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65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2/T 1406-2018 肚倍 肚倍蚜培育技术规程 Bellied gallnu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 cultivation (报批稿 ) 2018 - 09 - 04 发布 2018 - 11 - 24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406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术语与定义 . 1 3 种倍选择与采摘 . 2 3.1 种倍选择 . 2 3.2 种倍采摘 . 2
2、 3.3 种倍运输 . 2 4 藓圃营建 . 2 4.1 圃地选择 . 2 4.2 圃地整理 . 2 4.3 藓种采集 . 2 4.4 藓种种植 . 2 5 夏迁蚜散放 . 2 5.1 自然迁飞散放 . 3 5.2 人工收集散放 . 3 5.3 寄生效果检查 . 3 6 蚜藓管理 . 3 7 春迁蚜收集与挂放 . 3 7.1 人工收集与挂放 . 3 7.2 林间迁飞 . 3 DB42/T 1406 2018 II DB42/T 1406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
3、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山县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京元、查玉平、杨子祥、乐建根、袁慎学、 蔡三山、王义勋、 洪承昊、张子 一、陈赤清。 DB42/T 1406 2018 1 肚倍 肚倍蚜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肚倍蚜培育的术语与定义、种倍选择与采摘、藓圃营建、夏迁蚜散放、蚜藓管理以及 春迁蚜散放的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肚倍产区肚倍蚜的培育。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肚倍蚜 Kaburagia rhusicoln Takagi 隶属于昆虫纲
4、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蚜总科 Aphidoidea 蚜科 Aphididae,一生经历夏迁蚜、越 冬若蚜、春迁蚜、性蚜、干母及干雌等虫型,分布于湖北、陕西、四川等省。 2.2 夏迁蚜 summer migrant 夏 季 肚倍 成熟 后自然爆裂 , 从 裂口处飞出的有翅蚜 ,由肚倍内第 3代干雌发育而成。 体长椭圆形, 灰黑色,有 2对翅。 2.3 越冬若蚜 overwintering larva 夏 迁蚜营孤雌卵胎生产下的幼蚜 。 身体柔 软,无翅,初期为浅黄色,逐渐分泌白色蜡丝或蜡片包裹 身体,以渡过冬季。 2.4 春迁蚜 spring migrant 又叫性母,越冬
5、 若 蚜成长羽化后所形成有翅蚜 。 体长椭圆形,灰黑色,有 2 对翅。 性母一般春季在 苔藓上产生后,回迁到青麸杨上。 2.5 性蚜 sexuale 分雌、雄性蚜,春迁蚜营孤雌卵胎生所产的后代 。 雌蚜褐色,雄蚜浅绿色,一般雌蚜比雄蚜大 。性 蚜 口器退化,不取食。 2.6 干母 fundatrix DB42/T 1406 2018 2 雌、雄性蚜交配后,雌性蚜营孤雌卵胎生产下的幼蚜 。 体黑色,无翅, 足 较长,爬行迅速 。 一般 1 头干母形成 1 个 肚倍 。 2.7 干雌 fundatrigenia 干母形成 倍子 后在 倍子 内营孤雌卵胎生所产生的后代 。干雌终生生活在倍子内, 一般
6、 为 3 代 。 于秋 季 在倍子内 形成有翅秋迁蚜,待 倍子 自然爆裂后 飞出,迁移到苔藓类植物上越冬 。 3 种倍选择与采摘 3.1 种倍选择 选择发育正常、无病虫害的 肚倍 作为种倍 。 3.2 种倍采摘 每年 7 月 上中 旬,当倍子由绿变黄 、 基本成熟而尚未爆裂时, 随机 抽 取 3 5 个倍子 ,解剖观察 , 当 倍 内 干雌呈灰绿色 、虫体 出现翅芽时采摘。采摘时应连同倍叶段一并剪取, 避免 倍子破裂或露孔。 3.3 种倍运输 将采摘的种倍分层放置于竹筐或带孔的木 箱、纸箱内,在运输过程中, 应 保湿透气, 避免 高温或挤 压。 4 藓圃营建 4.1 圃地选择 选择背风阴湿、郁
7、闭度为 0.5 0.7 的常绿稀疏林 分 下,或在林缘附近山坡中、下部背风湿润的地块。 4.2 圃地整理 采取垄状整地的方式,垄宽 1.2 m 1.5 m,垄高 20 cm 30 cm,垄间留出步道和排水沟。垄的两侧 搭建支架,在高度 1.5 m 左右悬挂遮阳网和塑料薄膜,调节光照和避雨。 4.3 藓种采集 在两山之间、常年流水的沟谷中下部的杂灌林或林缘,采集美灰藓 Eurohypnum leptothollm (C. Muell.) Ando 作为冬寄 主。采集时 带土采集,去除藓层上的枯枝落叶 和 杂藓。 4.4 藓种种植 选用无纺布、土砖、青瓦或机瓦作为植藓载体,使用前先置于稀泥或水沟内
8、充分浸泡,去除表面杂 质并吸透水。 采用稀泥将藓团粘贴在表面,置于垄上保湿遮荫管理。保持充足的散射光,防止阳光直射。经常 清 除 苔藓 上的杂藓、地钱、杂草、落叶等,保证 苔 藓的正常生长。 5 夏迁蚜散放 DB42/T 1406 2018 3 5.1 自然迁飞散放 将种倍 平铺于室内阴凉处 。 选取成熟后自然爆裂的倍子,均匀放置于藓圃步道或旁边,遮光挡雨, 让 夏 迁蚜自然迁飞到 苔藓 上。 5.2 人工收集散放 5.2.1 成虫 将种倍置于收虫架上。收虫架的顶部和侧面用深色材料 覆盖,留一侧悬挂无色塑料薄膜,下方反卷 成沟状,收集夏迁蚜。每天 17: 00 18: 00 收集夏迁蚜,用鸡毛
9、或毛笔将蚜虫转移到苔藓上,放蚜虫 2 头 /cm2 3 头 /cm2。 5.2.2 若虫 按 6.2.1 方法收集的夏迁蚜置于网筛中,网筛下用面盆等容器收集若蚜。每天 19: 00 20: 00 用 鸡毛或毛笔将若蚜转移到苔藓上,放若蚜 5 头 /cm2 10 头 /cm2。 5.3 寄生效果检查 放虫后 10 d 15 d,待若蚜在苔藓上形成蜡球后,随机抽取 2 cm 2 cm 的正方形藓块,统计藓枝 上的蜡球数及其若蚜数,评价寄生效果。 6 蚜藓管理 蚜藓管理从夏 季到第 2 年早春,苔藓保持湿润但不积水,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7 春迁蚜散放 7.1 人工挂放 7.1.1 收集 在 2 月下
10、旬至 3 月上旬,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保温收蚜棚或移动收蚜装置收集。 7.1.2 包装 将收集的春迁蚜转移到虫袋中,以玉米苞皮或棕丝团作为填充物,封口保存。 7.1.3 贮运 将 包装好的 虫袋 分层 放置于竹筐或带孔的木箱、纸箱内,每层不超过 20 cm,室温保存。箱体外面 标注防潮、防压。运输过程中要通风透气, 避免高 温或 挤压 。 7.1.4 挂放 抽取 1 个 3 个虫袋,剖开检查,当性蚜体色从黄色逐渐变黑时,挂放虫袋。当青麸杨的嫩梢展 开 2 片 3 片复叶时,为最佳时 机。在虫袋中部的一面开一个长约 2 cm 的口,将虫袋固定在树干分 枝基部或主干侧枝下部,开口一面朝向树干。 7.2 林间迁飞 DB42/T 1406 2018 4 将载体蚜藓直接分散到倍林中,让春迁蚜自然上树形成倍子。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