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4072017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规范 2017 - 09 - 19 发布 2017 - 10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24072017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总体框架 . . 2 5 信息化基 础设施建设 . . 2 6 信息资源库建设 . . 3 7 应用支撑 平台建设 . . 3 8 应用系统建设 . . 4 9 标准规范 体系建设 . . 5 10 运维管 理体系建设 .
2、.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常用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技术要点 . 7 参考文献 . . 8 DB51/T 2407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新智感科技有 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旭煜、朱敏、王鸿鹏、郭强辉、李晟、王永峰、王剑松、刘磊、任小梅。 DB51/T 24072017 1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
3、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体框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库 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以及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本标准不适用于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27.
4、1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827.2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2部分:交付规范 GB/T 28827.3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GB/T 31759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 1662.2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2部分: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LY/T 1662.3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3部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标准 LY/T 1820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LY/T 2169 林业数据库设计总体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3175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1 生态因子 ecologic
5、 al factor 指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分为非生物因子和 生物因子。 3.2 智能生态监测 intelligen t ecological monitoring 面向自然保护区的水、土壤、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分布式、网络化、持续性的非介入 式智能监测,实现巡护监测、视频监测、红外相机监测、传感监测等各种手段获取的监测数据的自动采 集、传输、存储、处理、统计汇总等。 3.3 DB51/T 24072017 2 全高程立体监测 digital el evation space monitoring 是一种通过低空多位镜头摄影系统获取高清
6、晰立体影像数据的监测技术, 利用高效的数据采集设备 从垂直、倾斜多个不同角度采集带有空间信息的高清真实影像,获取全面的地物纹理细节,并通过专业 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直观反应地形、地貌、地物的测绘级精度的真三维场景模型,可从多个角度对模型 数据进行浏览和量测,从而呈现出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 4 总体框架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应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四横”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层、信息 资源库、应用支撑层和应用系统层,“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层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库持续运行的搭载平台, 是实现保护区信息资源共享与利 用的基础,包括:供电系统、
7、通信系统、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计算机系统、机房及配套。 信息资源层是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保护区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数据依据和来源,包 括:保护区基础数据库、保护区空间地理数据库、保护区专题数据库。 应用支撑层是建设应用系统的核心工具,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保护区的各 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协同、开放的统一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软件平台、信息门户服务系统。 应用系统层是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保护管理业务应用和服务的主要体现形式和关 键所在。包括:自然保护区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智能巡护管 理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
8、监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公众服务系统。 标准规范体系是保护区信息化基础性工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库、应用支撑、应用系统 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准则,包括: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 管理标准。 运维管理体系是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健全与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 制,才能保障保护区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推进。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图见附录 A。 5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1 供电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供电系统建设,应根据当地的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维护
9、管理方便。供电系统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统 筹兼顾,供电容量设计应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 电源可利用或者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备 电源应优先考虑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并使用清洁环保材料。 5.2 通信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通信系统建设,应根据当地的通信条件和保护区对内、外部通信的传输需求,本着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保护区通信系统设计应从全局 出发,统筹兼顾,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应充分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管理局(分局)、管 理站(点)、检查站(卡)、社
10、区可持续发展工程(如旅游服务区)等优先选用有线通信。在没有地方 通信网络的保护区,或地方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保护区,可建基站发射台,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外部 DB51/T 24072017 3 通信网链接。通信线路容量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管理局址可按宽带传输技术标准综合布线,以适应 保护区管理和科研活动对语音、传真、图像、数据等多方面信号的传输要求。 5.3 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 常用的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包括:自动化在线气象监测站、野外智能水文监测仪、红 外触发相机、野外智能高清视频监控摄像机、红外探火预警雷达、智能巡护终端等。各类常用智能生态 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的技
11、术要点应遵照附录 B的规定。 5.4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建设,应根据保护区实际的服务、应用、存储等需求,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进行设计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计算机系统设计,需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应以近期 为主, 适当考虑远期发展。 计算机系统应包括主机服务器系统、 数据存储备份系统以及计算机外部设备, 保护区需根据实际运行服务需求与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操作运行情况,配备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操 作系统的主机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应采用支持海量数据存储的磁盘阵列,数据备份控制软件 应支持所选的存储与备份硬件设备。 5.5 机房及配套 机房及配套建设应以国家有关标准及
12、规范为依据,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建设。 应合理分布工作空间及各类设备的安装场所,缩短工艺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电子 设备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保障机房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室内设备、布线系统选材应采用符合国家 标准的优质产品。机房内部设备应由 UPS供电。应做好消防、防雷和接地保护工作。 6 信息资源库建设 6.1 保护区基础数据库 包括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数据库、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保护区人员数据库、设施与资 产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等数据库。 各数据库的范式要求、命名规范以及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实现应符合 LY/T 2169的规定。植物
13、资源调查数据库的内容和技术标准应符合 LY/T 1820 的规定。 6.2 保护区空间地理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 基础地理数据源应采用国家测绘局生产的分幅矢量地形数据产品,在数学基础、数据内容、数据管 理和存储、交换格式、数据文件命名以及集成技术要求等方面应符合 LY/T 1662.2 的规定。 卫星遥感基础影像数据源应采用经过辐射量校正 (粗校正) 的全色影像、 多光谱影像及高光谱影像。 影像应清晰、具有一定分辨率,无大面积噪声和云覆盖。在数学基础、几何精度、建库标准等方面应符 合 LY/T 1662.3 的规定。 6.3 保护区专题数据库 包括综合办公数据库、日常巡护
14、数据库、专项调查数据库、生态监测数据库、灾害监测与应急数据 库、保护科研数据库、社区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各数据库的范式要求、命名规范以及需求分析、概念 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实现应符合 LY/T 2169的规定。 DB51/T 24072017 4 7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7.1 地理信息软件平台 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应选用自主可控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应具有当今国 际领先技术水平,并对中文和国内测绘标准有良好的支持。平台应在内核层面采用二三维一体化的技术 体系,支持二三维数据、场景管理、操作、服务、开发、显示以及分析一体化。应支持服务聚合技术, 支持多源数据聚合再发布,
15、能够提供连接第三方地图 API的 SDK,实现互联互通。平台三维引擎应支持 将全高程立体监测数据等多种 GIS数据发布为三维服务。应流畅支持 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精细模型,支 持 1000万条记录以上的矢量地物,支持 TB级的地形和影像数据,支持 TB级全高程立体监测数据的直接 加载与流畅显示。 7.2 门户服务系统 门户服务系统通过单一的门户,共享保护区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应支 持将已有的和新建的应用信息系统集成起来,以统一的方式提供服务。 8 应用系统建设 8.1 自然保护区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基于地理信息技术、 二三维一体化技术实现对
16、保护区生态系统和各 项保护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系统应支持以地理坐标及时间为索引,接入保护区人、地、物、 事等各类日常数据及各类生态监测数据,同时结合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物种调查等信息,切 实反映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做到可视化综合管理。 8.2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系统应从保护区管理全局的角度,实现保护区日常运行的规范化管理。系统 应支持对保护区部门、人员、资产、计划、行政、后勤、社区、科研、项目、访客、档案等日常工作各 个方面的信息进行规范化的采集、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 8.3 自然保护区智能巡护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智能巡护管理系统应包含野外智能巡护
17、终端系统和巡护管理系统。 野外智能巡护终端系 统应支持部署安装在智能巡护终端设备上,支持巡护人员接收、核实巡护任务,支持通过填写对应的表 单对巡护过程中发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记录,支持实时定位并自动记录巡护轨迹,支持离线地图和 离线数据缓存,并能够在具备网络环境时同步巡护数据。 巡护管理系统应支持实时查看巡护人员的位置、巡护轨迹和采集上报的数据,支持巡护任务管理、 巡护数据管理、巡护报告自动生成以及巡护工作查询统计等功能。 8.4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因子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进行 管理,支持对巡护监测、视频监测、红外相机
18、监测、传感监测等各种监测手段采集得到的多源异构数据 进行统一存储、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应用展示,使得科研和管理人员能够获得规范、有效、连续的监测 数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分析与数据应用。 DB51/T 24072017 5 8.5 自然保护区公众服务系统 自然保护区公众服务系统主要实现对保护区的自然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公众互动体验等信息数据 进行提炼、处理、挖掘、内容加工和交互式展示,应支持通过新媒体、电子书、大屏幕展示系统等多种 形式为保护区自然宣教和公众互动体验提供服务。 系统应支持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其他应用信息系统的数 据,从而保证公众服务系统内容的及时更新。 9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9
19、.1 总体标准 是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中的总体性、框架性和基础性的标准,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其他标准制定的 基础。包括信息化标准指南、信息化术语等标准。 9.2 基础设施标准 用于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包括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 9.3 信息资源标准 用于规范信息资源库建设中保护区基础数据、空间地理数据以及综合办公、日常巡护、专项调查、 生态监测、灾害监测与应急、保护科研、社区管理等各类专题数据标准化入库的标准,对数据内容、数 据结构、数据组织形式、数据文件命名及元数据等进行规范。主要包括保护区信息分类与编码、基础数 据规范、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标准。 9.4 应用标准 用于
20、规范保护区各项业务应用的标准。包括保护区业务应用系统规程、资源成果文档格式等标准。 9.5 管理标准 用于规范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包 括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和制度等。 10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10.1 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固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 日常运维管理,强化运维保障,落实运维费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推进运维工作的规范化、 自动化、集中化管理。 10.2 运维管理对象 运维管理的对象包括:应用系统、应用支撑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
21、及其他信息化基 础设施等。 10.3 运维技术服务机构 DB51/T 24072017 6 自然保护区应鼓励专业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服务机构提供运维服务, 对运维服务供方的能力评 价、选择标准、应提供运维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按 GB/T 28827.1 执行,运维服务交付内容按 GB/T 28827.2 执行,应急响应规范按 GB/T 28827.3 执行。数据库的运维管理要求按 LY/T 2169 执行。 DB51/T 24072017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运 维 管 理 体 系 地理信息软件平台 门户服务系统 自然保护区 可视化综合 管理系统
22、 智能生态监测与 数据采集设施设备 供电系统 通信系统 基础 设施层 计算机系统 机房及配套 信息 资源层 保护区 基础数据库 保护区 空间地理数据库 保护区 专题数据库 应用 支撑层 应用 系统层 自然保护区 规范化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 智能巡护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 生态监测数据 综合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 公众服务系统 标 准 规 范 体 系 图A.1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DB51/T 24072017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常用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技术要点 表 B.1 常用智能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设施设备技术要点 设施设备名称 技术要点 自动化在线气象监
23、测站 1. 应支持自动化监测和记录空气温湿度、气压、土壤温湿度、太阳总辐射、日照 时长、风向风速、降水量(降雨+降雪)等气象因子要素以及负氧离子浓度、 悬浮颗粒物浓度(包括PM2.5浓度)等空气质量要素; 2. 应支持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传送监测数据; 3. 保护区应根据实际需要、实地情况及投资预算,布设相应级别的气象监测站或 监测仪监测全部或分项指标。 野外智能水文监测仪 1. 应支持自动化监测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水文要素; 2. 应支持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传送监测数据。 红外触发相机 1. 应支持被动式红外触发; 2. 应支持拍摄照片和视频; 3. 应支持在保护区野外环境无外
24、接电源环境下长期(不低于3个月)待机。 对道路出入口车辆、行人抓拍及建筑周边区域自动化在线监控应使用高清网络红 外摄像机。 对建筑周边及野外的小范围动态区域自动化在线监控应使用高清网络智能跟踪 红外球形摄像机,摄像机应支持看守联动预置位、扫描、巡航、模式路径,预置 点/模式路径/巡航扫描/自动扫描等功能。 野外智能高清视频监控摄像机 野外大范围动态区域自动化在线监控应使用中远距离红外/激光网络云台摄像 机,摄像机应支持看守联动预置位、扫描、巡航、模式路径,预置点/模式路径/ 巡航扫描/自动扫描等功能。 红外探火预警雷达 1. 应采用多光谱红外探测技术; 2. 应支持在水平360度垂直180度全
25、方位无死角、距离2-30公里半径内全天候逐 点逐行进行搜索; 3. 应支持及时发现没有全部遮挡的明火和暗火,并自动报警; 4. 应支持在5分钟内全部扫描被监测区域。 智能巡护终端 1. 通信网络应支持2G/3G/4G移动联通电信全网通; 2. 应支持北斗、GPS、A-GPS等定位系统及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 3. 应支持拍照,录制音视频等多媒体记录功能; 4. 应支持安装Android应用程序。 DB51/T 24072017 9 参 考 文 献 1 GB/T 20399 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 2 LY/T 1814-2009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 3 LY/T 5126-2004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5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6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2008-2020年)(林办发 200923号) . 7 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 2008-2020年) . 8 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2006-2030年) . 9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 环函 2009195号 ) . 10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 (试行 )(环办 201412号文) . 11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 _ DB51/T 240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