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2 T 1451-2018 鄂蚕6号繁育及饲养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7039       资源大小:862.0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2 T 1451-2018 鄂蚕6号繁育及饲养技术规程.pdf

    1、ICS 07.080 B 47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1451 2018 鄂蚕 6 号繁育及饲养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of breeding and feeding for silkworm variety Ecan No.6 (报批稿) 2018 - 09 - 11 发布 2018 -12 - 10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451 2018 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 和 定义 . 1 3.1 . 1 4 鄂蚕 6 号繁育技术 . 1 4.1

    2、繁育季节 . 1 4.2 饲育形式 . 1 4.3 制种方式 . 1 4.4 原蚕饲育 . 2 4.4.1 生产条件 . 2 4.4.2 原种催青 . 2 4.4.3 原种收蚁及饲养 . 2 4.4.4 上蔟与采茧 . 2 4.5 蚕种制造 . 3 4.5.1 种茧保护 . 3 4.5.2 选茧 . 3 4.5.3 种茧调查时间 . 3 4.5.4 种茧调查项目 . 3 4.5.5 种茧调查取样方法 . 3 4.5.6 种茧调查要求 . 3 4.5.7 削茧、鉴蛹 . 4 4.5.8 制种、袋蛾 . 4 4.5.9 清洁与消毒 . 4 4.6 质量预控 . 4 4.6.1 种茧质量要求 . 4

    3、 4.6.2 预知检查 . 4 4.6.3 淘汰不健康饲育区 . 4 4.7 冷藏浸酸 . 4 4.7.1 入库冷藏适期与冷藏标准 . 4 4.7.2 浸酸适期 . 5 4.7.3 浸酸标准 . 5 4.7.4 浸酸后冷藏抑制 . 5 4.8 整理、包装、运输 . 5 4.9 蚕种质量检验 . 5 5 鄂蚕 6 号饲养技术 . 5 DB42/T 1451 2018 II 5.1 催青 . 5 5.1.1 催青准备 . 5 5.1.2 催青标准 . 5 5.1.3 催青注意事项 . 6 5.1.4 发种与补催青 . 6 5.2 收蚁 . 6 5.2.1 收蚁准备 . 6 5.2.2 收蚁时间 .

    4、 6 5.2.3 收蚁方法 . 6 5.3 小蚕饲养 . 7 5.3.1 小蚕饲养标准 . 7 5.3.2 小蚕期用叶标准 . 7 5.3.3 小蚕饲养技术 . 7 5.4 大蚕饲养 . 7 5.4.1 大蚕饲养标准 . 7 5.4.2 大蚕用叶标准 . 8 5.4.3 大蚕饲养技术 . 8 5.5 上蔟与采茧 . 8 5.5.1 上蔟 . 8 5.5.2 采茧 . 8 5.6 消毒与防病 . 9 DB42/T 1451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 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

    5、农业科学院归口 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凡 、 李德臣 、 陈登松 、 郝瑜 、 杨明泽 、 肖胜武 、 熊超 、 刘启梅。 DB42/T 1451 2018 1 鄂蚕 6 号繁育及饲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鄂蚕 6号繁育及饲养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鄂蚕 6号繁育及一代杂交种饲养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326 桑 蚕一代杂交种 NY/T 1093 桑蚕一代

    6、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DB42/T 140 2017 家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DB42/T 579 2009 家蚕品种鄂蚕 3 号、鄂蚕 4 号繁育技术规程 DB42/T 580 2009 家蚕品种鄂蚕 3 号、鄂蚕 4 号饲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 术语和 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鄂蚕 6 号 Ecan No.6 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秋用强健性家蚕 品种 E 苏、 9902B, 通过 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与配合力测定,与优质多丝量品种 Z83、 Z84组配 选育而成的秋用 四 元杂交 品种 E苏 Z839902BZ84,命名为鄂蚕 6

    7、号 。 4 鄂蚕 6 号繁育技术 4.1 繁育季节 鄂蚕 6号为秋用品种,在春季繁育。 4.2 饲育形式 原蚕饲育采用分区蚁量育,每张原种为一个饲育区。同一张原种的蚁蚕不能分入不同饲育区内, 3 龄后经过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适当并区。 4.3 制种方式 严格按照杂交组合进行异品种交配,不得改变组合形式。 DB42/T 1451 2018 2 以专业蚕种场同一杂交组合(正交或反交)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或以原蚕区各农户为单位 所制的 蚕种作为制种批。制种批可按制种日期分段,原蚕区也可按制种户分段。经微粒子病检疫合格后,浸酸 或浴消时, 可 将过小的制种批合并,但合并后每批成品蚕种总量不超过 3

    8、000盒,并有记录溯源至合并前 的批次及质量检验、母蛾检疫情况。 4.4 原蚕饲育 4.4.1 生产条件 生产条件符合 DB42/T 579中的相关规定 。 4.4.2 原种催青 4.4.2.1 出库日期 春期蚕种出库日期以当年桑叶生长情况为主,结合当地历史资料和当季的气象预报及用种需求确 定。正常年份早批催青日期以早生桑开叶 4片 5片,湖桑开叶 3片 4片为适期。一般在 4月中、下旬出 库催青,鄂西蚕区可适当 偏迟。 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兼顾前后批开差, 注意对交蚕品种的发育开差。 对交品种中发 育经过长的、发蛾慢的 日系比 发育 经过短的、发蛾齐的 中系 提前 2 d出库 。

    9、 4.4.2.2 催青标准与方法 催青标准与方法按表 1规定进行。 表 1 催青标准与方法 日期 出库 当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胚胎发育顺序 丙 1 丙 2 丁 1丁 2 戊 1 戊 2 戊 3 己 1 己 2 己 3 己 4 己 5 孵 化 目的温度 ( ) 17 23 23 23 23 25.5 25.5 25.5 26 26 26 26 相对 湿度 ( %) 80 80 75 75 75 80 80 85 85 85 85 85 光照时间 自然光线 每日 再人工感光 6h 黑暗保护 4.4.3 原种收蚁及饲养 原种收蚁及饲养 按 DB42/T 579中的相关

    10、规定 执行。 4.4.4 上蔟与 采茧 4.4.4.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 24 25 、相对湿度 70 % 75 %。保持弱光、安静、适当通风,避免强光、闷 热、振动和强风直吹,待茧壳 形成 后,温度保持在 24 ,湿度保持在 75 %以下。 4.4.4.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和方格蔟为宜 。 4.4.4.3 上 蔟时期及方法 中系原 蚕 与日系原 蚕 分开上蔟,并标注上蔟日期,便于采茧 及 发蛾调节 。 DB42/T 1451 2018 3 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蚕儿见熟时,随熟随上,上蔟密度为 350头 /m2 380头 /m2。上蔟后盖 覆蔟网,待茧壳形成后揭去覆蔟网,抽去

    11、铺垫材料。 4.4.4.4 采茧 中系、日系分开采茧,分开摊放。实行早采茧,以吐丝终了尚未化蛹为采茧适期,即根据每匾上蔟 时间,在 24 25 保护下,上蔟 48 h 72 h为范围, 60 h为中心,轻采轻放。采下的种茧应横向薄层 平铺。 4.5 蚕种制造 4.5.1 种茧保护 蚕茧保护按 NY/T 1093 中的相关规定 执行 。 4.5.2 选茧 选茧按 NY/T 1093 中的相关规定 执行 。 4.5.3 种茧 调查时间 盛上蔟后第 7 d 10 d进行。 4.5.4 种茧 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为茧层率、克蚁收茧量、死笼率。以饲育批 或饲育户 为单位调查 。 4.5.5 种茧调查 取样

    12、方法 以饲育区 或饲育户 为单位,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总量不少于 5 kg。原蚕区收茧制种的,结合种茧 评级时进行。 4.5.6 种茧 调查要求 a) 克 蚁收茧量:除薄皮、烂茧以外,其余种茧均计算收茧量, 按照 公式 ( 1) 计算克蚁收茧量 , 保留两位小数 : feg . (1) 式中: g 克蚁收茧量,单位为 kg; e 收茧量,单位为 kg; f 饲育区蚁量,单位为 g。 b) 死笼率:每饲育批从样茧中随机抽取 400 粒 ,调查死笼茧 粒 数, 按照 公式 ( 2) 计算死笼率 , 保留两位小数 : %100400nd . (2) 式中: d 死笼率,单位为 %; n 死笼 粒 数

    13、,单位为 粒 。 DB42/T 1451 2018 4 c) 茧层率:从雌雄样茧中各随机抽取 25 粒 ,分别称取全茧量、茧层量, 按照公式( 3)计算茧层 率,保留两位小数 : %100wsr . (3) 式中: r 茧层率,单位为 %; s 雌雄茧合计茧层量,单位为 g; w 雌雄茧合计全茧量,单位为 g。 4.5.7 削茧、 鉴 蛹 削茧时应防止伤及蛹体,选除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雌、雄 蛹按品种及时分开摊放至底部铺有软质材料(如短稻草、焦糠、草网等)的蚕匾内,密度 600颗 /m2 1000 颗 /m2。 4.5.8 制种、袋蛾 制种、袋蛾 按 DB42

    14、/T 579 2009中的相关规定 执行。 4.5.9 清洁与 消毒 清洁与消毒 按 DB42/T 579 2009中的相关规定 执行。 4.6 质量预控 4.6.1 种茧质量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应随时选除不符合 品种固有特性及不良的卵、蚕、茧、蛹、蛾,达到种茧质量要求。 收茧量、死笼率及茧层率标准见表 2。 表 2 种茧质量要求 系统 期别 克蚁收茧量 (kg) 死笼率 (%) 茧层率( %) 中系 春 2.8 22.5 日系 春 2.4 22.0 4.6.2 预知检查 预知检查 按 DB42/T 140 2017中 的相关 规定执行 。 4.6.3 淘汰不健康饲育区 在蚕期发育明显不齐,或发

    15、病、中毒严重的饲育区,应严格控制制种。淘汰率达到 40%以上的饲 育区,不能制种。 4.7 冷藏浸酸 4.7.1 入库冷藏适期与冷藏标准 根据预定冷藏的时间、有效积温 和卵色,确定蚕种冷藏时期及冷藏温度,冷藏标准见表 3。 DB42/T 1451 2018 5 表 3 冷藏浸酸种 的冷藏标准 预定冷藏日数 ( d) 冷藏适期 冷藏温度 冷藏时限( d) 产卵后 24 保护下 卵色 经过( h) 积温( ) 4044 4049 560689 浅赤豆色 50 d以内 5 , 50 d后降至 2.5 40 80 4560 5054 690759 赤豆色 60以上 5560 760840 近固有色 注

    16、 : 冷藏前,在 10 13 的温度中保护 6h12h。 4.7.2 浸酸适期 蚕种按预定时间 出库,先经 10 13 中间温度保护 2 h,然后在自然温度下经过 2 h 3 h,待蚕 种充分散冷后为浸酸适期。 4.7.3 浸酸标准 浸酸标准见表 4。 表 4 冷藏浸酸种 的浸酸标准 品种 盐酸比重( g/ml) 盐酸液温( ) 浸酸时间( min) 鄂蚕 6 号正交 1.093 47.8 5.5 鄂蚕 6 号反交 1.093 47.8 6 4.7.4 浸酸后冷藏抑制 蚕种浸酸后在 24 25 中保护 18 h 24 h,当蚕卵胚胎达到丙 1丙 2时,经 10 13 中间温 度保护 4 h 1

    17、2 h后,用 2.5 冷藏,冷藏期限不超过 30 d。 4.8 整理、包装、运输 整理、包装、运输 按 NY/T 1093 中的相关 规定执行。 4.9 蚕种 质量检验 蚕种质量检验按 DB42/T 140 2017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合格判定按 NY 326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 5 鄂蚕 6 号饲养技术 5.1 催青 5.1.1 催青准备 在催青开始前 15 d按照蚕室蚕具常规消毒的方法,完成催青室及催青用具的消毒 , 准备好催青用具 和物料。 5.1.2 催青标准 秋期催青方法采用简化催青法,其标准见表 5。 DB42/T 1451 2018 6 表 5 简化 催青标准 胚胎发育阶段 戊

    18、 3 以前 戊 3己 5 目的温度 ( ) 24.0 25.5 25.5 27 相对湿度 (%) 75 80 80 85 光照时间 自然光线 戊 3己 4 每日 人工 感光 6 h,己 5 黑暗保护 5.1.3 催青注意事项 催青时注意以下事项: a) 一般从丙 2 胚胎到戊 2 胚胎,每日上午 8 时左右解剖一次,从戊 3 胚胎到己 3 胚胎,每日上午 8 时左右和下午 3 时左右各解剖一次,观察并记载发育情况 ; b) 保持室内温湿度均匀,根据当日胚胎发育情况,将温湿度调节至目的温湿度,一般在上午 10 时前调节好 ; c) 催青换气应在室内外温差较小时进行,每日上午、下午各换气一次,每次

    19、换气时间为 10 min15 min。 5.1.4 发种与补催青 当有 95 %左右的蚕种发育至 己 5 胚胎时为发种适期。 发种前一日将 小蚕饲养蚕房 加温至 24 ,打开门窗排除不良气体。发种在早晚进行,运输时平放, 勿堆压过高,防止日晒雨淋、高温和不良气体。蚕种领回后及时分发到 小蚕饲养蚕房 ,将蚕种分别倒在 垫有白纸的蚕匾里,每盒蚕种摊卵面积 30 cm40 cm,铺平不重叠,卵面盖一 张 一龄网。蚕种摊好后, 关闭门窗,在温度 26 28 ,湿度 85 % 90 %,用黑布遮光进行黑暗保护。 5.2 收蚁 5.2.1 收蚁准备 收蚁前准备好收蚁工具,如鹅毛、蚕筷、收蚁网、收蚁用叶、

    20、塑料薄膜、 切桑刀 、切桑板 及防僵粉 等。调节好蚕室温湿度 ,温度 27 28 ,湿度 85 % 90 %。 5.2.2 收蚁时间 收蚁当日早晨 5时 6时,揭去 小蚕饲养蚕房 的窗帘和蚕卵覆盖物,开灯感光。 7时 8时收蚁 , 9时 前 结束。 5.2.3 收蚁方法 5.2.3.1 网收法 在摊开的卵面上盖双层尼龙网进行感光,卵面四周撒上防僵粉,防止蚁蚕逸散。收蚁时,在网上撒 上收蚁量 34倍的细条桑叶,经 15 min 20 min蚁蚕全部爬到桑叶后,把上层网提到垫有防干纸的空匾 内,进行扩座、整座、定座,每盒蚕种孵化的蚁蚕定座面积为 30 cm40 cm。当日未孵化的蚕卵继续进 行黑暗

    21、保护,待第二日再收蚁。 5.2.3.2 桑引法 将收 蚁纸覆盖于摊开的卵面上,纸上再放一张棉纸,上撒切碎的条桑叶,经 20 min 30 min,待蚁 蚕爬附于收蚁纸上,去掉上层棉纸,提起下层棉纸,移入蚕匾,蚕体消毒给桑定座。 DB42/T 1451 2018 7 5.3 小蚕饲养 5.3.1 小蚕饲养标准 小蚕饲养标准见表 6。 表 6 小蚕饲养 标准 龄别 1 龄 2 龄 3 龄 目的温度( ) 27 28 27 28 26 27 相对 湿度( %) 90 85 90 80 85 换气 喂叶前 30min,揭开蚕座所覆盖薄膜换气 给桑次数(次 /d) 3 4 3 4 3 4 切桑大小( c

    22、m2) 0.25 1.69 1.69 4.0 4 6 除沙次数 眠除 1 次 起、眠各 1 次 起、眠各 1 次 蚕体消毒次数 收蚁、将眠各 1 次 起蚕、将眠各 1 次 起蚕、将眠各 1 次 蚕座面积( m2/10g 蚁量) 收蚁时 0.24 2.75 8.2 5.3.2 小蚕期用叶标准 小蚕期用叶以早生桑为主,含水率在 80%左右,叶质新鲜。采叶分早、晚两次,以叶色为主要依据, 以叶位作参考, 小蚕用叶 标准见表 7。 表 7 小蚕 用叶标准 龄别 收蚁当日 1 龄 2 龄 3 龄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浅绿色 绿色 叶位 最大叶上 1 叶 最大叶 最大叶下 1 叶 第 6 7 叶 5.3

    23、.3 小蚕饲养技术 小蚕饲养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a) 小蚕期 1 2 龄全防干育, 3 龄半防干育,保证叶质新鲜,水分充足 ; b) 小蚕期按各龄用叶标准用叶,适熟偏嫩,叶质均匀 ; c) 桑叶 采摘、贮藏过程中防止挤压、发热、凋萎和污染,贮藏时间控制在 24 h 内 ; d) 每日上、下午给桑前各扩座 1 次,每次给桑前仔细匀座,达到小蚕不成堆,稀密适宜 ; e) 适时加眠网,提青分批,饱食就眠,适时饷食;饷食用桑务求新鲜,适当控制给桑量。 5.4 大蚕饲养 5.4.1 大蚕饲养标准 大蚕饲养标准见表 8。 表 8 大蚕饲养标准 龄别 4 龄 5 龄 目的温度( ) 25 26 24 25

    24、相对 湿度( %) 75 80 70 75 给桑次数(次 /d) 4 4 给桑大小 片叶 片叶或芽叶 除沙次数 起、眠各除 1 次 起除 1 次,龄中每日 1 次 蚕体消毒次数 起蚕、盛食、将眠各 1 次 起蚕、见熟各 1 次,龄中每日 1 次 蚕座面积( m2/10g 蚁量) 17 34 DB42/T 1451 2018 8 5.4.2 大蚕用叶标准 大蚕用叶标准见表 9。 表 9 大蚕 用叶标准 龄别 4 龄 5 龄 叶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叶位 第 8 12 叶 顶部 5 6 叶以下(忌食老黄叶) 5.4.3 大蚕饲养技术 大蚕饲养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a) 结合温湿度调节,加强室内通风换

    25、气 ; b) 每日用防僵粉进 行蚕体蚕座消毒 ; c) 及时扩座,在盛食期前达到该龄最大面积。给桑时及时匀座,保持蚕座均匀,做好良桑饱食 ; d) 大蚕用桑量多,宜早晚采叶,随采随运,选择地下室或阴凉房屋贮藏,保持桑叶新鲜。 5.5 上蔟 与 采茧 5.5.1 上蔟 5.5.1.1 蔟室环境 蔟室要求便于补温排湿、通风换气、光线均匀。上蔟初期温度为 24 25 ,结茧后期温度保持 在 24 , 湿度 70 % 75 %。 5.5.1.2 蔟具 塑料折蔟或 方格蔟。 5.5.1.3 上蔟方法 上蔟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a) 人工拾取法。 蚕儿见熟时,随熟随上;待大批进入适熟时,可挑出未熟蚕另行给桑,其余蚕一 起上蔟 ; b) 自动上蔟法。先拾取初熟 蚕,有 30% 40熟蚕时,给一次桑,然后将蔟具直接放在蚕座上, 使其自动上蔟,爬上一定头数,将蔟挂起。 5.5.1.4 上蔟要求 上蔟要求 按 DB42/T 580 2009中的相关规定执 行。 5.5.2 采茧 5.5.2.1 采茧时期 采茧 时期在 盛上蔟 后 6 d 7 d。 5.5.2.2 采茧方法 采茧时先拾去蔟中死蚕和烂茧,根据上蔟先后进行采茧,要做到轻采轻放薄摊。采茧时把好茧、下 茧分开放置。 DB42/T 1451 2018 9 5.6 消毒与防病 消毒与防病按 DB42/T 580 2009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_


    注意事项

    本文(DB42 T 1451-2018 鄂蚕6号繁育及饲养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owelfact22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