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44 ICS 87.080 A 17 备案号:32928-2012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9732011 光学变色油墨 Optical Changeable Inks 2011-12-30 发布 2012-04-01 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9732011 前 言 本标准中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惠州市华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章荣、朱彬、邹文格、张雪花、宁燕凌、杨国欢。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44/T 9732011 光学变色油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光学变色油墨的术语和定义、
2、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 标志、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承印物印刷用的光学变色油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200 8,ISO 780:1997,MOD) GB/T 318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GB/T 318 6-2006,ISO 1 5528:2000) GB/T 10335.1 涂布纸和纸板 涂布美术印刷纸(铜版纸) GB/T 1
3、3217.4 液体油墨粘度检验方法 GB/T 13217.5 液体油墨初干性检验方法 GB/T 13217.7 液体油墨附着牢度检验方法 GB/T 14624.3 胶印油墨流动度检验方法 GB/T 14624.5 油墨粘性检验方法 QB 2930.1 油墨中某些有害元素的限量及其测定方法 第1部分:可溶性元素 QB 2930.2 油墨中某些有害元素的限量及其测定方法 第2部分:铅、汞、镉、六价铬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学变色油墨 Optical Chan geable Inks 光学变色油墨是含有可发生光干涉作用的多层光学薄膜碎片颜料的油墨,其印品具有视角异色
4、效 果,即在D65光源下正视和斜视具有完全不同的颜色。 3.2 正视 front view 观察视线(光线)与印品平面法线成0角,如图1所示。 3.3 斜视 side view 观察视线(光线)与印品平面法线成60角,如图2所示。 1 DB44/T 9732011 3.4 标准色样 standard specimen 用以比较光学变色油墨视角异色效果的印刷样品,可以由供需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3.5 试样 tested specimen 按特定配方和工艺制成的光学变色油墨,通过规定的印刷工艺制成的印样。 3.6 颜色 color 印样随不同观察角度表现出不同色彩的效果。 3.7 UV 照射能量
5、UV radia tion energy 印刷于承印物上的UV型光学变色油墨,完全交联固化所需的UV总能量,单位为毫焦耳/平方厘米 (mJ/cm 2 )。 3.8 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 tack-free and drying time 挥发干燥型光学变色油墨印刷于承印物上,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表面形成固体墨膜的时间称为 表干时间,全部形成固体墨膜的时间称为实干时间。 4 产品分类 产品按印刷方式分为柔版光学变色油墨、凹版光学变色油墨、胶版光学变色油墨、丝网光学变色 油墨。 5 技术要求 5.1 物理性能 应符合表1的要求。 2 DB44/T 9732011 表1 物理性能 要 求 项 目 柔版
6、 凹版 胶版 丝网 外观 无异物,无结块 颜色 近似标准色样 黏度,s/23(涂 4 杯) 2560 黏度,s/23(Zahn 4 号杯) 2560 黏度,mPas/23(旋转黏度计) 150015000 固含量 a ,% 2065 2560 附着牢度,% 90 90 90 90 粘性 410 流动度,mm 3550 初干性,mm 1540 UV照射能量,mJ/cm 2 50120 50120 50120 50150 表干时间 b ,min 30 实干时间 b ,h 24 丝印性 丝印滑爽,图文 信息清晰 a UV 型油墨不检测固含量指标。 b UV 型油墨不检测表干、实干时间。 5.2 稳定
7、性 试样经过稳定性试验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稳定性 要 求 项 目 柔版 凹版 胶版 丝网 耐水性 4 级 耐乙醇性 3 级 耐热性 4 级 5.3 有害元素限量 产品中的有害元素限量应符合QB 2930.1、QB 2930.2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环境要求 3 DB44/T 9732011 温度:232; 相对湿度: 65%5% 。 6.2 外观 取适量光学变色油墨涂布在玻璃板上目测。 6.3 颜色 6.3.1 检验条件 在D65标准光源下,分别以05和605的角度下进行观察。 6.3.2 主要工具与材料 a) 展色轮(柔版光学变色油墨)、12 丝棒(凹版光学变色油墨)、
8、印刷适性仪(胶版光学变色 油墨)、300 目丝网版(丝网光学变色油墨); b) 铜版纸:157g,符合 GB/T 10335.1 标准铜版纸。 6.3.3 检验方法 6.3.3.1 柔版、凹版和丝网油墨 a) 将铜版纸固定于印刷平台,放正; b) 用 300 线展色轮、 12 丝棒、300 目丝网版分别对柔版光学变色油墨、凹版光学变色油墨、丝 网光学变色油墨按操作要求在铜版纸上制样,按本标准要求固化后形成试样; c) 将试样与标准色样平行并列于表面光滑的平板上,观察试样与标准色样正视和斜视的颜色。 6.3.3.2 胶版油墨 a) 按印刷适性仪的操作步骤制样; b) 观察试样与标准色样正视和斜视
9、的颜色。 6.4 黏度 按 GB/T 13217.4 执行。 6.5 固含量 6.5.1 工具和材料 a) 直径 25mm 磨口玻璃称量皿; b) 30mL 磨口滴瓶; c) 感量不低于 0.001g 的分析天平; d) 控温精度不低于2电热干燥箱; 6.5.2 检验步骤 a) 将干燥洁净的称量皿在 1052电热干燥箱内焙烘 30min,取出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室 温后称重; 4 DB44/T 9732011 b) 用磨口滴瓶取搅匀的光学变色油墨样品,以减量法取 1 克左右的样品,置于称量皿底部,摇 匀; c) 将称量皿放入已调节到规定温度(按表 3 规定)的电热干燥箱内干燥(大约 1h3h)
10、后取出, 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d) 称重后的光学变色油墨再放入烘箱内干燥 30min,取出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直 至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大于 0.005 g 为止,试验平行测定两个样品。 表3 油墨干燥温度规定表 油 墨 名 称 干 燥 温 度, 丝网印刷油墨 1502 凹版印刷油墨 802 6.5.3 计算方法 固含量 X 按下式计算: . (1) ( ) / 100%XWnWoG 式中: Wo称量皿质量,克; Wn最后一次焙烘后样品(含称量皿)的质量,g ; G样品质量,g 。 检验结果取两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两次平行试验的相对误差不大于 3。 6.6 附着牢度
11、 按 GB/T 13217.7 执行。 6.7 粘性 按 GB/T 14624.5 执行。 6.8 流动度 按 GB/T 14624.3 执行。 6.9 初干性 按 GB/T 13217.5 执行。 6.10 UV 照射能量 6.10.1 工具 a) UV 固化机; b) UV 能量计。 6.10.2 检验步骤 5 DB44/T 9732011 a) 按 UV 固化机的操作要求开启机器,启动 UV 灯,将 UV 固化机调至合适的速度(5m/min), 稳定后,用 UV 能量计进行测量; b) 当所测得的 UV 固化能量低于 UV 型光学变色油墨所需要的固化能量时,可适当降低 UV固 化机的速度
12、,直至照射能量达到要求为止; c) 当固化能量仍然达不到试样的固化要求时,可将试样固化两次或两次以上,直至达到需要的 UV 照射能量。 6.11 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 6.11.1 检验方法 a) 将按 6.4.3.3.1 b)制得的丝印制品,自然干燥; b) 表干时间采用指触法,以手指轻触墨膜表面,如感到有些发粘,但无油墨粘到手指上,即认 为表面干燥,从印刷完成到表干所需时间为表干时间。用刀片法测实干时间,即用刀片在试 样上切刮墨膜,当观察到底层及膜内均无粘着现象时,即认为实干,从印刷完成到实干所需 时间为实干时间。 6.12 丝印性 样品调匀后,用 300 目丝网版连续印刷 10 次以上,应
13、滑爽、不拉丝,自然干燥 5 min30min ,观 察图文信息是否清晰。 6.13 稳定性 见附录A。 6.14 有害元素限量 按QB 2930.1 、Q B 2930.2 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 产品以批为单位进行验收,以同一品种,同一配方,一次生成的产品为一批。 7.2 抽样 对每批产品按GB/T 3186 进行抽样,每批抽样数量不少于200g。 7.3 出厂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为表1的所有项目。 7.4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的全部内容,正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 检验: 6 DB44/T 9732011 a) 新产品鉴定投产时; b) 正
14、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等有较大改变影响产品性能时; c)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7.5 判定规则 每批产品按出厂项目检验后,全部合格,则判该批产品合格。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应加倍抽样, 对不合格项目复检,如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型式检验,全部项目合格,则判该批产品合格;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按 GB/T 191 执行。 8.2 标签 在产品的包装标签上应有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商标; b) 生产企业名
15、称和地址; c) 产品净含量; d) 生产日期; e) 保质期; f) 产品执行标准号。 8.3 包装 8.3.1 产品的包装应能保证产品不受运输、贮存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损坏。包装物可根 据产品的特点,确定包装物的形式、尺寸和材质。 8.3.2 合格证 每一包装物内均应附有由生产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的产品合格证。合格证上应注明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生产日期; c) 检验日期; d) 检验者签章。 8.4 运输和贮存 在运输和装卸的过程中不得抛甩碰撞。产品不得露天存放,仓库应通风、干燥、远离火源。仓库 内的室温和相对湿度应满足产品的贮存要求。 7 DB44/T 9
16、7320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稳定性检验方法 A.1 制样 均匀取墨,用展色轮(柔版光学变色油墨)、12 丝棒(凹版光学变色油墨)、印刷适性仪(胶版 光学变色油墨)、300目丝网版(丝网光学变色油墨)制成印样,自然干燥24h(自干油墨)或UV固化 (UV油墨)后将印样分为两份,一份作为标准色样,一份作为试样。 A.2 耐水性 A.2.1 原理 将测试印样与水介质静态接触,对标准色样与试样的变化进行测定。 A.2.2 工具和材料 2块玻璃片:60mm90mm2mm ; 定性化学分析中性过滤纸,滤纸的尺寸为60mm90mm ; 培养皿:直径100mm 。 A.2.3 测试 将印样裁切成
17、20mm30mm的长方形,共两份。 将四张滤纸完全浸入水中,然后将滤纸沥干至无液体滴出为止。 将两张浸透的滤纸放到一块玻璃片上。将试样置于滤纸上,再将另外两张浸透的滤纸覆盖于试样 上,并将另一块玻璃片覆盖于滤纸上,压上1kg砝码。 压放24h后,取出自然晾干,与标准色样比较。 A.2.4 评级 将上述标准色样和试样置于同一光源下正斜视观察比较颜色,分为5级: 5 级:颜色无变化。 4 级:颜色稍有变化。 3 级:颜色明显变化。 2 级:仅有颜色痕迹。 1 级:颜色消失。 A.3 耐乙醇性 A.3.1 原理 将测试印样浸泡在规定溶剂乙醇中一定时间后,观察标准色样与试样的变化程度。 A.3.2 工
18、具和材料 玻璃烧杯; 滤纸; 95的化学纯乙醇。 A.3.3 测试 8 DB44/T 9732011 9 将印样裁切成20mm30mm的长方形,共两份。 耐乙醇性:将其中裁切好的试样放在乙醇溶液中浸泡30min后,取出置于滤纸上晾干,与标准色样 比较。 A.3.4 评级 将上述标准色样和试样置于同一光源下正斜视观察比较颜色,分为5级: 5 级:颜色无变化。 4 级:颜色稍有变化。 3 级:颜色明显变化。 2 级:仅有颜色痕迹。 1 级:颜色消失。 A.4 耐热性 A.4.1 原理 将测试印样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标准色样与试样的变化程度。 A.4.2 设备 鼓风干燥箱。 A.4.3 测试 将印样裁切成20mm30mm的长方形,共两份。 将其裁切好的试样放入鼓风干燥箱内,温度为(1002),加热时间为30min,取出后自然放置 至室温,与标准色样比较。 A.4.4 评级 将上述标准色样和试样置于同一光源下正斜视观察比较颜色,分为5级: 5 级:颜色无变化。 4 级:颜色稍有变化。 3 级:颜色明显变化。 2 级:仅有颜色痕迹。 1 级:颜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