同建筑限界宽度。不同建筑限界之间的过渡应满足
42、路基超高加宽的过渡要求,宜采用渐变 过渡。 DB51/T 25992019 12 e) 当硬路肩宽度大于侧向宽度时,行车道两侧设置硬路肩;当硬路肩宽度小于侧向宽度或不设置 时,行车道两侧设置侧向宽度。 图 2 双向行车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 (cm) 注: H-建筑限界高度 ; W-行车道宽度 ; WJ-行车道加宽 (图示加宽方向仅为示意,应根据曲线方向加宽 ); L-硬路肩宽 度 ; LL-侧向宽度 ; C-余宽 ; R-人行道宽度 ; EL-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 EL=LL。 表 7 双向行车公路 明(棚)洞 建筑限界横断 面组成最小宽度 (m)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W
43、曲线内侧加 宽 WJ 硬路肩 宽 度 L 侧向宽度 LL 余宽 C 人行道宽 度 R 建筑限界净宽 80 3.752 根据曲线最 大加宽确定 同路基标 准横断面 要求一致 0.75 0.25 1.00 9.50+WJ+2L(LL) 60 3.502 0.50 0.25 1.00 9.00+WJ+2L(LL) 40 3.502 0.25 0.25 0.75 8.50+WJ+2L(LL) 30 3.252 0.25 0.25 0.75 8.00+WJ+2L(LL) 20 3.002 0.25 0.25 0.75 7.50+WJ+2L(LL) 注: 人行道宽度包括余宽 。 8.1.4 明(棚)洞 内
44、检修道 、 人行道的高度 h 宜为 25cm40cm,最大高度不应高于 80cm。检修道 、 人 行道高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a) 保障 人员步行时的安全。 b) 紧急情况时,驾乘人员拿取消防设备方便。 c) 符合放置电缆、光缆、给水管等所需的空间尺寸。 d) 检修道或人行道设置的高度不宜对驾驶员的心理造成障碍。 8.1.5 明(棚)洞 路面排水边沟应结合检修道、侧向宽度、余宽等布置。其宽度应小于侧向宽度,并 按路 面单向横坡或双向横坡,设置于坡低的一侧或两侧。 8.1.6 隧道洞口段设置的明(棚)洞,其建筑限界应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3370.1)的要 求。 8.2 明(棚)洞 净空断面 DB51/T 25992019 13 8.2.1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