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922014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技术规程 2014 - 11 - 11 发布 2014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92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区划与调查 . . 2 5 高寒草地 沙化土地治理 . . 3 6 高山河谷 沙化土地治理 . . 10 7 成效调查 . . 13 8 技术档案 . . 15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川西北地区沙化治理分区表 . 1
2、6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川西北地区沙化治理主要生物材料 . 17 附录 C(资料 性附录)川西北地区主要鼠虫害种类及危害指标 . 18 DB51/T 1892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鄢武先、邓东周、武碧先、黄茜、余凌帆、张炜。 DB51/T 18922014 1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
3、理的主要治理环节、技术措施及治理成效调查等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川西北地区的高寒草地沙化土地类型和高山河谷沙化土地类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 GB/T 21141-2007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
4、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2930.1GB/T2930.11-2001 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LY/T 1000-2013 容器育苗技术 NY/T 1342-2007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DB51/T 705-2007 四川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沙化 sandification 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 3.2 沙化土地 sandified land 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表面呈现以沙(砾)状物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土地。 3.3 流动沙地 shifting san
5、dy land 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覆盖度 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 DB51/T 18922014 2 3.4 半固定沙地 semi-fixed sandy land 指土壤质地为沙质, 10%植被盖度 3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 普遍存在的沙地。 3.5 固定沙地 fixed sandy land 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覆盖度 3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地。 3.6 露沙地 riverine sandy land 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 5%)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能就地起沙的土地。 3.7 治理技术措施 te
6、chnical measures for sandification control 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恢复天然植被和建设人工植被,防止风蚀、阻挡和固定沙化土地的技术 措施。 3.8 植物沙障 vegetative barrier for sandification control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具有生命力的植物材料,在沙地表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 蔽物。 3.9 机械沙障 mechanical sand barrier 为控制地表风沙运动,防止风沙危害,采用柴草、秸秆、竹帘、粘土、卵石及其他材料,在流动沙 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 4 区划与调查 4.1 沙化分区
7、 4.1.1 高寒草地沙化土地类型区 主要位于川西高原丘陵区,平均海拔 3000m以上,属高原寒带、亚寒带气候,植被以高山草甸、亚 高山草甸、高山灌丛等为主。 本区沙化土地主要是草地退化而出现的沙化,包括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 4种沙化类型,由于其原有植被基本一致,因而本区沙化治理分类选择沙化类型为基本体系。 4.1.2 高山河谷沙化土地类型区 主要位于川西高山峡谷的河谷地区, 平均海拔多在 3000米以下, 属川西高山峡谷暖温带中温带气候, 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3-4倍,具有明显干旱气候特征,植被以旱生型的河谷灌草丛植被为主。 DB51/T 18922014 3 本区沙化土
8、地原有植被复杂,大多是森林采伐、灌木樵采、自然灾害等导致地表裸露而未及时造林 更新形成的沙化土地,包括轻度沙化土地、中度沙化土地、重度沙化土地等 3种沙化类型,由于原有植 被类型和沙化类型复杂,沙化分区分类主导因子多样,但植被盖度多少是沙化最直接的体现,因而为本 区沙化治理分类选择沙化强度为基本体系。 沙化强度分级表 沙化强度 沙化特征 轻度 植被盖度 40%,基本无风沙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少(一 般 20%)的沙化耕地。 中度 25%植被盖度 40%,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 20%作物缺苗率 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重度
9、植被盖度 25%,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作物生长很差、作 物缺苗率 30%的沙化耕地。 4.2 小班划分与调查 4.2.1 小班划分 沙化治理小班划分执行 GB/T 26424-2010 相关规定,按照县乡 -村 -小班系统进行区划,小班划分以 地形地貌、沙化类型、沙化强度、植被特征等为主要区划因子,同一小班其沙化类型和强度保持一致, 单个小班区划面积不超过 100hm 2 。 使用测绘部门绘制的当地最新的比例尺为 1: 10000-1: 25000 的地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对于没有 上述比例尺的地区采用当地最新的比例尺地形图放大 1 倍使用。 在调绘过程中明确标明小班
10、四至地理坐 标或 GPS 点位。 4.2.2 小班调查 小班调查因子包括地理位置、土地权属、地类、沙化类型、沙化强度、地形地貌、平均海拔、坡度 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肥力、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盖度等。 5 高寒草地沙化土地治理 5.1 流动沙地治理 5.1.1 治理目标 流动沙地属川西北地区极重度沙化土地,是影响和危害最重的沙化类型。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流动沙地的灌草植被,遏制流动沙地的扩张蔓延。 5.1.2 治理技术路线 以流动沙地地块(沙斑)为基本单元,对流动沙地进行围栏封禁后,设置沙障阻风,增施有机肥, 栽植灌木,撒播草种,并在其外围
11、营建防风林带。 DB51/T 18922014 4 5.1.3 治理环节 按照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高寒草地沙化区的流动沙地治理包括封禁管护、全 面沙障设置、增施有机肥、灌木栽植和撒播草种等 5 个基本治理环节,具备条件的营造防风林带。在治 理小班内涉及有沙源区的还须进行沙源治理。 5.1.4 治理技术措施 5.1.4.1 封禁管护 围栏类型 按照围栏材料性质,围栏选择机械围栏和生物围栏两大类。机械围栏包括刺丝(铁丝)围栏、网围 栏、及土石墙围栏等。生物围栏包括通过密集栽植灌木或灌木状小乔木构成的围栏。 围栏规格 刺丝(铁丝)围栏:由水泥桩(或木状、角钢)和刺丝两部分组成。水泥
12、桩高 1.5m1.8m,地下埋 深 40cm60cm,桩间距 4m8m,地上部分布设 58 道刺丝,挂牢、拉紧,必要时配置斜拉刺丝。 网围栏:由水泥桩(或木状、角钢)和网两部分组成。水泥桩高 1.6m2.0m,地下埋深 40cm60c m,桩间距 4m10m,地上部分布由铁丝网组成。 枝条围栏:用 1.8m2.0m 的木桩作立柱,每间隔 3m4m 埋设一根,埋深 40cm60cm,用树枝、秸 秆、柴草等将立柱的地上部分编制成 1.5m1.8m 高的紧密结构篱笆,中间用 23 条横带加固。 土石墙围栏:用块石、粘土或块石粘土混合等筑成高 1.0m1.5m 的围墙。 生物围栏:栽植适生灌木或灌木状
13、小乔木 2 行 3 行,形成紧密结构的生物绿篱。 围封面积 围栏设置原则上以相对完整的流动沙地地块为基本单元进行封围, 多个流动沙地地块紧邻且相对集 中适当合并封围,每块围封面积不大于 333hm 2 。 通道设置 围栏与围栏之间,或者围栏与道路、村庄等相临,留 10m15m宽的空间间隔,方便农牧民的生产 生活,和牲畜及野生动物流动通过。 营建时间 围栏建设是沙化治理第一个环节,在所有施工活动之前,早春、早秋两季进行。 围栏建设 围栏及附属支撑桩选择耐高寒区气候的材料,按施工图进行实施,形成四周完全封闭、坚固结实、 抗牲畜碰撞。 围栏修复 由于高寒区气候特殊性, 每间隔 2a对围栏进行一次专业
14、维护, 并修复破损围栏。 对沙障损毁达到 60% 小班重新设置沙障。 封禁管护 施围栏封围后除进行与沙化治理相关活动外,实施连续 8a 以上封禁、进行 8a 以上的管护,参照 GB/T 15163-2004 相关规定,采取固定人员长期巡护,设置相对固定、醒目的标示标牌,注明封禁方式、 封禁期限、注意事项等,禁止各种人为干扰和牲畜进出。已达封禁期限并实现封禁目标的及时解封;对 已达封禁期限但未实现封禁目标的继续进行封禁管护。 5.1.4.2 沙障设置 沙障类型 沙障采取植物沙障和机械沙障两种。植物沙障选择生长快、萌蘖能力强、纤维长的乔灌木进行主干 DB51/T 18922014 5 密插、枝条人
15、工编织沙障,如高山杨、康定柳等植物;机械沙障使用竹帘沙障、草(草帘)沙障、秸秆 沙障、石砾沙障、生态袋沙障及其它材料沙障等,禁用不可降解的合成材料。 沙障规格 沙障采用网格状设置,全面覆盖需治理的流动沙地,网格规格控制在 1m1m4m4m 之间。 营建时间 沙障营建施工在围栏建设后灌草种植前,早春、早秋两季进行。 沙障建设 沙障建设主要技术流程为将沙障主要材料运至实施地块分类堆放,按沙障规格形成施工平面图,按 施工图用石灰进行放线,按不同沙障类型营建沙障,沙障规则几何分布,并与主风向呈垂直关系,达到 治理小班内 95%以上的流动沙地都需设置完整的沙障。 环保措施 沙障营建完成后,清除沙障施工产
16、生一切剩余物,恢复保持沙化土地现状。 沙障修复 沙障是易损耗设施,每间隔 2a 对沙障进行一次破损修复。 5.1.4.3 施肥 肥料种类选择 选择腐熟的牛羊粪或者其它有机肥,禁用化学肥料。 施肥方式 采用穴状、沟施、撒施三种方式。 施肥量 底肥施肥量为腐熟牛羊粪(自然风干重) 9t/hm 2 15t/hm 2 ,其它有机肥按其有效成分进行相应计算 (以下类同) ;追肥量(次年)为腐熟牛羊粪(自然风干重) 4.5t/hm 2 7.5t/hm 2 ,以后逐年递减。 施肥要求 底肥在围栏封禁后灌草种植前的 15d30d 内进行;穴状施肥主要针对灌木种植,在挖好的种植穴内 每穴施 0.5kg0.75g
17、k 腐熟牛羊粪;沟状施肥主要针对人工撒播草种,在沙地平整前按间距 1.0m1.5m 挖出深 30cm 宽 30cm40cm 的施肥沟,沿沟进行施肥,施肥量按沟长度计算为 0.5kg/m;撒施主要针对 种植后植物生长的追肥,按施肥量达到基本均匀撒施,从次年开始每年追肥,一般连续追肥 3 次以上。 5.1.4.4 灌木栽植 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低温、耐沙埋、耐瘠薄、抗干旱、抗风,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的灌木 树种,优先选用乡土灌木;若采用新品种灌木植物,必须是经过品种鉴定或认定的适生植物;若采用外 来植物时,选择经过引种试验并已取得成功的优良植物。具体植物选择见附录 A。 栽植密度 灌
18、木栽植方式采用单植和丛植两种方式。单株栽植株行距为 1.0m1.0m1.0m2.0m,灌木栽植面积 不低于小班面积的 75%,且分布均匀,栽植密度为 3750 株 /hm 2 7500 株 /hm 2 ;丛植按每穴 3-5 株进行, 丛栽植株行距为 2.0m2.0m2.0m3.0m,栽植密度为 4000 株 /hm 2 8000 株 /hm 2 。 种苗质量 灌木种苗优先推广使用生态袋、营养袋等容器苗木,裸根苗尽量保证苗木根系完整,禁用无须根的 苗木。种苗质量执行 GB6000-1999、 DB51/T705-2007 和 LY/T1000-2013 规定的、级苗木。国家标 准和地方标准未规定
19、的树种种苗,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的苗木。 栽植要求 DB51/T 18922014 6 种植穴规格为 30cm30cm40cm40cm40cm60cm;栽植季节春季(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或秋 季( 9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 ;栽植前对种苗进行泥浆浸根、修枝、断梢等苗木处理;栽植根据树种生物 学特性适当深栽,培土雍蔸,栽紧压实;对有水源条件的治理小班浇足定根水;栽植完成后清除剩余物、 轻耙松土、平整地表。 后期管护 对栽植成活率低于 80%的治理小班在次年进行灌木补植,连续补植 2 年;对具有萌蘖能力的灌木 树种从次年开始每年春季进行一次平茬复壮;对治理小班
20、连续 8 年封禁保护栽植植物。 5.1.4.5 撒播草种 草种选择 选择耐低温、 耐瘠薄、 抗干旱、 萌生能力强的一年生和多年生草种, 优先使用国家、 省及地方审 (认) 定的优良适宜草种。 草种配置 人工撒播须采取多草种混播,筛选 3 个以上适宜优良草种,并分别有一年生和多年生草种。多年生 与一年生草种的比例为 7:3 或 8:2。 草种质量 草种质量执行 GB/T 2930.1GB/T2930.11-2001 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草种处理 草种在播种前进行变温、去芒、消毒三个环节处理,按照 NY/T 1342-2007 相关规定执行。 播种要求 草种撒播前对沙地进行轻耙松土和平整,注意保护
21、好原生植被和栽植植物;在春季( 5 月中下旬) 进行人工撒播,在雨后进行;对混播的所有草种充分拌匀,混合草种的播种量 50kg/hm 2 75 kg/hm 2 。 后期管护 对草本盖度低于 80%的治理小班在次年进行补撒播,视盖度高低确定播种量;对治理小班连续 8 年封禁保护草本植被。 5.1.4.6 防风林带建设 位置选择 选择在沙化严重并对沙化治理成果构成威胁的最外层地段实行。 林带类型 根据林带庇护范围大小分为小班防风林带和区域防风林带两种。 小班防风林带主要针对治理小班相对独立周边为非沙化治理区, 防风林带选择主风方向治理小班围 栏内侧构成半圆形环带或者沿围栏内侧构成完整环带,控制本小
22、班沙化的扩张。 区域防风林带主要针对多个治理小班集中在一个相对集中区域, 防风林带根据地形地貌和主风方向 选择能消减风速、阻挡沙丘流动扩张的带状区域,对主风方向多个治理小班形成绿色屏障。 林带宽度 视防护区的地形地貌和风沙危害程度而定,风沙越重林带越宽。小班防风林带宽以 10m15m;区 域防风林带宽以 50m100m。 造林树种 防风林带为消减风沙流动速度,阻挡沙丘沉降剩余沙粒,树种选择以乔木栽植为主、混交灌木构成 复层林。乔木树种选择抗性强、栽植容易、枝叶发达的乡土树种如云杉、高山杨等;灌木选择生长快、 萌蘖性强、枝叶浓密的种类如康定柳、变叶海棠、花叶海棠等。 造林密度 DB51/T 18
23、922014 7 防风林带乔木栽植采取密株距、 宽行距, 按 1.0m3.0m1.5m3.0m 的株行距, 乔木造林密度为 2222 株 /hm 2 3333 株 /hm 2 。在乔木造林行间再密植灌木,灌木栽植按 1.0m1.0m1.0m2.0m 株行距密植。 造林要求 种植穴规格为 30cm30cm40cm40cm40cm60cm;造林季节春季(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或秋 季( 9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 ;造林前须对种苗进行泥浆浸根、修枝、断梢等苗木处理;造林栽植根据树 种生物学特性适当深栽,培土雍蔸,栽紧压实;栽后浇足 1 次定根水;栽植完成后清除剩余物、轻耙松 土、平整地表。
24、 后期管护 防风林带乔木造林成活率低于 80%的进行补植补造,连续补植补造 2 年;防风林带连续 8 年封禁 保护栽植植物。 5.1.4.7 沙源治理 对象选择 主要选择位于坡体中上部长期形成流沙堆积类型,每遇大风等推动就不断蔓延,是沙化扩张蔓延的 沙源之一。 技术要求 采取工程措施为主进行治理,按照分层栏截的原则,一般从沙源的上部开始往下依次设立挡沙墙, 挡沙墙采取块石浆砌或干砌,断面呈梯形结构,挡沙墙长度依地形而定,高度一般不超过 8m。挡沙墙 实施选择在地质基础相对稳定、能有效发挥挡沙效果的地段,在简易地勘基础上进行设计形成施工图, 严格按图施工。施工完成后进行场地清理,定期检查挡沙墙的
25、安全性,并进行日常工程维护。 5.2 半固定沙地治理 5.2.1 治理目标 半固定沙地属川西北地区重度沙化土地,是影响和危害较重的沙化类型。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灌草植被,使其沙化类型逐步向固定沙化类型转换,形成比较稳定 的自然生态系统。 5.2.2 治理技术路线 以半固定沙地地块为基本单元,对半固定沙地进行围栏封禁后,对具有流动特征的斑块设置沙障阻 风,增施有机肥,栽植灌木,撒播草种,鼠害防治,并在其外围营建防风林带。 5.2.3 治理环节 按照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高寒草地沙化区的半固定沙地治理包括封禁管护、 部分沙障设置、增施有机肥、灌木
26、栽植、撒播草种和鼠害防治等 6 个基本建设环节。具备条件在治理小 班内营造防风林带。 5.2.4 治理技术措施 5.2.4.1 封禁管护 与 5.1.4.1 要求一致。 5.2.4.2 沙障设置 DB51/T 18922014 8 沙障设置主要技术指标与 5.1.4.2 基本一致。 半固定沙地小班内具有流动特征斑块总 90%以上需设置完整的沙障,沙障设置覆盖面积占治理小 班总面积的 40%60%。 半固定沙地沙障规格适当加大,一般控制在 2m2m6m6m 之间。 5.2.4.3 施肥 半固定沙地施肥的肥料种类、施肥类型、施肥方式等与 5.1.4.3 一致。 半固定沙地底肥施肥量为腐熟牛羊粪(自
27、然风干重) 7.5t/hm 2 9.0t/hm 2 ,其它有机肥按其有效成分 进行相应计算(以下类同) ;追肥量(次年)为腐熟牛羊粪(自然风干重) 3.0/hm 2 6.0t/hm 2 ,以后逐年 递减。 半固定沙地底肥在围栏封禁后灌草种植前的 15d30d 内进行;穴状施肥主要针对灌木种植,在挖好 的种植穴内每穴施 0.5kg0.75gk 腐熟牛羊粪;沟状施肥主要针对具有流动特征的斑块人工撒播草种,在 沙地平整前按间距 1.0m1.5m 挖出深 30cm 宽 30cm40cm 的施肥沟,沿沟进行施肥,施肥量按沟长度 计算为 0.5kg/m;撒施主要针对种植后植物生长的追肥,按施肥量达到基本均
28、匀撒施,从次年开始每年 追肥,一般连续追肥 3 次以上。 5.2.4.4 灌木栽植 半固定沙地树种选择、种苗质量、栽植要求、后期管护与 5.1.3.4 内容一致。 灌木配置方式根据现有植被的分布状况采取带状、片状、块状等群团状的配置形式。 半固定沙地的灌木栽植采用单植和丛植两种方式。单株栽植株行距为 1.0m1.0m1.0m2.0m,灌 木 栽植面积为小班面积的 40%60%,且分布均匀,栽植密度为 2400 株 /hm 2 4800 株 /hm 2 ;丛植按每穴 3-5 株进行,丛栽植株行距为 2.0m2.0m2.0m3.0m,栽植密度为 3000 株 /hm 2 5400 株 /hm 2
29、。 5.2.4.5 撒播草种 半固定沙地草种选择、草种配置、草种质量、草种处理和后期管护与 5.1.4.5 内容一致。 半固定沙地草种播种基本要求与流动沙地一致, 其中草种播种量降低, 一般为 35kg/hm 2 50 kg/hm 2 。 5.2.4.6 鼠害防治 鼠害种类 川西北地区对沙化影响危害严重鼠害共有高原鼢鼠、高原鼠兔、藏鼠兔、狭颅鼠兔、间颅鼠兔、喜 马拉雅旱獭、根田鼠、青海田鼠、高山姬鼠、高山白腹和鼠龙姬鼠等鼠类种。 防治方法 在有效保护鼠类天敌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器械防治和药物防治的方法。器械防治主要采用弓箭、招 鹰架器械灭鼠;药物防治主要采用生物诱饵灭鼠。 防治时间 器械防治结合
30、网围栏等配套建设同时进行,生物防治 5-10月进行。 防治要求 对于鼠害严重的沙化土地采用弓箭、招鹰架和生物诱饵三种方式协同灭鼠;对鼠害较严重的沙化土 地选择其中 12 种方式灭鼠。最后,将回收的鼠类尸体集中,做深埋处理,埋深不小于 1m,并撒施石 灰消毒,掩埋后进行植被恢复。 弓箭灭鼠:将弓箭设置在有鼠活动的洞口或土丘附近,定时检查,捕杀后及时清理死鼠,并清除弓 箭异味,重新设置; 招鹰架灭鼠:鹰架一般采用 “T”字形,上端为横梁,下端为立柱,立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DB51/T 18922014 9 横梁用钢筋通过螺母固定在立柱上,招鹰架高 5 米以上, 200 亩左右设置一个 ;
31、生物诱饵灭鼠:各种地面投放生物诱饵的方法必须保证人、畜安全,并在禁牧的前提下进行。主要 投放方法有:按洞投放法:在划定的区域内按鼠洞的多少依次将毒饵投放于洞口旁 10-20cm 处,每个 洞口 6-10 粒;均匀撒投法:对于洞口密度较高且集中连片的区域,采取空中抛撒,要求毒饵籽粒落地 均匀,每平方米平均 6-10 粒;条带投饵法:根据地面鼠的活动半径确定投饵条带的行距,徒步或骑马 进行条投,投饵行距 10m-20m。 5.2.4.7 防风林带建设 见 5.1.4.6。 5.3 固定沙地治理 5.3.1 治理目标 固定沙地一般情况下是属川西北地区中度沙化土地,是中重度沙化土地中规模最大、潜在威胁
32、最严 重的沙化类型。主要采取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区域原有植被,形成比较稳定的草原生 态系统。 5.3.2 治理技术路线 以固定沙地地块为基本单元,对固定沙地进行围栏封禁后,增施有机肥,补撒草种,并在其外围营 建防风林带。 5.3.3 治理环节 按照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配套的综合治理原则,高寒草地沙化区的固定沙地治理包括封禁管 护、增施有机肥、群团状灌木栽植、撒播草种和鼠害防治等 5 个基本治理环节。具备条件在治理小班内 营造防风林带。 5.3.4 治理技术措施 5.3.4.1 封禁管护 需建设封闭围栏,要求与 5.1.4.1 内容一致。 5.3.4.2 施肥 施肥类型为追肥;
33、施肥方式为撒施施肥量为腐熟牛羊粪(自然风干重) 3t/hm 2 6t/hm 2 ,以后逐年递 减。施肥在在围栏封禁后草种撒播前的 15d30d 内进行,按施肥量达到基本均匀撒施,从次年开始每年 追肥,一般连续追肥 3 次以上。 5.3.4.3 灌木栽植 固定沙地树种选择、种苗质量、栽植要求、后期管护与 5.1.4.4 内容一致。 固定沙地的灌木种植采取群团状栽植方式。按治理小班内无植被分布、适宜灌木种植的自然地块, 采取群团状自然分布形式人工栽植灌木,群团状地块内灌木株行距为 1.0m1.0m1.0m2.0m,灌木栽植 密度依无植被群落地块而定。 5.3.4.4 撒播草种 DB51/T 189
34、22014 10 半固定沙地草种选择、草种配置、草种质量、草种处理和后期管护与 5.1.4.5 内容一致。 半固定沙地草种播种基本要求与其它沙地一致, 其中草种播种量降低, 一般为 25kg/hm 2 40 kg/hm 2 。 5.3.4.5 鼠害防治 与 5.2.4.6 一致。 5.3.4.6 防风林带建设 与 5.1.4.6 一致。 5.4 露沙地治理 5.4.1 治理目标 露沙地一般情况下是属川西北地区轻度沙化土地,是沙化分布规模最大、可变性最大的沙化类型。 主要采取生物措施进行治理,逐步恢复天然草原的植被水平,形成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5.4.2 治理技术路线 以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为主
35、导因子划分露沙地治理单元, 在有效降低畜牧承载实现草畜平衡的情况 下对露沙地进行增施有机肥、补撒草种等生物治理措施。 5.4.3 治理环节 按照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原则, 高寒草地沙化区的露沙地治理在保护现有植被基础上包括增施有 机肥、撒播草种、管护等 3 个基本治理环节。 5.4.4 治理技术措施 5.4.4.1 施肥 施肥类型为追肥;施肥方式为撒施施肥量为腐熟牛羊粪(自然风干重) 3t/hm 2 5t/hm 2 ,以后逐年递 减。施肥在春季(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进行,按施肥量达到基本均匀撒施,一般连续施肥 3 次以上。 5.4.4.2 撒播草种 露沙地草种选择、草种配置、草种质量和
36、草种处理与 5.1.4.5 内容一致。 露沙地草种播种基本要求与其它沙地一致,仅草种播种量降低为 20kg/hm 2 40 kg/hm 2 。 5.4.4.3 管护 在有效降低畜牧承载实现草畜平衡的情况下,实施连续 5a 以上的管护,采取固定人员长期巡护, 设置固定标示标牌,禁止各种植被破坏植被的行为发生。 6 高山河谷沙化土地治理 6.1 重度沙化土地治理 6.1.1 治理目标 重度沙化土地是高山河谷沙化区中规模较大、 潜在威胁最严重的沙化类型。 主要采取生物措施为主、 工程措施配套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区域原有植被群落,形成比较稳定的灌草生态系统。 DB51/T 18922014 11 6
37、.1.2 治理技术路线 以治理小班为基本单元,在有效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种植乔灌木、适度撒播草种,提 高林草植被盖度,逐步形成以灌草为主植被群落,实现重度沙化土地有效治理。 6.1.3 治理环节 按照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配套的综合治理原则,高山河谷沙化区的重度沙地治理包括乔灌木种 植、草种撒播、灌溉设施配套、局部围栏设置、封禁管护等 5 个基本治理环节。 6.1.4 治理技术措施 6.1.4.1 乔灌木种植 树种选择 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逆能力强,耐瘠薄,易平茬, 易萌孽,枯枝落叶丰富的树(草)种,参见附录 A。 树种配置 根据重度沙地的立
38、地条件区别进行树种配置。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树种配置以灌木为主,稀疏 种植乔木,形成乔灌草复层林结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块在树种配置上主要种植灌木,恢复形成灌 草植被群落。 造林密度 按照重度沙地的立地条件控制乔灌木栽植密度。较好立地条件乔灌木造林密度一般为 1667 株 /hm 2 2500 株 /hm 2 , 其中灌木株数占总株数的 60%以上; 较差立地条件灌木造林密度为 2500 株 /hm 2 3333 株 /hm 2 ,其中灌木株数占总株数的 90%以上。 整地技术 参照 GB/T 15776-1995,采取局部整地、集雨整地,禁止全面整地,有效保护原有植被,随造林随 整地,或
39、在雨季前或雨季整地。地条件相对较差地块,采用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 地块,采用水平带状、水平沟状等带状整地方法和穴状、鱼鳞坑整地。 造林方式 参照 GB/T 15776-1995,采取人工植苗和人工直播两种造林方式。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块,乔木 栽植采取植苗造林,尽量使用容器苗栽植;灌木栽植选择采取植苗和直播两种方法,以直播造林为主, 人工直播主要适宜于种子丰富、发芽能力强、种子颗粒大的灌木,种子质量按照 GB 7908-1999 执行。 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乔木栽植采取植苗造林和插干造林,植苗造林尽量使用容器苗栽植;灌木栽 植选择采取人工植苗和人工直播,以植苗造林为主。
40、补植及幼林抚育 对栽植成活率低于 80%的治理小班在次年进行乔灌木补植,连续补植 2 年;对具有萌蘖能力的灌 木树种从次年开始每年春季进行一次平茬复壮;对治理小班连续 5 年幼林抚育管护。 6.1.4.2 草种撒播 草种选择、草种配置、草种质量、草种处理等与 5.1.4.5 要求一致。 在保护好原生植被和栽植植物的基础上,对治理小班直接人工撒播;播种季节在春季( 3 月中旬至 4 月下旬)雨后天气进行;对混播的所有草种充分拌匀,混合草种的播种量 20kg/hm 2 35 kg/hm 2 。 对新播草本播种区盖度低于 80%的治理小班在次年进行补撒播,视盖度高低确定播种量;对治理 小班封山保护草
41、本植被。 DB51/T 18922014 12 6.1.4.3 灌溉设施配套 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化治理小班,规划修建微水池、水罐、引水渠、小型提灌站等水利设施保 证治理地块的灌溉水源,并适当配备灌水机具、设备。 6.1.4.4 技术运用 处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重度沙化土地,是植被恢复难度最大的地段,积极推广运用微生境更新、 插枝荫蔽、雨季造林、节水造林等植被恢复先进技术。 6.1.4.5 封禁管护 沙化治理小班紧邻交通道路、人为活动频繁、牲畜经常出入道口等地段,采取局部建设围栏进行封 禁,围栏建设规模根据治理小班实际情况按能有效封禁治理小班进行具体确定。围栏建设技术要求与 5.1.4.1一
42、致。重度沙化治理小班封禁管护期为 8年,采取固定人员长期巡护,设置固定标示标牌,禁止 各种人为干扰和牲畜进出。 6.2 中度沙化土地治理 6.2.1 治理目标 中度沙化土地是高山河谷沙化区中急需治理规模最大、潜在影响最重的沙化类型。主要采取生物措 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区域原有植被群落,形成比较稳定的乔灌草生态系统。 6.2.2 治理技术路线 以治理小班为基本单元,在有效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补植乔灌木、局部撒播草种,提 高林草植被盖度,逐步形成以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实现中度沙化土地有效治理。 6.2.3 治理环节 按照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原则,高山河谷沙化区的中度沙地治理包括乔灌
43、木补植、局部草种撒播、 局部围栏设置、封禁管护等 4 个基本治理环节。 6.2.4 治理技术措施 6.2.4.1 乔灌木补植 树种选择 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逆能力强,耐瘠薄,易平茬, 易萌孽,枯枝落叶丰富的树(草)种,参见附录 A。 树种配置 根据中度沙地的立地条件区别进行树种配置。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树种配置以乔木为主,形成 乔灌草复层林结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块在树种配置上以补植灌木为主,恢复形成灌草植被群落。 造林密度 按照中度沙地的立地条件控制乔灌木栽植密度。较好立地条件乔灌木造林密度一般不低于 1200 株 /hm 2 ;较差立地条件乔灌
44、木造林密度一般不低于为 1800 株 /hm 2 。 整地技术 采取局部整地、集雨整地,禁止全面整地,有效保护原有植被,随造林随整地,或在雨季前或雨季 整地。采用穴状和鱼鳞坑等块状整地方式。 DB51/T 18922014 13 造林方式 中度沙地造林以补植、补造为主,采取人工植苗和人工直播两种造林方式。 补植及幼林抚育 对栽植成活率低于 80%的治理小班在次年进行乔灌木补植,连续补植 2年;对治理小班连续 5年幼林 抚育管护。 6.2.4.2 草种撒播 与 6.1.4.2 要求一致。 6.2.4.3 封禁管护 围栏建设技术要求与 6.1.4.1 内容一致。中度沙化治理小班封禁管护期为 5 年
45、,采取固定人员长期 巡护,设置固定标示标牌,禁止各种人为干扰和牲畜进出。 6.3 轻度沙化土地治理 6.3.1 治理目标 轻度沙化土地是高山河谷沙化区中规模最大的沙化类型。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方式进行治理,逐步恢 复区域原有植被群落,形成比较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 6.3.2 治理措施 采取封山(沙)育林治理措施,执行 GB/T 15163-2004。 7 成效调查 7.1 围栏 7.1.1 调查时间 围栏建成 1 年后进行调查。 7.1.2 合格标准 围栏合格标准 分 区 完好率 /% 备注 高寒草地沙化土地类型区 85 支撑桩分布均匀 高山河谷沙化土地类型区 90 支撑桩分布均匀 7.2 沙障
46、7.2.1 调查时间 沙障建成 1 年后进行调查。 7.2.2 合格标准 DB51/T 18922014 14 沙障合格标准 项目 完好率 /% 备注 植物沙障 70 分布具有规则几何性状 机械沙障 80 分布具有规则几何性状 7.3 乔灌木栽植 7.3.1 调查时间 栽植 1 年后检查成活率,第 3 年检查保存率。 7.3.2 合格标准 乔灌木栽植合格标准 分 区 成活率 /% 保存率 /% 备注 高寒草地沙化土地类型区 70 65 分布均匀 高山河谷沙化土地类型区 80 75 分布均匀 7.4 人工种草 7.4.1 调查时间 种草 1 年后检查播种区当年盖度, 3 年再次检查播种区盖度。 7.4.2 合格标准 人工种草合格标准 类型区 播种区当年盖度 播种区 3 年后盖度 备注 高寒草地沙化土地类型区 0.8 0.6 分布均匀 高山河谷沙化土地类型区 0.85 0.7 分布均匀 7.5 鼠兔害防治 7.5.1 调查时间 防治1年后进行调查。 7.5.2 合格标准 DB51/T 18922014 15 鼠害防治合格标准 项目 鼠类密度下降率 /% 备注 器械防治 50 防治小班为统计单元 药物防治 60 防治小班为统计单元 7.6 成效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编制成效调查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