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6052013 千层金观赏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2013 - 11 - 12 发布 2013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6052013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扦插育苗 . . 2 5 移栽上盆 . . 3 6 容器苗管理 . . 3 7 病虫害防治 . . 5 8 苗木分级和出圃 . . 5 9 质量检测 . .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千层金观赏苗木主要病虫害防
2、治方法 . 9 DB51/T 1605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局。 本标准起草人:潘远智、姜贝贝、李丹、李德斌、田振锋、李彪、刘庆林、刘光立、刘琳、张阳、 杨波、胡元跃、文亚迪。 DB51/T 16052013 1 千层金观赏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千层金( Melaleuca bracteata)容器苗培育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扦插育苗、容器苗生 产、病虫害防治、质量分级、包装运输、质量检测等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
3、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千层金观赏苗木生产和质量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苗龄、地径的术语和定义引自GB6000-1999,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容器苗 container seedling 是固定栽植在容器中的苗木。 3.2 扦插苗 cutting-seedling 指切取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在一
4、定条件下,插入土、沙或其他基质中,使之生 根发芽、经过培育成为独立植株的苗木。 3.3 移植苗 transplanting-plant 将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在苗圃中起出后,经过移栽继续培育的苗木。 3.4 地径 caliper 苗木地际直径,即播种苗、移植苗为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粗度;扦插苗和插根苗为萌发主干基部处的 粗度;嫁接苗为接口以上正常粗度处的直径。 3.5 苗高 seedling height DB51/T 16052013 2 一般指从地面起至顶端(顶梢)的垂直距离。 3.6 冠径 crown diameter 又称冠幅,指苗木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取两条交叉的垂直直径的平均值。 3.7
5、 米径 diameter at meter height 指苗木或树木从贴近地面向上 1m高处的树干直径。 3.8 地被苗 groundcover-plant 指用作地被植物的苗木。 3.9 球形苗 global-plant 指的是修剪成圆球形的苗。 3.10 塔形苗 pagoda-plant 指的是修剪成塔状形的苗。 3.11 苗龄 stock age 苗木的年龄。从播种、插条或埋根到出圃,苗木实际生长的年龄。以经历 1 个年生长周期作为 1 个苗龄单位。 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 1 个数字表示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在原地的年龄;第 2 个数字表示第一 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 3 个数字表示第
6、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间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 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如: 2-0 表示2 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2 表示4 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 2-2-2 表示6年生移植苗,移植两次,每次移植后各培育两年。 0.5-0 表示半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完成二分之一年生长周期的苗木。 1(2)-0 表示1 年干2 年根未经移植的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 1(2)-1 表示2 年干3 年根移植一次的插条、插根或嫁接移植苗。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在原地(床、垄)根的年龄。 4 扦插育苗 4.1 圃地选择 选择四周无污染源、地势平坦、易于排灌地块建
7、立扦插圃。 4.2 插床准备 DB51/T 16052013 3 插床浅耕, 深15cm20cm, 捡出杂草杂物, 细致平整, 理沟作床。 床宽110cm120cm、 高15cm20cm, 两床之间设宽30cm、深20cm排水沟;圃地四周设一条宽40cm、深30cm环通排水沟。扦插前十天配好扦插 专用基质(20%的珍珠岩,80%的草碳)用浓度0.5%高锰酸钾液或500倍多菌灵进行消毒。 4.3 插穗采集 选用品种优良、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两年生植株作为母株。选择发育充实、无病虫害、节间长度 中等的半木质化枝条。采穗时间在5月10月进行,采集穗条前6d7d,对采穗圃应进行杀虫灭菌和施 肥各一次。
8、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剪取,将剪下的穗条摊放荫凉处,并洒水保鲜。 4.4 插穗处理 将插穗剪成长8cm10cm的插条,要求剪口平滑。剪好的插条成捆浸入5%的多菌灵药液消毒20分钟, 插条下端浸入药液深度3cm4cm。 4.5 扦插 扦插宜在5月10月进行。扦插前插床浇一次透水。用500mg/L1000mg/L的生长素(如萘乙酸、吲 哚乙酸)浸泡穗条基部。扦插株行距2cm3cm为宜,扦插密度宜900根/m 2 1200根/m 2 ;扦插深度3cm 4cm为宜。扦插时插穗叶面应朝向南面,插条叶片之间不重叠。扦插后浇一次透水,用70%甲基托布津可 湿性粉剂与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混合液喷洒苗床,防病
9、、防虫。后立即搭设高50cm的小拱棚,盖上塑 料薄膜,膜四周压实、密封。 4.6 插床管理 4.6.1 扦插后宜 7d8d、15d16d、24d25d,各浇一次透水,浇水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浇水前揭开 苗床一侧薄膜, 浇水后喷洒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消毒, 再将薄膜覆盖密封。 30d40d 后开始炼苗, 揭开苗床两头薄膜,使幼苗适应床外温、湿度变化;45d50d 后,揭去薄膜,适时浇水,保持苗床湿 润。 4.6.2 炼苗期间施追肥 2 次3次,用 0.2%复合肥水溶液或 0.1%尿素与 0.2%磷肥混合水溶液喷施。 4.6.3 待扦插苗生长至 10cm12cm 时,及时上盆。 5 移栽上盆
10、 5.1 基质消毒 上盆前15d,基质(草炭50%、沙子30%、珍珠岩20%)用甲醛或高锰酸钾或乙生等消毒。 5.2 容器选择 容器种类宜选用纸钵、塑料钵、塑料袋等。容器大小根据育苗期限、苗木规格等确定。 5.3 定植 将千层金苗植入容器中央,使千层金苗所带基质的表面低于盆内基质表面1cm1.5cm。定植后浇足 定根水。 6 容器苗管理 DB51/T 16052013 4 根据苗木生产状况和长期工程用苗要求,结合四川省栽植实际情况,千层金容器苗分为地被苗、球 形苗、塔形苗三种。 6.1 温度 在冬季无霜的情况下气温低于-8-10、有 霜的情况下气温低于-3-5时,需移入温室或 采取措施遮霜保温
11、。 6.2 光照 地被苗上盆后第一周宜用75%的遮阳网进行遮荫 ,10天后根据长势情况逐步拆除遮荫设施;夏季如 温度在35以上需要遮荫。其他规格苗要求全光照,周围无任何大树遮挡。 6.3 施肥 地被苗在上盆20d后(脱盆后能看到根),施用N:P:K=20:20:20的复合肥2000倍水溶液进行追肥, 每周追肥一次;上盆35d后肥水浓度增加到1000倍;3个月以后干施复合肥,施肥量1.5g/盆2.0g/盆, 5月10月每月施肥1次。其他规格苗采用复合肥干施,根据容器苗大小施肥,5g/盆10g/盆,5月10 月每月1次。 6.4 除草 用人工除草,每年的3月、5月10月、12月,每月各除草一次,不
12、宜用除草剂除草。 6.5 立柱 地被苗上盆后生长高度达到20cm时,为保证未木质化树形直立,用辅助材料固定其形状使其直立。 通常用竹竿。 6.6 整形修剪 地被苗不需要修剪。球形苗和塔形苗在每年的5月、7月、8月、10月修剪。 6.7 摆放的密度 摆放时以叶片之间不重叠为宜,具体摆放密度见表1。 DB51/T 16052013 5 表1 摆放密度 容器(口径*高度) 前期(株/667m 2 ) 中期(株/667m 2 ) 后期(株/667m 2 ) 备注 9cm*9cm 65000 15cm*13cm 23000 8500 4300 地被苗 21cm*17cm 12000 5900 3300
13、除掉沟、渠和过道每667m 2 的利用率为 80%,前期、中期、后期的距离是根据 苗木的生长时间来确定每667m 2 摆放的 数量。 35cm*30cm 3300 1500 830 45cm*40cm 2100 830 530 球形苗 50cm*50cm 2100 830 370 35cm*30cm 3300 1500 830 45cm*40cm 2100 830 530 50cm*50cm 2100 830 370 55cm*50cm 230 85 26 70cm*70cm 75 40 26 塔形苗 80cm*80cm 40 27 20 除掉沟、渠和过道每 667m 2 的利用率 为80%,
14、前期、中期、后期的距离是 根据苗木的生长时间来确定每 667m 2 摆放的数量。 7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见附录A。 8 苗木分级和出圃 8.1 苗木分级 8.1.1 质量分级要求见表 2、表 3、表4。直观综合指标见表 5。 8.1.2 合格苗木以直观综合指标、苗高、冠径和地径确定。 8.1.3 直观综合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为不合格苗木,达到要求者以苗高、冠径和地径三项指标进行分级。 以各项指标均达到的等级为该苗木的质量等级。未达级标准的为不合格苗。 8.2 包装和运输 8.2.1 地被苗用竹筐装,每筐所装数量由容器大小来定。挂标签、注明等级、株数、出圃日期、产地、 执行标准等。运输时
15、采取覆盖防晒和隔离通风、透气等措施。 8.2.2 其余规格苗木树冠需用纤维绳缠绕,然后按等级分堆装运,并分堆标记,注名等级、株数、产 地、出圃日期、执行标准等。运输时采取覆盖防晒和隔离通风、透气等措施。 DB51/T 16052013 6 表2 地被苗的质量分级要求 容器(口径*高度) 质量等级 苗高(cm) 冠径(cm) 特级 20-25 20-25 级 15-20 15-20 9cm*9cm 级 15 15 特级 35-45 30-35 级 25-35 25-30 15cm*13cm 级 25 25 特级 60-80 35-40 级 50-70 30-35 21cm*17cm 级 50 3
16、0 表3 球形苗的质量分级要求 容器(口径*高度) 质量等级 苗高(cm) 冠径(cm) 地径(cm) 特级 60-80 70-80 2 级 60-80 60-70 2 35cm*30cm 级 60-80 60 2 特级 80-100 90-100 3 级 80-100 80-90 3 45cm*40cm 级 80-100 80 3 特级 100-120 110-120 4 级 100-120 100-110 4 50cm*50cm 级 100-120 100 4 表4 塔形苗的质量分级要求 容器(口径*高度) 质量等级 苗高(cm) 冠径(cm) 地径(cm) 特级 120-160 90-1
17、00 2 级 120-160 80-90 2 35cm*30cm 级 120-160 80 2 特级 160-200 110-120 3 级 160-200 100-110 3 45cm*40cm 级 160-200 100 3 特级 200-250 140-160 4 级 200-250 120-140 4 50cm*50cm 级 200-250 120 4 特级 280-300 350-400 级 250-280 55cm*50cm 级 300 350-400 8-9 DB51/T 16052013 7 特级 600 级 550-600 80cm*80cm 级 300 500-550 9
18、表5 直观综合指标 等 级 项 目 特 级 一 级 二 级 整体效果 植株生长正常、株形丰满,叶片 完整无缺 植株生长正常、株形较丰满,叶片 完整无缺 植株生长正常、株形较丰满,叶 片有部分缺失 病虫害情况 及其它 无病虫害、叶片无干尖、焦边、 折损现象,机械损伤轻微或无, 无检疫对象 无病虫害、 叶片基本无干尖、 焦边、 折损现象,有机械损伤,无检疫对 象 无病虫害、叶片基本无干尖、焦 边、折损现象,有机械损伤轻微 或无,无检疫对象 栽培基质 必须使用经过消毒的无土基质 必须使用经过消毒的无土基质 必须使用经过消毒的无土基质 9 质量检测 9.1 检测项目 检测质量等级、数量及病虫害。 9.
19、2 检测方法 9.2.1 抽样 同一产地、同意批次的产品作为一个检测批次,样本应从提交的检查批次中随机抽取,单位产品以 株计。抽样表见表6。 表6 抽样数量 同批次同规格数量 抽样数量 合格数量 5000 5% 95% 10000 5% 95% 15000 5% 95% 9.2.2 检测 9.2.2.1 地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如测量的部位出现膨大或干形不圆,则测量其上部苗干起始正常处, 读数精确到 0.05cm。 9.2.2.2 苗高用钢卷尺或直尺测量。读数精确到 1cm。 9.2.2.3 冠径用钢卷尺或直尺测量。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垂直交叉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读数精确 到1cm。 9.2.2.
20、4 合格率要通过计算,读数精确到 1%。 9.3 检测规则 9.3.1 苗木成批检测。 9.3.2 检测工作限在原苗圃进行。 DB51/T 16052013 8 9.3.3 苗木检测允许范围,同一批苗木中低于该等级的苗木数量不超过 5%,品种纯度不低于 95%。 9.3.4 检测结果不符合 9.3.3规定的,应进行复测,并以复测结果为准。 9.3.5 检测结束后,填写苗木检测证书,其格式按 GB6000 中表2 执行。凡出圃的苗木,均应附苗木检 测证书。向外县调运的苗木,要经过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DB51/T 16052013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千层金观赏苗木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发病部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灰霉病 叶尖发霉干枯 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施防治。 卷叶螟 新芽干枯、卷驱、抱成一团 1%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5%吡虫林3000倍液喷施防治。 粉虱 寄附于叶片背面,使植株叶片生长受阻导致植株衰 弱、严重时植株茎杆呈红色 喷施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00倍;或40%乐果划氧化 乐果1000倍液防治。 蚜虫 危害叶背和嫩叶,能使叶片变黄、嫩叶畸形、苞 片变小 喷施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 油2000倍液防治。 _ DB51/T 16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