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8532019 油樟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2019 - 04 - 16 发布 2019 - 05 - 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583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判断标准 . . 1 4 改造目标 . . 1 5 类型划分 . . 1 6 低改技术措施 . . 2 7 作业设计 . . 4 8 作业施工 . . 4 9 档案管理 .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油樟标准地现状调查表 . 6 附录 B(规范性
2、附录) 油樟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 7 DB51/T 2583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宜宾市林科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靳伟、黄振、莫开林、贾廷彬、辜云杰、贾晨。 DB51/T 25832019 1 油樟地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樟(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N.Chao)低产低效林判断标准、改造目标、 类型划分、低改技术措施、作业设计、作
3、业施工、档案管理。 本标准所指的油樟林,是以油樟叶片为材料提炼樟油的人工林。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油樟低产低效林的改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LY/T 1690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DB51/T 710 油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 判断标准 连续 3 年的叶片产量低于 320 kg/亩或樟油产量低于 12 kg/亩的油樟林。 4 改造目标 油樟林叶片产量稳定
4、在400 kg/亩以上或樟油产量稳定在12 kg/亩以上。 5 类型划分 5.1 林地调查 在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前必须对林地进行调查,分析低产原因,确定低产林类型,选择适宜的改造 方式。 5.1.1 调查方法 采用标准地抽样调查法,根据拟改造林分的小班面积设置1块5块面积为(20 m30 m)(30 m 40 m)的典型标准地或宽20 m、长50 m100 m的样带(1 hm 2 1块,1.01 hm 2 3 hm 2 3块,3 hm 2 以上5 块),进行标准地调查。抽样面积不低于林分面积的2%。 5.1.2 样地调查内容 DB51/T 25832019 2 调查标准地内立地条件、树种组成、
5、年龄结构、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单株胸径、单株冠幅、树 形结构、叶片产量、林分管理水平等,填写附录A。 5.2 类型划分 5.2.1 立地制约型 由于立地条件差导致的油樟树体长势衰弱,叶片更替慢,樟油产量低。 5.2.2 管理制约型 水肥管理、虫害防治等方面管理不当,或砍枝取叶强度过大破坏了树形造成的油樟低产低效林。 5.2.3 品种制约型 品种不适宜或种苗质量低劣造成的油樟低产低效林。 5.2.4 综合制约型 立地因素、管理因素和品种因素等数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油樟低产低效林。 6 低改技术措施 6.1 立地制约型 6.1.1 改造范围 适用于品种合适,因土壤条件差,肥力不足造成油樟营养生
6、长和生殖生长失衡,叶片产量低下的油 樟林。 6.1.2 垦复 坡度10的油樟林,低改的第1年冬季应全垦深挖1次,深度40 cm60 cm,清除凸出石头、树桩 等杂物,耙平后环山定点挖穴,穴深40 cm50 cm。宜在每年的春季谷雨前、夏季采叶后、秋季秋分后, 结合追肥进行浅锄,深度5 cm10 cm。3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 坡度10的油樟林,有条件的宜按行距开水平环山带,带宽不低于2 m,外高内低,按株距定点 挖穴,穴深40 cm50 cm。坡度过大或条件不允许时,应采用穴垦,穴深40 cm50 cm。以后每年夏季 7月8月采叶后宜结合追肥进行浅锄,深度5 cm10 cm。3年一穴垦,一年一
7、浅锄。 6.1.3 施肥 基肥 宜以腐熟的厩肥、堆肥等农家肥为主,第一次施基肥宜在春季施入冬季垦复的穴中。树龄10年生 油樟20 kg/株30 kg/株,树龄10年生油樟40 kg/株50 kg/株,回填表土还穴并压实。以后每年施 基肥宜在秋分浅锄时挖大穴进行。 追肥 油樟须根发达, 宜以全园撒施方式追肥, 结合浅锄把肥料翻入土中。 春季谷雨前追肥以300 kg/hm 2 900 kg/hm 2 氮肥(N)为主,配合过磷酸钙750 kg/hm 2 1050 kg/hm 2 。夏季采叶后,结合压青除草追肥, DB51/T 25832019 3 以60 kg/hm 2 90 kg/hm 2 磷肥(
8、P 2O5)、50 kg/hm 2 90 kg/hm 2 钾(K 2O)为主,宜添加75 kg/hm 2 105 kg/hm 2 氮肥并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树枝的恢复。 6.1.4 密度调控 根据立地状况、现有株数和林分状况确定林分密度,调整 后株数宜在200株/hm21600株/hm2,调 整后郁闭度0.60.7。 对于林分密度过高或郁闭度0.9的林分,应疏 伐抚育,间密留稀,留优去劣。林木分级和伐后要 求按照GB/T 15781的规定执行。 对于油樟混交林,应将小班内所有非油樟树种一定性全部伐完,伐后视林窗情况补植,若林窗面积 20m 2 ,采用块状补植。补植密度按照LY/T 1690的规
9、定执行。当年成活率应达到85%以上,3年保存率 应达80%以上。 6.1.5 整形修剪 油樟树形以自然开心型为主, 在主干的不同方位保留3个5个主枝。 整形修剪应在夏季采叶后进行, 疏除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剪掉虫害枝、下垂枝,适当回缩主枝。必要时,对营养生长缓慢、树势 弱、树形结构不合理的单株进行截干蓄枝,定干高度3 m4 m,一次性剪除全部侧枝。秋季疏剪穗条, 保留20个30个枝条/株。 6.1.6 虫害防治 防治方法见附录B。 6.1.7 林地管理 油樟林内不宜种植其他植物。每年采叶前1个月需除草作业。 6.2 管理制约型 6.2.1 改造范围 适用于品种合适,因管理不当造成土壤肥力流
10、失、树形破坏、虫害严重造成的油樟低产低效林。 6.2.2 垦复 参照6.1.2进行。 6.2.3 施肥 对于土壤肥力流失导致的油樟低产低效林,应按照NY/T 1118的要求诊断后改造。 对于非土壤肥力流失导致的油樟低产低效林,参照6.1.3进行。 6.2.4 密度调控 参照6.1.4进行。 6.2.5 整形修剪 参照6.1.5进行。 6.2.6 虫害防治 DB51/T 25832019 4 虫害严重导致的油樟低产低效林,应剪除所有带有虫卵、蛹的枝条并统一扑杀后参照6.1.6进行。 非虫害导致的油樟低产低效林的虫害防治参照6.1.6进行。 6.2.7 林地管理 参照6.1.7进行。 6.3 品种
11、制约型 6.3.1 改造范围 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由于品种不适宜或种苗质量低劣造成的油樟低产林。 下列区域或地带的林分不适宜皆伐: 生态重要等级为1级及生态脆弱性等级为1、2级区域内的林分; 主要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两侧风光带的林分; 水库、河流附近的水源涵养林。 6.3.2 皆伐 宜在秋冬季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块状皆伐,同一年度采伐的小班,相互之间应有一定间隔或由当年 不皆伐的小班进行分割。 6.3.3 整地 皆伐后,及时清理采伐剩余物、灌木和杂草,深翻表土10 cm15 cm。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整地方 式和整地规格。以穴状整地或带状整地为主。具体执行DB51/T 710的规定。 6.3.4
12、造林 新造油樟林种苗应来源于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认)定的油樟良种。 造林密度、造林时间、造林方法、幼林管理和土肥管理执行DB51/T 710的规定。 6.3.5 幼林抚育 造林后应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2次,具体执行DB51/T 710的规定。 6.4 综合制约型 6.4.1 改造范围 适宜于生长气候适宜于油樟生长,因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管理不当、品种低劣等两种或数种因 素并存导致的油樟低产低效林。 6.4.2 改造措施 综合运用6.1、6.2、6.3规定进行改造。 7 作业设计 按照LY/T 1690的规定执行。 8 作业施工 DB51/T 25832019 5 按照GB/T 1578
13、1的规定执行。 9 档案管理 按照GB/T 15781的规定执行。 DB51/T 25832019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油樟标准地现状调查表 表A.1 改造单位 (乡镇) 林班号(村) 小班号 图幅号 小班面积/hm 2 标准地编号 林分现状 起源 林种 经营目标 林分组成 主要树种 林层 林龄 每公顷株数 郁闭度 植被覆盖度 林木分布状况 油樟数量(株) 其他树种数量(株) 油樟占比(%) 立地条件 地貌类型 海拔 坡位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cm pH 值 土壤质地 地下水位/m 侵 蚀类型 侵蚀强度等级 单株调查 树高(m) 胸径(cm) 冠幅(东西,m)冠
14、幅(南北,m) 产叶量(kg) 树形结构 备注 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DB51/T 25832019 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油樟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表B.1 虫害种类 危害 部位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安全间隔 期( d) 樟黄片爪 萤叶甲 叶、 嫩 枝、 嫩 树皮 一年发生 2 代, 12 月翌年 4 月以老熟 幼虫随枯叶坠地在樟树兜周围泥土中 筑土室越冬,4 月5 月为越冬代成虫 期,5 月6 月可见第一代幼虫期为害, 幼虫取食量大,喜群居,7 月9 月为 第一代成虫期,9 月11 月第二代幼虫 集中为害期。 1、 化学防治: 1.2苦参碱烟碱烟剂熏杀; 0.17
15、高氯乙酰甲粉剂喷粉;10%氯氰菊 酯乳油 3000 倍液喷雾。 2、物理防治:利用成虫假死特性,震动树 干和枝条后捕杀。 2、越冬期防治:清理焚烧虫害林地落叶, 深翻表土杀灭虫蛹。 15 黑翅土白 蚁 树皮、 根部 白蚁喜巢居生活,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 分化和复杂的组织分工。 47 月有翅繁 殖蚁在闷热天气或雨前傍晚 7 时左右爬 出群飞,有趋光性,无翅蚁有避光性。 4 月5 月、9 月10 月为全年两次外 出采食为害高峰, 11 月底后工蚁停止外 出采食,回巢越冬。 1、化学防治:喷来蚁灵、白蚁粉剂、48% 毒死蜱乳油 1000 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 2000 倍液,喷至泥线以上,以泥线充分
16、湿 润而泥土不落为宜。 2 物理防治: 在白蚁繁殖蚁分飞期 (4-7 月) , 在白蚁发生地段挂置诱虫灯,利用繁殖蚁 的强趋光性,灯光诱捕。 15 樟梢卷叶 蛾 枝梢 1 年可发生 23 代,幼虫在粗树皮下、 剪锯口周缘裂缝中结白色薄茧越冬。第 二年新枝萌芽后出蛰。幼虫吐丝缠绕幼 芽、 嫩叶和花蕾, 长大后则多卷叶为害, 老熟幼虫在卷叶中结茧化蛹。 1、化学防治:3 月樟树新梢抽出,幼虫孵 化时用 90%敌百虫、50%二溴磷乳剂、50% 马拉松乳剂 10000 倍液进行喷洒。若已形 成茧,喷洒 50%辛硫磷乳油 1200 倍液、40% 氧乐果乳油 10001500 倍液;25%唑硫磷乳 油 1000 倍液。 10 樟果螟 枝梢 一般为害樟树幼苗和 20 年生以下幼树。 一年二代。第一代幼虫在 5 月底7 月 中旬,第二代幼虫在 8 月9 月。 1、化学防治:幼虫刚开始活动尚未结成网 巢时, 用 90%敌百虫 400050000 倍液喷撒 防治。 2、幼虫若结成网巢,最好将其摘掉烧毁。 1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