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 A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2272011 石油库区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011 - 04 - 20 发布 2011 - 05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2272011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4 4.1 石油库内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范围划分 . 4 4.2 雷电防护区划分 .4 5 检测项目 . 5 5.1 建筑物的防雷检测 . 5 5.2 石油库区防雷检测 . 6 6 检测要求和方法 . 6 6.1 检测工具和仪表 .
2、6 6.2 一般建筑物的防雷检测 . 7 6.3 金属油罐的检测 .7 6.4 人工洞石油库的检测 . 7 6.5 油品泵房(棚)的检测 . 8 6.6 装卸易燃油品的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站台)的检测 . 9 6.7 输油(油气)管道的检测 . 10 6.8 石油库生产区内的供配电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的检测 . 10 7 防静电的检测 . 11 7.1 一般要求 . 11 7.2 防静电的测试 . 12 8 检测作业 . 12 8.1 检测基本要求 . 12 8.2 检测周期 . 13 8.3 检测程序 .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防雷检测现场调查表 .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防雷检测
3、原始记录表 . 1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 . 18 DB51/T 12272011 II 前 言 为规范石油库区防雷装置的检测技术服务工作,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 本规范由四川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四川中光高科产业发展集团、宜宾市防雷中心、绵阳市防雷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德言、刘寿先、杨国华、王雪颖、张红文、赵静、鲁强、王权、李龙、 钟秉武 DB51/T 12272011 1 石油库区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石油库区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检
4、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 据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库区防雷装置的检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长距离输油管道的防雷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742002 石油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石油库区 oil depots 收发和储存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喷气燃料、溶剂油、润滑油和重油等整装、散装油
5、品的独立 或企业附属的仓库或设施。 3.2 人工洞石油库 man-made cave oil depot 油罐等主要设备设置在人工开挖洞内的石油库。 3.3 覆土油罐 buried tank 置于被土覆盖的罐室中的油罐,且罐室顶部和周围的覆土厚度不小于0.5m。 3.4 浮顶油罐 floating roof tank 顶盖漂浮在油面上的油罐。 3.5 DB51/T 12272011 2 内浮顶油罐 internal floa ting roof tank 在油罐内设有浮盘的固定顶油罐。 3.6 浅盘式内浮顶油罐 internal f loating roof tank with shallow
6、 plate 钢质浮盘不设浮仓且边缘板高度不大于0.5m的内浮顶油罐。 3.7 埋地卧式油罐 undergro und horizontal tank 采用直接覆土或罐池充沙(细土)方式埋设在地下,且罐内最高液面低于罐外4m范围内地面的最低 标高0.2m的卧式油罐。 3.8 油罐组 a group of tanks 用一组闭合连接的防火堤围起来的一组油罐。 3.9 油罐区 tank farm 由一个或若干个油罐组构成的区域。 3.10 储油区 oil storage area 由一个或若干个油罐区和为其服务的油泵站、变配电间以及必要的消防设施构成的区域。 3.11 油罐容量 nominal v
7、o lume of tank 经计算并圆整后的油罐公称容量。 3.12 油罐操作间 operating room for tank 人工洞石油库油罐阀组的操作间。 3.13 易燃油品 inflammable oil 闪点低于或等于45的油品。 3.14 可燃油品 combustible oil 闪点高于45的油品。 3.15 企业附属石油库 oil depot attached to a enterprise 专供本企业用于生产而在厂区内设置的石油库。 DB51/T 12272011 3 3.16 安全距离 safe d istance 满足防火、防爆、防雷、环保等要求的距离。 3.17 铁路
8、油品装卸线 railway for oil loading and unloading 石油库内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铁路线段。 3.18 雷电防护系统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LPS) 用来减小雷击建筑物造成物理损害的整个系统。 注:LPS由外部和内部防雷装置两部分构成。 3.19 接闪器 air-termin ation system 用于拦截闪击的接闪针(避雷针)、接闪导线(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组成的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3.20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这部分外部防雷
9、装置。 3.21 接地装置 earth-te 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的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3.22 接地体 earthing 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起散流用的导体。 3.23 雷电防护区 lightning prote ction zone(LPZ) 规定电磁场环境的区域。 3.24 直击雷 direct lig htning flash 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 3.25 雷电感应 lightning 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
10、火花放电。 3.26 DB51/T 12272011 4 雷电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 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的电磁效应。 3.27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EB) 直接用连接导体或通过浪涌保护器将分离的金属部件、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它电 缆连接到LPS上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电位差的一种防雷措施。 3.28 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main equip 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 (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并直接与接地装置连接的金属板。 3.29 楼
11、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floor equipoten 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FEB) 建筑物内各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 3.30 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排) local equi 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设备等电位连接接地的端子板。 3.31 浪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 ive device (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对浪涌电流进行分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3.32 防雷装置检查 lightning pr otectio
12、n system check up 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检查,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督资料核实的过程。 3.33 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 理全过程。 4 一般规定 4.1 石油库内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范围划分 石油库内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范围划分应符合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附录B的规定。 4.2 雷电防护区划分 4.2.1 石油库区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
13、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4.2.2 根据雷电威胁程度,定义了如下的雷电防护区(图 1),并符合下列规定: DB51/T 12272011 5 LPZ0A LPZ0A LPZ0B LPZ1 图1 建筑物雷电防护区(LPZ)划分 a) LPZ0A 受直接雷击和全部雷电电磁场威胁的区域。该区域的内部系统可能受到全部或部分雷 电浪涌电流的影响。 b) LPZ0B 直接雷击的防护区域,但该区域的威胁仍是全部雷电电磁场。该区域的内部系统可能 受到部分雷电浪涌电流的影响。 c) LPZ1 由于分流和边界处 SPD 的作用使浪涌电流受到限制的区域。该区域的空间屏蔽可以衰 减雷电电磁场。 d) LPZ
14、2n 由于分流和边界处附加 SPD 的作用使浪涌电流受到进一步限制的区域。 该区域的附加 空间屏蔽可以进一步衰减雷电电磁场。 5 检测项目 5.1 建筑物的防雷检测 5.1.1 建筑物检测项目应按首次检测和年度常规检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取。 5.1.2 建筑物防雷检测项目 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LPZn LPZ2 LPZ0B LPZ0B 接地网 LPZ0A LPZ0B LPZ0A LPZ0A 接闪器 注: 在不同雷电防护区界面上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起屏蔽作用的建筑物外墙 虚线 按滚球法计算的接闪器保护范围界面 DB51/T 12272011 6 b) 接闪器及保护范围 c) 引下线及断接卡 d
15、) 接地装置及工频接地电阻值 e) 防雷区的划分 f) 电磁屏蔽 g) 等电位连接 h) 浪涌保护器(SPD) 5.2 石油库区防雷检测 5.2.1 石油库区检测项目应按首次检测和年度常规检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取。 5.2.2 石油库区防雷检测项目 a) 金属油罐 b) 人工洞石油库 c) 油品泵房(棚) d) 装卸易燃油品的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站台) e) 石油库内输油管道 f) 石油库生产区内的供配电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 6 检测要求和方法 6.1 检测工具和仪表 6.1.1 检测工具 a) 钢卷尺; b) 游标卡尺; c) 电工工具一套; d) 防静电服装每人一套。 6.1.2 检测仪表 a
16、) 经纬仪; b) 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c) 土壤电阻率测试仪; d) 毫欧表; e) 绝缘电阻测试仪; f) 环路电阻测试仪; g) 指针或数字万用表; h) 压敏电压测试仪; i) 便携式冲击测试仪; j) 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 6.2 一般建筑物的防雷检测 6.2.1 一般建筑物应按 GB/T 214312008 的规定进行防雷检测。 DB51/T 12272011 7 6.2.2 为保护石油设施而使用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的材质、规格、连接、布置、防腐措施应 符合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要求。未特别指明接地电阻值要求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 6.3 金属油罐的
17、检测 6.3.1 一般要求 a) 固定顶钢油罐是否装设接闪器。 b) 浮顶与罐体用 2 根导线做电气连接。 c) 穹顶油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等金属附件必须等电位连接与接地。 d) 金属油罐必须作环形接地装置,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且均匀对称布置,油罐的防雷接地、防静 电接地和电气接地宜共用同一接地装置。 6.3.2 金属油罐的检查 a)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设计图纸和隐蔽工程记录,检查金属油罐的位置、用途、容量、材质、壁厚、 接地情况;检查接闪器的高度、安装位置、保护范围;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规格、结构、安 装位置、连接方法、防腐措施。 b) 检查金属油罐的接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油
18、罐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效果、连接导体的材质、规格。 c) 检查接闪器的材质、规格、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防雷接地点不应少于 2 处。检查接闪器及引 下线能否正常使用(是否存在松动、明显机械损伤、严重锈蚀、断裂等情况)。 d) 检查浮盘与罐体的连接线材质、规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连接线有无断裂和缠绕现象,检查连 接点是否紧固。 e) 检查油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等金属附件必须保持等电位连接与接地。 6.3.3 金属油罐的测试 a)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闪器和罐体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 10。 b) 测试与罐体连接的金属附件、金属管、开关、管头法兰与罐体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宜大于
19、0.03。 c) 测试地上卧式油罐和地上固定顶钢油罐的壁厚,当壁厚4mm 时,可不装设接闪器;壁厚小于 4mm 的钢油罐和铝顶油罐,应装设接闪器。油罐及其附件应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 d) 浮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检查浮顶与罐体是否用 2根导线做电气连接。测 试浮顶与罐体连接的软铜复绞线截面不小于 25mm 2 ;内浮顶油罐的钢质浮盘与油罐连接的软铜 复绞线截面不小于 16mm 2 ;铝质浮盘与油罐连接的不锈钢钢丝绳直径不小于 1.8mm。 e) 金属油罐必须作环形接地装置,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且均匀对称布置,测试接地点的弧形间距 不应大于 30m,接地体距油罐的距离应大于 3m,
20、工频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10。 6.4 人工洞石油库的检测 6.4.1 一般要求 a) 进出洞内的金属管道电缆应埋地引入。 b) 电力和信息线路应采用铠装电缆埋地引入洞内。洞口电缆的外皮应与洞内的油罐、输油管道的 接地装置相连。 c) 电缆金属外皮除在进入洞口处做接地外,还应在洞外做 2处接地。 DB51/T 12272011 8 d) 电缆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电缆外皮和瓷瓶铁脚,应做电气 连接并接地。 e) 人工洞石油库油罐的金属通气管和金属通风管的露出洞外部分,应装设独立接闪针。 6.4.2 人工洞石油库的检查 a) 检查进出洞的金属管道接地点位置、接地点间距是
21、否符合规范要求。 b) 检查电力和信息线路金属外皮是否在洞口处与洞内的油罐、输油管道的接地装置相连。 c) 架空线路转换为电缆埋地引入洞内时,检查电缆外皮接地点位置、接地点间距是否符合规定要 求,检查电缆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是否装设浪涌保护器并检查浪涌保护器的工作状态和电气参 数,检查浪涌保护器、电缆外皮和瓷瓶铁脚是否作电气连接并接地。 d) 检查接闪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6.4.3 人工洞石油库的测试 a)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进出洞的金属管道、电力和信息线路金属外皮、浪涌保护器、瓷瓶铁脚、 接闪针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b) 测试电力和信息线路金属外皮与洞内的油罐、金属
22、附件、金属管、开关、端头法兰盘与罐体的 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宜大于 0.03。 c) 测试进出洞内的金属管道从洞口算起,当其洞外埋地长度超过 2 m(为埋地电缆或金属管 道处的土壤电阻率,单位 m)且不小于 15m 时,应在进入洞口处做 1处接地。在其洞外部分 不埋地或埋地长度不足 2 m时,除在进入洞口处做 1 处接地外,还应在洞外做 2 处接地,接 地点间距不应大于 50m,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20 。 d) 测试洞口电缆的外皮应与洞内的油罐、输油管道的接地装置相连。若由架空线路转换为电缆埋 地引入洞内时,从洞口算起,当其洞外埋地长度超过 2 m 时,电缆金属外皮应在进入处做接 地。当埋地长
23、度不足 2 m 时,电缆金属外皮除在进入洞口处做接地外,还应在洞外做 2 处接 地,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 50m,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20 。 e) 电缆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电缆外皮和瓷瓶铁脚,应做电气 连接并接地,测试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f) 测试人工洞石油库油罐的金属通气管和金属通风管的露出洞外部分,应装设独立接闪针,其保 护范围应高出管口 2m,独立接闪针距管口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 3m。 6.5 油品泵房(棚)的检测 6.5.1 一般要求 a) 易燃油品泵房(棚)应装设接闪带(网);在平均雷暴日大于 40d/a 的地区,可燃油品泵房(棚) 宜装设接闪带(网
24、),接闪带(网)的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b) 进出油品泵房(棚)的金属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或架空电缆金属槽,在泵房(棚)外侧应做 1 处接地,接地装置应与保护接地装置及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共用。 6.5.2 油品泵房(棚)的检查 DB51/T 12272011 9 a)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设计图纸和隐蔽工程记录,检查油品泵房(棚)的位置、几何尺寸;检查接 闪器的高度、安装位置、保护范围;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规格、结构、安装位置、连接方法、 防腐措施。 b) 检查接闪器的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c) 检查引下线是否锈蚀、脱焊、断裂。 d) 检查进出油品泵房(棚
25、)的金属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或架空电缆金属槽的接地情况。 6.5.3 油品泵房(棚)的测试 a) 测试接闪器、进出油品泵房(棚)的金属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或架空电缆金属槽的接地电阻 应符合设计要求。 b) 测试易燃油品泵房(棚)应装设接闪带(网);在平均雷暴日大于 40d/a 的地区,可燃油品泵 房(棚)宜装设接闪带(网)。接闪带(网)的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 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 18m。网格不应大于 10m 10m 或12m 8m。 c) 测试进出油品泵房(棚)的金属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或架空电缆金属槽,在泵房(棚)外侧 应做 1 处接地,接地装置应与保护接地装置
26、及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共用。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 要求。 d) 测试油品泵房(棚)的金属附件、金属管、开关、端头法兰盘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宜大于 0.03。 6.6 装卸易燃油品的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站台)的检测 6.6.1 一般要求 a) 露天装卸易燃油品作业场所应具有防直击雷、接地、等电位连接、防静电措施。 b) 装卸易燃油品作业的站棚顶应装设接闪针(带),其保护范围应为整个装卸油作业区。 6.6.2 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检查 a) 检查棚内进行装卸油作业的棚上是否装设接闪针(带)。 b) 检查接闪针(带)安装工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c) 检查进入油品装卸区的输油(油气)管道是否在进入点接地。
27、 d) 检查等电位连接导线的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e) 检查油品装卸栈桥的等电位连接与接地是否完整、良好。 6.6.3 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的测试 a) 测试接闪针(带)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b) 测试进入油品装卸区的输油(油气)管道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20。 c) 测试鹤管和油品装卸栈桥的金属附件、金属管、开关、端头法兰盘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宜 大于0.03。 d) 测试油品装卸栈桥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e) 测试鹤管头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 6.7 输油(油气)管道的检测 6.7.1 一般要求 a) 输油(油气)管道的法兰连接螺栓少于 5 根时,连接处应另设跨接线。 DB5
28、1/T 12272011 10 b) 平行敷设于地上或管沟的金属管道,应用金属线跨接;管道交叉,其交叉点应用金属线跨接。 c) 管路系统的所有金属件,包括护套的金属包覆层必须接地。 d) 金属管道应在各防雷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 6.7.2 输油(油气)管道的检查 a) 检查输油(油气)管道的等电位连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b) 检查连接线是否锈蚀、连接点是否紧固。 c) 检查管路系统的所有金属件,包括护套的金属包覆层是否接地。 d) 检查管路两端和每隔 200300m 处,以及分支处、拐弯处均应有一处接地,接地点宜设在管墩 处。 6.7.3 输油(油气)管道的测试 a) 测试管路系统的所有接
29、地点,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b) 测试管路系统地面的金属附件、金属管、开关、端头法兰盘的电气连接,测试连接点的过渡电 阻不宜大于 0.03。 c) 平行敷设于地上或管沟的金属管道,其净距小于 100mm 时,应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 应大于 30m。管道交叉点净距小于 100mm 时,其交叉点应用金属线跨接。 d) 管路系统的所有金属件,包括护套的金属包覆层必须接地。管路两端和每隔 200300m 处,以 及分支处、拐弯处均应有一处接地,接地点宜设在管墩处,其接地电阻不大于 10。 6.8 石油库生产区内的供配电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的检测 6.8.1 一般要求 a) 当电源采用 TN
30、 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TN-S 系统。 b) 配电线路和信息线路宜采用铠装屏蔽电缆或穿钢管埋地敷设,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应在各防 雷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金属油罐的罐体做电气连接。 c) 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必须安装防爆型浪涌保护器,非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宜安装普通型电源 SPD。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位置、数量、等级,依据雷击风险评估和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而定。 d) 装于地上钢质油罐上的信息系统的配线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电缆穿钢管配线时,其钢管上下 两端应与罐体做电气连接并接地。 e) 石油库内信息系统配电线路,应装设与电子器件耐压水平相适应的浪
31、涌保护器。 f) 石油库内信息系统信号电缆,宜采用铠装屏蔽电缆,且宜直接埋地敷设。电缆金属外皮两端及 在进入建筑物处应接地。当电缆采用穿钢管敷设时,钢管两端及在进入建筑物处应接地。建筑 物内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应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按其中的最小 值确定。 g) 油罐上安装的信息系统装置,其金属的外壳应与油罐体做电气连接。 6.8.2 供配电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的检查 a) 检查配电线路和信息线路是否采用铠装屏蔽电缆或穿钢管的屏蔽措施,外露的屏蔽层有无损 坏。 b) 检查屏蔽层是否在各防雷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金属油罐的罐体做电气连接,检查连 接质量。 DB51/T
32、12272011 11 c) 浪涌保护器的检查应按 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 6.8.3 供配电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的测试 a) 配线电缆屏蔽层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b) 石油库的信息系统接地,宜就近与接地汇流排连接,接地汇流排与防直击雷接地的入地点应有 10m 以上的安全距离。 c)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地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要求。 d) 信息系统浪涌保护器技术指标测试应按 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规定进行。 7 防静电的检测 7.1 一般要求 7.1.1 储存甲、乙、丙 A 类油品的钢油罐,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石油库储
33、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别 油品闪点 Ft 甲 Ft28 A 28 Ft45 乙 B 45 Ft60 A 60 Ft120 丙 B Ft120 7.1.2 钢油罐的防雷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 7.1.3 下列甲、乙、丙 A 类油品(原油除外)作业场所,应设消除人体静电装置: a) 泵房的门外。 b) 储罐的上罐扶梯入口处。 c) 装卸作业区内操作平台的扶梯入口处。 d) 码头上下船的出入口处。 7.1.4 石油库专用铁路线与电气化铁路接轨时,电气化铁路高压电接触网不宜进入石油库装卸区。 7.1.5 甲、乙、丙 A 类油品的汽车
34、油罐车或油桶的灌装设施,应设置与油罐车或油桶跨接的防静电接 地装置。 7.1.6 铁路油品装卸栈桥的首末端及中间处,应与钢轨、输油(油气)管道、鹤管等相互做电气连接 并接地。 7.1.7 油品装卸码头,应设置与油船跨接的防静电接地装置。此接地装置应与码头上的油品装卸设备 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共用。 7.1.8 油品装卸场所用于跨接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宜采用能检测接地状况的防静电接地仪器。 DB51/T 12272011 12 7.1.9 移动式的接地连接线,宜采用绝缘附套导线,通过防爆开关,将接地装置与油品装卸设施相连。 7.2 防静电的测试 7.2.1 当石油库专用铁路线与电气化铁路接轨,铁路高压
35、接触网不进入石油库专用铁路线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a) 在石油库专用铁路线上,应设置 2组绝缘轨缝。2 组绝缘轨缝的距离,应大于取送列车的总长 度。 b) 在每组绝缘轨缝的电气化铁路侧,应设 1 组向电气化铁路所在方向延伸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 10。 c) 铁路油品装卸设施的钢轨、输油管道、鹤管、钢栈桥等应做等电位跨接并接地,两组跨接点间 距不应大于 20m,每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7.2.2 当石油库专用铁路与电气化铁路接轨,且铁路高压接触网进入石油库专用铁路线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a) 进入石油库的专用电气化铁路线高压接触网应设 2 组隔离开关。第一组应设在与专用铁路线
36、起 始点 15m 以内,第二组应设在专用铁路线进入装卸油作业区前,且与第一个鹤管的距离不应小 于 30m。隔离开关的入库端应装设浪涌保护器保护。专用线的高压接触网终端距第一个装卸油 鹤管,不应小于 15m。 b) 在石油库专用铁路线上,应设置 2 组绝缘轨缝及相应的回流开关装置。第一组设在专用铁路线 起始点 15m以内,第二组设在进入装卸区前。 c) 在每组绝缘轨缝的电气化铁路侧,应设 1 组向电气化铁路所在方向延伸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 10。 d) 专用电气化铁路线第二组隔离开关后的高压接触网,应设置供搭接的接地装置。 e) 铁路油品装卸设施的钢轨、输油管道、鹤管、钢栈桥等应做等电
37、位跨接并接地,两组跨接点的 间距不应大于 20m,每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7.2.3 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管道的始端、末端、分支处以及直线段每隔 200300m 处,应设置防静 电和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 7.2.4 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管道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可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共用,接地电阻不宜 大于 30,接地点宜设在固定管墩(架)处。 7.2.5 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0。 7.2.6 石油库内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 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 8 检测作业 8.1 检测基本要求 8.1.1 应在非雨
38、天和土壤未冻结时检测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 8.1.2 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雷雨天应停止检测,攀高危险作业必须遵守攀高 作业安全守则。检测仪表、工具等不能放置在高处,防止坠落伤人。 8.1.3 检测时,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8.1.4 实施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检测资质条件。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 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并取得“防雷检测资格证书”。每一项检测需要有二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 点的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 DB51/T 12272011 13 8.1.5 在
39、检测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时,严禁带火种;严禁吸烟,应着防静电服装,禁止穿钉 子鞋,现场不准随意敲打金属物。应使用防爆型检测仪表、通信设备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8.1.6 检测防雷装置时,应严格遵守被检测单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必要时可向被检单位提出 暂时关闭危险品流通管道阀门的申请。 8.1.7 在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的防雷装置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 8.1.8 凡检测时处于爆炸危险环境内的测试仪表必须具备防爆功能。 8.2 检测周期 8.2.1 在建的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根据其施工进度,应对隐蔽的防雷装置进行跟踪检测,工程 竣工后应进行竣工验收检
40、测。 8.2.2 对既有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宜 在每年的 2至 4 月和8至 10 月各检测一次,其他场所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一次。 8.2.3 对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应实行不定期检测。 8.3 检测程序 8.3.1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宜按图 2的框图进行。 检测环境情况调查 图2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8.3.2 现场防雷环境和有关资料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根据本规范 4.2 条规定,划分雷电防护分区。 b) 查看被检测场所的防雷设计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防直接雷击和防 雷电感应措施、雷击历史
41、;查看接闪器、引下线安装和敷设方式,接地形式和等电位连接状况 等。 c) 检查了解供电制式、浪涌保护器安装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 8.3.3 根据调查结果,在与受检单位协商后确定科学、合理、高效的防雷检测方案。 分析评价与审核 制定检测方案 仪器设备准备、检查 实施现场检测 被检单位整改 原始数据记录、校对、审核 整改意见书 出具检测报告、归档 DB51/T 12272011 14 8.3.4 检测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通过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且处于正常状态。仪器 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 8.3.5 现场检查与检测时,应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制定的检测
42、方案进行,检测必须 客观、公正、准确。可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进行。 8.3.6 对受检单位的首次检测应检测本规范第 5 章所列的全部项目。 8.3.7 检测的原始数据应记在专用的原始记录表中相应栏目。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 工整、清楚,严禁涂改;改错宜用两条平行线划在原有数据上,并在其右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原始记录 必须有检测人员和记录人员签字。 8.3.8 对检测数据应逐项对比、计算,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给出所检测项目的评定结论,并能为防雷安 全评定提供可靠依据。 8.3.9 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提供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恰当规范、文字简练、表
43、达清晰。检测报告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的签名,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8.3.10 检测报告至少一式 2 份。一份提交给被检测单位,另一份应由检测单位连同原始记录一起存档, 长期保存。 DB51/T 12272011 15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防雷检测现场调查表 编号: 时间: 年 月 日 被调查单位名称 被调查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人 建(构)筑物高度 m/层 防雷等级 一类 二类 三类 被检测装置处于 LPZO A 区 LPZO B区 LPZ1区 LPZ2 区 防直击雷措施 有 无 其它 接闪器类型 针 带 线 网 其它 防侧击雷措施 有 无 其它 类 型 均压环 等电位连接 其它 接闪器安装方式 明设 暗敷 其它 接闪器高度 m 被保护物高度 m 需要保护的最大半径 m 接地引下线 根 锈蚀程度 未 锈蚀 严重 其它 接地形式 共用 独立 其它 综合布线间距 有 无 其它 类 型 平行 交叉 其它 等电位连接 有 无 其它 类 型 星型 网型 混合型 其它 浪涌保护器(SPD) 有 无 其它 类 型 电源SPD 信号SPD 其它 屏蔽措施 有 无 其它 类 型 空间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