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16 备案号:30685-2011 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 T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1 - 05 - 12 发布 2011 - 06 - 12 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王祥和、范鸿雁、王家保、何凡、华敏、罗志文、胡福初。 DB46/ T2122011 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介绍和规定了荔枝蒂蛀虫 、 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
2、生物学特性、分布与寄主、天敌、发生规 律、综合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478 荔枝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假死性 荔枝蝽受到某种外界刺激如震动时,从荔枝树上跌落后静止不动,呈假死状态的自我保护现象。 3.2 虫粪果 幼果期
3、蒂蛀虫幼虫从果蒂附近蛀入,取食种脐及胎座,遗留虫粪于果内和表皮的果实。 3.3 蛀果率 被蛀果数量占调查果实总数的比率(%)。 3.4 新梢受害率 受害新梢数量占调查新梢总数的比率(%)。 DB46/ T2122011 2 4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参见附录 A。 5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分布与寄主、天敌、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参见附录 B。 6 综合防治 6.1 防治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荔枝蒂蛀虫、荔枝蝽为防治对象,综合考虑影响害 虫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对害虫进行经济、安全、有效、简便 地控制。 6.2 荔枝
4、蒂蛀虫的综合防治 6.2.1 预测预报 荔枝蒂蛀虫虫态历期及蛹的分级标准和虫情调查方法,逐日调查幼虫发育进度和虫蛹羽化进度,结 合其田间发育进度、虫口密度、食料情况和气象条件等客观条件,参考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作出中、短 期等发生期预测,提供防治适期建议。此外,通过调查早中熟荔枝品种的蛀果率或百果活虫数等是否达 到试行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也可进行预测。 6.2.2 农业防治 6.2.2.1 栽植时不应在同一果园或临近果园同时混栽早、中熟品种及龙眼,避免为蒂蛀虫的的发育提 供食料条件。 6.2.2.2 选用乙烯利、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杀冬梢,降低越冬和第一代虫源;结合冬季清园, 剪除过密枝、细
5、弱枝、交叉枝、徒长枝、荫蔽枝和病虫枝,增强果园通风透光性,压低越冬虫源;管理 果园过程中及时清除落果落叶,剔除虫包、卷叶和受害花穗幼果,可减少下一代虫源。 6.2.3 物理防治 6.2.3.1 第一次生理落果后即喷施杀虫剂,待干后用荔枝专用的白色无纺布袋进行套袋保护。 6.2.3.2 在果园安装杀虫灯诱捕蒂蛀虫成虫,严格按使用说明安装。 6.2.4 化学防治 6.2.4.1 用药原则 本标准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荔枝或其它果树上使用的种类。 不得使用国 家严格禁止在果树上使用的和未登记的农药。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 DB46/ T2122011
6、3 规定为准。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种类;严格按使用浓度施药,施药力求均匀周到。 防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防治措施对病原菌的影响,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杀虫、杀菌剂,防止或延缓病原 菌产生抗药性。用药严格按照GB 4285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 6.2.4.2 防治适期与原则 蒂蛀虫在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成虫。通过预测预报,在每代蛹羽化率达40%和80%时,在树冠 及内膛均匀喷雾。蒂蛀虫成虫白天常静伏于荫蔽、潮湿、通风透光较差的枝干上,施药时间以8 h10 h 和16 h18 h为佳。具体参见附录C。 6.2.5 生物防治 6.2.5.1 保护和利用天敌 科学
7、使用农药,以保护天敌;加强管理,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蒂蛀虫天敌如寄生蜂、蚂蚁、草蛉 等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蒂蛀虫繁育的果园环境。 6.3 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6.3.1 预测预报 冬季或早春季节,通过采集雌成虫进行解剖,根据其卵巢发育的进度进行分级,从而对荔枝蝽产卵 始期、产卵盛期、若虫初孵和若虫盛发等时期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工作。 6.3.2 农业防治 6.3.2.1 结合清园, 利用荔枝蝽越冬成虫在寄主嫩梢上刺吸补充营养时间较长且利于发现和具假死性特 点,于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进行人工捕杀成虫。冬季低温时(10左右),荔枝蝽不易起飞,突然猛力 摇树枝,使越冬成虫坠地,集中烧毁。 6.
8、3.2.2 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于成虫产卵盛期,人工采摘产于植株上的卵块,集中销毁或用于繁育 寄生蜂,连续 23 次,可有效减少初孵若虫数量。 6.3.3 化学防治 6.3.3.1 用药原则 同 6.2.4.1。 6.3.3.2 防治适期与原则 荔枝蝽 3 龄前若虫和越冬后准备交尾和产卵时的老成虫抗性较弱。因此,应在 2 月下旬越冬成虫开 始活动至 5 月 3 龄若虫成熟之前进行化学防治,喷药应于上午 10 h 前进行。具体参见附录 D。 6.3.4 生物防治 6.3.4.1 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荔枝蝽天敌如寄生蜂、蜘蛛、螳螂和螽斯等 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蝽蟓
9、繁育的果园环境。 DB46/ T2122011 4 6.3.4.2 于产卵始盛期(34 月)释放平腹小蜂( 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每隔 10 d12 d 释放一次,共 12 次,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单位面积荔枝园应释放寄生蜂的大致数量视树龄或蝽蟓 密度而定,具体措施参照 NY/T 1478 的要求执行。 DB46/ T2122011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害虫种类 项目 荔枝蒂蛀虫 荔枝蝽 形态学 特征 荔枝蒂蛀虫,又称荔枝细蛾、荔枝爻纹细蛾,学名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
10、adley。 成虫:体长 4 mm5 mm,虫体背面呈灰黑色,腹面银白色, 两侧各有数条黑白相间的斜纹。翅展 9 mm11 mm,触角约为 体长的 1.52 倍。 卵:椭圆形、扁平,长径 0.3 mm0.4 mm,卵壳具不规则的 网状花纹或突起。卵壳初呈淡黄色,后转橙黄色;常散产。 幼虫:体扁筒形,老熟幼虫圆筒形,黄白色,长 8 mm9 mm, 上颚具 6 枚小齿,具 4 对腹足,臀板三角形。 蛹:长 6 mm7 mm,初蛹呈淡黄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 化时翅芽呈黑褐色且可透见斑纹。蛹具薄膜状茧壳。 荔枝蝽,又称臭屁虫、石背或金背,学名 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
11、y)。 成虫:体长 24 mm28 mm,呈盾形、黄褐 色,雌虫较雄虫大,体腹面被白色蜡粉,头部 复眼内具一对鲜红色单眼。 卵:近圆球形,径长 2.5 mm2.7 mm,初 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 常 14 粒聚成一块。 若虫:共 5 龄。第 1 龄体椭圆,长约 5 mm, 体色由初孵时的鲜红渐变为深蓝,复眼深红 色;2 龄开始虫体变为长方形,长约 8 mm,橙 红色, 外缘灰黑色; 第 3 龄体长 10 mm12 mm, 第 4 龄体长 14 mm16 mm,体色均同第 2 龄, 中胸背侧翅芽明显; 第5龄体长18 mm20 mm, 体色较前各龄略浅,翅芽变长,将羽化时体披
12、 白色蜡粉。若虫腹背面第 45 节间和第 56 节间具臭腺各 1 对。 生物学 特性 海南一年发生 1012 代,福建 611 代;广东 911 代,广 西玉林 12 代。世代重叠。第 1 代成虫于 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 羽化,各代历期 18 d32 d。为害荔枝果实的主要是 16 代。 越冬:以老熟幼虫在荔枝冬梢和早熟品种的花穗近顶端轴内 越冬。 羽化:冬春代成虫多于上午羽化,其余各代成虫在下午开始 羽化,晚上 8 h10 h 为羽化盛期。 交尾:羽化后第二天即开始交尾,交尾盛期在羽化后的第 3 d 早晨。 产卵与卵历期: 产卵前期 2 d4 d, 产卵活动多在晚上 11 h 12 h
13、;多产卵于顶芽的叶脉间、叶腋、嫩叶柄基部、或幼果的 中下部果皮、或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果蒂上;每雌虫平均产卵 133157 粒,多的达 250 粒,3 d5 d 内产完。冬春季卵历期 为 4 d6 d,510 月为 1.5 d2 d。初孵幼虫直接蛀入寄主 组织内为害。 各阶段历期:幼虫,冬春季 21 d30 d,510 月 9 d11 d。 蛹,冬春季 20 d26 d,510 月 4.8 d9 d。成虫,冬春季 为 5 d13 d,510 月为 4 d7 d。 一年发生一代。 越冬:以性未成熟的成虫在避风、向阳和较 稠密的树冠叶丛中或果园附近场所越冬。 越冬 期成虫有群集性。 交尾与产卵:翌年
14、 3 月气温适宜时,开始取 食为害,待性成熟后开始交尾产卵,交尾 1 d 2 d 后即开始产卵。310 月为成虫产卵 期,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为其产卵盛期。雌 虫一生可产卵 510 块,每块 14 粒,多产在 叶背,少数卵产在枝梢、树干以及其他场所。 卵期: 卵期长短、 发育快慢与气温呈负相关, 一般 7 d 19 d。 7、8 月以后,若虫较少见,新成虫多见于 新梢多发的树上取食,补充营养,积累脂肪并 寻找越冬场所以备过冬。 DB46/ T2122011 6 B B C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分布与寄主、天敌、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害虫种类 项目 荔枝蒂蛀虫 荔
15、枝蝽 分布与寄主 分布: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区的荔枝、龙眼产区。 寄主:荔枝、龙眼。 天敌 主要有蜘蛛、蚂蚁、草蛉、蒂蛀蛾绒茧蜂、甲腹 茧蜂、蒂蛀蛾白蜂、无后缘姬小蜂、扁股小蜂和一些 致病微生物等。 蝽蟓的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蜘蛛、螳 螂、螽斯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为害,在营养生长期,幼虫蛀食新梢、 新叶致嫩梢干枯,新叶中脉变褐;在开花结果期危害 花穗和果实,致使花穗干枯、果实落果和造成“虫粪 果” ,严重影响果实产质量。 蒂蛀虫危害嫩梢以秋梢的损失最为严重,害虫由 梢端蛀入,取食嫩梢髓部,嫩梢枯死,被害严重时造 成翌年花量锐减而形结果小年。
16、嫩叶受害时,往往叶 片主脉被蛀食,初期叶片端部沿叶脉变褐,呈水渍状, 后渐扩展,最后端半叶完全变褐,叶片随后枯死脱落。 花穗受害,髓部被蛀空而致花穗顶端枯死,枯死花穗 轴内可见黑色蛀道。幼果受害,果核基部及果皮内层 组织被害虫蛀食,造成种胚死亡而引起落果。膨大的 或近成熟果实受害,害虫在果蒂与果核间蛀食,其间 充满粉末状虫粪,丧失食用和商品价值。 荔枝蝽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幼果、 花穗和嫩梢,导致落果落花、嫩梢凋萎, 未掉落的果常常在被害处产生褐斑, 不可 恢复。3龄后若虫为害最为严重。若、成 虫遇惊扰时喷出臭液,在嫩叶、花穗、果 壳上可致局部枯焦。其为害依荔枝开花、 抽梢的先后而转移。 若虫
17、盛期常与荔枝花 果盛期相遇,从而常常导致严重落花落 果。成、若虫有假死性。 发生规律 在海南,荔枝蒂蛀虫以第3、4代危害中迟熟种荔枝 最为严重。荔枝于6月上、中旬收获完后,荔枝园的蒂 蛀虫即会转移至龙眼园。l1月中旬后即以第1012代 的老熟幼虫在荔枝嫩梢、嫩叶和早熟品种的花穗上越 冬。 越冬成虫翌年3月上旬前后恢复活动, 在新梢、花穗上取食,补充营养后交尾、 产卵。 3月下旬至4月初孵若虫先群集刺吸 荔枝幼嫩组织,后即分散为害。6月开始 陆续羽化,7、8月以后,新成虫开始危害 新梢补充营养,准备越冬。 DB46/ T2122011 7 C D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化学防治措
18、施表 农药 商品名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使用适期 稀释倍数 施用次数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备注 80%敌百虫晶体 花蕾期 800 倍 23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穗。 果期 1000 倍 45 整株喷雾。 1000 倍 13 敌百虫 90%敌百虫晶体 10001500 倍 800 倍 等体积混合, 13 25%杀虫双水剂 抽穗期 600700 倍 13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杀虫双 18%杀虫双水剂 果期 400 倍 13 整株喷雾。 抽穗期 500 倍 1 次/14 d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功夫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 雾撒 1%阿维菌素乳油 果期 1200 倍
19、45 整株喷雾。 敌灭灵 25%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40.7%乐斯本乳油 1000 倍 毒死蜱 40.8%毒死蜱乳油 抽穗期 1000 倍 13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高效灭百 可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3000 倍 荔虫清 22%高氯辛硫磷乳油 1500 倍 农地乐 52.25%毒死蜱氯氰菊 酯乳油 1000 倍 花蕾期 15002000 倍 23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穗。 扑蛾丹 25%灭幼脲悬浮剂 2000 倍 阿维菌素 1.8%阿维菌素乳油 果期 2500 倍 45 整株喷雾。 各种药剂 轮换使用。 施药时, 抽 穗期每 2 周1次, 花 穗期每周 1次,果期 每
20、5 d1次。 DB46/ T2122011 8 D E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荔枝蝽化学防治措施表 农药 商品名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使用适期 稀释倍数 施用次数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备注 安绿宝 20%氯氰菊酯乳油 2 月下旬 1000 倍 12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45 月 10001200 倍 23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敌百虫 90%敌百虫晶体 8001000 倍 杀虫双 18%杀虫双水剂 500 倍 毒死蜱高效 氯氰菊酯 12%(9%毒死蜱+3%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 1000 倍 2 月下旬 3000 倍 12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高效灭百可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45 月 35004000 倍 23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功夫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30004000 倍 杀灭菊酯 20%杀灭菊酯乳油 2 月下旬 30005000 倍 12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高效氯氰菊 酯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500 倍 速灭杀丁 20%氰戊菊酯乳油 2000 倍 灭幼脲 25%灭幼脲悬浮剂 45 月 1000 倍 23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各种药剂 轮换使用, 施药每周 进行1次。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