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612014 桑椹菌核病诊断技术规程 2014 - 11 - 11 发布 2014 - 12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612014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诊断 . . 1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桑椹菌核病的浸染与流行 .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桑椹菌核病病果症状和病原菌 . 5 DB51/T 1861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2、起草。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露芸、余茂德、刘刚、张学清、吴钢、吕蕊花。 DB51/T 18612014 1 桑椹菌核病诊断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椹菌核病早期诊断、田间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桑椹菌核病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3、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29572 桑椹(桑果)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核 sclerotium 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的颜色较深且坚硬的菌丝休眠体。 3.2 桑椹菌核病 sclerotial disease of mulberry fruit 又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病原寄生花被及子房,形成白椹,危害桑果的产量、留种及育苗。 桑椹菌核病包括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Ciboria shiraiana(P.Hennings) Whetzel)、桑椹缩小性菌核病 ( Scleromitr
4、ula shiraiana S.Imai) 和桑椹小粒性菌核病 Ciboria carunculoides(Siegl. et Jenk.) Whetz.et Wolf.等。 4 诊断 4.1 早期诊断 1月下旬到 4月上旬,观察桑园及周围地表是否有菌核及菌核抽生的子囊盘出现。一旦发现,可初步 确定存在桑椹菌核病病原菌。观察菌核及其抽生子囊盘的形态发育。 4.2 田间诊断 4.2.1 诊断时间 3月中旬至 4月中旬,桑椹始熟期。 DB51/T 18612014 2 4.2.2 诊断方法 在挂果枝上寻查桑椹菌核病的典型症状病果。 4.2.3 判定 按以下原则进行: 病果症状与附录 B.1.1 相
5、同,初步诊断该病为肥大性菌核病。 病果症状与附录 B.2.1 相同,初步诊断该病为缩小性菌核病。 病果症状与附录 B.3.1 相同,初步诊断该病为小粒性菌核病。 4.3 实验室诊断 4.3.1 试剂 4.3.1.1 75% 乙醇、0.1% 氯化汞(H gCl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4.3.1.2 分析用水按 GB/T 6682 规定执行。 4.3.2 仪器设备 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显微镜、三角瓶、二重皿、玻璃试管、接种针等。 4.3.3 方法 4.3.3.1 样品采集 采集具有附录 B.1.1、 B.2.1和 B.3.1症状的桑椹,分别装入纸袋中, 5 d内送
6、达实验室。 4.3.3.2 样品存放 送达实验室的样品在 28保存不超过 7 d,长期保存应阴干后再置于 4冰箱中。 4.3.3.3 病原鉴定 4.3.3.3.1 病原菌分离纯化 在无菌环境下,取病椹发病的小果 1个,依次用 75% 乙醇浸泡消毒 1 min, 0.1% 氯化汞浸泡消 毒 2 min,无菌水漂洗 3 次,置于无菌滤纸上吸去表面多余水分。用无菌解剖刀将小果切成两半,将切 面贴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培养基平板上,于 25 培养 48 h 后挑取单菌落边缘菌丝进行分离纯 化。分离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另一 PDA培养基平板中央, 25、 12 h 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 7 d 10
7、 d, 菌丝纠结成团并转为黑色, 15 d后形成成熟的菌核。 4.3.3.3.2 子实体诱导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将河沙(经 2 mm筛子过滤)装于玻璃瓶中,用水饱和后高压灭菌。将 4.3.3.3.1产生的成熟菌核依次 用 75%乙醇浸泡消毒 1 min, 1%氯化汞浸泡消毒 2 min,无菌水漂洗 3次后接种于玻璃瓶中,接种菌核时 上面覆盖一层 1 mm厚灭菌后的薄沙; 4冰箱中放置 1个月后,将玻璃瓶放于 15, 12h光照与黑暗交替 的培养箱中培养,待菌核萌发长成成熟的子实体后,将子实体头部制成徒手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子囊 和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 4.3.4 判定 按以下原则进行: DB5
8、1/T 18612014 3 子实体、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与附录 B.1.2 一致,确诊为肥大性菌核病。 子实体、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与附录 B.2.2 一致,确诊为缩小性菌核病。 子实体、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与附录 B.3.2 一致,确诊为小粒性菌核病。 DB51/T 18612014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桑椹菌核病的浸染与流行 A.1 侵染循环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越冬。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形成子实 体。肥大性菌核病菌核于 1月中下旬,开始萌发;小粒性菌核病菌核稍迟于肥大性菌核病菌核;缩小性 菌核病菌核于 3月中旬开始萌发,一直持续到 4月中旬
9、。子实体发育形成子囊盘,盘上的子实层生出子囊 和子囊孢子。 2月 4月桑树雌花开放时,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侵入桑树雌花花器引起初次侵染。菌丝 体在花器中大量繁殖,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病椹落地休眠越夏、 越冬。 A.2 影响因素 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有利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多,为害重。桑树开花期遇连续 3 d 以 上阴雨或低温侵袭,可大量发病。 新栽果桑第一年极少发生桑椹菌核病,第二年开始少量发生,第三年明显增多。未采取有效防治措 施的,发病逐年加重。 桑园地势低洼多湿,桑树栽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空气湿度大,桑园间作物多或杂草丛生的田块, 发病重。 DB
10、51/T 18612014 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桑椹菌核病病果症状和病原菌 B.1 肥大性菌核病 B.1.1 病果症状 病椹膨大,花被肿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压破后散发出臭气。病椹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菌核。 病果症状见图 A.1。 图B.1 肥大性菌核病病果症状 B.1.2 病原菌 病原菌为桑实杯盘菌,又称桑椹菌核杯盘菌、白井杯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 盘菌科,桑实杯盘菌属。子囊盘肉质,前期为漏斗状,后期为盘状,盘部褐色,盘口直径 0.5 cm1.5 cm; 长柄褐色圆筒状,外表生有锈色细毛,长 3 cm5 cm。盘上生有子囊及侧丝组成的子实层。子囊圆柱状,
11、 基部较细,大小为( 146177) m( 810) m。子囊上半部生有 8个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的子囊 孢子,大小为( 610) m( 35) m。 病原子实体形态见图 A.2,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见图 A.3。 图B.2 肥大性菌核病病原子实体 DB51/T 18612014 6 图B.3 肥大性菌核病病原子囊和子囊孢子 B.2 缩小性菌核病 B.2.1 病果症状 病椹显著缩小,质地坚硬,灰白色,表面有细皱,生有暗褐色细斑点。病椹内部形成黑色坚硬的菌 核。 病果症状见图 A.4。 图B.4 缩小性菌核病病果症状 B.2.2 病原菌 病原菌为桑椹核地杖菌,又称白井头罩地舌菌,属子囊菌亚门,盘
12、菌纲,柔膜菌目,地舌菌科,核 地杖菌属。子实体有长柄,柄部扁平,或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大小为( 3090) mm( 1.22.0) mm。子实体头部为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形似牵牛花蕾,有数条纵行的褶纹,淡褐色,大小为( 515) mm( 36) mm。子囊生于盘部外面的子实层中,棍棒形,先端圆,基部细,大小为( 5570) m ( 46) m。子囊内含 8个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的子囊孢子,大小为( 48) m( 2.54) m。 病原子实体形态见图 A.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见图 A.6。 DB51/T 18612014 7 图B.5 缩小性菌核病病原子实体 图B.6 缩小性菌核病病原子
13、囊和子囊孢子 B.3 小粒性菌核病 B.3.1 病果症状 桑椹的各小果分别受侵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留果轴,果轴也会受感 染,还会向嫩茎传染,引发断梢病。病小果子房特别肥大,内生无数小型的分生孢子,形成小型菌核。 病果症状见图 A.7。 图B.7 小粒性菌核病病果症状 DB51/T 18612014 8 B.3.2 病原菌 病原菌为肉阜杯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肉阜杯盘菌属。子囊盘杯状, 直径 0.4 cm1.2 cm, 柄部长 1.5 cm4.2 cm, 直径约 0.15 cm。 子囊圆筒形, 大小为 ( 104123) m( 6.48) m,内含 8个肾脏形、透明无色的子囊孢子,大小为( 6.49.6) m( 2.44) m。侧丝为纽带状。 病原子实体形态见图 A.8,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态见图 A.9。 图B.8 小粒性菌核病病原子实体 图B.9 小粒性菌核病病原子囊和子囊孢子 _ DB51/T 186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