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50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 42/ T 11922016 虾稻共作 中稻绿色种植技术规程 Techenical procedure for green rice production in crayfish-rice synchronous farming system ( 报批稿 ) 2016-09-01 发布 2016-09-01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1922016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生产环境条件 . 1 5 稻田改造 .
2、1 5.1 面积 . 2 5.2 挖沟 . 2 5.3 筑埂 . 2 5.4 防逃设施 . 2 5.5 进排水设施 . 2 5.6 进排水设施 . 2 5.7 进排水设施 . 2 6 品种选择 . 2 6.1 品种选用 . 2 6.2 种子质量 . 2 7 培育壮秧 . 2 7.1 播期 . 2 7.2 育秧方式 . 2 7.3 苗床准备 . 3 7.4 播种 . 3 7.5 秧田管理 . 3 8 移栽 . 3 8.1 移栽期 . 3 8.2 机械插秧 . 3 8.3 旱育抛秧 . 3 8.4 人工栽插 . 3 9 肥水管理 . 3 9.1 施肥 . 3 9.2 管水 . 4 10 病虫草害防
3、治 . 4 10.1 防治原则 . 4 DB42/T 11922016 II 10.2 虫害防治 . 4 10.3 病害防治 . 4 10.4 草害防治 . 4 11 收获 . 5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 常见病 虫 害 防治准则 . 6 DB42/T 11922016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 潜江市农业局 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厅 归口 管理 。 本标准起草单位:潜江 市粮油工作站、潜江市信息与标准化所
4、。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符家安、李小平、张华、黄永 铭、刘经虎、喻永冰、柴克蓉 、杨淑芳、吴家琼 邹余冬、李汉东、苏章锋、孙继成。 DB42/ T11922016 1 虾稻共作 中稻绿色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 虾稻共作中稻绿色种植技术 的 生产 环境条件 、 稻田改造 、 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移栽、 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 湖北省虾稻共作区绿色中稻 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
5、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水质量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534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求 NY/T 153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中稻绿色种植技术 green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通过选用限定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采用综合栽培措施,创造有利于
6、虾、稻共生共长而不 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生态条件,使所生产出的中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一种种植技术。 4 生产环境条件 生产基地 环境良好,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空气质量达 GB 3095 标准 , 农田灌水质量 符合 GB 5084 标准 ,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15618 标准 ,土壤类型选择水稻土、潮土或灰潮土,土壤 质地以壤土为宜。 5 稻田改造 5.1 面积 DB42/T 11922016 2 面积大小不限,一个单元以 13340 m233350 m2 (20 亩 50 亩 ) 为宜。 5.2 挖沟 沿稻田田埂内缘向稻田内 7 m8 m 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环沟外缘留 2
7、m 平台, 沟宽 4 m,沟深 1.5 m,坡比 1: 1,相连两个单元的共埂按 6 m 开挖环形沟 。稻田面积 超过 33350 m2 (50 亩)以上的, 可在田中间开挖“一”字形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 1 m2 m,沟深 0.8 m。 5.3 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田埂 应高于田面 0.6 m0.8 m,顶部宽 2 m3 m, 坡比 1: 1.5。 5.4 防逃设施 田埂上应设防逃墙,可用水泥瓦、塑料膜制作。防逃墙埋入地下 20 cm,露出地上部分 40 cm。排 水口应设防逃网,采用 8 孔 /cm(相当于 20 目)
8、的聚乙烯网片。 5.5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 40 目的长型 聚乙烯 网 袋 过滤,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5.6 机耕道 在稻田一角建设机耕道。机耕道宽 4 m,下埋直径 200 mm PVC 管连通两侧水体。 5.7 水草移植 在稻田和虾沟 移植 伊乐藻。在 10 月至 12 月,每 667 m2用 20 kg 的伊乐藻种株,将伊乐藻草茎切成 15 cm 的段进行人工插栽, 20 株为一束按 3 m 6 m 插入泥中,待草成活,逐渐加水,以浸没水草末端 20 cm 即可。也可移植菹草。 6 品种选
9、择 6.1 品种选用 选 择通过国家(含湖北区域)或湖北省审定,米质达到国标 3级以上,生育期 125 d135 d的株型紧 凑、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品种,如丰两优香一号、广两优 476等。 6.2 种子质量 种子 质量 应 符合 GB 4404.1中 水稻 二级良种标准 规定 。 7 培育壮秧 7.1 播期 机械插秧适宜播种 期为 5月 15日 5月 20日 ,旱育 秧(包括塑料软盘旱育抛秧、无盘旱育抛秧、旱育 手插秧)适宜播种 期为 5月 10日 5月 15日 。 7.2 育秧方式 机械插秧实行工厂化育秧,旱育秧实行肥床旱育。 DB42/ T11922016 3 7.3 苗床 准备 工厂化育
10、秧 按 照 NY/T 1534 中 规定执行,旱育秧 按照 NY/T 1532 中 规定执行。 7.4 播 种 工厂化育秧种子处理、育苗播种 按 照 NY/T 1534 中 规定执行,每 667 m2备秧盘 20张,用种量 1.5 kg, 每盘干谷播量 75 g。播好的秧盘及时运送到温棚育秧,堆码 10层 15层盖膜进行暗化处理。 旱育秧 按 照 NY/T 1532 规定执行,其中无盘旱 育抛秧与旱育手插秧参照“旱育保姆育秧”章节。 苗床封闭除草 每 667 m2用 12% 噁 草酮 乳油 100 ml兑水 45 均匀 喷雾, 2 h3 h 后 覆盖薄膜保温保湿, 膜上再均匀盖一层麦秸 秆或稻
11、草 。 7.5 秧田 管理 对温度湿度控制、秧龄控制、炼苗、起秧等环节,工厂化育秧 按照 NY/T 1534 中 规定执行,旱育 秧 按照 NY/T 1532 中 规定执行;齐苗后每 667 m2喷施 2.5 %咯菌腈悬浮剂 10 ml兑水 15 kg喷雾防病;移 栽前喷施 1%尿素水作送嫁肥,并喷施送嫁药,防治稻蓟马与二化螟,防治方法见附录 A。 8 移栽 8.1 移栽期 适宜移栽期为 6月 5日 15日。 8.2 机械插秧 秧龄 17 d20 d、叶龄 3叶 4叶时插秧,移栽前 大田平整 后 沉降 2 d左右, 大田只留 薄层 水 。插秧机 株 行 距调节 至 14.6 cm30.0 cm
12、或 18.0 cm25.0 cm左右 , 每 667 m2插 1.5万穴 左右 ,每 穴 23苗, 每 667 m2 基本苗 4万 5万, 漏插率小于 5 %,漂秧率小于 3 %, 伤秧率小于 5 %,机插 深度 1.5 cm。 8.3 旱育抛秧 塑料软盘旱育抛秧与无盘旱育抛秧移栽 按照 NY/T 1532中 规定执行。 8.4 人工栽插 人 工插栽 时宜采用 宽行窄株 移栽 ,行距 26 cm 左右,株距 17 cm 左右 ,每穴 23苗,每 667 m2基本 苗 4万 6万。 9 肥水管理 9.1 施肥 采用“前促中控后补” 的施肥原则, 每 667 m2化肥 施用 总量 : 纯 N 10
13、 kg12 kg、 P2O5 4 kg6 kg、 K2O 6 kg8 kg、纯 Zn 0.12 kg。 肥料选择符合 NY/T 394中 的 规定,但禁止使用碳酸氢铵与氨水。 9.1.1 底肥 每 667 m2施腐熟农家肥 1500 kg2000 kg、 P2O5 4 kg6 kg、纯 Zn 0.12kg左右,或施 纯 N 5 kg6 kg、 P2O5 4 kg6 kg、 K2O 3 kg4 kg、纯 Zn 0.12 kg左右的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或其他化学肥料。 DB42/T 11922016 4 9.1.2 分蘖肥 机械插秧: 栽后 5 d7 d追 施 返青 肥,每 667 m2施尿素
14、4 kg5 kg; 7 d10 d后,追 施 分蘖 肥,每 667 m2施尿素 5 kg7.5 kg。 旱育秧:移栽 后 3 d5 d追 施 返青 分蘖肥,每 667 m2施尿素 8 kg10 kg。 9.1.3 穗肥 晒田复水后,每 667 m2施氯化钾 6 kg8 kg;根据苗情和叶色追施尿素 3 kg5 kg,叶色深的少施或 不施。 9.2 管水 分蘖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浅水分 蘖; 当总茎蘖数达 到预计穗数的 80%左右( 13万 15万) 时 ,或在 7月 5日前后, 自然断水落干 晒 田,至田 中不陷脚,叶色落黄褪淡 ;保持虾沟水位与大田落差在 15 cm以上; 晒田复水后湿润管理,
15、孕穗期保持 3 cm5 cm水层; 抽穗以后采用干湿交替管理,抽穗至灌浆期遇高温灌 6 cm9 cm深水调温; 收获前 7 d10 d断水。 10 病虫草害防治 10.1 防治原则 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 。 10.2 虫害防治 10.2.1 物理防治 每 20010 m2( 30亩)安装一盏功率为 15W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10.2.2 生物防治 利用和保护好害虫天敌,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使用杀螟杆菌及生物农药 Bt粉剂防治螟虫。 10.2.3 化学防治 防治稻蓟马、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严格遵守 NY/
16、T 393中 的 规定,大田禁止使 用有机磷、菊酯类和 高毒、高残留 杀虫剂,防治方法见附录 A。 10.3 病害防治 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严格遵守 NY/T 393中 的 规定,防治方法见附录 A。 10.4 草害防治 水稻 移栽后 7 d 内, 每 667 m2选 用 50 %二氯喹啉酸粉剂 30 g 或 90 %禾草丹乳油 125 g 拌细土或尿 素撒施 防除稻田杂草 ,药后大田与虾沟不串水,大田禁用对小龙虾有毒的氰氟草酯、噁草酮等除草剂。 11 收获 DB42/ T11922016 5 水稻黄熟末期(稻谷成熟度达 90 %左右)收获,留桩高度 30 cm左右,秸秆全部还田
17、。 DB42/T 11922016 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常见病虫 害防治准则 表 A.1 给出了虾稻共 作 中稻常见病虫 害防治准则 的 内容 。 表 A.1 常见病虫 害防治 准则 病虫 种类 防治时期 防治药剂及用量 g、 ml(有效成份) / 667 m2 用药方法 稻蓟马 秧田卷叶株率 15%,百株虫量 200 头;大田卷 叶株率 30%,百 株虫量 300 头 吡蚜酮 4 g5 g;螺虫乙酯 3.5 g5 g 喷雾 稻水象甲 百 蔸 成虫 30 头以上 氯虫苯甲酰胺 2 g 喷雾 稻 飞虱 卵孵高峰至 2龄若虫期 吡蚜酮 4 g5 g; 噻 虫 嗪 1 g1.5 g;噻嗪
18、酮 7.5 g12.5 g 喷雾 稻纵卷叶螟 卵孵盛期至二龄幼虫前 氯虫苯甲酰胺 2 g;苏云金 杆 菌( 8000IU/mg) 250 g300 g 喷雾 二化螟 、 三化螟 、 大螟 卵孵高峰期 氯虫苯 甲酰胺 2 g;苏云金 杆 菌( 8000IU/mg) 250 g300 g 喷雾 稻瘟病 苗瘟与叶瘟在 发病初期 ,穗颈 瘟在破口抽穗 期及齐穗期 春雷霉素 1.2 g1.8 g; 1000亿活芽孢 /g枯草芽孢杆菌 20 g; 丙环唑 5 g10 g 喷雾 纹枯病 发病初期 井冈霉素 10 g12.5 g; 1000亿活芽孢 /g枯草芽孢杆菌 20 g 喷雾 稻曲病 破口前 3 d5 d,齐穗期 春雷霉素 1.2 g1.8 g; 1000亿活芽孢 /g枯草芽孢杆菌 20 g;丙环唑 5 g10 g 喷雾 注: 本附录药剂 使用 均符合 NY/T 393-2013 中 要求, 还应 符合 国家 农业部 准用 、 禁 用 、 限用 农药 现行 相关 公告 的 有关 规定 ; 且对稻田小龙虾安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