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33.180.01 M 33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2/T 1475 2018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技术条件 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adaptive multirate SFP+ transceiver module (报批稿 ) 2018 - 11 - 05 发布 2018 - 12 - 19 实施 湖北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42/T 1475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缩略语、术语和定义 . 1 3.1 缩略语 . 1 3.2 术语和定义
2、. 2 4 要求 . 2 4.1 分类 . 2 4.2 基本要求 . 2 4.3 光接口技术要求 . 3 4.4 电接口技术要求 . 7 4.5 监控参数要求 . 8 5 试验方法 . 8 5.1 环境要求 . 8 5.2 自适应功能及主要光电参数测试 . 8 5.3 可靠性试验 . 10 5.4 电磁兼容试验 . 12 6 检验规则 . 13 6.1 检验分类 . 13 6.2 出厂检验 . 13 6.3 型式检验 . 13 6.4 电磁兼容试验 . 14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 14 7.1 标志 . 14 7.2 包装 . 15 7.3 运输 . 15 7.4 储存 . 15 D
3、B42/T 1475 2018 II DB42/T 1475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武汉恒泰通技术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恒泰通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武汉一网通达科技有限 公司、深圳南方飞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启讯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苏州智汇云祥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亚丽、杨国民、袁航空、谢秋琪、高家鸣、李婳婧、李君 、吕雪 。 DB42/T 1475 2018
4、1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速率自适应 SFP+系列光收发模块的缩略语、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多速率自适应 SFP+系列光收发模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 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26.2-201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干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16
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SJ/T 11364-2014 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要求 SJ/T 11364-2014/XG1-2017 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要求 YD/T 1111.1-2001 SDH光 发送光接收模块技术要求 -SDH 2.488320Gbit/s光接收模块 YD/T 1111.2-2001 SDH光发送光接收模块技术要求 -SDH 2.488320Gbit/s光发送模块 YD/T 1321.2-2004 具有复用 -去复用功能的光收合一模块技术条件第二部分: 10Gbit/s光收发合 一模块 YD/T 1465-2006 10
6、Gb/s小型化可插拔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 YD/T 2553-2013 6Gb/s基站互连用 SFP+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 YD/T 3131-2016 无线基站 BBU与 RRU互连用 SFP/SFP+光收发合一模块 ANSI/ESDA/JEDEC JS-001-2017 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 -人体放电模型( HBM)组成等级( F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ensitivity testing-human body model (HBM) component level) Telcordia GR-468-CORE: 2004 用于通信设备的光电器件通用可靠
7、性保证要求( Generic reliability assurance requirement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used in telecommunications) SFF-8431-2009 增强型小型封装插拔模块 SFP+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nhanced 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 module SFP+) SFF-8472-2018 光收发器 管理接口 ( Management Interface for SFP+) 3 缩略语、术语和定义 3.1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F
8、P+:增强型小型化可热插拔( Enhanced 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 SFI: SFP+高速串行电接口 ( SFP+ High Speed Serial Electrical Interface) 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DB42/T 1475 2018 2 PRBS:伪随机码序列( Pseudo-Random Bit Sequence) BER:比特误码率( Bit Error Rate) STM-N: N级同步传送模块( 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 of L
9、evel N) RMS:均方根( Root Mean Square) FC:光纤信道( Fibre Channel) PECL:正射极耦合逻辑( Positive Emitter-Coupled Logic) 3.2 术语和定义 YD/T 1111.2-2001 、 YD/T 1321.2-2004 、 YD/T 1465-2006界定的 以及下列 术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件。 3.2.1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 adaptive multirate small form-factor transceiver module 具有速率检测功能的 SFP+光模块,在通信协议支持的数据速率
10、范围内,能根据接收到的 数据速率动 态调整收发通道参数,使光模块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2.2 标称比特率 nominal bit rate 光纤通信系统中传输脉冲码的速率,即光发送模块中脉冲码电信号的调制速率。 4 要求 4.1 分类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 可 按波分复用、工作波长和最长传输距离进行分类。 a) 按其波分复用方式可分为双纤 SFP+光模块和单纤双向 SFP+光模块 ; b) 按其工作波长可分为 1270nm、 1310nm、 1330nm、 1550nm; c) 按其最长传输距离可分为 1.4km、 10km、 20km、 40km、 80km。 4.2 基本要求
11、 4.2.1 极限条件 多速 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极限条件见表 1。 表 1 极限条件 参数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存储温度() -40 +85 相对湿度( %) 5 95 工作电压( V) -0.3 +4.0 4.2.2 推荐工作条件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 收发 模块推荐工作条件见表 2。 DB42/T 1475 2018 3 表 2 推荐工作条件 参数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工作温度() -40 +85 工作电压( V) +3.14 +3.47 4.3 光接口技术要求 4.3.1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的功能 图 1给出了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各部分的功能(参考
12、)。光接收 功能包括光接 收器、 带宽 可控放大器、速率检测器、带宽控制器、输出放大器等。光发送 功能包括激光驱动器、时钟综合器、激 光器等。总线控制器完成管理功能,包括速率控制和数字诊断功能。数字诊断功能包括模块温度、激光 器偏置电流、激光器输出光功率、接收机输入光功率、电源电压等。 图 1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的功能(参考) 4.3.2 6.144Gbit/s 至 10.3Gbit/s 光接口要求 4.3.2.1 1270nm、 1330nm 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 1270nm、 1330nm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见表 3。 DB42/T 1475 2018 4 表 3 12
13、70nm、 1330nm 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 求 参数(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40 8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dB) 30 30 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5 +2 +3 +5 +6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dBm) -6 -5 -3 +1 +1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a 3.5 光回波损耗容限 (dB)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 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355
14、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0.5 +0.5 +0.5 +0.5 -7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a -12 -12.8 -14.6 -15 -20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10.3Gbit/s,测试序列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4.3.2.2 131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1310nm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见表 4。 表 4 131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参数(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a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4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dB) 30
15、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 +3.5 +4 +4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dBm) -6 -4 -2 -1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 3.5 光回波损耗容限 (dB)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620 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3 0 0 0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 -10 -12.8 -13.5 -15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10.3Gbit/s,测试序列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DB42/
16、T 1475 2018 5 4.3.2.3 155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1550nm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见 表 5。 表 5 155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参数(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a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40 8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dB) 30 30 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 +3.5 +4 +4 +4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dBm) -6 -4 -2 -1 0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 3.5 光回波损耗容限 (dB
17、)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620 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3 0 0 -1 -7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 -10 -12.8 -13.5 -16 -23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10.3Gbit/s,测试序列 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4.3.3 2.125Gbit/s 至 6.144Gbit/s 光接口要求 4.3.3.1 1310nm、 1550nm 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 1310nm、 1550nm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见表 6。 表 6 1310
18、nm、 1550nm 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 参数 (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dB) 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5 +3 +3 平均发送光 功率最小值 (dBm) -6 -5 -4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a 3.5 光回波损耗容限 (dB)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620 DB42/T 1475 2018 6 表 6 1310nm、
19、 1550nm 单纤双向模块光接口要求 (续) 参数 (单位) 规范值 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3 +1 +1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a -11 -13.8 -14.5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6.144Gbit/s,测试序列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4.3.3.2 131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1310nm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见表 7。 表 7 131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参数(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20、(dB) 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5 +3 +3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dBm) -6 -5 -4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a 3.5 光回波损耗容限 (dB)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355 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0.5 +0.5 -5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a -10.5 -13.8 -15.5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6.144Gbit/s,测试序列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21、4.3.3.3 155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1550nm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见表 8。 表 8 155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参数 (单位) 规范值 发送机光接口参数 传输距离 (km) 1.4 10 20 40 80 最大光谱宽度 (-20dB)( nm) 1 1 1 1 1 最小边模抑制比 (dB) 30 30 30 30 30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dBm) +0.5 +3 +3 +4 +5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dBm) -6 -5 -4 0 0 DB42/T 1475 2018 7 表 8 1550nm 双纤模块光接口要求 (续) 参数 (单位) 规范值 最大关断平均发送
22、光功率 (dBm) -30 最小消光比 (dB)a 3.5 光回 波损耗容限 (dB) 12 最大发送和色散代价 (dB) 1.2 接收机光口参数 接收波长范围 (nm) 1260 1355 最小过载光功率 (dBm) +0.5 +0.5 -5 -7 -7 最大接收灵敏度 (dBm)a -10.5 -13.8 -14.5 -19.8 -23 最大接收光反射 (dB) -12 a测试频点为 6.144Gbit/s,测试序列为 PRBS 采用 231-1 , BER 10-12。 4.4 电接口技术要求 串行电接口能支 持 2.125Gbit/s 10.3Gbit/s的业务数据 , 满足 SFF-
23、8431-2009中 条 3.6的要求 。 支持的协议及标称 比特率见表 9。 表 9 支持的协议及标称比特率 协议 标称比特率( Gbit/s) 2G/4G/8G FC 2.125G/4.25G/8.5G CPRI 2.4576G/3.072G/4.9152G/6.144G/8.11G/9.83G STM-16/STM-64 2.488G/9.953G XAUI1/2 3.125G/6.25G Infiniband 2.5G/10G 10GbE LAN/PHY 10.3125G 电性能参数见表 10 表 10 电性能参数 参数(单位) 最小 典型 最大 模块供电电流( mA) - - 300
24、 模块功耗( mW) - - 1000 发射器 输入差分阻抗( ) - 100 - 差分信号输入幅度(峰峰值)( mV) 180 - 1800 发射器故障 发射器故障( V) 2.0 - VCCa 发射器正常( V) 0 - 0.8 发射器使能 发射器关闭( V) 2.0 - VCCa 发射器打开( V) 0 - 0.8 接收器 DB42/T 1475 2018 8 表 10 电性能参数 (续) 输出差分阻抗( ) - 100 - 差分信号输出幅度(峰峰值)( mV) 400 - 1800 接收 信号丢失 告警 信号丢失 告警 ( V) 2.0 - VCCa 正常工作 ( V) 0 - 0.8
25、 a模块工作电压 4.5 监控参数 要求 数字诊断存储器地址映射表按 SFF-8472 SMA 条 4.1规定进行。 监控参数按 SFF-8472 SMA 条 4.3规定进行。 5 试验方法 5.1 环境要求 光模块测试的大气条件见表 11. 表 11 光模块测试的大气条件 参数 数值 温度 15 35 相对湿度 45% 75% 大气压力 86 kPa 106 kPa 5.2 自适应功能及主要光电参数测试 5.2.1 自适应功能测 试 自适应 功能 测试要求如下: a) 测试配置如图 2 所示 ; b) 测试条件按 YD/T 1111.1-2001 6.1.2 的要求进行 ; c) 测试步骤
26、: 1) 按照图 2 所示测试配置搭建测试系统; 2) 设置误码仪工作频率为被测模块支持的标称比特率的最大值,数字信号电位设定在 PECL 电平,帧码序列为加扰非归零码型,输入输出阻抗均为 50 ; 2) 调节可变光衰减器,改变被测模块的输入光功率值,使输入光功率位于被测模块光功率的 阈值范围内,使测试系统正常工作并稳定 4min; 3) 读取误 码仪同步状态,即为被测模块的自适应工作状态; 4) 按照被测模块能自适应的标称比特率,依次改变误码仪的工作频率,重复上述步骤,测试 被测模块其它标称比特率的自适应特性。 DB42/T 1475 2018 9 图 2 多速率自适应功能测试配置 5.2.
27、2 光发送波长、光谱宽度、边模抑制比、平均发送光功率、消光比 及 眼图测试 按 YD/T 2553-2013中 条 5.2规定进行。 5.2.3 光接收灵敏度、过载光功率测试 光接收灵敏度、过载光功率测试要求如下: a) 光接收灵敏度及过载光功率测试配置如图 3 所示 ; b) 测试条件按 YD/T 1111.1-2001 6.1.2 的要求进行 ; c) 光接收灵敏度测试 步骤 : 1) 按照图 2 所示测试配置接好测试系统; 2) 设置误码仪工作频率为被测模块支持的标称比特率的最大值,数字信号电位设定在 PECL 电平,帧码序列为加扰 NRZ 码型,输入输出阻抗均为 50 ,然后使测试系统
28、正常工作; 3) 缓慢增加光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减少被测光接收模块的输入光功率,并使误码率优于 1 10-12,稳定 4min; 4) 用光功率计测得被测模块此时的输入光功率,即为被测模块在该标称比特率的灵敏度; 5) 重复上述步骤,测试被测模块在其它标称比特率的灵敏度。 d) 过载光功率测试步骤 : 6) 按照图 2 所示测试配置接好测试系统; 7) 设置误 码仪工作频率为被测模块支持的标称比特率的最大值,数字信号电位设定在 PECL 电平,帧码序列为加扰 NRZ 码型,输入输出阻抗均为 50 ,然后使测试系统正常工作; 8) 缓慢调整光可变衰减器,使得被测模块的输入光功率增加,当误码率优于
29、 1 10-12 并稳 定 4 分钟后,观察误码检测结果; 9) 用光功率计测得被测模块此时的输入光功率,即为该模块的过载光功率点。 DB42/T 1475 2018 10 图 3 光接收灵敏度、过载光功率测试配置 5.2.4 光纤传输测试 光纤传输测试要求如下: a) 多速率自适应光收发模块光纤传输测试配置如图 4 所示 ; b) 测试步骤如下: 1) 如图 4 连接好测试配置,其中 传纤长度要与被测模块最大传输距离一致; 2) 设置误码仪工作频率为被测模块支持的标称比特率的最大值,数字信号电位设定在 PECL 电平,帧码序列为加扰 NRZ 码型,输入输出阻抗均为 50 ,然后使测试系统正常
30、工作; 3) 稳定观察 4min 后,读取误码率值是否优于 1 10-12。 图 4 光纤传输测试配置 5.3 可靠性试验 5.3.1 试验环境要求 多速率自适应光模块可靠性试验测试环境要求同 条 5.1的要求 。 5.3.2 可靠性试验要求 DB42/T 1475 2018 11 多速率自适应光模块可靠性试验要求应符合表 12的规定。 表 12 可靠性试验要求 试验项目 引用标准 试验条件 抽样方案 LTPDa SSa Ca 物理 特性 试验 ESD等级 ANSI/ESDA/JEDEC JS-001-2017 人体放电模型 - 6 0 ESD抗扰度 b GB/T 17626.2-2018 空
31、气放电:至少 2kV 15kV(标称值), 20次放电; 接触放电:至少 1kV 8kV(标称值), 20次放电 - 3 0 机械 完整 性试 验 机械冲击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 .1.1.1 加速度 500g, 脉冲持续时间 l.Oms , 冲 击次数: 每方向 5次, 方向 X1、 X2、 Y1 、 Y2 、 Z1、 Z2 20 11 0 变频振动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1.1.2 加速度 : 20g, 频率: 20Hz2000Hz, 扫 描速率 : 4min/循环 , 循环次数: 4循环 / 轴向, 方向
32、 X、 Y、 Z 20 11 0 拔插重复性 Telcordia GR-468- CORE:2004 3.3 .1.4.1 插拔次数: 200 次 20 11 0 非工 作环 境温 度 高温储存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2.1 Tstg=85, t=2000 h 20 11 0 低温储存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2.1 Tstg=-40, t=72 h 20 11 0 温度循环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2.2 温度范围 -40 85 ,温度变化速 非工作环温度循环率 1
33、0 /min, 极 限温度下的停留时间不小于 10min,循环 次数: 500次 ( UNCC)、 100次( COC) 20 11 0 恒定湿热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2.3 温度 85 ,相对湿度 85%,时间 500 h 20 11 0 工作 环境 寿命(高温)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3.1 工作温度 85 ,正常工作条件下,时间 2000h 20 11 0 湿热循环 (工作) d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3.2 温度范围 65 10 ,高温时湿度 90% ,
34、低温湿度不控制,循环 10次 20 11 0 恒定湿热 (工作) Telcordia GR-468- CORE: 2004 3.3.3.3 温度 65 ,相对程度 85%,正常工作条 件下,时间 1000h 20 11 0 a LTPD为批内允许不合格品率, SS为最小样品数, C为合格判定数; b 试验气候条件除相对湿度为 30% 60%外,其他同 5.1; 试验室的电磁环境不应影响试验结果 ; c UNC为非可控 环境 , co为可控 环境; d 仅适用于非可控环境( UNC)。 5.3.3 失效 判据 5.3.3.1 ESD 阈值 、机械完整性、非工作环境试验、工作环境试验失效判据 DB
35、42/T 1475 2018 12 各项试验完成后,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 收发 模块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出现下列任意一种情 况即判 定为不合格: a) 外壳破裂或有裂纹、内部的元器件发生脱落 ; b) 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试验前后,平均发送光功率、消光比、接收灵敏度中任何一项变化量大于 l.OdB(寿命试验为 l.5dB ); c) 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试验后,参数不满足表 3表 8 中的技术指标要求。 5.3.4 ESD 抗扰度试验失效判据 ESD抗扰度失效等级可按照如下要求分类,各等级的失效判据如下: a) 在制造商、委托方或购买方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 b)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
36、但在骚扰停止后能自行恢复, 不需要 操作者干预 ; c) 功能 或 性能暂时性丧失或降低,但需操作者干预才能恢复 ;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下降。 5.4 电磁兼容试验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 收发 模块的电磁兼容试验分为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和射频电磁场辐射 发射试验。 5.4.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和方法 多速率自适应 SFP+收发 光模块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符合 GB/T 17626.3-2016试验等级 2的要 求。其试验频率、电场强度和幅度调制见下表 13。 表 1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要求 名 称 规 范 频率范
37、围 80MHz 1000MHz 试验场强 3V/m 幅度调制 80%幅度调制 ( lkHz正弦波) 试验合格判据:在每次独立的被作用期间,比特误码数应为零。 5.4.2 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条件和方法 多速率自适应 SFP+光收发模块的射频电磁场发射应符合 GB 9254-2008中 B级信息技术设备要求,辐 射发射机限值见表 14。 表 14 B 级信息技术设备在测量距离 3m 处的辐射发射限值 频率范围 ( GHz) 平均值 ( dB V/m) 峰值 ( dB V/m) 1 3 50 70 3 6 54 74 注 1:在过渡频率处 (3 GHz),应采取较低的限制。 试验合格判据:辐射强度不
38、应超过平均值、峰值。 DB42/T 1475 2018 13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多速率自适应 SFP+收发 光模块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和电磁兼容试验。 6.2 出厂检验 6.2.1 出厂检验分类 出厂检验分为常规检验和抽样检验。 6.2.2 常规检验 常规检验应该百分之百进行,检验项目如下: a) 外观检验:通过目测,模块表面无明显划痕,无各种污点,产品标识清晰 ; b) 光电指标测量:对光接口参数平均发送光功率、发射波长、消光比、最大灵敏度和过载光功率 进 行检测,检测结果满足表 3表 8 要求 ; c) 高温加电老化 : 4) 在最大额定工作环境温度下,模 块正常工
39、作状态,老化时间至少 24h; 5) 恢复: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lh 后测试 ; 6) 失效判据: 平均发射光功率、消光比、最小灵敏度、最大过载光功率等不满足 表 3表 8 要求,或者 变化量大于 l.OdB。 6.2.3 抽样检测 从批量生产中生产的同批或若干批产品中, 按 GB/T 2828.1-2012规定抽样,取一般检查水平 II , 接 收质量限( AQL)和检验项目及方法如下: a) 外观检验: AQL 取 1.5。检验方法:目测,表面无明显划痕,无各种污点,产品标识清晰牢固 ; b) 外形尺寸检验: AQL 取 1.5。检验方法:用满足精度要求的量度工具测量,应符合产品外形尺
40、 寸 要求规定 ; c) 光电性能检测: AQL 取 0.4。 检验方法:按照第 5 章 测试方法对光电参数进行测试,其结果应 符合 表 3表 8 的规定。 6.3 型式检验 6.3.1 型式检验条件 多速率自适应 SFP+收发光 模块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 a) 产品定型或己定型产品转场时 ;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 c) 产品长期停产 12 个月后,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鉴定时的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别时; e) 正常生产 24 个月后;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6.3.2 型式检验程序 在进行型式
41、检验前, 对样品的光电特性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然后按表 12进行可靠性试验。 DB42/T 1475 2018 14 6.3.3 检验批的构成 提 交检验的批,可由一个生产批构成, 或由符合下述条件的几个生产批构成: 7) 这些生产批是在相同材料、工艺、设备等条件下制造出来的; 8) 若干个生产批构成一个检验批的时间不超过 l 个月。 6.3.4 样 品 检验规则 在不影响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条件下, 一组样品可用于其他分组的检验和试验。 6.3.5 产 品 不合格的判定 各项试验完成后, 不合格的判定按 5.3.3条规定执行。 6.3.6 不合格批的重新提交 对不合格分组的产品, 应找出不
42、合格原因,可进行返工,以纠正缺陷或筛除失效产品,然后重新检 验。重新检验应采用加严抽样方案,如通过检验,判为合格, 但重新检验不得超过 2次, 并应清楚标明 为 重新检验批。 6.3.7 样品 的处理 凡经受了型式检验的样品, 一律不能作为合格品交付使用。 6.4 电磁兼容试验 6.4.1 电磁兼容试验条件 多速率自适应 SFP+收发 光模块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电磁兼容试验: a) 产品设计定型时 ; b) 当产品的设计进行重大更改,影响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时。 6.4.2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应按 5.4的要求进行电磁兼容试验。 6.4.3 抽样要求 电磁兼容试验按固定抽样方案抽样, 每组抽取样品不少于 3只。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7.1 标志 7.1.1 标志的内容 每个产品应标明产品型号、规格、编号、批的识别代码等标志。 7.1.2 绿色标 识要求 产品的污染控制标志应按 SJ/T 11364-2014 第 5章规定,在产品包装盒或产品上打印电子信息产品 污 染控制标志。 DB42/T 1475 2018 15 7.2 包装 产品应有良好的包装及防静电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包装盒上应标有产品名称、型号 和规格、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