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 B 16 备案号:37144-2013 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 T 2432013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2013 - 02 - 27 发布 2013 - 04 - 01 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6/ T 243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爱勤、桑利伟、孙世伟、苟亚峰、谭乐和、杨建峰。 DB46/ T 2432013 1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2、胡椒(Piper nigrum L.)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技术的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原则和防治 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胡椒种植区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60 胡椒 插条苗 DB46/T 24 胡椒栽培技术规程 3 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3.1 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3.2 胡
3、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的要求。 4 防治原则 应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综合考虑 影响该病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实现对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 安全、有效控制。 5 防治措施 5.1 根据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详见附录 B)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5.2 农业防治措施 5.2.1 培育壮苗 胡椒种苗质量应符合NY/T 360的要求。 5.2.2 胡椒种植地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建园;胡椒园面积以35亩为宜;建设胡椒园内外的排水沟,营造防护
4、林。 DB46/ T 2432013 2 5.2.3 栽培管理 定期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清出园外集中烧毁;定期清理胡椒园杂草,降低园中湿度;雨季来临前清 理病叶并集中园外烧毁;适当施用磷钾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栽 培管理应按照DB46/T 24要求执行。 在发病园区修剪操作后的工具应及时消毒;在雨季进入胡椒园之前应对鞋子进行消毒。 5.2.4 定期巡查病害 建立检查制度,重点在雨季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植株下层叶片。发现植株上有病状时(参 见附录A),应及时将病叶、病枝、病花和病果摘除,集中园外烧毁,做到“勤检查,早发现,早防治”。 5.3 化学防治措施 5.
5、3.1 根据巡查结果确定需要采取化学防治的椒园和植株。 5.3.2 轻病园的防治 先摘除病部,然后用1%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 剂2000倍稀释液,喷洒病株及其邻近植株,同时用同样药液喷洒病株附近地面,每57天喷洒1次,连 喷35次。 5.3.3 重病园的防治 对重病园(或植株),可喷施 1%以下硫酸铜液促使整株叶片脱落,然后整株及地面喷施 77%可杀得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2000 倍稀释液;喷药后增施肥料、适当遮荫,使 其恢复生长;胡椒抽出新叶后,对再感病的胡椒按照轻病园的防治措施处理。 DB46/
6、 T 2432013 3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为害症状 此病在各龄胡椒园均有发生。以大、中椒发病较多,叶、枝、蔓、花序和果穗均受害,主要侵害老 熟叶片。叶片感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几天后病斑变为紫褐色,呈圆形或多角形,随后病斑渐变 为黑褐色。后期许多病斑汇合成为一个灰白色大病斑,边缘有一黄色晕圈,病健交界处有一条紫褐色分 界线。在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出现细菌溢脓,干后形成一层明胶状薄膜。病叶早期脱落,严 重时只留下光秃的蔓。枝蔓较少受害,病菌多从节间或伤口侵入,呈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剖开茎部 病组织,可见导管已变色。果穗感病后,初期病斑呈圆形、紫褐
7、色,后期整个果粒变黑色,易脱落。 DB46/ T 2432013 4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规律 本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带病种苗和田间病株及其残体,病菌在病组织内可存活1个月以上。感病的 野生寄主也是侵染来源之一。病菌潜育期1014 天。病组织上干的细菌溢脓遇水溶解,借雨水传播, 雨水能冲散病班上的细菌溢脓,分散的细菌随雨水流到下层叶片上和土壤里,溅散的雨滴又能把土中细 菌带回到下层叶片上使其发病。露水、流水、风雨、昆虫及人员在田间操作时也能传病。病菌通过伤口 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 本病在胡椒园里整年均可发生。在1年中,上半年雨水少,相对湿度低,田间只有零星病叶
8、;下半 年开始雨水增多,相对湿度高,发病严重。一般在1次较大降雨过程后1个月左右会出现1个发病高峰, 如出现短时期干旱,新侵染的病叶明显减少,病情下降,表现为1年内有多个发病峰期。降雨和高温高 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台风雨的袭击给胡椒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传播和 侵入,如果风后又遇到连续降雨,本病就会迅速流行传播。 本病的发生与降雨量、台风、温湿度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降雨量(高湿度)是本病发生发展 的基本条件,雨水能有效地传播病原细菌。降雨期间椒园湿度高,胡椒叶片上形成水膜,更有利于病斑 上菌脓产生、细菌传播和侵入。因此,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台风(雨)是本病流行的主
9、导因素。 台风期间,风夹雨能远距离地传播病原细菌。这种天气最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侵入及扩展,重复侵染 也多。同时,胡椒遭受台风袭击后,会出现大量伤口,抗病力下降,使病原细菌迅速与胡椒建立寄生关 系,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快速上升,并在短期内出现流行。 温度对本病有一定影响。上半年高温干旱, 不利于病原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发病缓慢,病情轻;下半年气温较低,又遇台风季节,更有利于病 原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新病斑迅速增多,扩展快,病情严重。防护林稠密的椒园。虽经台风袭击, 但发病仍较轻;反之,防护林稀疏或无防护林的椒园,台风后发病较重。在同块椒园,靠近防护林的胡 椒发病较轻;远离防护林以及迎风面的胡椒发病较重。胡椒园过于集中,面积过大,有利于病原细菌 传播,发病较重;反之,椒园分散,每个椒园面积小的(以35亩为宜),可避免或减轻病害发生。 雨天或露水未干,进入椒园进行田间操作,容易人为地促进病菌传播和病区扩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