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0.020. B 16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 DB51/T 12312011 麻风树柄细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2011-04-20 发布 2011-06-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T DB51/T 1231201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1 4 发生类型 .2 5 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2 6 虫情监测 .2 7 防治对策.3 8 防治 效果检查.4 附录A(资料性附录)虫态、虫龄判断参数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种群 变得过程4 个阶段特征.7 DB51/T 12312011 II 前 言 本标
2、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建华、肖银波、范成志、肖育贵、贾玉珍。 DB51/T 12312011 1 麻疯树柄细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疯树柄细蛾 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 发生类型、危害程度、成灾标准、虫情 监测、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麻疯树人工林麻疯树柄细蛾发生危害程度、成灾标准的判别、虫情监测、防治 对策和防治措施等应执行的技术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
3、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81 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2010Y0497 麻疯树柄细蛾生物、生态学及灾害控制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登记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种群 ( population) 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相同生态条件下,
4、同种个体的集合群。 3.2 虫态(worm stages ) 指成虫、幼虫、预蛹、蛹 4 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3.3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麻疯树柄细蛾种群随时间过程呈现个体数量消长和分布变迁的现象。 3.4 防治(control) DB51/T 12312011 2 指协调运用多种预防和防治技术措施,使麻疯树柄细蛾种群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不对麻疯树生长造 成影响。 3.5 监测 (monitoring) 指运用化学、物理和人工的方法对麻疯树柄细蛾种群数量、动态进行调查,并提出麻疯树林分麻疯 树柄细蛾种群现状。 4 发生类型 麻疯树柄细蛾发生区域分
5、为常发区、偶发区。划分标准见表1 。 表 1 麻疯树柄细蛾发生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 发生区域 划类 依据 常发区 偶发区 发生 特点 每13年麻疯树柄细蛾种群暴发1次 每45年麻疯树柄细蛾种群暴发1次 林分 特征 集中连片的1-4 年生人工纯林,土壤贫瘠, 林下植被多为草本植物,郁闭度0.5 人工纯林、混交林,林龄5 年以上,土壤贫瘠,林下植被 多为草本植物,郁闭度,郁闭度0.60.9 天敌 资源 几乎没有蜜源植物,天敌种类和数量低于本 地区野生麻疯树成年林和一般灌草林的平均 值,控制能力低 蜜源植物较丰富,天敌种类和数量高于本地区野生麻疯树 成年林和一般灌草林的平均值,有一定控制能力 5 危害
6、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危害程度 疯树柄柄细蛾种群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 个等级。轻度发生指平均每叶虫斑数3 ;中度发 生指平均每叶虫斑数3-6 ;重度发生指平均每叶虫斑数 7 。 5.2 防治指标 根据麻疯树柄细蛾发生危害特点,确定四川省麻疯树柄细蛾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叶虫斑数 3 。 5.3 成灾标准 叶片上麻疯树柄细蛾平均虫斑数量达7 个以上即为成灾。 6 虫情监测 6.1 发生量监测 6.1.1 线路踏查监测 在林分内随机进行线路调查,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虫情应设立标准地进行详查。 6.1.2 标准地调查监测 DB51/T 12312011 3 6.1.2.1 确定调查区 在
7、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重点调查常发区。 6.1.2.2 调查方法 每个调查区,以 10 hm 2 设 12 个标准地详查,标准地面积一般为 0.2 hm 2 (50 m 40 m),采用对角 线法、平行线法随机抽取 30 株样株,调查记载发生地点、面积、虫斑数、有虫株率、虫态、虫龄、叶 片被害程度和林分因子。 6.1.3 引诱剂诱集监测 采用麻疯树柄细蛾引诱剂进行诱集监测。每公顷安置15个诱捕器及诱芯进行诱集监测。诱集监测虫 情根据该产品使用说明确定。 6.2 发生期监测 6.2.1 人工调查法 6.2.1.1 物候学法 选定麻疯树和常见植物的发育阶段作为指示,观察其与麻疯树发育阶段的
8、相关性进行预测。 麻疯树抽梢期为麻疯树柄细蛾种群出现始期,二茬果实坐果至成熟期为种群高峰盛期,落叶期为种 群衰减末期。 6.2.1.2 期距法 根据积累的麻疯树柄细蛾历史资料,计算出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即为期距。 各地气温有异,麻疯树柄细蛾的发育历期不尽相同。相邻县或同一地区的可相互借鉴或参考。 预测虫态出现日期= 起始虫态实测出现日期+ (期距值 期距值对应的标准差)。 6.2.1.3 有效积温法 根据麻疯树柄细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 的发生期。 .(1 ) ()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发育起点温度日均温 有效积温标准差有效积温
9、 发育天数 = 7 防治对策 7.1 防治 对策 7.1.1 初始期 采用线路踏查监测的方式,加强对种群的监测。 7.1.2 增殖期 增殖阶段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降低虫口基数。 7.1.3 猖獗期 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减轻林分受害程度. DB51/T 12312011 4 7.1.4 衰退期 衰退期或蛹寄生率50% 或种群数量下降期,不应再进行药剂防治。 7.2 防治措施 7.2.1 常发区 实行以虫情监测和林分改造等预防性措施为基础,采取大范围无公害防治和小范围应急化学防治压 低虫口密度的防治对策。 7.2.1.1 主要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实施抚育管理、营造混交林和改造虫源地; 当种群密度
10、达到防治指标时,以 25%灭幼脲号胶悬剂 1500 倍液常量喷雾进行防治;4.5% 高 效绿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常量喷雾进行防治。 7.2.2 偶发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预防性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地的策略。 7.2.2.1 主要措施 加强虫情监测,严密监测种群动态; 实施抚育管理、营造混交林和改造虫源地; 当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喷施 25%灭幼脲号胶悬剂 1500 倍液常量喷雾进行防治。 8 防治效果检查 8.1 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用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表示防治效果。 8.2 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在防治15-20 天后进行检查。 8.3 检查方法
11、 按100 hm 2 不少于2 块设置标准地。每标准地设标准株30株,按附录A 虫态、虫龄判断参数进行虫龄 调查, 依据虫龄增加与否判断虫体死亡情况,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 8.4 计算公式 .(2 ) %100 防治前活虫数 = 防治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 防治前活虫数 .(3 ) %100= 实 成灾率 寄主总面积 地成灾面积 DB51/T 12312011 5 8.5 防治注意事项 药剂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药剂、机械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者及人畜、鱼类、经济 昆虫的安全;化学防治效果应保证95% ,有效面积95% ;应合理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大面积 规划防治作业时,新发生区优
12、先,防止扩散优先,补防优先; 提倡推广应用新技术。 DB51/T 12312011 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虫态、虫龄判断参数 A.1 虫态、虫态、虫龄 成虫:体长 3.690.12mm 翅展 8.480.23mm; 卵:半球状,扁平,长径 0.370.01mm,短径 0.290.01mm; 1 龄幼虫:头宽 0.130.01mm,蛀道白色; 2 龄幼虫:头宽 0.140.01mm,蛀道黑色,不透明; 3 龄幼虫:头宽 0.230.01mm,蛀道黑色,末端虫体所在位置对光看时略透明; 4 龄幼虫:幼虫头宽 0.380.01mm,蛀道末端宽度明显大于虫体宽度; 5 龄幼虫:头宽 0.59
13、0.01mm,蛀道末端宽度与虫体长度基本相当或更大; 预蛹:预蛹呈草绿色,头尾偏黄。体长圆梭形。 蛹:长梭形,两头尖。长 4.670.13mm;宽 0.910.03mm。 DB51/T 12312011 7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种群变得过程 4 个阶段特征 B.1 种群变动过程 麻疯树柄细蛾种群变动过程一般经历初始期、增殖期、猖獗期和衰退期 4 个阶段。初始期:林间叶 片上出现危害状,有虫株率为 5%以下、每叶虫斑数1.0;增殖期:麻疯树柄细蛾种群数量增多,且继 续上升,有虫株率为 5%-60%、每叶虫斑数 1.0-6.0;猖獗期:麻疯树柄细蛾种群数量显著增多,有虫株 率达 100%、每叶虫斑数大于 6.0,种群向四周扩散,林分已显现严重受害现象,天敌数量也相应增多; 衰退期:有虫株率达 100%,蛹天敌寄生率50% ,幼虫自然死亡率50% ,叶片被食程度达 60%以上, 叶片受害脱落率 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