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320 A 91 备案号:60300-2018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1272018 电子围网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virtual fence 2018 - 08 - 24发布 2018 - 09 - 24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2127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3.1 术语和定义. . 1 3.2 缩略语. . 2 4 系统结构. . 2 4.1 总述. . 2 4
2、.2 信息采集部分. . 3 4.3 信息传输部分. . 3 4.4 信息控制部分. . 3 4.5 信息存储部分. . 3 4.6 信息输出部分. . 3 5 技术要求. . 3 5.1 设备技术要求. . 3 5.2 系统技术要求. . 4 6 试验方法. . 6 6.1 设备. . 6 6.2 系统. . 6 参考文献. . 8 DB44/T 2127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
3、主要起草人:邓练兵、梁华振、邓立、续合元、张雪丽、雷鸣宇、陈峻、朱宏渊、周晓雷、 罗宁、俞海敏、沈彬、颜良、易田田、彭家志、徐剑、刘春、梁业泉、史坚惠、严升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44/T 21272018 1 电子围网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围网的系统结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特殊监管区域的电子围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724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 501
4、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A/T 669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第一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SJ 20432 地面海岸警戒雷达通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电子围网 electronic virtual fence 通过固定式、移动式感知设备,对进入特定空间的人或物进行感知、识别及处理等措施的一种电子 信息系统。 3.1.2 误报率 comprehensive false alarm rate 因受到环境干扰或技术发展水平限制,将非监控对象误报为
5、监控对象的情况;误报率是指测试误报 发生次数与总测试次数的比值。 3.1.3 漏报率 comprehensive missing alarm rat 因受到环境干扰或技术发展水平限制,将监控对象发生越界行为漏报的情况;漏报率是指测试漏报 次数与总测试次数的比值。 3.1.4 低照度 low illumination DB44/T 21272018 2 可见光的照度不大于0.1 Lux。 3.1.5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I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指由岸基(基站)设施和船载设备共同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集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 术、电子信息显示技术
6、为一体的数字助航系统和设备。 3.2 缩略语 QoS: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4 系统结构 4.1 总述 电子围网在系统结构上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信息采集部分、信息传输部分、信息控制部分、 信息存储部分、信息输出部分。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围网结构框图 信息传输部分 信息控制部分 信息采集部分 信息输出部分 固定采集部分 有线传输部分 无线传输部分 对讲部分 移动采集部分 屏显部分 智能信 息分析 信息存储部分 结构化 存储 非结构 化存储 DB44/T 21272018
7、 3 4.2 信息采集部分 4.2.1 概述 信息采集部分包括固定采集和移动采集两部分。 4.2.2 固定采集部分 固定采集部分包含摄像机、光电跟踪仪、雷达、AIS和红外感应装置等。 4.2.3 移动采集部分 移动采集部分包含巡逻车和无人机等。 4.3 信息传输部分 信息传输部分包含有线传输部分和无线传输部分。 4.4 信息控制部分 信息控制部分包含智能分析服务器、GIS服务器、设备接入管理服务器、设备运维管理服务器和业 务服务器等。 4.5 信息存储部分 信息存储部分包含存储管理服务器、非结构数据存储服务器和结构化数据存储服务器等。 4.6 信息输出部分 信息输出部分包含大屏、警号和对讲设备
8、等。 5 技术要求 5.1 设备技术要求 5.1.1 信息采集设备 5.1.1.1 固定信息采集设备 固定信息采集设备的技术要求分为: a) 摄像机: 1) 应符合GB 501982011中3.2的规定; 2) 应具备低照度成像能力。 b) 光电跟踪仪: 1) 图像压缩编码使用的编解码算法应符合GB/T 25724中第5章的规定; 2) 探测距离应不小于6km,识别距离应不小于2.5 km。 c) 雷达: 1) 探测距离参照SJ 20432中3.19.2的规定; 2) 探测精度参照SJ 20432中3.19.3的规定; 3) 目标分辨率参照SJ 20432中3.19.4的规定。 5.1.1.2
9、 移动信息采集设 DB44/T 21272018 4 移动信息采集设备的技术要求分为: a) 无人机: 1) 应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可悬停、前飞、后飞、盘旋,速度可控; 2) 应具有手控目视飞行,还应可实现在卫星定位系统的引导下,超视距测控飞行; 3) 在携带功能吊舱的情况下,最大航程、续航时间满足平台使用要求; 4) 应携带动力源; 5) 机载通信设备与地面站之间的传输带宽应满足5.1.2无线传输带宽要求; 6) 携带的摄像设备清晰度应满足5.1.1.1的要求; 7) 平台应具备与电子围网业务处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接口,应实现将视频图像传送给业务 处理系统显示和存储。 b) 巡逻车: 1) 应
10、具备卫星定位功能。能至少每60 s自动向指挥中心传送一次位置信息; 2) 应具备录像离线存储功能。移动巡查单元的现场录像设备,能离线存储不小于围绕监控区 域边界移动一周的录像信息,录像清晰度满足5.1.1.1的要求; 3) 应具备通过包括但不限于4G、5G、WIFI等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传输速度符合5.1.2 无线传输带宽要求。 5.1.2 信息传输设备 信息传输份设备的技术要求分为: a) 有线传输部分: 1) 每个监控点的入口带宽能够传输实时高清监控图像; 2) 网络的QoS等级需达到GB 501982011中3.3.11所规定的要求。 b) 无线传输部分: 1) 在移动巡查单元可到达
11、的范围内应实现100%的信号覆盖; 2) 上行数据宽带应满足高清视频传输要求,下行数据宽带应满足实际需求。 5.1.3 信息控制设备 视频智能分析服务器应支持并行加速运算。本系统所有设备的传输格式应兼容。 5.1.4 信息存储设备 信息存储设备的技术要求分为: a) 能实现对历史视频图像的存储,存储容量和回放的图像/声音质量应满足相关标准和管理使用 要求; b) 视频图像信息宜能实现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在存储时间内的视频能正常的回放。 5.1.5 信息输出设备 信息输出设备的技术要求分为: a) 可支持视频拼接技术,即相邻摄像机获取的视频图像能够实现拼接和显示; b) 可支持视频分割
12、技术,即从一个摄像机获取的图像实现分割和显示。 5.2 系统技术要求 5.2.1 外观 DB44/T 21272018 5 设备外观标识清晰、表面或镀层或涂层不应有气泡、裂痕、剥落和斑点。 5.2.2 功能 5.2.2.1 布防能力分级 电子围网的智能感知能力可根据管理需要,实现三个有不同技术要求级别的布防配置: a) 一级布防主要用于非法事件高发的区域; b) 二级布防主要用于非法事件发生概率一般的区域; c) 三级布防主要用于有人驻守或区域开放度高、不易发生非法事件的区域。 5.2.2.2 数据处理 能对前端感知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能根据需求触发其它相关系统进行联动等。 5.2.
13、2.3 智能视频分析 智能视频分析的技术要求分为: a) 应具备对图像中物体的大小、类型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应能分辨规定的监测目标对象,并能 进行规定的物体种类识别; b) 应能对图像中监测的特定物体进行轨迹跟踪,每一路图像同时跟踪的物体数量不小于5个; c) 应能根据业务需求,提供监测物体单向越线检测、双向越线检测、进入区域或区域徘徊等行为 分析能力。 5.2.2.4 远程控制 监控中心应能远程控制监控摄像机的云台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旋转、调焦、放大和缩小。 5.2.2.5 立体化防控 能结合多种监控模式建立立体防控模式,如高点监控、室内监控、远近点取证、路面监控、出入口 布控、无人机监控、
14、移动监控、高空瞭望监控等多种监控手段的联动控制。 5.2.2.6 感知联动 当系统发现威胁时,应能根据预设调动其他相关的信息采集设备进行自动联动。 5.2.2.7 空间管理 系统应部署电子地图,并与前端视频监控点地理坐标实现关联,能准确定位视频图像中发生事件的 地理坐标。 5.2.2.8 屏显 屏显系统应能够在大屏幕上实现各类信息的综合展示及多屏互动。 5.2.2.9 指挥调度 系统能综合分析视频监控、感知分析、移动巡查单元位置等信息,并采用通信技术手段指挥前端移 动巡查单元进行动作。 5.2.2.10 设备管理 DB44/T 21272018 6 系统应支持设备管理能力并有分级权限管理,包括
15、但不限于设备的注册、删除、参数配置、运行状 态监控等。 5.2.2.11 设备可用性自动诊断 电子围网信息采集设备都应具备可用性自动检测能力。视频监控设备的摄像头被遮挡或被破坏时, 系统应能通过网络向指挥中心报警。 其他信息采集设备应能定期与指挥中心相互传输可用性检测信号。若监控设备在设置的时间内无法 收到感知设备的可用性检测信号,系统应能自动发送报警信息。 5.2.3 性能 5.2.3.1 信息处理延时 信息处理应快速、准确,从获取基础信息到处理完成展示,处理时间应符合GA/T 6692008中6.2.4 条的规定。 5.2.3.2 误报率、漏报率 根据布防能力分级的不同,误报率、漏报率要求
16、如下表: 表1 误报率漏报率 布防能力分级 误报率 漏报率 一级 5% 10% 二级 10% 15% 三级 15% 20% 5.2.4 可靠性 硬件设备的MTBF最低应不小于3000h。 6 试验方法 6.1 设备 检查产品资料。设备、器材有技术规格书和检验报告,且技术规格书和检验报告相符。 6.2 系统 6.2.1 外观 目视检查。 6.2.2 功能 按交付的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参照5.2.2的要求,编制测试用例逐项验证。 6.2.3 性能 6.2.3.1 信息处理延时 DB44/T 21272018 7 试验方法如下: a) 将前端摄像头拍摄含有准确走动的数字毫秒表的视频源; b) 在视频
17、接收端查看传输过来的视频图像,并在收终端同一屏幕中显示数字毫秒表,系统定时截 屏; c) 查看同一图片中两个毫秒表的时间,前端的时刻为T,接收终端的时刻为T,信息处理延时为 10张图片时间差TT的平均值。 6.2.3.2 误报率 误报率试验方法如下: a) 采样特定区域内,人工触发系统报警100次; b) 系统记录的实际报警次数N1,; c) 误报率为N1100的绝对值与100的比值。 6.2.3.3 漏报率 漏报率试验方法如下: a) 采样特定区域内,人工触发系统报警100次; b) 系统记录的实际报警次数为N1; c) 漏报率为100- N1的绝对值与100的比值。 6.2.4 可靠性 依
18、据GJB 899A-2009中的方案号30 -1,采用定时截尾统计方法,进行现场运行试验。试验运行时间不 应低于考核要求MTBF最低可接受值的1.2倍。 DB44/T 21272018 8 参 考 文 献 1 GB/T 31488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2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_ DB44/T 21272018 9 D B44 / T 212 7 20 1 8 广东省地方标准 电子围网通用技术条件 DB44/T 21272018 *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印刷 广州市海珠区南田路563号1304室 邮政编码:510220 网址:www.bz360.org 电话:020-8425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