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0 T 939-2019 铜梁龙舞道具制作规范.pdf

    • 资源ID:1490638       资源大小:2.02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0 T 939-2019 铜梁龙舞道具制作规范.pdf

    1、ICS 03.080.01 A 12 DB50 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0/T 9392019 铜梁龙舞道具制作规范 2019-09-01发布 2019-12-01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0/T9392019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分类及特征.1 2.1 分类.1 2.2 特征.2 3 工艺.5 3.1 工具和材料.5 3.2 工艺流程.6 4 其他龙舞、灯舞道具的制作方法.16 5 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16 5.1 结构方面.16 5.2 功能方面.17 5.3 外观方面.17 DB50/T9392019 II DB50/T9392019 I

    2、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克斌、陈馨、秦启江、宗和云、张渊、陈玲、李开福、周合平、周建。 DB50/T9392019 1 铜梁龙舞道具制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铜梁龙舞道具的分类及特征、工艺、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铜梁龙舞道具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 2 分类及特征 2.1 分类 铜梁龙主要品种见表1。 表1 铜梁龙主要分类 品类 常规尺寸(长度) 参舞人数 功能 备注 大蠕龙 24栋(50m) 男子25人

    3、 祈福、表演 惯名“铜梁大蠕龙”。24栋代表 农事24个节气 竞技龙 9栋(18m) 男子10人 竞技 又称中型蠕龙 火龙 7栋(15 m) 男子8人 祈福 伴以打铁水、烟花 板凳龙A 1栋(1.5m左右) 男子3人 娱乐、表演 四足板凳,龙头身尾一体,头尾 各两足 板凳龙B 3栋(1.5m1.8m) 男子3人 娱乐、表演 三足板凳,龙头、尾各一硬栋, 龙身为一软栋,龙头两足,龙尾 一足。 黄荆龙 7栋(15 m) 男子8人 求雨 舞者耍龙,观者泼水 正龙 9栋(18 m) 男子10人 匡正、辟邪 头、颈一体,“之”字造型 稻草龙 7栋(15 m) 男子8人 庆丰收、表演 小彩龙 5栋(7.5

    4、m) 3人 贺喜、热场 一人舞龙头,二人各持两栋舞龙 身 小金龙 2栋(1m左右) 1人 祈福、庆贺 两手各握一栋表演 荷花龙 7栋(15m) 女子8人 祈福、趋吉,娱乐荷花色龙头,荷花瓣串联成龙身 竹梆龙 1栋(0.3m0.5m) 孩童1人 娱乐 竹梆两端分别饰龙头、龙尾,单 节成龙,龙身中部置一把,一手 持把,一手持竹棍敲击龙身作响 鱼龙 2栋(3m) 2人 祈福、趋财、祈功 名,娱乐 惯名“鳌鱼”,龙头鱼身鱼尾, 头尾为硬栋,鱼身为软栋 鲤鱼灯 2栋(3m) 2人 祈福、趋财、祈功鱼头尾为硬栋,鱼身为软栋 DB50/T9392019 2 表1 铜梁龙主要分类(续) 品类 常规尺寸(长度)

    5、 参舞人数 功能 备注 名,庆贺,娱乐 十八学士 鳌鱼、鲤鱼长约1.5 m,其余鱼灯长约1.2 m,宝灯直径约35cm 20人 祈福、趋吉、祈财、 祈功名,庆贺、娱 乐 一般由舞宝者2人、舞鱼头者2 人、舞群鱼者16人组成。道具有 雄鳌鱼、雌鳌鱼、鲤鱼、象鼻鱼、 虾、鳊鱼、草鱼、鲶鱼、银鱼、 钉鱼、鳜鱼、鲈鱼、鳗鱼、金鱼、 鯵子鱼、红鲤鱼、鼓眼鱼等造型 的鱼灯 鯵子灯 鯵长2m、直径约30 cm;宝直径35cm 7人 祈福、趋吉,娱乐 一般表演为三条鯵,一人舞 宝,两人舞一条鯵。 泥鳅灯 长2m、直径最大处约 30cm;汤圆灯直径约 35cm 5人 祈福、趋吉,娱乐 一般表演为泥鳅吃汤圆,一

    6、人舞汤圆作宝,两人舞一条泥鳅, 至少舞2条泥鳅 猪啃南瓜 猪灯长2m、直径50 cm;南瓜灯直径45cm 5人 祈福、趋吉,娱乐 一般表演为猪啃南瓜,一人 舞南瓜灯,每两人舞一猪灯,至 少舞2条猪 犀牛望月 牛头长约80cm,直径 最大处约40cm;月灯 宽约50cm、高约1m, 其下云朵直径约1.5 m 4人 祈福、趋吉,娱乐 一人藏于牛衣中执牛头舞,另一 人藏于牛衣中双手抱执牛头者腰 部配合;月灯2人抬着舞,配合 犀牛 开山虎 全长2m、直径最大处 50cm 2人 祈福、趋吉、祈财, 娱乐 舞者双手从虎腹部伸入,握住骨 架舞蹈;也可制两个长把,双手 握把舞蹈。 亮狮 全长2m、直径最大处

    7、50cm 2人 祈福、趋吉、祈财, 娱乐 舞者双手从狮子腹部伸入,握住 骨架舞蹈;也可制两个长把,双 手握把舞蹈。 雁塔提名 大雁灯长1.2m1.5 m;雁塔底宽1m、高 2m 26人 祈福、趋吉,庆贺, 娱乐 每人双手执把舞一大雁灯,共24 只大雁灯;另两人抬雁塔配合大 雁舞蹈。 云牌灯 长约65cm 1人 祈福、趋吉,娱乐 舞者左、右手各执一云牌舞蹈, 多种龙舞、灯舞中要用多个云牌 配合表演 2.2 特征 2.2.1 造型特征 2.2.1.1 构造 2.2.1.1.1 整体呈狮头、牛鼻、虾眼、鹿角、蛇身、鱼尾、鹰爪。 DB50/T9392019 3 2.2.1.1.2 龙身每栋分“软节”与

    8、“硬节”,每栋增设椭圆形圈圈肋骨,在硬节处安置龙把子,龙把 子与灯彩的总高度约为1.8m。 2.2.1.1.3 龙身一般为713栋,包含龙头龙尾,每栋2m,全长1527m之间。 2.2.1.2 龙头 2.2.1.2.1 龙头上颚造型采用“翘蔑”技法,龙嘴为大张口。面阔嘴短,雄包高耸,曲唇翘颚,鼓目 扬腮,长髯飞鬃。详见图1。 图1 龙头造型 2.2.1.2.2 龙口开合角度在8590之间,在上下颚之间嵌以立体龙舌,口含宝珠,突出龙角和龙 鼻,并配鸡冠型龙额雄包。详见图2。 图2 龙口开和角度示图 2.2.1.3 龙身 龙身如蛇的造型,龙鳞为“瓜子甲”,如图3。 图3 龙鳞与裙边造型 DB50/

    9、T9392019 4 2.2.1.4 龙尾 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造型。如图27。 2.2.1.5 装饰 2.2.1.5.1 龙腹两侧可设置水波纹造型的裙边,如图1、图3。 2.2.1.5.2 对于需在夜间表演龙舞,如火龙、夜光虎、夜光狮,其道具可着灯火、反光等增亮装饰。 2.2.2 色彩特征 2.2.2.1 彩绘 以纯度强对比、明度强对比、色相强对比的“三强”配置法为主,并依据不同的龙舞品类、舞蹈表 演风格及表演过程中特定的时空维度需求配置。如:铜梁火龙的“红”突出“红红火火”的民俗寓意; 荷花龙衣色彩以“桃红”为主;铜梁竞技龙应以高纯度、高明度的朱红色和黄色为主,且在喜庆的白天 进行。详见图

    10、4。 图4 铜梁各色龙衣(龙皮) 2.2.2.2 色数 除金色外,每一色相的颜色应为头色、二色两种。 2.2.2.3 纯度 色彩纯度对比丰富,“头色”色块使用面积与“二色”相近。 2.2.2.4 明度 各色明度色值整体偏高,属中强度对比。 蠕龙皮火龙皮 鱼龙皮 荷花龙皮 竞技龙皮 DB50/T9392019 5 2.2.2.5 色相 2.2.2.5.1 以三原色为主,冷暖对比强烈。 2.2.2.5.2 色彩效果应对比强烈。 2.2.2.5.3 强调三原色之间的对比,每一原色辅以纯度相对较低的同类色配合使用,头色(原色)之间 过以二色。 2.2.3 工艺特征 2.2.3.1 造型手段有编、扎、塑

    11、、绘、印、喷、剪、贴、糊等,辅以声、光、电等形式。 2.2.3.2 装饰纹样品类主要包括水纹、如意纹、云气纹、回纹、卷草纹、云雷纹、水纹、火焰纹等十 余种。详见图5。 图5 铜梁龙装饰纹样 2.2.3.3 施色时采用退晕法,先施浅色、后施深色,不同明度色阶依次排列,粉线过后在墨线交汇处 贴金。 3 工艺 3.1 工具和材料 3.1.1 主要工具如表2。 水波纹水波纹水波纹水浪纹 DB50/T9392019 6 表2 制作工具 主要工具 绑扎 竹锯、电锯、电割机、劈刀、蔑刀、卷尺、钳子等 裱糊 缝纫针、裁纸刀、剪刀、缝纫机、电熨斗、锁边机等 彩绘 瓷碗、瓷盘、喷枪、喷色模板、空气压缩机(喷色)、

    12、布幅机等 3.1.2 主要材料如表3。 表3 扎龙材料 主要材料 扎骨 竹篾条、钢丝、尼龙编制片、软体泡沫、斑竹、柏木板、铁皮、螺钉、皮捻子、尼龙绳、 化纤编织袋、尼龙子母扣等 裱糊 绢纺绸布、丝绸、镂空网状环保织布、金银饰片、彩色丝带、塑料等 颜料 硝基漆、荧光漆、丙烯颜料、新型感光剂、活性仿瓷颜料等 辅料 稀料(二甲苯)、天那水、PP水等 3.2 工艺流程 3.2.1 步骤 分为扎骨工艺、裱糊工艺、彩绘工艺和总装工艺。见图6。 图6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总装工艺 安 置 龙 宝 龙 舌 安 置 龙 眼 粘 贴 腮 毛 裙 边 安 置 龙 把 子 串 联 组 织 龙 体 放

    13、 墨 线 脱 矾 步 重 色 施 浅 线 贴 装 片 过 粉 线 扎 制 龙 宝 扎 制 龙 尾 扎 制 龙 身 扎 制 龙 头 工艺流程 DB50/T9392019 7 3.2.2 流程 3.2.2.1 扎骨工艺 3.2.2.1.1 准备工作 3.2.2.1.1.1 选材:竹为主料,需干直、节稀、无霉烂、无虫蛀,以阳山慈竹为上材。斑竹、楠竹、 细钢丝等用于制作龙把子和细小部件。 3.2.2.1.1.2 锯竹:剔除竹结疤,按扎制竹篾的不同规格将其锯成120cm300cm长短不同的竹筒。 劈竹:将竹筒劈成竹片,宽窄视竹筒直径定。要求竹片两头宽窄均等。 3.2.2.1.1.3 剖蔑:又称“划篾条”

    14、,即将竹片分破为细长的篾条,如图7,根据长度不同分为主蔑 和附蔑,要求篾条厚薄均匀,宽窄一致,表层光滑、平整。主蔑200cm300cm长、1cm宽、0.3cm厚, 副蔑90cm120cm长、0.5cm宽、0.2cm厚,此外还可制作其他尺寸的篾条待用。 图7 竹篾条 3.2.2.1.1.4 搓制皮捻子:即搓制固定、绑扎用的棉纸绳,如图8。先将整张棉纸裁成25cm长、4cm 宽和15cm长、4cm宽不等的棉纸片,再搓成若干麻绳粗细的捻子。 图8 竹篾条 3.2.2.1.1.5 绑扎:分“十字绑扎法”和“藏头绑扎法”。十字绑扎法用于各硬栋(硬节)内部篾条 的相交位置;藏头绑扎法用于龙身各硬栋边缘处(

    15、与软栋相连接的蔑圈)。(详见图9) 注:藏头绑扎法的制法是先将蔑条头部劈开,夹住蔑圈,外蔑内折180,再用皮捻子缠绕,皮捻子末端无需锁扣, 直接以乳白胶固定。 DB50/T9392019 8 图9 绑扎方法图示 3.2.2.1.2 扎制龙头 3.2.2.1.2.1 先将篾条的连接形成大小不同的竹圈,也可用两根及以上篾条首尾相接形成圆圈,并用 藏头绑扎法绑扎固定备用,如图10。 图10 竹圈 3.2.2.1.2.2 用尼龙绳将竹圈的两端,该绳应经过竹圈的中心,如此制作成椭圆圈,通过调节绳的长 度可制作成轴长不同的椭圆圈,如图11。 图11 竹质椭圆圈 3.2.2.1.2.3 扎制龙头的步骤如下:

    16、 a) 先用篾条扎成龙项主骨架(如图12),用细竹篾按部位分别编扎上颌(如图13)、上颚唇(如 图14)、龙鼻(如图15),然后扎制下颌和龙腮(如图16),再将下颌和龙腮安装到龙项上, 龙头基础骨架即做成; DB50/T9392019 9 图12 扎制龙项 图13 扎制上颌 图14 扎制上颚唇 图15 扎制龙鼻 DB50/T9392019 10 图16 榨扎制下颌、龙腮 b) 用篾条扎制龙角(如图18)、龙冠(如图19)、龙舌(如图20)、龙眼(如图21),并安装 在龙头基础骨架上,其中龙舌应用细铁丝与龙咽部的骨架拴连,再挂上龙胡子;然后分别在骨 架上裱糊白绸,彩绘图案,按照木质龙把,龙头即做

    17、成,如图1。 图17 龙头基础骨架 图18 龙角 图19 龙冠 DB50/T9392019 11 图20 龙舌 图21 龙眼 3.2.2.1.2.4 龙头的常见尺寸见图22,其中龙口中的小宝球的直径一般为10cm。 图22 龙头骨架 3.2.2.1.3 扎制龙身 3.2.2.1.3.1 龙身以724栋不等(一硬节加一软节为一栋),每栋长2.2m,龙身总长度15m50m。 3.2.2.1.3.2 硬节的扎制方法是用竹蔑扎成2个直径约45cm的圆圈,再用8条长约60cm的扁竹篾 将这2个圆圈组合扎成圆柱形(如图23),将一个长约1.5m的木质龙把的上段固定在其中间(如图 24),形成硬节骨架。外裱

    18、糊白绸,彩绘龙脊、龙鳞、龙肚图案而成,如图25。 DB50/T9392019 12 图23 硬节 图24 安置龙把后的硬节 图25 硬节 3.2.2.1.3.3 每节软节的扎制方法是用直径45cm的竹圈9个(其中,头和第2节之间为11个,第2、 3节之间为10个),麻绳8根,按每个圈距15cm的距离,拴扎成龙的软节骨架。再裱糊白绸,彩绘 与硬节相同的图案,如图26。 3.2.2.1.3.4 软、硬节之间,所绘图案要相互衔接形成整体。软、硬节之间用麻绳拴连即成龙身。 DB50/T9392019 13 图26 软节 3.2.2.1.4 扎制龙尾 龙尾的扎制方法是用竹蔑圈4个(3个直径约为45cm,

    19、1个约35cm),用竹蔑将这四个圈按龙尾形 组合编撰起来,用泡沫剪裁为五分叉扁平金鱼尾的造型,并绑扎在龙尾上,即形成龙尾骨架,见图27。 再按硬节的方法裱糊、彩绘图案,加画尾纹、龙尾即成,最后再安装长约1.5m的木质龙把即可。 步骤一:扎制龙尾硬栋 步骤二:扎制尾翼 步骤三:组装硬栋、尾翼 图27 扎制龙尾步骤 3.2.2.1.5 扎制龙宝 扎制龙宝的步骤如下: a) 以竹篾条扎制大圈(直径约0.38m,6个)、中圈(直径约0.3m,8个)、小圈(直径约0.17 m,6个)共20个; b) 先将6个大圈扎制成六面形,再将中圈绑在大圈组合的六面体的的8个角处,与大圈连在一起; 最后用小圈将各中圈

    20、连接起来,骨架即成,见图28; 图28 扎制龙宝 c) 将粗铁丝插入球体,安装在龙把上,使其能灵活转动; d) 裱糊白绸,彩绘后即成龙宝。 DB50/T9392019 14 3.2.2.2 裱糊工艺 3.2.2.2.1 手工裱糊材料以棉纸为主,裱糊过程中须将绵纸糊平、伸、熨帖。龙体裱糊时可将龙头、 龙尾先装置好龙把子,斜放裱糊,龙衣最好悬挂起来进行裱糊。 3.2.2.2.2 手工裱糊要结合棉纸、绢布等材料的厚度调制浆糊稠稀度,裱糊时上浆糊,待浆糊半干时 进行裱糊。 3.2.2.2.3 现代工艺采用绢纺绸布、涤凉布等材料,以机器扎制代替手工裱糊,整体趋裱糊、落墨、 彩绘于一体。 3.2.2.3

    21、彩绘工艺 3.2.2.3.1 手工制作方式(详见图29),具体工序如下: a) 胶矾:裱糊完成后各个部分施于胶矾,牛胶与白矾按照3:1的比例调和,避免颜料渗透及脱色。 b) 放墨线:在龙体各部勾描云、火、水、鳞甲等对象轮廓。 c) 施彩:以先浅后深再填浓色为原则,其设色技法主要采用“勾填法”、“点金法”、“推晕法”。 d) 施浅色:勾填时颜色均匀、平整,不伤墨线,并使浅色与墨线之间始终保留一白边,以便“过 粉线”。 e) 布重色:浅色绘制不理想时,用重色对浅色进行修改,使浅色填涂规范。 f) 过粉线:在浅色与墨线之间用白色随一条线,使色彩鲜亮、单纯。 g) 粘贴金银饰片:在墨线交汇粘贴金、银饰

    22、片,调和诸色。 图29 传统龙衣彩绘工艺 3.2.2.3.2 现代印刷技术,主要分孔板印刷和数字印刷两种,以孔板印刷为主,其制作工序见表4, 印刷方式见图30。 表4 现代铜梁龙衣工艺制作 工艺方式 工艺流程 印前准备 上机印刷 印后加工 孔板印刷 成品色布 1.底色处理 提高面漆附 着力 2.喷墨线 3.印色 4.贴金将金 色鳞甲粘贴 于龙衣之上 1.填充脊刺(海绵、泡 沫) 2.裁切成节 3.粘贴裙边、饰片 4.晾晒龙衣 硝基漆、荧光漆 镂空塑胶模板 喷枪、空气压缩机 数字印刷 数字原稿 印刷绢纺绸布 布幅印刷机 DB50/T9392019 15 图30 铜梁龙衣印刷方式 3.2.2.4

    23、总装工艺 3.2.2.4.1 安置“口中宝”的制作方法是用尼龙绳或细铁丝将彩绘完成后的“宝珠”悬挂于龙舌与上 颚之间。 3.2.2.4.2 龙须的制作方法是用铁丝将白色塑料丝绳(长约40cm)串系一排,挂于下颖龙腮毛下面。 3.2.2.4.3 粘贴触须、乳齿的方法是将吞口、鼻孔周围、翻餐边沿处顺势粘贴锯形小乳齿。 3.2.2.4.4 粘贴腮毛、裙边的方法是将单体叶式布片(长约12cm,宽约1Ocm)用万能胶将其粘贴在 龙头(沿龙腮外沿)和龙腹两侧。 3.2.2.4.5 安置龙把子的方法是干直节稀的斑竹为材料,长约168cm,直径约3.5cm,其安置方法见 图31。 图31 安置龙把子 3.2.

    24、2.4.6 串联:用棉布袋和尼龙绳将龙头、龙身、龙尾等加以装组。 3.2.2.4.7 点睛:即安放“龙眼”,将彩绘好的“龙眼”嵌入龙头眼窝内,并以铁丝固定。 3.2.3 装饰 3.2.3.1 裙边 裙边的制作方法见3.2.2.4.4。 3.2.3.2 灯火 3.2.3.2.1 对于仅由硬栋制作而成、而没有龙皮的火龙,其灯火是在每个龙把子顶端加一个铁夹子, 夹住油纸捻,表演时点燃油纸捻。 3.2.3.2.2 现代工艺中的灯火制作方法如下: DB50/T9392019 16 a) 各种龙舞道具内都可装灯,其中眼睛、龙角、龙身、龙尾等部位均应用灯饰照亮。现代工艺则 采用电灯泡、“满天星”、LED灯带

    25、灯等装饰,用干电池或锂电池供电,具体由以下三种做法: 1) 用灯泡照明的做法:用3V、3.8V等电筒泡子或LED灯泡,连同灯泡底座安装在每节硬栋 上,一节硬栋安装4颗左右,用每颗灯泡用1节5号至1号干电池供电,开关做在龙把子 上; 2) 用“满天星”照明的做法:“满天星”的照明原理与灯泡相同。其中,“满天星”需用布 带固定在道具中空居中部位,布带从每节龙骨(竹篾圈)的上下两端(龙骨的两个半径) 同时固定“满天星”;每2m左右用若干节5号至1号干电池供电并开关控制; 3) 用LED灯带照明的做法:选择功耗低、发光率高最好是可变色的LED灯带,其固定方法、 供电方式、开关控制等与“满天星”相同。其

    26、中,道具的角和尾必须采用骨架扎制法,不 能使用海绵填充法;道具的眼睛必须使用轻质塑料凸透镜,将LED灯带绕成球状塞在凸透 镜里,以确保亮度及眼睛形状。 b) 火的装饰常用于火龙,其它道具可根据特殊需求进行装饰。火分为喷火、冷焰火、松香火等。 关于火的装饰做法如下: 1) 喷火用在道具的嘴巴部位,在嘴巴里安装便携式喷火设备,用煤油、汽油、压缩燃气等作 燃料,电子打火,喷出火焰; 2) 冷焰火安装在道具嘴巴里和脊背上,原则上一个硬栋安装一枚至多枚,分组燃放,可用明 火点燃,也可电子打火点燃,电子开关可用手动或遥控; 3) 松香火用于引道具出场,一人一只手持点燃的火把举在道具前面,另一只手将松香粉用

    27、力 撒向火苗,如此反复多次。 3.2.3.3 反光 反光主要使用荧光增亮,有此功能的称为夜光道具,如夜光龙、夜光虎、夜光狮等。做法是在彩绘 龙身的颜料中增加荧光粉,表演时使用紫光照射龙具即可看到效果。 4 其他龙舞、灯舞道具的制作方法 本标准的第2章、第3章所描述的道具特征、制作工艺适用于大蠕龙、火龙、竞技龙,而表1中所提 及的其他龙舞类所使用的道具的造型应符合2.2.1的要求,其尺寸、基本制法、材料等见表1,表1中所 提及的灯舞类所使用的道具的制作可采用本标准第3章所描述的工艺,即利用篾条扎制龙灯的造型,再 进行裱糊、彩绘,最后进行组装,其中,各灯类道具的造型应根据各舞蹈需要而定。 5 质量

    28、要求及检测方法 5.1 结构方面 5.1.1 要求龙身毎栋分“软节”与“硬节”,在硬节处安置龙把子,满足滚舞、运动的需要。应检测 龙把子与灯彩的总高度是否为1.8m左右,各连接处是否牢固,是否满足舞蹈者体型动态伸展空间需要。 5.1.2 要求绢纺绸布等龙衣裱糊龙身,应检测其是否裱糊平整且粘贴牢固。 5.1.3 要求扎骨有规范的绑扎方法。应检测内部篾条相交位置及各硬栋边缘处是否稳固。 5.1.4 要求总装工艺主要为安置、粘贴、串联、点睛。应检测悬挂的“口中宝”、触须、腮毛、龙眼 等小部件是否牢固。 DB50/T9392019 17 5.1.5 要求选材为慈竹、斑竹、楠竹等,再锯竹、劈竹、剖篾。应

    29、检测竹料是否干直、节稀、无霉烂, 篾条是否厚薄均匀宽窄一致,表层是否光滑、平整。 5.2 功能方面 5.2.1 要求火龙龙身内部龙把子上设“亮夹”装置,夹油纸捻或电灯泡。应检测灯、火是否常亮。 5.2.2 要求龙口开合角度在8590之间。应检测龙口开合是否自如,角度是否符合要求。 5.3 外观方面 5.3.1 要求不同功能的龙形道具应有相应的寓意。应检测色彩的寓意是否准确,即检测龙衣外观及配 色是否与其表达的寓意和内容相符。 5.3.2 要求龙形道具的造型特征应鲜明。应检测道具造型是否符合铜梁龙的特征,即检测道具整体造 型是否呈狮头、牛鼻、虾眼、鹿角、蛇身、鱼尾、鹰爪。 5.3.3 要求龙形道具的制作有规范的彩绘工序。应检测道具手工彩绘的质量,即检测有无颜料渗漏及 脱色,施浅色是否均匀、平整、不伤墨线。 _


    注意事项

    本文(DB50 T 939-2019 铜梁龙舞道具制作规范.pdf)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