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2169-2016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pdf

    • 资源ID:1491250       资源大小:622.2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2169-2016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pdf

    1、 ICS 03.120.10 A 0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1692016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 2016 - 05 - 18 发布 2016 - 10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21692016 I 目 次 前 言 . . II 引 言 . . I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标准菌株 获取与保存 . . 2 5 从标准菌株制备标准储备菌株/ 工作菌株 . . 2 6 从标准储备菌株制备储备菌株/ 工作菌株 . . 3 7 从储备菌 株制备工作菌株 . . 4 8 销毁 .

    2、 . 4 9 记录 . .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部分已获认可的标准菌株提供者名录 . 6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标准菌株制备流程图 . 7 参考文献 . . 9 DB51/T 2169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为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类标准。 建议实验室将该标准与下列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技术运 作系列标准结合起来使用。 微生物检测领域培养基和试剂的验证 微生物检测领域培养基和试剂的管理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指南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监测指南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废弃物处置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

    3、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食品药品 检验检测院,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炜,郑卫东,黄薇,胡丹,黄瑛,文永勤。 DB51/T 21692016 III 引 言 标准菌株是微生物检测结果溯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广泛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方法确认/证 实、试验阳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的质量保证等方面。标准菌株的溯源性与稳定性,对于 确保微生物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标准提出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旨在为实

    4、验室提供管理的科学路径,以满足相关要求。 本标准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标准菌株、从标准菌株制备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 株、从标准储备菌株制备储备菌株/工作菌株、从储备菌株制备工作菌株、销毁、记录和一个资料性附 录构成。 DB51/T 21692016 1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准菌株的保存和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属于本标准定义的标准菌株的管理。 实验室其它途径获得的、不属于本标准定义的菌株,其管理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5、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51/T 2158 实验室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指南 DB51/T 2165 微生物检测领域培养基和试剂管理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 4789.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3.1 标准菌株 reference strain 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 注1: 标准物质是指在均一固定的浓度中含有具活性的定量化菌种。 注2: 经证明的标准物质是指其浓度已经证明。 3.2 标准储备菌株 referenc e stocks 将标准菌株在实验室转接一代后得到的一套与标准菌株完全相

    6、同的独立菌株。 3.3 储备菌株 stock culture 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4 工作菌株 working culture 由标准储备菌株、储备菌株或标准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3.5 代 generation DB51/T 21692016 2 将微生物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其中,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 4 标准菌株获取与保存 4.1 标准菌株的获取途径 4.1.1 菌种收藏所(NCTC)、中国医学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中心 (CGMCC)、中国药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PCC)、中国兽医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中心(CVCC)、

    7、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等。 注: 上述已获得认可的标准菌株提供者中英文名称对照见附录A。 4.1.2 如从商业机构获得标准菌株,应有标准菌种的保藏机构名称缩写及菌种编号,如大肠埃希氏菌 ATCC 25922、肠炎沙门氏菌 CM CC(B)50040、嗜水气单胞菌 AS1.1814 等。 4.1.3 从上级机构下发的质控盲样中分离出的菌株,被证明结果是正确的、且从考核机构获得该菌种 的保藏机构名称缩写及菌种编号的,也可作为标准菌株使用。 4.2 购买 应从行业内广泛认可的菌种收集途径获取标准菌株,如从标准菌种保藏中心或其他有效的、经过认 证的商业机构获得原包装的标准菌株。 4

    8、.3 验收 实验室应制定标准菌株验收控制程序,确保所获取的标准菌株满足要求。 4.4 保存 通常情况下,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存。 注: 未开启原包装的标准菌株通常视为第0代。 5 从标准菌株制备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 5.1 复苏 拆开标准菌株的包装,按说明书的要求,将标准菌株转种于适当的培养基内,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 当时间,进行复苏。 注1: 通常将标准菌株悬浮于营养肉汤中进行复苏。对冻干菌种,复苏操作可能较为繁琐。 注2: 经过一步复苏的菌株为第1代菌株。 5.2 平板分离 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采用合适的非选择性平板对复苏的标准菌株进行分离,于适当温度 下培养适当时间。

    9、 注1: 通常采用5%的血琼脂、TSA或其他适合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以获得特性稳定的菌株。 注2: 在平板上分离的菌株为第2代菌株。 5.3 确认 DB51/T 21692016 3 应对平板分离出的菌落进行确认。确认的内容包括存活性、纯度,实验室中所需要的其他关键特征 指标(如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血清学实验等)。记录确认的结果并予以保存。 5.4 制备标准储备菌株 5.4.1 在开展确认试验的同时,挑取纯菌落用合适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分装于菌株保存容器中,需 同时制备多份。需对每一支菌种保存容器进行适当标识,标识内容包括名称、菌种号、接种日期和所传 代数等信息。 注1: 若确认

    10、试验不合格,则将制备的标准储备菌株弃去。 注2: 制备菌悬液时,若需低温保存,应加入保护剂。如果采用-70低温冻存,可在TSB中添加10%-15%的甘油作为 冷冻保护剂。 5.4.2 根据菌株的特性,选择使用冻干保藏、利用多孔磁珠在-70冰箱、液氮罐或其他有效的保藏方 法进行保藏。操作中,应避免交叉污染,减少菌株突变或发生典型特性变化。 注1: 制备的标准储备菌株为第2代菌株。 注2: 推荐采用超低温(-70) 或冻干的方法保藏。在较高温度下,应适当缩短贮存时间。 注3: 标准储存菌株不应用来制备标准菌株。 5.5 制备工作菌株 可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制成工作菌株

    11、。需同时制备多份,并作 好标识,标识内容需包括菌株名称、菌株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等信息。 注1: 斜面上的工作菌株为第3代菌株,可在工作中使用。 注2: 可接种到TSA斜面、TSA血琼脂斜面或其他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注3: 工作菌株在合适的温度下(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合适温度,有的为18-25,有的为2-8)可存放4周。 存放4周后,应转接下一代工作菌株。当工作菌株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菌株转接下一代工作菌株。 注4 :从标准菌株制备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过程,可参考资料性附录B。 6 从标准储备菌株制备储备菌株/工作菌株 6.1 转种 取一支冷冻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

    12、迅速解冻,制成菌悬液,转种于合适的非选择性平板上,于适当 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 注1: 应根据菌种类型及其保存方式确定标准储备菌株转种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种。 注2: 通常采用5%的血琼脂、TSA或其他适合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以获得特性稳定的菌株。 注3: 转种在平板上的菌株为第3代菌株。 6.2 验证 对平板分离出的菌落,应进行纯度与形态验证,记录验证的结果并保存记录。 注: 也可以采取5.3的方式对菌株进行再次确认。 6.3 制备储备菌株 6.3.1 在验证的同时,挑取纯菌落用合适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分装于菌株保存容器中,需同时制备 多份。对每一支菌种保存容器进行适当标识,标识内容需包

    13、括名称、菌种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等信 息。 DB51/T 21692016 4 注1: 若验证不合格,则将制备的储备菌株弃去。 注2: 若为需低温保存的菌株,在制备菌悬液时,应加入保护剂。例如采用-70低温冻存,可在TSB中添加10%-15% 的甘油作为冷冻保护剂。 6.3.2 根据菌株的特性,选择使用冻干保藏、利用多孔磁珠在-70冰箱、液氮罐或其他有效的保藏方 法进行保存。 注1: 制备的储备菌株为第3代菌株。 注2: 推荐采用超低温(-70) 或冻干的形式保藏。在较高温度下,应适当缩短贮存时间。 注3: 储备菌株不应用来制备标准储备菌株和标准菌株。 6.4 制备工作菌株 可同时挑取纯菌落

    14、转接斜面,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制成工作菌种。需同时制备多份,并进 行适当标识,标识内容需包括名称、菌种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等信息。 注1: 斜面上的工作菌株为第4代菌株,可在工作中使用。 注2: 可接种到TSA斜面、TSA血琼脂斜面或其他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注3: 工作菌株在合适的温度下(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合适温度,有的为18-25,有的为2-8)可存放4周。 存放4周后,应转接下一代工作菌株。当工作菌株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菌株转接下一代工作菌株。 注4 :从标准储备菌株制备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过程,可参考资料性附录B 7 从储备菌株制备工作菌株 7.1 转种

    15、 取一支冷冻保存的储备菌株,迅速解冻,制成菌悬液,转种于合适的非选择性平板上,于适当温度 下培养适当时间。 注1: 应根据菌种类别及其保存方式确定储备菌株存放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应予以销毁,除非标准方法中有明 确要求或实验室能够证明其相关特性没有改变。 注2: 通常采用5%的血琼脂、TSA或其他适合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以获得特性稳定的菌株。 注3: 转种在平板上的菌株为第4代菌株。 7.2 验证 验证使用平板分离菌落的纯度,记录验证的结果并保存记录。 注: 也可以采取5.3的方式对菌株进行再次确认。 7.3 制备工作菌株 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制成工作菌株,需同

    16、时制备多份。并进行 标识,标识内容需包括名称、菌种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等信息。 注1: 斜面上的工作菌株为第5代菌株。 注2: 可接种到TSA斜面、TSA血琼脂斜面或其他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注3: 工作菌株在合适的温度下(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合适温度,有的为18-25,有的为2-8)可存放4周。 超过4周,应予以销毁,除非标准方法中有明确要求或实验室能够证明其相关特性没有改变。 注4: 工作菌株不应用来制备储备菌株、标准储存菌株和标准菌株。 8 销毁 DB51/T 21692016 5 将以下菌株灭菌处理后丢弃: a) 拆开后的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储备菌株以及传代培养次数大于

    17、 5 次的工作菌株; b) 经确认或验证不合格的菌株; c) 超过保藏期限的菌株。 9 记录 菌株的保存与使用记录应予妥善保存,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标准菌株)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 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孵育条件; c)菌种生存条件。 DB51/T 21692016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部分已获认可的标准菌株提供者名录 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American Type Cultrure Collection,ATCC) 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National Collec tion of Type Cultures,NCTC) 中国医学菌种保藏

    18、管理中心(National Center fo r Medical Culture Collections,CM CC)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 (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rure Collection Center, CGMCC) 中国药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Pharmaceu t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PCC)、 中国兽医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中心(China Veterina ry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CVCC )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

    19、r o f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 CICC) DB51/T 21692016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标准菌株制备流程图 B.1 由标准菌株(0 代)制备工作菌株和标准储存菌株 保存 获得标准菌株( 0 代) 依据说明书要求复苏( 1 代) 平板分离( 2 代) 确认菌株的纯度和特性 符合 挑取纯菌落用合适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 分装冻存或冻干 标准储存菌株( 2 代)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工作菌株( 3 代)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工作菌株( 4 代) 工作菌株( 5 代) 销毁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否 是 DB51/T 2

    20、1692016 8 B.2 由标准储存菌株(2 代)制备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 迅速解冻 标准储存菌株( 2 代) 符合 挑取纯菌落用合适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 在非选择性平板上转种并培养 销毁 分装冻存或冻干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工作菌株( 5 代)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在非选择性平板上转种并培养 验证菌株的纯度和形态( 3 代) 验证菌株的纯度和形态( 3 代) 符合 工作菌株( 4 代) 否 否 是 是 迅速解冻 在非选择性平板上转种并培养 验证菌株的纯度和形态( 4 代) 符合 挑取纯菌落转种斜面并培养 工作菌株( 5 代) 储备菌株( 3 代) 是 否 销毁 DB51/T 21692016 9 参 考 文 献 1 GB 478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2 SN/T 1538.1培养基制备指南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3 SN/T 1538.2培养基制备指南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4 WS/T 232 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_ DB51/T 21692016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2169-2016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pdf)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