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3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7382014 獭兔引种及选种技术规范 2014 - 04 - 08 发布 2014 - 06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738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引种 . . 1 5 选种 . . 3 DB51/T 1738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2、关云秀、范康、傅祥超、曾传坤、文斌、周光明、王小强、何经纬、毛国尧、冯波、 曹伟、范成强。 DB51/T 17382014 1 獭兔引种及选种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獭兔引种过程中引种计划的制定、种兔的选择、运输、引进后的饲养管理、转群、选 种的目的、方法、测定指标、选种标准、选种程序等。 本标准适用于獭兔种兔的引进与选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
3、地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 5032-2006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 5130-2002 无公害食品 肉兔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131-2002 无公害食品 肉兔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DB51/ 330-2001 獭兔出场质量 DB51/T 412-2004四川白獭兔种兔质量 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手册 家兔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家兔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系谱 是指记载种兔个体、父母和直系祖辈的编号、出生日期、性别、生产成绩及鉴定结果等种兔基本信 息的档案资料。 3.2 选种 是指从同
4、一品种或品系繁殖的后代青、 幼兔中, 选择符合种用要求的优秀公、 母兔留作种用的过程。 4 引种 4.1 引种计划的制定 DB51/T 17382014 2 4.1.1 品种选择 引进的品种必须是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品种(系),或者是经批准引进的境外品种 (系),且符合当地畜禽良繁体系规划和獭兔养殖生产发展需要,并根据獭兔场自身的生产方向和条件 来确定。 4.1.2 引种数量 根据建场规模和生产用途,确定合理的引种数量。 4.1.3 人员培训 引种前1520天,派12人在引种场进行715天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疫技术培训。 4.1.4 引种场的选择 按照GB16567的要求,必须到具有
5、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且两年 内无重大疫病发生的獭兔种兔场引种。 4.1.5 引种季节 引种最佳季节为春秋两季,夏季在夜间或阴凉天起运,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4.1.6 隔离场所的准备 对隔离场所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4.1.7 必须物资和人员的准备 准备好营养充足、新鲜的饲料和消毒、抗应激等药品,配备经验丰富的兽医和饲养人员。 4.1.8 运输工具的准备 对运输车辆、专用装兔筐具进行清洁消毒,并办理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工具消毒证明书。 4.2 种兔的选择 4.2.1 引种月龄 选择3月龄5月龄的青年兔。 4.2.2 引种公母比例 种兔场公母比为1:45,商品兔场公母比为1:8
6、10。 4.2.3 个体选择 4.2.3.1 体型外貌 引进种兔体型外貌符合:DB51/330-200 1 獭兔出场质量和DB51/T 412-2004四川白獭兔种兔质量。 4.2.3.2 生产性能 引进种兔的生产性能符合: DB51/330-2001 獭兔出场质量。 4.2.4 健康状况 DB51/T 17382014 3 引进种兔须健康无病,无明显的外形和生理缺陷,无门齿过长、牛眼、划水腿、四肢缺陷等遗传性 疾病。 4.2.5 系谱档案 要求引种场提供所选种兔系谱档案,血缘避免近亲引进。 4.3 种兔的检疫与运输 引进种兔在产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检疫, 办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按照GB1
7、6549和GB16567执行。 4.4 引进后的饲养管理 4.4.1 隔离 按NY5131执行。 4.4.2 饲养 进场当天不喂料,补充清洁充足饮水,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食盐、葡萄糖、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等抗 应激药物,连喂7d10d;饲料逐步由引种场的过渡成引入场的,过渡期5d7d。使用的饲料和添加剂 符合NY5032的规定。 4.4.3 防疫 种兔引进后,根据引种场免疫记录、隔离观察期的表现等,重点对兔瘟、兔巴氏杆菌病进行防疫, 对兔球虫、螨病、真菌病等进行重点防治,兽医防疫符合NY5131的规定,兽药使用符合NY 5130的规定。 4.5 转群 按照GB16567的要求,隔离观察结束,经兽医诊
8、断检查确定健康无病后,转入生产群。 4.6 病死兔处理 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5 选种 5.1 选种目的 选择优秀的个体留作种用,提高群体生产性能,防止衰退。 5.2 选种方法 主要根据体型外貌鉴定、生产性能测定和系谱鉴定等方法进行综合选择。 5.3 测定指标 主要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和毛皮性能指标的测定: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35 日龄断奶重及断奶成活率、13周龄体重体尺及育成率、23周龄体重体尺及被毛品质等,具体测定方法参 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手册、家兔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家兔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执行。 5.4 个体识别 DB51/T 17382014 4
9、 断奶时采用耳号钳法或使用耳标进行标记以便于个体识别,可根据兔场内种兔数量、品种多少确定 标记编号规则。公母兔以左右耳标记进行区分。 5.5 选种要求 5.5.1 体型外貌 符合品种(系)遗传特征,体型匀称,体况适中,生长发育良好。 5.5.2 健康状况 按本标准4.2.4条款执行。 5.5.3 生产性能 主要生产性能符合DB51/330-2 001 獭兔出场质量的规定。 5.5.4 繁殖性能外观要求 种公兔双侧睾丸发育良好、匀称,单睾、隐睾不能留作种用;性欲强、精液品质好。种母兔外阴发 育良好,无闭锁、发育不全现象,乳头4对以上,发育匀称、饱满,无瞎乳头;腹部柔软,无包块。 5.6 选种时间
10、和阶段 5.6.1 初选 断奶时进行,在胎产仔数多、21日龄窝重大、断奶仔兔数多、断奶窝重大的窝别中选留体重大、健 康活泼的仔兔。淘汰弱小、病残和明显不符合品种(系)特征的个体。留种比例:公兔45%,母兔75%; 或留种数量为需要量的400%。 5.6.2 第二次选择 13周龄时进行,着重选择被毛密度大、毛细,被毛长度符合要求,生长速度快的个体,结合体型外 貌、健康评定以及系谱档案资料,选择符合品种(系)特征、健康优秀的个体进入后备种兔群。留种比 例:公兔20%,母兔45%;或留种数量为需要量的200%。 5.6.3 第三次选择 初配前进行,选择毛密度大、毛细,被毛长度符合要求的个体,再结合体重和体尺及生殖器官的发 育情况选留, 淘汰不良个体。 留种比例: 公兔10%15%, 母兔2025%; 或5月龄留种数量为需要量的120%。 5.6.4 终选 根据前三胎的繁殖成绩进行终选,淘汰连续3次配种不孕或平均胎产仔数低于6只的个体。皮毛质量 符合本品种质量要求。留种比例:公兔10%,母兔20%;或成年兔留种数量为需要量的100%或略多。 _ DB51/T 173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