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0294       资源大小:618.6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

    1、 ICS 65.150 B 51 备案号:33829-2012 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rachinotus ovatus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2012 - 04 - 18 发布 2012 - 05 - 18 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6/ T 222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为规范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提高卵形鲳鲹的增养殖技术水平, 提高产量、 效益和产品质量

    2、, 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本规程归口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傅晓、谭围、蒲利云、李向民、曾关琼。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2年4月。 DB46/ T 2222012 1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uts ovatus)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亲鱼、亲鱼运输、繁殖、 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及收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卵形鲳鲹的苗种繁育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3、。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36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2001 卤虫卵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卵形鲳鲹 卵形鲳鲹属鲈形目 (Percifonnes)、鲈亚目( Percoide) 、鲹科 (Carangidae) , 鲳鲹属 (Trachinotus),俗 称金鲳、黄腊鲳、短鳍鲳等,为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

    4、洋和大西洋的温带、热带海域, 为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的名贵经济鱼类,系我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种类。 3.2 亲鱼 天然海区生长或人工养殖达性成熟的雌雄鱼。 3.3 仔鱼 从受精卵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 3.4 稚鱼 各鳍发育完成,鳞片出现,进入稚鱼。 3.5 幼鱼 鱼体全身覆盖银色鳞片,体色为银色,形态与成鱼相似。 DB46/ T 2222012 2 3.6 鱼种 鱼苗发育至鳞片、鳍条长全,外观已具备成鱼基本特征,用以养殖成鱼的幼鱼。 4 环境条件 4.1 池塘繁育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潮流畅通、提水方便、电力保证、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建 造。 4.2 网箱亲鱼培育场应选

    5、择在避风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深 3 m 以上、海域流速小于 0.1 m/s 的内湾 或浅海。 4.3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NY 50 51、NY 5052 的规定。 4.4 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见表 1。 表1 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 项目 溶解氧 ( mg/L) pH 盐度 水温() 透明度( cm) 光照强度 (Lx) 亲鱼培育 4 7.8 8.4 20 35 20 30 60 80 亲鱼催产 5 7.4 8.4 20 35 25 30 40 50 孵化与苗种培育 4 8.2 8.4 27 33 20 26 30 50 3000 4.5 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见表

    6、 2。 表 2 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 设施 面积、规格 备注 孵化桶 0.5 m 3 /个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孵化箱 3.0 m3.0 m1.3 m 3.0 m4.0 m1.3 m/箱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孵化网箱 5.5 m5.5 m3.0 m/箱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4.6 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见表 3。 表3 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 设施 面积、规格 水深( m) 备注 池塘 0.0667 0.3333 ha/口 2.5 4.0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水泥池 10 40 m 2 /个 1.3 1.5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5 亲鱼 5.1 亲鱼来源 天然海区捕获的卵形鲳鲹与池塘养殖或网箱培育的

    7、卵形鲳鲹。避免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 5.2 亲鱼选择 选择来自良种场或自然水域、自然条件下成熟或人工培育条件下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要求体形正 常,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 DB46/ T 2222012 3 5.3 亲鱼规格 4龄以上、体重 4kg/尾以上。 5.4 亲鱼培育 5.4.1 室内水池亲鱼培育 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池深要求 1.5 m以上,排水孔最好设在池中间,可自由控制水位,亲鱼的放 养密度为 2 2.5 kg /m 3 ,每日投喂 2次,饵料为牡蛎或蓝圆鲹等鲜杂鱼等,日投饵率为亲鱼体重的 7 8,并经常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每日换水 2次,换水量为 180 200,

    8、每月二次用 LRH-A催熟, 剂量一般为催产剂量减半,可根据亲鱼性腺发育的程度适当进行调整。 5.4.2 网箱亲鱼培育 选择适龄、体壮、健康的亲鱼在繁殖季节前 3 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密度为 5.5 m 5 .5 m 3.0 m 的网箱放养亲鱼 90 100 尾为宜。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 1 次,饱食投喂。主要投喂新鲜 的小杂鱼,如枪乌贼、玉筋鱼、蓝圆鲹、沙丁鱼等,并且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 E,促进性腺 发育。 5.4.3 亲鱼运输 5.4.3.1 方式 有船运、车运两种,可采用活水车充氧和活水仓等多种方法,亲鱼运输应尽量减少受伤,不宜长距 离运输。 5.4.3.2 密度 采

    9、取活水车或活水仓运输。 要在活水车或活水船上设置帆布袋或桶等容器, 在容器内装上一半的水, 每只袋(桶)可运亲鱼 5 10 尾(根据容器大小适当调整),安装增氧机,并配备双套增氧设备。同时 运输中应经常添换新水,防止亲鱼因缺氧而死亡。 6 催产与孵化 6.1 繁殖设施 催产可在海上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产卵网箱选择 60 80目筛绢网做成,与养殖网箱同规格,套在 养殖网箱内即可。受精卵孵化可在孵化桶、水泥池或池塘中进行。 6.2 催产 催产激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和促排卵素 2号或 3号 (LRH-A 2 或 LRH-A 3 )混合或单一进行注射 催产。 HCG用量一般为 500 10

    10、00 U/kg, LRH-A 2 或 LRH-A 3 为 2 7 g/kg,雄性减半。行背肌或胸鳍下 方腹腔注射,注射后雌雄性比按 1: 2或 2: 3的比例放入产卵网箱或催产池内,经激素诱导约 28 33 h, 让其自然排放精卵、受精。 6.3 孵化 6.3.1 孵化桶或水泥池孵化 DB46/ T 2222012 4 受精卵用捞网或溢水法收集,经至少 3次洗卵至除去多余精子后,放入容积为 0.5 m 3 的孵化桶、或 用 100目筛绢网制成圆形孵化网箱吊挂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以 35 50万粒卵 /m 3 为宜,微量充 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在水中。 6.3.2 池塘孵化 在土池中搭建

    11、容积为 3.0 m 3.0 m 1.3 m或 3.0 m 4.0 m 1.3 m的布篓,布篓上方用遮阴网遮挡, 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 6 12万 粒/ m 3 。 在水温 20 23 、盐度 28的条件下,胚胎经过 36 42 h的发育,孵化成仔鱼。 7 饵料培养 7.1 常用单胞藻的种类 主要有小球藻、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单胞藻类。 7.2 单胞藻的培养 7.2.1 培养设施 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 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保种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和设施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 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大规模培养设施

    12、有塑料袋、塑料桶、塑料缸和水泥池。 7.2.2 容器、工具的消毒 进行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 须消毒就可以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 7.2.3 培养液的制备 培养液制备用水需先经沉淀、过滤、消毒。生产上为了方便可以将营养盐配方浓缩 1000 2000倍配 成母液,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量取。 附小球藻常用培养液配方: NH 4 NO 3 50 100 mg K 2 HPO 4 5 mg FeC 6 H 5 O 7 0.1 0.5 mg 新鲜海水 1000 mL 添加 10 20 mL海泥抽取液效果更好。 7.2.4

    13、 接种 选择无污染、生长旺盛、颜色正常、藻液中无沉淀、细胞无附壁的藻种进行接种。藻种液和新培养 液的比例一般为 1: 2,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接种最好在晴天上午 8时 10时进行。 7.2.5 日常培养管理 注意培养区的卫生,定时打扫,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等;经常镜检藻液是否发生污染,是否老化,确 保培养顺利进行;温度保持在 25 30 ;摇瓶、搅拌或充气,在培养过程使藻保持均匀分布;保持光 强 3500 4500Lx,白天避免阳光直射。 DB46/ T 2222012 5 7.3 轮虫的培养 7.3.1 室内培养 7.3.1.1 培养容器 种级培养一般使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

    14、缸和塑料桶等,扩大培养使用玻璃钢桶,大 量培养则以水泥池进行培养。容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7.3.1.2 培养用水 进行轮虫的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采用经消毒的海水。 7.3.1.3 培养条件 7.3.1.3.1 盐度和温度 最适盐度范围因藻类品种不同而异,生产上控制盐度在 1525,最适水温为 2528 。 7.3.1.3.2 饵料 轮虫培养常用的饵料主要是单胞藻和酵母。生产上以水泥池大规模培养时常用鱼糜为饵料。 7.3.2 土池培养 7.3.2.1 培养池 培养池大小和数量视生产规模而定,有效水深约 1 m。池底要平坦,底质以沙质黏土或沙质土壤为 好,培养池进排水方便。 7.

    15、3.2.2 清池 排干池水,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太阳曝晒,若没有太阳曝晒则可使用药物消毒,用量:漂白粉(有 效氯 30%)3010 mg/L5010 mg/L ,生石灰 35010 mg/L50010 mg/L。 7.3.2.3 进水 清池后 12 d 便可进水。海水需经沙滤和特制滤水袋过滤。进水可分次进行,首次进水 3040 cm, 以后逐渐加水。 7.3.2.4 培养单胞藻饵料 进水后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单胞藻。有机肥用量为:鸡粪 100150 kg/667m 2 ,或猪粪 200 250 kg/667 m 2 ;无机肥用量为:尿素 2 kg/667 m 2 ,或复合肥 34 kg/66

    16、7 m 2 和过磷酸钙 200 g/667 m 2 。 7.3.2.5 管理 根据藻类的生长情况,追施化肥(追施量减半),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 20 cm 左右。 7.4 卤虫的培养 7.4.1 孵化设施 一般以塑料或玻璃钢圆桶,桶底部最好呈漏斗形,从底部送气扩散比较均匀;大规模孵化时用水泥 池,通常每平方米投放 1 2 个气石充气。 DB46/ T 2222012 6 7.4.2 孵化方法 直接将卤虫卵(或者经过消毒、去壳后)放入海水中,一般可按每升水中加入虫卵 3 5 g,孵化率 较低的虫卵可适当增加。孵化时水温保持在 26 30 ,孵化液表面光照强度保持 2000 Lx 左右,经过 24

    17、30 h 孵化即可发育成无节幼体。卤虫卵的质量按 SC/T 2001 规定执行。 8 苗种培育 8.1 苗种培育设施 苗种培育分为水泥池培育和池塘培育两种。 8.2 水泥池培育 8.2.1 培育条件 育苗用水经过沙滤、沉淀,入池前再经 250目筛绢过滤。仔鱼孵化出来后,即加入小球藻液,浓度 保持在( 40 50) 10 4 ind/mL,使水色呈浅绿色,一直到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止。 8.2.2 培育管理 培育前期微充气。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仔鱼孵出后每天补水约 3cm,第 6天开始换水、 吸污,以后则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在仔鱼期为 20,稚鱼期为 30 60,幼鱼期为 100 200

    18、, 在稚鱼期每周吸污一次,投鱼糜后每天吸污一次。 8.2.3 饵料及投喂 仔鱼开口后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 5 10 ind mL,从 16日龄起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 体。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用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同时,若条件许可,可投喂桡足类。 投喂卤虫的前期,密度保持在 0.2 0.5 ind mL,后期可加大投喂量,使之密度增至 1 1.5 ind mL。 26日龄开始投喂鱼糜, 前期每天投喂 1 2次, 后期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 4 5次。 不同饵料转换时要有 3-5 d的过渡期。 8.3 池塘培育 8.3.1 清池肥水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施肥肥水,一般清池 1015

    19、 d 后放苗,在仔鱼下塘前 35 d 培育水中浮游生 物,在晴天每 667 m 2 (按 1m 水深计)泼洒肥水王 11.5 kg,再施活菌 1kg 和发酵后的鱼汁 1 kg,或 每 667 m 2 用袋吊装 2540 kg 的发酵鸡粪于池水中。施肥后白天适当开动增氧机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8.3.2 放养密度 每 667 m 2 投放已开口 12 d 的仔鱼 1015 万尾。 8.3.3 投饵 初期投喂鳗鱼粉、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饵料,710 d 后投喂桡足类枝角类。当鱼苗体长达 0.8 cm 以上时,可投喂鱼肉糜、淡水枝角类等。 8.3.4 排换水 DB46/ T 2222012 7 放苗初期

    20、不换水,仅每天少量添水,7 d 后每天换水 1520,投喂鱼虾肉糜后每天换水 20%。 8.4 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水色变化和苗种活动情况,及时换水、增氧;每天记录水温、盐度、天气、风浪等环境因 子以及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健康状况、病害发生情况及病害防治措施等;检查网箱安全程度,做 好养殖日志。 8.5 环境保护 注意育苗场的环境保护,废弃物、垃圾、病鱼、死鱼等不得直接丢弃于养殖海区。苗场环境执行 NY 5362 标准。 9 病害防治 9.1 总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渔药使用执行 NY 5071规定。 9.2 预防 以预防为主,主要是从保持良好水质、提供充足营养和控制病原传播三方面入

    21、手。在病害流行季节 加强疾病预防工作,特别留意观察卵形鲳鲹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旦发现病、死鱼应及时隔离治疗或进行 无害化(如深埋等)处理。 9.3 治疗 发现养殖鱼发生疾病,立即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参见附录 A)。 10 收获 鱼苗全长达 2.5cm后,幼鱼变态完成时,适于运输,可拉网捕苗出售或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 DB46/ T 2222012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见卵形鲳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表A.1中列出了常见卵形鲳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表A.1 常见卵形鲳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鱼病名称 症 状 治 疗 方 法 小 瓜 虫 病 病原体是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虫体为

    22、球形或卵圆 形,成熟个体直径 0.4 0.5 mm,全身表面披有均匀一致的纤 毛。该病流行于春、秋季(水温为 15 25 ),特别是 9 月 中下旬天气开始转凉时易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直径 0.5 l mm 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小瓜虫在鳃部 寄生会破坏鳃小片,致使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淡水浸浴 8 10 min 后,再用 20 mg/m 3 福尔马林淡水溶液或 20 mg/L 高锰酸钾淡 水溶液浸泡 10 min,每天一次,反复多次 后可将虫体杀死; 五万分之一的硫酸铜和硫 酸镁加 1%食盐混合浸泡 20 30 min,可全 部杀死。 指 环 虫 病 病原体为指环虫,虫体通

    23、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鳃 上,身体前端有 4 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 4 个眼 点, 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 盘的中央有 2 个大锚, 盘的边缘有 14 个小构,在两大钩之间有 l 2 条横棒相连。病 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有的鳍条溃烂,体表 和鳃部粘液增多, 局部鳞片脱落, 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 发炎、 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 淡水浸浴 5 10 min,每天一次,连续 2 3d。 瓣 体 虫 病 病原体为瓣体虫,虫体侧面观,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 薄,后部较厚。腹面观虫体为椭圆形,幼小个体近圆形。体内 有 1 个大核和 1 个小核,口

    24、管由 12 根刺杆围成漏斗状,开口 处为胞口,在大核后方的腹面有一个形如花朵的瓣状体。病鱼 常浮于水面,游泳迟钝,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鳍及鳃上粘液 分泌增多,表皮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严重时白斑会连成一大 片,病鱼食欲不强,有时会狂游几下向网衣上擦身,死亡时胸 鳍向前僵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 用 2 mg/L 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次日重复 一次,病重时可连续几天治疗。 寄 生 虫 疾 病 车 轮 虫 病 病原体为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 时如车轮转动样。车轮虫用附着盘附着在鱼体的鳃丝或皮肤 上,并来回滑动。车轮虫初期没有症状,严重感染了车轮虫的 病鱼,鱼体变黑,不摄食,游动

    25、无力,浮于水表面,体表面粘 液分泌过多,白浊,鳃上寄生虫数量多时,鳃组织坏死,病鱼 呼吸困难。 用 100 150 mg/kg 福尔马林淡水溶液药浴 15 25min。 DB46/ T 2222012 9 表A.1 常见卵形鲳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续) 鱼病名称 症 状 治 疗 方 法 皮 肤 溃 疡 病 该病主要是由弧菌属的溶藻弧菌、副溶藻弧菌、鳗弧菌和假单胞 杆菌引起的。感染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 浮游于水面;中度感染时,色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 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部呈出血性溃痪。有的吻端或鳍膜 烂掉,有的眼球突出;眼内有出血点,肛门发红扩张,有黄色黏 液流

    26、出;解剖观察,胃内无食物,空肠并带有黄色黏液,肝、肾 等明显充血、肿大。 每公斤饲料拌鱼血康 (苯扎溴铵溶液 水 产用 )5 g 或鱼虾乐 (主要成份: 二氯异氰 脲酸钠粉 )8 g 投喂,连喂 5 7 d。 烂 腮 病 主要由多种弧菌引起。病鱼最初银白色的小鳞片脱落,皮肤会形 成溃疡,鳍膜充血明显,甚至肛门红肿,眼球突出,眼内出血或 眼球变成白浊色。解剖病鱼,肝、肾、脾等内脏出血或淤血,甚 至坏死,肠道发炎、充血,肠黏膜组织溃烂、脱落,肠内有黄色 或橘黄色粘液。 首先要杀灭携带弧菌但是不患病的螃 蟹;其次是彻底清塘,放养密度不宜过 大,投喂新鲜饲料,消毒后宜用中药或 抗生素治疗。 肠 胃 病

    27、 此病的病原,由食物带入,疑多种细菌引起。病鱼的胃或肠呈现 异常的颜色,多数是暗红色,严重时可见出血现象。 发病时可停喂饲料 1-2 次,然后按每公 斤饲料加入 2.5 g 肠鳃灵(通用名:乙酰 甲喹预混剂, 是痢特灵 呋喃唑酮 的最佳 替代产品, 安全性较高。 ) 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 1 次,连喂一周左右。 细 菌 、真 菌 疾 病 水 霉 病 病原主要是水霉科的水霉和棉霉两个属的一些种类, 它的适宜生 长温度为 13 20 ,可在发育不良的鱼卵上寄生,很多苗种期 的鱼都是带病体。感染部位形成灰白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 期呈圆形,后期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 组织会被侵犯感染, 病鱼体表黏液增多, 焦躁或迟钝, 食欲减退。 发病初期,用五倍子熬成药液,连汁带 渣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加大五倍 子药液, 1 d 泼洒 2 次,早晚各 1 次,使 池水药浓度达 4 mg。 _


    注意事项

    本文(DB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