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9082014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范 2014 - 11 - 11 发布 2014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908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综合科学 考察周期 . . 2 5 综合科学 考察人员组成 . . 2 6 信息收集 . . 2 7 考察时间 . . 3 8 考察原则 . . 3 9 考察范围 、对象、内容与方法 . 3 10 数据分析处理 . .
2、 7 11 综合评价 . . 7 12 资料来 源与参考文献 . . 7 13 报告编撰 . . 7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 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及附表样式 . 14 DB51/T 1908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本规范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规范起草单位: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西华师范大学、绿畅生态研究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3、杨旭煜、张泽钧、朱敏、甘小洪、顾海军、古晓东、黎大勇、仇剑、袁施彬、 张涛、马永红、隆廷伦、石爱民、张倩、张晋东、杨坤林、唐荣华、林强、杜一平。 DB51/T 19082014 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内容、考察人员、考察对象、考察范围、考察方法、 考察指标及考察成果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境内已建和拟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陆生野生动物、陆生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因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需对自然保护区开 展综合科学考察的,可参照使用。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水生
4、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本规范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按照GB/T 14529-93确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GB 8170-1987 数字修约规则 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14529-1993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综合科学考察 comprehens iv
5、e scientific survey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 、生物资源(大 型真菌、野生动植物、植被) 、生态系统、景观、社会经济状况、保护管理现状以及威胁因素等进行系 统、科学的考察,掌握其现况,确定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析受威胁现状和趋势,提出自然保护 区功能分区和保护管理策略建议的活动。 3.2 极度濒危野生动物 extremely e ndangered wild animal 野外数量极少、极度濒危、种群发展受到威胁而灭绝风险极高的,或生境独特、生态幅狭窄、地理 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而长期处于脆弱状态的,或潜在科学价值不清楚、其灭
6、绝将引起基因消失、生物多样 性降低、社会经济价值巨大损失且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或野外数量超过 1000 头(只) ,但因过度利用 或捕杀,资源破坏严重、生存压力大、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且具有重大科研价值或社会影响的野生动物。 3.3 DB51/T 19082014 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wild mini mum-population plant 野外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环境胁迫压力大且灭绝风险高的野生植物。 3.4 景观 landscape 由一组以相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3.5 保护区社区 community of n ature reserve
7、在自然保护区内或与自然保护区毗邻、交叉或其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保护区有密切关系的行政村。 4 综合科学考察周期 4.1 新建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 4.2 已建自然保护区 每 10 年宜重复开展 1 次综合科学考察。 4.3 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小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三分之一的,应对拟调 整区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拟调整区域大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三分之一的,应对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全 域范围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4.4 特殊情况 当地震、洪水、干旱、外来物种入侵等突发性重大和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生态系统或 景观
8、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掌握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和趋势。 5 综合科学考察人员组成 在赴实地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前,应组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伍,其人员应包括地 质、水文、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大型真菌、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 植物、动物生态、植物生态、生态系统与景观、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 区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上述每个专业领域中应有取得该专业领域中、 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参与, 且单个领域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博士及在读博士研究生应不低于参与该领域考察人员总数的 30%,中 级技术职称人员和硕士及在读硕
9、士研究生比例不低于参与该领域考察人员总数的 50%。动植物种类鉴 定人缘应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考察人员的姓名、专业背景及职称应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 告中列出。 综合科学考察承担机构应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考察参与人员专业领域和技术职称的证 明材料。 6 信息收集 综合科学考察前,应收集: DB51/T 19082014 3 自然保护区内已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和文献以及自然保护区监测数据等;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相关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地形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空间分辨率高于 10m)或航空图片; 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 自然保护
10、区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及自然资源利用相关数据资料; 自然保护区所在县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以及林业、旅游、国土、农业、 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7 考察时间 根据自然保护区物候状况及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应分春、夏、秋 3 个季节每季至少开展一次野外 考察并覆盖全部动物调查样线;植物调查应在花期、果期覆盖全部植物调查样方或样线;对迁徙兽类、 鸟类,冬季应开展一次补充考察;大型真菌调查应集中在夏、秋两季进行。中、高级技术职称考察人员 参与野外考察的时间应不低于总考察时间的 50%。 8 考察原则 8.1 科学客观原则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应确保严格的科学性和
11、客观性,包括考察方法的科学性、收集数据的真 实性、分析评价的客观性以及报告撰写的规范性。 8.2 实地考察为主原则 撰写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所用的数据应以实地考察采集的数据为主,同时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文 献。难以在野外获得翔实资料的生物类群,也可采用访问的方法获取数据。 8.3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在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全面调查基础上,综合科学考察应以考察国家和四川重点保护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 CR)和濒危( EN)名录中的物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物种、中国、四川和区域特有物种以及自然保护区内最具代 表性和典型性的
12、生态系统、景观为重点。 8.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科学考察数据收集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并尽可能收集量化数据; 对于确无法获取定量数据的, 可进行定性分析。 8.5 注重保护原则 综合科学考察应以服务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需求为导向。 在考察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非损伤性调查 和研究手段,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考察中不宜对国家或省重点保护 野生动植物物种进行损伤性采样。 9 考察范围、对象、内容与方法 9.1 考察范围和分类 综合科学考察应覆盖拟建、已建自然保护区全部范围或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考察内容分为自然 DB51/T 19082014 4 环境考察、生物资源
13、考察、社会经济考察、保护管理现状考察和威胁因素考察五大类,并应以生物资源 考察为重点。 自然环境考察和生物资源考察应覆盖自然保护区内各生境类型、主要沟系与海拔范围;生物资源考 察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真菌、植物、动物和植被考察,同时应利用卫星和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开展生态 系统和景观考察,并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全面和系统的专项考察。保护管理现状考察主要 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现状和管理实效等;社会经济考察范围应涵盖自然保护区内 和周边社区以及所在县域、乡镇。 各类考察的内容和方法按附录 A 的规定开展。 9.2 自然环境考察 9.2.1 考察对象 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
14、地貌、土壤、气候、水文以及土地利用等。 9.2.2 考察内容 应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海拔高度、年均温、绝对最高 温度与最低温度、年均降水量及分布规律、水系与年径流量、土地利用状况等。 9.2.3 考察方法 自然环境考察采用野外考察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资料检索应注明数据来源。对从气象站、水 文站、生态监测站获取的数据,应注明年份及相关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9.3 生物资源考察 9.3.1 大型真菌 9.3.1.1 考察对象 应包括大型真菌及其生长环境。 9.3.1.2 考察内容 应主要包括大型真菌的种类、基质类型、生态型等。 9.3.1.3 考察方法 应采
15、用样线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0.25km/100hm 2 ,并穿越自然保护区 内大型真菌生长的各类生境。在调查过程中,记录土生、腐生、共生、粪生、虫生等大型真菌的着生基 质类型,并对大型真菌子实体拍照记录,包括大型真菌子实体的正面、侧面和菌盖背面,突出每个所拍 摄子实体的宏观分类特征。 9.3.2 植物 9.3.2.1 考察对象 应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其中以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 小种群野生植物、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植物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 危( CR)和濒危( EN)野生植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
16、易公约 CITES 附录野生植物物种作为考察 重点。对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应增加藻类等水生植物为考察对象;自然保护区有需求 DB51/T 19082014 5 且考察承担机构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考察对象宜包括地衣类等低等植物。 9.3.2.2 考察内容 应包括植物种类组成、分布位点、种群数量或多度、群落优势种、群落建群种、盖度、最大叶面指 数以及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等。植被类型按中国植被中的植被分类系统应至少确定到群系一级。 9.3.2.3 考察方法 应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 0.25km/100hm 2 。使用样方法开 展调查时,每种植物群系
17、内至少设置 1 个植物样方,样方大小按建群种的类型布置,其中:乔木按不小 于 20m 20m 设置,其内按品字形设置不小于 5m 5m 的灌木样方 3 个、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 1m 1m 草本植物样方 5 个;灌木按不小于 5m 5m 设置,其内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 1m 1m 草本植物样方 5 个;草本植物按不小于 1m 1m 设置。考察应以野外调查为主,资料检索为辅。每个植物样方和每种 植物主要发现地应拍摄记录有 GPS 定位数据的数字照片。 9.3.3 动物 9.3.3.1 考察对象 应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其中以国家和四川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8、、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动物物种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 盟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 CR)和濒危( EN)的野生动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 CITES 附录野生动物物种作为考察重点。 9.3.3.2 考察内容 应包括动物种类、分布位点、种群数量或多度、栖息地状况以及动物地理区系等,同时,根据自然 保护区的需求,可开展部分野生动物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专项考察。 9.3.3.3 考察方法 应采用样线调查法或样方调查法。 大中型兽类和鸟类应采用样线调查法结合红外自动触发相机陷阱 法,啮齿类、食虫类等小型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应采用样线调查结合食物诱捕或
19、直接捕捉的方法,鱼 类应采用渔获物法,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应采取直接捕捉法等。对营群栖的野生动物可采取直接计数法。 调查样线的抽样比例应不低于0.25km/100hm 2 。两栖类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即设置5m5m或10m10m的 样方,并安置陷阱,每4小时宜统计一次结果,每日至少统计两次。考察应以野外调查为主,资料检索 为辅。每种动物实体或痕迹的主要发现地应拍摄记录有GPS定位数据的数字照片。 9.3.4 生态系统 9.3.4.1 考察对象 应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 9.3.4.2 考察内容 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和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 9.3.4
20、.3 考察方法 应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卫片、航片等相关遥感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查进行核准和校正,运用地 DB51/T 19082014 6 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计算和分析。 9.3.5 主要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植物的,应按 9.3.2.3 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种 群数量、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长环境、受威胁因素及每个单体或群体的经纬度坐标;主要保护对象 为野生动物的, 应按 9.3.3.3 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栖息地范围和质量、受威胁因素等;主要保护对象为生态系统的,应按 9.3.4.3 规定的考
21、察方法查清其 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面积、演替阶段和受威胁因素等。 9.4 社会经济状况考察 9.4.1 考察对象 应包括自然保护区社区及所在县(区、市)和乡镇等三个层次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自然 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等。 9.4.2 考察内容 应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出生率及民族组成、 主要经济来源与受教育程度、 年人均收入和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交通状况、土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以 及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自然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人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和现有设施的类型、分布和规模 等。 9.4.3 考察方法 应采用资料检索和走访考察相结合的
22、方法。通过查阅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收集自然保 护区社区以及其所在的县(区、市)和乡镇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状况等;以入村入户调查的方式,记录 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现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应注明统计时间,现状值应采用考察前最近一个完整 财政年度的数据信息,分析宜采用考察前三年的统计数据。 9.5 保护区管理现状考察 9.5.1 考察对象 应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管理成效等。 9.5.2 考察内容 应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管理机构、人员数量和素质能力、经费保障、工作实际成效等相 关信息。 9.5.3 考察方法 应采用资料检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9.6 威胁因素考察 9.
23、6.1 考察对象 应包括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利用等人为干扰和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 DB51/T 19082014 7 9.6.2 考察内容 应主要包括威胁因素和受威胁状况。威胁因素主要考察公路、铁路、水利设施、输电线路、输气管 线等基础设施以及水电站、村镇等建设状况,旅游的范围、规模、方式、影响,环境污染、开垦、放牧、 采集、偷猎、采矿等;受威胁状况主要考察土壤沙化、盐碱化、荒漠化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 种群数量、传入途径、危害程度等。 9.6.3 考察方法 采用实地考察为主、资料收集为辅的方法。 10 数据分析处理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同类数据单位应统一,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
24、号表示。在报告中采用 的相关公式与符号应清晰阐释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示值确定,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 按 GB8170 执行。采样、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 GB4883。 同一变量多观测量的测定结果以平均数 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标明样本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应 说明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检验值、自由度及显著性水平,并注明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及版本。 11 综合评价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应基于考察结果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管理 现状、威胁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应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
25、进行专门评价。在评价的 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价值与特色,分析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及未来工作的优 先方向。综合评价分析应客观公正、科学谨慎。 12 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的形成应充分使用和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 包括自然保护区历年 巡护监测数据、 国内外专家、 学者在自然保护区或邻近区域开展的调查或科学研究等。 使用研究成果时, 应甄别遴选,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数据应注明来源,包括文献名称、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和页码。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野生动植物物种名录的数据来源包括 3 类, 即野外考察、 资料检索和访问所得。 野外考察所得应标注目击实体、发现痕迹、
26、记录叫声、采集标本等,并注明野生动植物种类的鉴定人; 文献记载应引用原始文献并标注具体的文献出处或来源, 本自然保护区之前年度的综合科考报告不应作 为引用文献或资料检索的来源;访问所得应标注访问人姓名、被访问人姓名和住址及访问时间等信息。 参考文献应与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并以规范、统一的格式进行编排。报告正文与 文后的参考文献条目应彼此对应。 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格式应符合 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 13 报告编撰 13.1 报告提纲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具体体现。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应符合附 录 B 的要求。 DB51/T
27、19082014 8 13.2 野生动植物名录 在编写野生动植物名录时,应标明所使用的分类系统。野生动植物名录应按照分类体系和数据库要 求,顺序编号,按统一格式逐条进行编写。名录中每一种物种应至少包括中文名、拉丁学名、是否特有 种、保护等级以及数据来源等信息,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极度濒危 野生动物、 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植物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 CR) 和濒危( EN)野生动植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野生动植物物种应标注主要发 现地或发现区域的经纬度坐标。 13.3 专题成果图 基于综合科学考察结
28、果的专题成果图应利用计算机和 GIS 等软件制作。 专题成果图应带有准确的经 纬度网格,图面投影符合国家规定,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所附成果图不大于 A3 幅面。 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应至少包括以下专题成果图: (1)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图 (2)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建议图 (3)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4)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 (5)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 (6)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及密度图 (7)自然保护区主要威胁因素分布图 (8)自然保护区居民点及人口密度图 (9)自然保护区土地林地权属及利用现状图 (10)自然保护区林地类型图 (11)自然保护
29、区内现有设施和工程分布图 DB51/T 19082014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按表A.1的规定进行。 表A.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类别 考察对象 考察内容 考察方法 数据要求 地质 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等 资料检索法 应注明数据来源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类型、海拔高 度区间等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 应注明数据来源 气候 气温、降水量、蒸发量、 无霜期、积温、日照时 数等 收集气象站 数据与资料 检索法 如数据由自然保护区外气象站提供,应: (1)采用与自然保 护区距离最近的气象站数据;
30、(2)注明气象站经纬度坐标、 海拔高度及与自然保护区边界最近的直线距离 水文 水系、主要河流、径流 量、地表水、地下水等 实地测量、 收 集水文站数 据与资料检 索法 如数据由自然保护区外水文站提供,应: (1)采用与自然保 护区最近且与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最相关的水文站数据; (2) 注明水文站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及与自然保护区边界最近 的直线距离 自然环境 土壤 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及 相关理化指标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法 应注明数据来源 种类 实地调查与 资料检索法 通过样线或样方等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样线航迹及样方所在 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 低于总数的 80%
31、 基质类型 实地调查与 资料检索法 通过样线或样方等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样线航迹及样方所在 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 低于总数的 80% 生态型 实地调查与 资料检索法 通过样线或样方等进行考察时,应提样线航迹或样方所在处 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 于总数的 80% 国家、级重点保护 物种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 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 不低于总数的 9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 盟(IUCN)濒 危物种红 色名录中极危(CR) 和濒危(EN)名录中的 野生植
32、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 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 不低于总数的 9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 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中 野生植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 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 不低于总数的 90% 区域特有物种 实地考察与 资料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 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 不低于总数的 90% 生物资源 大型真菌 模式标本产地物种 实地考察与
33、资料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 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 不低于总数的 90% DB51/T 19082014 10 续表 A.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类别 考察对象 考察内容 考察方法 数据要求 地理区划与分布型 资料检索法 应注明数据来源 植被类型 实地考察 应划分至群系一级 种类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应至少精确至物种分布的小地名,如沟系等;引用资料 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 的 80% 盖度、密度 实地考察 通过样线或样方等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样线航迹或样方 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
34、、海拔高度等信息 优势种/建群种 实地考察 通过样线或样方等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样线航迹或样方 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 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 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 录中的野生植物物
35、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CITES附录中野生植物物 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区域特有野生植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模式标本产地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
36、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生物 资源 植物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DB51/T 19082014 11 续表 A.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类别 考察对象 考察内容 考察方法 数据要求 动物地理区划与分布型 资料检索法 应注明数据来源 大中型兽类和鸟类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通过样线结合红外自动触发相机陷阱法等进行考察时, 应提
37、供样线航迹或样方、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所在处的经 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 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80% 小型兽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通过样线调查、 样方调查或直接捕获等方法进行考察时, 应提供样线航迹、样方及捕获点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 海拔高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其中, 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80% 鱼类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通过渔获物法进行考察时, 应提供渔获处的经纬度坐标、 海拔高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 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60% 昆虫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通过直接捕捉
38、法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捕捉处的经纬度坐 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 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 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 录中的野生动物物种
39、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 CITES 附录中野生动物物 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区域特有野生动物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模式标本产地物种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
40、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生物 资源 动物 极度濒危野生动物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每个物种应提供至少一处发现地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 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 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 90% 人口 行政区位置与范围,人口数 量、分布、结构、民族组成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次;引用资 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最近的资料 土地 土地权属和保护性质,土地利 用类型、面积与空间分布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分自然保护区社
41、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次;引用资 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最近的资料, 自然保护区内数据应矢量化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GDP) ,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自然 保护区相关的主要产业产值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次;引用资 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最近的资料 文化教育 文化和教育设施分布、类型、 数量,师资结构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次;引用资 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最近的资料 卫生 医院或卫生所分布、数量,医 生数量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分自然保
42、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次;引用资 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最近的资料 社会 经济 交通 交通道路的类型、分布与数量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考察数据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 次;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 DB51/T 19082014 12 最近的资料,并形成矢量化道路数据 通讯与能 源输送 通讯线路及输电、输气线路类 型、等级、分布与数量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考察数据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 3 个层 次;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应引用离考察时间 最近的资料,并形成矢量化各类线路数据 续表 A.1 自然保护区综
43、合科学考察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类别 考察对象 考察内容 考察方法 数据要求 人为活动 放牧、采集、盗伐、偷猎、 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收集法 应提供人为活动的经纬度坐标或者分布地域信息;引用 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 总数的 50% 外来物种入 侵 外来物种种类、数量及危害 程度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收集法 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 低于总数的 50% 旅游开发 旅游规模、开展方式、日常 管理与影响分析 实地考察与资料 收集法 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 低于总数的 50% 威胁 因素 生态系统退 化 侵蚀、沙化、
44、盐碱化、石漠 化、荒漠化、森林退化、湿 地萎缩等的面积和程度 野外考察和遥感 影像解译 要求 TM 或 Quick bird 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抽样获取 地面野外数据进行校正 类型 基于一级、二级分类的生态 系统类型 遥感影像解译和 野外校正 要求 TM 或 Quick bird 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抽样获取 地面野外数据进行校正 面积 各类型生态系统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和 野外校正 要求 TM 或 Quick bird 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抽样获取 地面野外数据进行校正 分布 各类型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 区内的分布范围 遥感影像解译和 野外校正 要求 TM 或 Quick bird 等高分辨率
45、遥感影像;抽样获取 地面野外数据进行校正 生态 系统 质量 每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像元数 量、每个像元面积及生态系 统生物量等 野外考察和遥感 影像解译,结合 收获法 要求 TM 或 Quick bird 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抽样获取 地面野外数据进行校正 斑块密度数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平均斑块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聚集度指数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
46、ck bird 均匀度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分维度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景观格局 Shannon 多样性指数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景观 破碎化指数 破碎化指数 Fn 遥感影像解译及 空间分析、实地 考察校正 遥感影像数据为 MODIS、TM、SPOT、Quick bird 主要 保护 对象 野生动物 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种群 结构、栖息地范围和质量、 受威胁因素等 实地考察与资料 检索法 通过样线或者样方、红外自动触发相机陷阱法等进行实 地考察时,应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