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3 备案号:37141-2013 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 T 592013 代替 DB/T 59-2006 临高猪品种 2013 - 02 - 27 发布 2013 - 04 - 01 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6/ T 59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DB46/T 592006临高猪品种的修订。 本标准与DB46/T 592006的主要差异: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 构和编写进行修改; 修订了体型外貌
2、与体重体尺的内容; 修订了生产性能的内容; 对部分指标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B46/T 592006。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修订主要起草人:林哲敏、王峰、张艳、曹宗喜、叶保国、米华存、陈斌玺。 本标准代替标准历次发布情况: DB46/T 592006。 DB46/ T 592013 II 引 言 为了帮助和引导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正确鉴别临高猪,进一步加强临高猪的选育,充分发挥临高猪 的优良性能,加快海南临高猪产业化进程,特制定本标准。 DB46/ T 592013 1 临高猪品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
3、高猪品种的特征与特性、种猪评定基本要求、种猪等级和种猪出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高猪品种鉴别和种猪评定。 2 品种特征与特性 本品种属肉脂兼用型地方猪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热、耐粗饲,繁殖力高,早熟易肥,皮薄骨细, 肉质优良,行为敏捷,觅食力强等特点。 2.1 体型外貌和体重体尺 2.1.1 体型外貌 临高猪品种体型较小,体躯各部结构紧凑,略呈长筒形。由头部沿背线到尾根有一条黑皮黑毛的宽 带,俗称“黑背带”,约占躯体的1/32/5,胸 腹部及四肢皮毛均为白色,在黑白相接处有4-7厘米宽 由黑皮白毛形成的灰色带。头与躯体的比例显得较小,嘴筒长而略尖,额有倒三角形白星或流星白点, 有倒八字型皱纹,耳
4、小而竖直,体躯较丰满,背腰微凹,腹部适中、紧凑,母猪腹大而不拖地,后臀稍 向前倾斜,四肢较高,乳头6-8对。 2.1.2 体重体尺 成年公猪24月龄以上, 成年母猪经产3胎以上 。 在中等饲养条件下,成年临高猪体重与体尺见表1。 表1 成年临高猪体重与体尺 性别 体重(kg) 体长(cm) 体高(cm) 胸围(cm) 公猪 55-65 95-105 50-60 80-90 母猪 85-95 100-110 50-60 95-105 2.2 生产性能 2.2.1 繁殖性能 母猪产活仔数初产9-11头,经产11-16头以上,仔猪平均初生重0.55千克,60日龄平均断奶窝重65 千克,公猪在20-3
5、0日龄时开始爬跨,5-6月龄左右开始利用,母猪于3-4月龄第一次发情,6-7月龄配种。 公猪利用年限3-6年,母猪利用年限5-6年。 2.2.2 生长性能 2月龄平均体重6.5千克,6月龄平均体重58.3千克,10月龄平均体重70.5千克。 2.2.3 肥育性能 DB46/ T 592013 2 临高猪去势育肥,适时屠宰体重75-85千克,在中等饲养条件下肥育期日增重285-325克。 2.2.4 胴体品质 体重达75-85千克屠宰,屠宰率67-73% 左右,瘦肉率32-40%左右,背膘厚5.1-6.8厘米左右,眼肌面 积12-19平方厘米左右。 2.2.5 配合力 临高猪具有一般配合力,作为
6、母本开展杂交利用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3 种猪评定基本要求 3.1 血统来源清楚,系谱记录齐全。 3.2 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 3.3 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无单睾、隐睾、瞎乳头、脐疝等遗传缺陷,正常乳头数 6 对以上,排列整齐。 3.4 四肢健壮。 4 种猪等级 种猪等级见表2。 表2 种猪等级标准 单位:千克、头 性别 等级 成年体重 2 月龄体重 窝平均产仔数 1 55-65 6.5-7.5 公 2 40-54 5.5-6.4 1 85-95 6.5-7.5 12 头以上 母 2 70-84 5.5-6.4 9-11 5 种猪出场要求 5.1 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 5.2 年龄在 60 日龄以上。 5.3 评定等级在二级以上。 5.4 健康无病。 5.5 有种猪出场合格证。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