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992014 千层金组培快繁育苗技术规程 2014 - 11 - 11 发布 2014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99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场地要求 . . 1 4 培养基配制 . . 2 5 组织培养 . . 2 6 炼苗移栽 . . 3 7 出圃 .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MS 培养基配制 表 . . 5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千层金组培瓶苗的质量分级 . 6 附录 C
2、(规范性附录) 千层金组培出圃苗的质量分级 . 7 DB51/T 1899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巴中七彩林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马建华、王小辉、沈香兰、朱晓菲、吴佳川、栗丹、晏强、罗丽君、罗雪梅、 黄丽。 DB51/T 18992014 1 千层金组培快繁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千层金( Melaleuca bracteata)组培快繁技术规程,包括千层金组培快繁的场地要求、 培养基配
3、制、组织培养、炼苗移栽及出圃等。 本标准适用于千层金的组培快繁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2010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DB33/T 752-2009 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DB51/T 1605-2013 千层金观赏苗木扦插培育技术规程及质量分级 3 场地要求 3.1 组培室 3.1.1 操作时间 操作间主要进行培养基和培养母液的配制及培养基灭菌工作。可细分为
4、储藏室,称量室,操作室, 灭菌室,培养基储藏室。所需的仪器设备为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电磁炉,净水器,恒温干燥箱,空 调,可调移液枪,电子分析天平,培养基自动定量灌装机,酸度计,摇床,蒸馏水发生器,纯水机,玻 璃仪器,晾瓶架,组培瓶等。配制培养基所需化学试剂为附表1所列各化学元素及NaOH,HCl,蔗糖,琼 脂等化学试剂。 3.1.2 缓冲间 是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洁净环境的过度空间。包括风淋室和操作人员的清洗、换衣设备。所需的仪器 设备为风淋室。 3.1.3 接种室 组培材料的灭菌、接种和继代工作。仪器主要有超净工作台、空调、臭氧发生器、空气自净器、接 种器械灭菌器、酒精灯、各种枪形镊、直剪、弯
5、剪。要求无菌环境。 3.1.4 培养间 主要进行植物材料的培养。设备主要有光照培养箱、光照培养架、照度计。要求能控温控湿,并控 制光培养和暗培养的时间,为无菌洁净空间。 DB51/T 18992014 2 3.2 炼苗区 是植物材料移栽前的过度空间。搭建荫棚,有遮阴喷水设施。保持温度2530,湿度85%以上, 光照3000Lux的半封闭状态。 3.3 苗圃 栽植床排水良好,栽植床采用深沟高畦,畦宽1.6m2.0m,沟深20cm30cm,宽20cm,沟与沟之间 相连,利于排水。应有定时喷灌设施,排水设施,降温设施,增温设施,补光设施。大田苗床须搭建小 拱棚,保持温度2530,湿度85%以上。 苗
6、圃的建设按照GB/T 6001- 1985的相关标准执行。 4 培养基配制 4.1 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的清洗 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先用洗涤剂浸泡过夜,后用清水冲洗至无泡沫。干燥后备用。 4.2 培养基配制 4.2.1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培养基采用MS基本培养基,所需各元素见附录1。配制方法按照LY/ T 1882-2010的相关标准执行。 4.2.2 激素母液配制 激素采用6-BA和NAA。激素母液的配制方法按照DB33/T 752-2009的相关标准执行。 4.2.3 初代培养基的配制 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0.5mg/L6-BA。用1mol/L氢 氧化钠调节PH值为6.5.分装至240ml组
7、培瓶中。 配制方法按照LY/T 1882- 2010的相关标准执行。 4.2.4 继代培养基的配制 继代培养基配方为MS+0.5mg/L6-BA+0.2mg/LNAA。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6.5.分装至240ml组培瓶 中。 配制方法按照LY/T 1882- 2010的相关标准执行。 4.2.5 生根培养基的配制 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2mg/LN AA。用1mol/L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6.5.分装至240ml组培瓶中。 配制方法按照LY/T 1882- 2010的相关标准执行。 4.3 培养基灭菌 将分装好的培养基放入灭菌筐中,在121,0.5 M Pa的环境中灭菌25min后
8、,冷却凝固后,保存在 无菌环境中备用。 5 组织培养 DB51/T 18992014 3 5.1 外植体来源 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优良单株上的枝条。 5.2 外植体准备 5.2.1 采集 外植体的采集时间为春夏季节的晴天早上。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纯正母株的枝条,去除 多余叶片,剪成3cm左右的带芽茎段。 5.2.2 预处理 将切好的外植体先用洗涤剂浸泡15min,再在流水下冲洗30min120min,直至去除多余泡沫。用干 纱布吸水滤干备用。 5.2.3 表面消毒 将处理好的外植体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处理30s,无菌水清洗两遍,再用0.1%升汞处理 20min,无菌水清洗5遍后,
9、用无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备用。 5.3 初代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灭菌好的外植体垂直插入初代培养基中。使腋芽芽点位于培养基之上。在光照 2000Lux,光培养/暗培养为16h/8h, 温度24,湿度70%的培养室中培养20d30d。 5.4 继代培养 待萌发的腋芽长至 3cm 5cm,在超净工作台上将萌发的腋芽从原外植体切下, 然后切割成一叶一段 后转接至继代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 选用 240ml的组培瓶进行继代增殖, 每瓶培养基 20ml 30ml, 接种密度为 15 株 /瓶,增殖周期 60d,增殖系数达 8 以上。培养条件同 5.3 的规定。 5.5 生根培养 待增殖后的丛生芽单芽
10、长至3cm5cm时,在超净工作台上切割单芽转接于生根培养基上。培养条件 同5.3的规定,培养10d20d。 6 炼苗移栽 6.1 炼苗 选取高度7cm左右生根组培苗,单株根系数和叶片数均为5以上的组培苗进行炼苗。组培瓶苗的质量 分级见附录B。在炼苗区放置4d7d后,拧松组培瓶盖,再次放置1d2d后,完全打开瓶盖,放置7d左 右。期间保持适当湿度,注意遮阳,防止高温灼伤。 6.2 移栽 取出组培苗,用清水洗去基部培养基,用1000ppm 多菌灵浸泡3s5s后移栽至苗床或育苗容器中。 移栽后喷足定根水,遮阴保湿,防止前期高温灼伤,后期逐渐放宽温光条件,使其与外界环境一致。每 隔5d7d用800pp
11、m的多菌灵或1 000ppm代森铵或600ppm百菌清等喷洒防病。 6.3 后期管理 DB51/T 18992014 4 6.3.1 水分管理 移栽前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可偏干。夏季应在早晚浇水,入秋后土壤稍干为宜,冬季尽量减少水分。 6.3.2 施肥管理 移栽前期避免施肥,移栽一月后可视苗木情况适当施肥。夏季以氮肥为主,秋季以磷、钾混合肥为 主。每隔30d45d淋施一次。 6.3.3 病虫害管理 按照DB51/T 160 5-2013 的相关规定执行。 7 出圃 7.1 出圃要求 7.1.1 苗高 12cm 以上,具 10 条以上白嫩粗壮完整根,根长 3cm 以上。 7.1.2 要求苗生长健壮
12、,无病虫害,无黄叶、烂叶,不徒长,根系粗壮不老化。 7.1.3 出圃苗移栽时须保护好根系。 7.2 出圃苗质量分级 出圃苗的质量分级见附录C。 DB51/T 18992014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MS 培养基配制表 表A.1 MS 培养基所需各物质含量表 名称 工作液浓度 (mg/L) 母液浓度 (g/L) 1L 培养基取用量 NH4NO3 1 650 16.5 KNO3 1900 19 MgSO47H 2O 370 3.7 CaCl 2H 2O 440 4.4 大量元素(10X) KH2PO4 170 1.7 100ml KI 0.83 0.083 H3BO3 6.2 0
13、.62 MnSO44H 2O 22.3 2.23 ZnSO47H 2O 8.6 0.86 Na2MnO42H 2O 0.25 0.025 CuSO45H 2O 0.025 0.0025 微量元素(100X) CoCl26H 2O 0.025 0.0025 10ml FeSO47H 2O 27.8 2.78 铁盐(100X) Na2-EDTA2H 2O 37.3 3.73 10ml 肌醇 100 10 烟酸 0.5 0.05 盐酸吡哆醇(维 生素 B 6) 0.5 0.05 盐酸硫胺素(维 生素 B 1) 0.1 0.01 有机成分(100X) 甘氨酸 2 0.2 10ml MS培养基按表1进行配制。 DB51/T 18992014 6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千层金组培瓶苗的质量分级 表B.1 千层金组培瓶苗的质量分级 I级 II级 III级 根数(条) 9 7 5 苗高( cm) 9 8 7 叶片数(片) 11 7 5 茎粗(mm) 1.2 0.8 0.5 污染情况 完全无污染 根部轻微染菌,面积5% 根部少量污染,面积15 13 10 株高(cm) 30 20 12 地径(mm) 4 2 1 _ DB51/T 189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