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42/T 1388 2018 小麦、玉米连作全程机械化 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mplete mechanization of wheat and corn continuous cropping (报批稿) 2018 - 09 - 04 发布 2018 - 11 - 24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388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3.1 小麦、玉米连作
2、 . 2 3.2 全程机械化 . 2 4 茬口安排 . 2 5 品种选择 . 2 6 小麦全程机械化 . 2 6.1 耕整地 . 2 6.1.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2 6.1.2 田间安全作业 . 2 6.1.3 质量要求 . 3 6.2 播种 . 3 6.2.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3 6.2.2 田间安全作业 . 3 6.2.3 质量要求 . 3 6.2.3.1 播种量 . 3 6.2.3.2 播种质量 . 3 6.3 防治病虫草害 . 4 6.3.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4 6.3.2 田间作业 . 4 6.3.3 质量要求 . 4 6.3.4 安全生产 . 4 6.4 联
3、合收获 . 4 6.4.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4 6.4.2 田间安全作业 . 4 6.4.3 质量要求 . 4 7 玉米全程机械化 . 4 7.1 耕整地 . 4 7.2 播种 . 5 7.2.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5 7.2.2 田间安全作业 . 5 7.2.3 质量要求 . 5 7.2.3.1 播种量 . 5 DB42/T 1388 2018 II 7.2.3.2 播种质量 . 5 7.3 田间管理 . 5 7.3.1 中耕施肥 . 5 7.3.2 防治病虫草害 . 5 7.4 收获 . 5 7.4.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 6 7.4.2 田间作业 . 6 7.4.2.1
4、 田间检查 . 6 7.4.2.2 机具调整 . 6 7.4.3 质量要求 . 6 7.4.4 安全生产 . 6 7.5 烘干 . 6 DB42/T 1388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 湖北省农业 厅提出。 本标准由 湖北省农业 厅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宜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夷
5、陵区 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宜昌市信息与标准化所、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襄阳市襄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枣阳市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当阳市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守贵、曹鹏、王孝平。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朱德平、邓红军、王良军、涂勇、刘克荣、刘云发、刘晓娜、尚静、曹珺珺、 王前涛、陈斌、张勇、赵耀、丁心慧、郑纯林、唐玲、台青桃、淡育红、张本俊、匡家兰、陈兴恒、席 承龙、郑萌萌、鲁明柱、赵建华、李劲松、韩庆忠、王功明、谭帮兴、杨大海、甘发林、秦炎、姚兴华、 金太星、邢汉生、汤国晓、李大 伟、向希才、蒋昌茂、艾刚华、曹昌明、李叙斌、曹光新、刘启梅、何 文芬、
6、李明亮、徐元春、谭建国、易礼美、王业红、赵红、张执少、李建军、帅明、李正钱、李红丽、 张文胜、何官静、彭绪冰、彭绪伟、毛玉珍、马尚万、易继平、吴太淑、黄虎城、周献民、陈江城、秦 春林、杨家祥、赵黎立、孙红燕、杨青、艾诗林、杨开枝、朱祚亮、李青山、郑明川。 DB42/T 1388 2018 1 小麦 、 玉米连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玉米连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小麦 全程 机械化 及 玉米 全程 机械化 生产 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小麦、玉米连作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
7、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404.1 粮 食作物种子 第 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 832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8、15404 喷雾器试验方法 GB/T 8097 收获机械 联合收割机 试验方法 GB/T 21017 玉米干燥技术规范 GB 10395.1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 1部分:总则 GB 10395.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 6部分:植保机械 GB 10395.7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 7部分:联合收割机、饲料和棉花收获机 GB 16151.6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铧式犁 GB 16151.7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旋耕机 GB 16151.8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圆盘耙 GB 16151.9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播种机 GB 161
9、51.12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谷物联合收割机 JB/T 9782 植保机 械 通用试验方法 JB/T 6274.1 谷物条播机 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03 单粒 (精密 ) 播种机 作业质量 NY/T 1355 玉米收获机 作业质量 DB42/T 1388 2018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麦、玉米连作 wheat and corn continuous cropping 指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播种小麦的周年生产模式。 3.2 全程机械化 the complete mechanization 以 主
10、产区为重点 ,以 耕整地、播 种、 田间管理 、收获、烘干 等 重点环节 用机械来代替人工完成 生产 作业 。 4 茬口安排 表 1 小麦、玉米连作茬口安排 作 物 播种期 播种方式 收获期 小麦 10月中旬 11月上旬 机械直播 5月中旬 6月上旬 玉米 5月中旬 6月中旬 机械直播 8月下旬 9月下旬 5 品种选择 小麦应选用审定并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玉米应选用审定并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 植的高产、耐密植、灌浆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 小麦 、玉米 种子质量应当符合 GB/T 4404.1 的规定要求。 6 小麦全程机械化 6.1 耕整地 6.1.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11、 根据不同区域小麦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 可选用翻地或旋耕作业。翻地 作业宜选用与 36.78 kw 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圆盘耙、钉齿耙、镇压器等配套组合进行作业。 旋耕整地作业宜选用与 36.78 kw 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进行土壤旋耕作业,或选用与 36.78 kw 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地完成根茬粉碎、土壤旋耕、耕层松土等作业。 铧式犁、旋耕机、 圆盘耙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 GB 16151.6、 GB 16151.7、 GB 16151.8 的规定。 6.1.2 田间安全作业 DB42/T 1388 2018 3 机械作业中,不 能 对犁 及其
12、他机具进行检修,检修时应停车进行。机械作业中,犁、耙上不能坐人 或放置重物。如犁耙入土性能不好,应加配重并固定牢固。机具作业速度应根据土壤条件和秸秆还田量 合理选定。作业到地头转弯或转移过地埂时,应将机具提起,减速行驶。夜间作业严禁在田头睡觉。 耕整地机械及其作业安全技术应符合 GB 10395.1的规定。 6.1.3 质量要求 翻地作业质量要求 。 耕深 20 cm,深浅一致,无重耕或漏耕,耕深及耕宽变异系数 10 %。犁沟 平直,沟底平整,垡块翻转良好、扣实,以掩埋杂草、肥料和残茬。耕翻后应及时进行整地作业,要求 土壤散碎良 好,地表平整,满足播种要求。 旋耕作业质量要求 。 适宜机械化作
13、业的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 15 % 25 %,旋耕深浅一致,旋耕深度 应达到 8 cm以上,耕深稳定性 85 %,耕后地表平整度 5 %,碎土率 50 %。为提高播种质量,播后 应及时镇压。每隔 (3 4) 年应深松 1 次,打破犁底层,深松整地深度一般为 35 cm 40 cm,稳定性 80 %,土壤膨松度 40 %。深松后应及时合墒。 6.2 播种 6.2.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选用 14.7 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 播种机作业,推荐选用可完成灭茬、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 压)、 开沟等复式作业的机具。其中,少(免)耕播种机要求具有较强的秸秆防堵能力,施肥机器的排 肥能力应达到 (50
14、 60)kg/667 m2以上。 播种机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 16151.9 的规定,谷物条播机的排 种、排肥性能应符合 JB/T 6274.1的 规定。 随犁深施的化肥,施肥量要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有关 肥料 的使用应当符合 NY/T 496的规定。 6.2.2 田间安全作业 田头应留有一个播幅宽度最后播。播种机作业速度以二档为宜,在不影响播种质量的前提下,可适 当提高,但一般不超过三档 。 播种机宜匀速前进,检修调整宜在地头进行, 中途不宜停车,以免造成种 子断条。带有座位或踏板的悬挂式播种机,在作业时可站人或坐人,但运输时严禁站人或坐人。严禁在 划印器下站人和在机组前后来回走动。
15、工作中经常注意排种器、输种管、种子(肥料)箱的下种下肥情 况,及时清除杂物及开沟器,覆土器上的杂草、土块等。清理粘土、杂草,加肥、加种必须停车进行。 播拌药种子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风镜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工作完毕,及时清洗,剩余种子要妥善处 理。 田间安全作业按照 6.1.2的 要求 。 6.2.3 质量要求 6.2.3.1 播种量 高产田块播种量为 (6 8) kg/667 m2;中等 肥力田块播种量为 (9 10) kg/667 m2;肥力较差的旱薄 地播种量为 12 kg/667 m2左右。如果不能在适播期内播种,随播期的推迟,播量必须适当增加。 土壤墒 情不足的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 6
16、.2.3.2 播种质量 播种完成后应根据种子消耗量和播种面积,检查实际播种量是否和计划播种量一致,误差控制在计 划播种量的 4 %以内。在整地质量符合播种要求时,播种深度合格率 75 %。播种粒距均匀,无断条、 漏播、重播现象 。 各行播量应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 5 %。播种行距一致,播行笔直,地头整齐。种肥 DB42/T 1388 2018 4 深施 的 深度 为 3 cm 4 cm,水分不足时可以加深至 4 cm 5 cm。沙壤土表层易干,可稍深,最深不宜超 过 6 cm。 6.3 防治 病虫草害 6.3.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根据小麦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的剂型、物理性质及用量,确定喷洒(
17、撒)作业方式,选择植保机械。 植保机械在田间移动喷药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能,不损伤作物。 6.3.2 田间作业 根据 小麦不同生长期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密切关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选择 合适的农药品种,对症下药,并按标准用药量用药。 有关 农药 的使用应 符合 GB/T 8321.1、 GB/T 8321.2、 GB/T 8321.3、 GB/T 8321.4、 GB/T 8321.5、 GB/T 8321.6、 GB/T 8321.7、 GB/T 8321.8、 GB/T 8321.9 和 GB/T 8321.10的规定。 6.3.3 质量要求 植保作业质量的评定可参照 GB
18、/T 15404和 JB/T 9782中田间生产试验的规定进行。 6.3.4 安全 生产 采用自走式高架喷杆喷雾机或农用航空施药 植保机械及其作业安全技术应符合 GB 10395.1和 GB 10395.6 的规定。 6.4 联合收获 6.4.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宜 选用 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为提高下茬作物的播种出苗质量 ,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带有秸秆粉碎 及抛撒装置,确保秸秆均匀分布地表。收获时间应掌握在蜡熟末期,同时做到割茬高度 15 cm,收割 损失率 2%。作业后,收割机应及时清仓,防止病虫害跨地区传播。 6.4.2 田间安全作业 联合收割机械及其作业安全技术 应 符合 GB 103
19、95.1、 GB 10395.7 和 GB 16151.12的规定。 6.4.3 质量要求 收净、脱净、不丢穗、不撒粮。收获总损失率 3 %,漏割率 1,破碎率 1.5 %,脱净率 98 %, 清洁度 95 %。割茬高度一致,不超过 15 cm,留高茬还田最高不宜超过 25 cm。带秸秆切碎喷撒装置的 联合收割机,粉碎后的麦秸长度 15 cm,抛撒均匀,不漏切。 实行秸秆还田 的 小麦秸秆还田 适宜 量 为 ( 150 200) kg/667 m2。直接粉碎还田翻埋前要补施氮肥。禁止田间焚烧秸秆。 联合收获作业质量的 评定可参照 GB/T 8097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7 玉米全程机械化 7.
20、1 耕整地 DB42/T 1388 2018 5 应根据当地的种植模式、农艺要求、土壤条件和地表秸秆覆盖状况,选择机械耕整地作业方式与作 业时机。其它按照 6.1.1、 6.1.2、 6.1.3的要求。 7.2 播种 7.2.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选用与 14.7 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精量播 种机作业, 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施肥、播种、覆土 (镇压)、开沟等复式作业。 采用精量播种方式,包括机械式精量播种机和气动式精量播种机进行作业。 7.2.2 田间安全作业 播种时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候状况确定播深,播深 3 cm 5 cm。玉米行距的调节主要根据当地 种植规格和管理需要,还要考虑玉
21、米联合收获机的适应行距要求。 根据各地玉米产量目标和地力水平进 行测土配方施肥,且与播种同时进行。肥料应施在距种子侧、下方 5 cm 6 cm处。有关 肥料 的使用应当 符合 NY/T 496的规定要求。 田间安全作业按照 6.1.4的 要求 。 7.2.3 质量 要求 7.2.3.1 播种量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旱地玉米的种植 密度宜为 4000 株 4500 株 /667 m2。 7.2.3.2 播种 质 量 精量播种作业标准是,单粒率 85 %,空穴率 5 %,碎种率 1.5 %。播深准确 , 种子播在耕层土 壤中的位置保证在镇压后种子
22、至地表的距离为 3 cm 4 cm,误差不能大于 1 cm。株距均匀 , 精密播种要 求株距均匀一致,误差量应 20 %。行距一致 , 种子落在种床后的左右偏差要小,以种床中心线为基准, 左右偏差 4 cm。 采用单粒(精密)播种时,其作业质量应符合 NY/T 503的规定。 7.3 田间管理 7.3.1 中耕施肥 在玉米拔节或大喇叭口期,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进行中耕追肥机械化作业,完成开沟、施肥、 培土、镇压等工序。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肥料养分含量等情况来确定。中耕追肥作业机 具应具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无明显伤根,伤苗率小于 3%,追肥深度为 5 cm 10 cm,追肥部位
23、在植 株行侧 10 cm 20 cm,肥带宽度大于 3 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土严密。 7.3.2 防治 病虫草害 根据当地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在苗期、穗期和花粒 期合理选用农药品种及用量,采取综合防 治措施进行防治作业。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或播种同时,喷洒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作业。未封闭除草或 封闭失败时,应进行苗后化学除草作业。苗后化学除草作业应在玉米 3 叶 5 叶期进行。在风大、易倒 伏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的田块,根据需要喷施生长调节剂进行化 学调控作业。其它按照 6.3.1、 6.3.2、 6.3.3、 6.3.4的 要求 。 7.4 收获 DB4
24、2/T 1388 2018 6 7.4.1 作业方式及机械选型 选用与 36.78 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的 摘穗脱粒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摘穗脱粒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 分悬挂 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小麦联合收割机互换割台型两种,可一次性完成摘穗、集穗、自卸、秸秆还 田作业。玉米收获应选用行距与玉米种植行距相适应的机械。 7.4.2 田间作业 7.4.2.1 田间 检查 玉米收获应在籽粒成熟后间隔 3 d 5 d再进行收获作业,这样玉米的籽粒更加饱满,果穗的含水 率低,有利剥皮作业。收获前 10 d 15 d,应对玉米的倒伏程度、种植密度和行距、果穗的下垂度、 最低结穗高度等情况,做好田间调查,并提前制
25、定作业计划。提前 3 d 5 d,对田块中的沟渠、垄台 予以平整,并将水井、电杆拉线等不明显障碍安装标志 ,以利安全作业。 7.4.2.2 机具调整 作业前应进行试收获,调整机具,达到农艺要求后,再投入正式作业;作业前,适当调整摘相辊(或 搞穗板)间隙,以减少籽粒破碎;作业中,注意果穗升运过程中的流畅性,以免卡住、堵塞;随时观察 果穗箱的充满程度,及时倾卸果穗,以免溢出或卸粮时发生卡堵现象;正确调整秸秆还田机的作业高度, 以保证留茬高度小于 10 cm,以免还田刀具打土、损坏;如安装除茬机时,应确保除茬刀具的入土深度, 保持除茬深浅一致,以保证作业质量。 7.4.3 质量要求 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应符合 NY/T 1355的规定。 7.4.4 安全 生产 按照 6.4.2的要求。 7.5 烘干 收获后的玉米应及时进行降水处理。采用摘穗收获的,可集中进行通风晾晒;采用籽粒收获的,应 采用玉米烘干机械进行降水处理。玉米烘干 机械及其作业安全技术应符合 GB/T 21017的规定。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