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1531-2018 曳引驱动电梯 困人应急救援 规范 Regulation for emergency of traction drive lift (报批稿 ) 2018-05-08 发布 2018-07-08 实施 湖北省 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CS 91.140.90 Q 78 备案号: DB42/T 1351 2018 I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救援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 2 5 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 2 6 应急救援准备条件 . 3 7 应急救援具体实施 . 3 8 善后工
2、作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利用轿顶安全窗实施救援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利用轿厢安全门实施救援 . 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利用手拉葫芦实施救援 . 8 DB42/T 1351 2018 II DB42/T 1351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 标准 由 武汉市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提出。 本 标准 由 湖北省特种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归口 管理 。 本 标准 负责 起草单位: 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通
3、力电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 北卓骏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 武汉惠之美物业服务 有限公司。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 魏克彬、 陈峥、谷曼、邹琳、徐桂芳、陈琼、檀昊、董浩明、汤锐、 严翔宇、 罗保胜、陈维壁、刘宏伟、柯汗、张奕敏、邓胜华、梁臻、 王文超、余建、张睿、丁锐。 DB42/T 1351 2018 1 曳引驱动电梯 困人应急救援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 曳引驱动电梯发生运行故障 、 事故等紧急情况造成电梯轿厢困人时 , 应急救援工作的开 展。包括救 援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应急救援 机构 及职责 、 应急 救援准备条件 、 应急 救援具体实施及 善后工 作。 本标准 适用于 3.1规定的
4、 曳引驱动电梯运行过程中 因机械、电气、供电、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引起 轿 厢困人 的救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中 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024 电 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TSG 08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 TSG T5002 电梯 维护保养 规则 3 术语和 定义 GB/T 7024规定的以及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GB/T 7024中 的某 些术语和定义。 3.1 应 急 救援 emergen
5、cy rescue 曳引驱动电梯因故障、事故等原因导致轿厢困人,救援人员将轿厢中被困乘客解救的过程。其中,曳 引驱动电梯为 2014年 10月 3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特种设备目录中的曳引驱动电梯。 3.2 基站 main landing 轿厢无投入运行指令时停靠的层站。一般位于乘客进出最多并且方便撤离的建筑物大厅或底层端站。 GB/T 7024-2008,定义 3.1.10 3.3 开锁 区域 unlocking zone 层门地坎平面上、下延伸的一段区域。当轿厢停靠该层站,轿厢地坎平面在此区域内时,轿门、层门 可联动开启。 GB/T 7024-2008,定义 3.1.27 3.4 DB42
6、/T 1351 2018 2 平层 leveling 在平层区域内,使轿厢地坎平面与层门地坎平面达到同一平面的运动。 GB/T 7024-2008,定义 3.1.28 3.5 紧急 开锁 装置 emergency unlocking device 为应急需要,在层门外借助三角钥匙孔可将层门打开的装置。 GB/T 7024-2008,定义 4.85 4 救援信 息的传递 与处理 4.1 被困乘客 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下列方式对外传递相关信息 : a) 利 用电梯轿厢内的紧急报警装置,将受困信息 传递 给电梯使用单位 、 电梯所在建筑物的 管理机 构 、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 b) 利用移
7、动电话,拨打电梯轿厢内公布的救援电话,将 救援 信息 传递 给电梯使用单位 、 电梯所在 建筑物的 管理机构 、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 c) 通过直接喊话的方式,将 救援 信息传递给电梯轿厢外部人员 (下称“公众”) ; d) 利用移动电话,直接拨打 “ 963333”或“ 119”、 “ 110”,将 救援 信息传递 给 应急救援相关部 门 ; e) 在上述方式 均未能成功地传递 救援 信息时, 可以通过敲打轿厢的方式 传递 救援 信息。 4.2 公众在接收 到 救援 信 息后,应立即将信息传递给电梯使用单位、 电梯 所在 建筑物的 管理机构、电梯 维保单位 , 或直接 拨打 “ 963333
8、”或“ 119”、“ 110” 。 4.3 电梯使用单位 接 到 救援 信息后, 电梯使用单位 应 组织开展 施救 工作 ,同时向 电梯维保单位 传递 救援 信息。 当故障或事故情况满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 相应的事故 等级 时,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种设备安全法 等 相关要求进行事故上报。 4.4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 接到 救援 信息后,电梯 维保单位 应立即安排人员前往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在确认 被困乘客 难以得到 及时、 有效救援的情况下,应立即向 “ 110”、“ 119”报警 ,并会同“ 110”、“ 119”共同 完成救援 。 5 应急救援机构 及职责 5.1 电梯使用单位作为应
9、急救援的责任主体,负责救援小组的人员组织及救援工作的开展配合工作,其 相应责任如下: a) 应 按照 TSG 08 的要求设置电梯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 b) 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够随时与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 c) 制定出现突发事件或者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 ,并按 TSG 08 要求进行救援演练 ; d) 根据 救援 信息及现场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安抚被困 乘客; e) 第一时间通知电梯维保单位到场展开救援,同时做好救援的组织、现场秩序维护、后勤补给等 工作 。 5.2 电梯维保单位 作为专业技 术机构为使用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是电梯救
10、援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 相关 责任如下: a) 配备适 当数量的 救援人员,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并取得相应的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 DB42/T 1351 2018 3 b) 应配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必要的设备、工具,包括:伸缩短梯、三角钥匙、常用五金工具、 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安全防护用具、安全带、救生索、手砂轮、切割设备、葫芦、撬杠、警 示牌等; c) 按照 TSG T5002 要求 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并进行演练 ; d) 设立 24 小时值班电话,保证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时予以排除,在接收到 救援 信息后,须立即组织 足够数量的维保人员及时抵达所在地实施现场救援,设区的市抵达时间
11、不超过 30 分钟,其他地 区 应 不超过 1 小时 ; e) 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联系 “ 963333”、 “ 110”、“ 119”、“ 120”、其他电梯维保单位 等社会力量协助救援 ; f) 救援工作完成后,对电梯发生的故障等情况,及时进行详细的记录 。 6 应急救援 准备 条件 6.1 应急救援 人员 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 急救援 小组 应包含持有特种设备 安全 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 b) 应急救援小组应根据现场情况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参与救援工作; c) 电梯困人后,若维保人员能够对电梯进行操作和控制, 应 由维保人员采取一般救援措施,通过 其人工
12、操作,完成救援工作; d) 电梯困人后,若维保人员不能对电梯进行操作和控制, 应请求 专业的消防 救援人员支援,采取 特殊救援措施完成救援工作。 6.2 为保证救援工 作顺利进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的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应根据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携 带必要的设备 、工具 到场 ; 在 特殊 情况下 可 求助“ 119” ,使用 液压剪等专业破拆工具 实施救援 。 6.3 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应急救援过程中的通讯持续畅通: a) 电梯 轿厢紧急报警装置有效的情况下 ,值班人员应保持与被困乘客 的通话; b) 应安排救援人员与被困乘客 在现场保持联系。各应急救援单位(电梯使用单位、电梯维保单位、 消防部
13、门等 )应配备适宜的通讯设备,例如:电台、电话、对讲机、电喇叭等。 6.4 应急 救援 人员的防护 要求如下 : a) 应 急救援人员应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在安全 得到保障 的前提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避免 救援过 程中发生 伤害事件; b) 防止砸伤:在建筑物可进入, 且不会发生倒塌的情况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c) 防止烧伤、烫伤:可以采取先灭火、降温 , 或在消防人员配合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d) 防止触电:在漏电区域,例如 发生水灾或湿水环境实施应急救援活动时,可根据救援现场的实 际情况,采用适宜绝缘防护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先切断造成危害的电源; e) 防止人为伤害:电梯使用单位或公安机关
14、应负责维护应急救援现场秩序,避免在应急救援活动 中发生 次生 伤 害 事件。 7 应急救援具体实施 7.1 沟通 7.1.1 在实施救援之前,应 先 与被困乘客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乘客安全,提高救援效率。 DB42/T 1351 2018 4 7.1.2 故障 电梯 使用单位 的相关管理人员应 尽快 通知 被困乘客 ,使其 知晓以下信息 : a) 处境 安全 且 有保障 ; b) 已开展救援 ,救援过程中电梯可能会产生轻微的震动, 不要慌张 ; c) 应远离轿门以防轿门被突然打开 ; d) 保持镇定 、 不要吸烟 。 7.1.3 救援人员在与 被困 乘客 沟通 的过程中,应了解下述信息,供开展
15、救援 工作 时参考: a) 故障电梯中 被困乘客 状况 ; b) 故障电梯中 被困乘客 有无 伤亡或突发疾病; c) 电梯轿厢停运前的运行状况; d) 故障电梯 轿厢中照明 是否有效 。 7.2 状况评估 救援人员在 实施 救援之 前,应先对电梯停止运行的原因 和电梯状况 进行 分析和评估 , 选取合理的救援 方案。 7.3 利用电梯自身功能实施救援 7.3.1 救援工作开展时首先评估能否利用电梯自身功能 将轿厢移动到平层位置 。 利用电梯自身功能 移动 轿厢 ,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7.3.2 展开救援 前,首先将主电源开关置于 “闭合( ON)” 状态,急停开关(如 有)置于 “运行(
16、 RUN)” 状态 。 7.3.3 如果电梯有消防返回功能 , 可以在基站 触发 消防返回开关,尝试是否可以将故障电梯 召回 基站。 7.3.4 如果电梯是因为供电突然中断而发生 故障 ,并且电梯所在的 建筑 物 配有可供电梯运行的备用电源, 救援人员可以尝试 启动备用电源恢复供电后开展救援 。 7.4 利用手动开锁方式实施救援 7.4.1 如以上方 法 无法实现 有效救援 , 则应在确认 轿厢 驻 停 位置后 , 断开电梯主电源, 采用 手动 盘车或 者其他方式使 轿厢 移动 至平层区,使用电梯紧急 开锁装置开门完成 救援 工作 。 7.4.2 轿厢 处于 平层 区 时 ,从轿厢内部可 将轿
17、门和 层门 手动扒开, 此时救援步骤如下: a) 首 先 通过有效的通讯方式告知轿厢内人员切勿手动扒门,以防造成二次伤害; b) 确认已 将 故障 电梯的主电源开关置于断开状态 ; c) 在 层门外部,通过 三角 钥匙手动打开 层门 和轿门; d) 进入轿厢,拍下轿厢内的急停按钮(如果轿厢内有急停装置) ; e) 搀扶 被困乘客 有序地离开轿厢,确保 其 在离开轿厢时不会跌倒 、坠落 或者 碰头 。 7.4.3 轿厢处于非平层区 时, 救援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梯, 应按 照其 救援说明规定的操作方法,使轿 厢移动到平层区,而后按照 7.4.1、 7.4.2 所述 方法实施救援。 有机房电梯
18、常 采用手动盘车操作 ,盘车 步 骤 一般 如下 : a) 安 装手动盘车轮, 并检查确认 ; b) 根据轿厢所在位置确定 合适的 盘车方向 ; c) 一人使用松闸扳手缓慢间歇地松闸, 另 一人 (或多人) 握持盘车轮, 将轿厢 盘车至平层位置 ; d) 使用完毕后将盘车轮和松闸板手放回原位。 DB42/T 1351 2018 5 7.5 利用 强拆工具 实施 救援 当 手工盘车无法 实施 且 层门 紧急 开锁装置失效时 , 可采用 强制 方式 打开离 故障 电梯轿厢最近的 层门 , 具体步骤如下 : a) 首先 通 过有效的通讯方式告知轿厢内人员 切勿手动扒门,以防造成二次伤害; b) 确认
19、已 将 故障 电梯的主电源开关置于断开状态 ; c) 用强拆工具撬开 层门 :撬开 层门 的位置应选择在 层门 顶部门( 层门 和轿门)联锁的位置,这样 可以减轻对门的破坏程度,同时也便于电梯更快地恢复正常使用 ; d) 进入轿厢,拍下轿厢内的急停按钮(如果轿厢内有急停装置) ; e) 搀扶被困乘客 安全 有序地 离开轿厢 ,并采取防止人员跌落井道的预防措施, 确保 其 在离开轿厢 时不会跌倒 、 坠落 或碰头 ; f) 被困乘客 救出后,如果层门门锁损坏,不能锁住层门,救援人员应用铁丝将层门栓死,以防他 人不慎掉入井道 。 7.6 利用安全窗、安全门、手拉葫芦等实施救援 在特定困人情形和电梯
20、配置条件下,可利用 安全窗、安全门、手拉葫芦等实施救援 。 利用 轿顶安全窗 实施救援 的步骤见附录 A, 利用轿厢安全门实施救援 的步骤见附录 B, 利用 手拉 葫芦实施救援 的步骤见附录 C。 7.7 地震和其它灾难 情况下 的 困人 救援 当发生地震、火灾或爆炸等严重事故导致电梯困人时,应在确认发生进一步伤害的可能性已排除的情 况下方可开展救援。 8 善后工作 8.1 电梯应急救援完成 后, 应 由 具备相应 资质的单位对电梯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修理, 并 经使用单位 确认 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8.2 电梯应急救援完成 后 , 如需对电梯进行大修或改造的,应当由具备相应 资质的单位 进行施工
21、作业,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8.3 涉及到毒性介质泄漏或建筑物损坏的,应当经环保部门和建 设管理 部门检查并出具意见后,方可进 行下一步修复工作。 DB42/T 1351 2018 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利用 轿顶安全窗 实施救援 通过轿顶安全窗 救援,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a) 确认已 断开 故障 电梯的电源主开关,同时 断开同井道内 相邻电梯(如 有共 用井道 的电梯 ) 的 主 电源 ; b) 救援 人员 应 使用三角钥匙 将位于轿厢上方离电梯轿厢最近的 层门或井道安全门 (如有)打开, 若紧急开锁装置失效可采用 强制撬开层门的方式 ; c) 将防滑梯伸入轿顶并可靠固
22、定,防滑梯要足够长,保证其高度高出 层门地坎 至少 1 米( 如图 A.1); d) 让 一名 救援人员系上安全带,然后进入 故障 电梯的轿顶。将第二个防滑梯通过轿顶安全窗伸入 轿厢内, 可靠 放置于轿厢地面和轿顶之间 ,该 防滑梯也要求其高出轿顶面 至少 1 米; 图 A.1 使用轿顶安全窗撤离 e) 第二 名 救援人员系好安全带后,进入 故障 电梯的轿顶,同时带上一条安全带 用于 救援 被困乘客 ; f) 轿顶的两 名 救援人员,一 名 通过轿顶安全窗进入轿厢,另外一 名 留在轿顶,同时还需要一个救 援人员在 层门处 接应救援 ; g) 进入轿厢,拍下轿厢内的急停按钮(如果轿厢内有急停装置
23、) ; h) 开始转移 被困乘客 ,每次一人,逐步转移。 为被困乘客 系好安全带,然后 协助其从 轿厢爬到轿 顶,再从轿顶爬到井道外 安全区域 。 DB42/T 1351 2018 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利用轿厢安全门实施救援 当相邻电梯有相对应的轿厢安全门时,采取以下步骤 进行救援: a) 通过检修 运行方式 移动 用于 救援 的 轿厢,使得其轿厢地坎与等待救援的轿厢地坎 停靠在 同一水 平面 ; b) 将救援电梯 与 故障电梯的电源主开关断开 ; c) 一名救援人员 系好安全带,通过轿厢安全门进入滞留的电梯轿厢内 ; d) 如果救援电梯和 故障 电梯轿厢内都设置有急停开关,应将其
24、转换到 “ 关闭 ” 位置 ; e) 如果现场有装有安全绳或者栏杆的疏散桥,则应将其安全可靠的固定在救援电梯和 故障 电梯的 轿厢安全门之间;如果现场没有疏散桥可用,则应采用等效的方式进行救援 ; 两轿厢安全门间 的跨度不能超过 0.75 米 (如图 B.1); f) 无论有没有使用疏散桥,都 应 使用安全带保护 被困乘客 ; g) 准备工作完成后, 救援人员可以 逐个 将 被困乘客 转移到救援轿厢内。 最大0.75 m 图 B.1 固定在两个轿厢安全门之间的疏散桥 DB42/T 1351 2018 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利用 手拉 葫芦实施救援 当电梯不具备盘车条件时,利用 手拉
25、葫芦 ,按以下步骤 进行救援 : a) 告知电梯轿厢内的人员:救援活动已经开始,提示电梯轿厢内的人员配合救援活动,不要扒门, 不要试图离开轿厢; b) 在机房内切断电梯主电源,确认电梯轿厢、对重所在的位置,选择电梯准备停靠的层站; c) 用两个 手拉葫芦 ( 每个 手拉葫芦 应选取合适的额定起 重量 ) 分别挂在机房的牢固可靠的位置, 用三个以上的钢丝绳卡子将钢丝绳套与吊链卡住,每个 手拉葫芦 分别吊住半数的曳引钢丝绳, 形成两个 手拉葫芦 起吊一个轿厢; d) 同时向上拉动两个倒链,轿厢向就近楼层运动,当确认轿厢平层后,停止拉动操作,但必须人 为将倒 手拉葫芦 的拉链栓死,防止打滑,并有一名救援人员看护; e) 救援人员在平层位置打开电梯层门 、 轿门, 搀扶被困乘客 安全 有序地 离开轿厢 , 完成救援工作; f) 被困乘客 救出后,如果层门门锁损坏,不能锁住层门,救援人员应用铁丝将层门栓死,以防他 人不慎 落入 井道。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