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99 B04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2/T 1209 2016 主要 农 作物涝渍防控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of waterlogging control for staple crops (报批稿) 2016 - 09 - 28 发布 2017 - 01 - 18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209 2016 目 次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与定义 . 1 4 总 则 . 2 5 小麦 . 3 5.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 3
2、5.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施 . 3 5.3 涝渍 后促生减损 措施 . 4 6 油菜 . 4 6.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 4 6.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 施 . 5 6.3 涝渍 后促生减损 措施 . 5 7 棉花 . 5 7.1 涝渍前预防性措施 . 5 7.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施 . 6 7.3 涝渍 后促生减损 措施 . 7 8 玉米 . 7 8.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 7 8.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施 . 8 8.3 涝渍 后 促生减损 措施 . 8 9 水 稻 . 8 9.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 8 9.2 涝渍中控制性 措施 . 9 9.3 涝 渍 后促生减损 措施
3、 . 9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小麦、油菜不同生育期涝渍等级划分 . 11 附录 B( 规范 性附录) 外三沟及内三沟的配置标准 . 1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主要 作物 的 排水防渍指标 . 13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主要 作物 的 排水防涝指标 . 14 附录 E(规范性附录)土壤 培肥 改良措施 . 15 参考文献 . 16 DB42/T 1209 2016 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 长江大学 提出 。 本规程由 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 归口 。 本规程 主要 起草单位:长江大学
4、。 本规程 参加 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湖北省樊口 电排站管理处、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天门市农田灌溉排水试验站。 本规 程 主要起草人:朱建强 、 周新国 、 吴启侠 、 苏荣瑞 、 郭树龙、郑传举、程伦国、 刘凯文 、黄必 善。 DB42/T 1209 2016 II 引 言 涝渍灾害一直是我国南方第一大农业自然灾害,湖北 省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 涝渍灾害 发生 , 对 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最终产量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 采取有效 技术措施防控 涝渍 灾害 具有重要生产实际 意义。长期以来,作物涝渍 灾害 防控仅限于在某个环节 采取
5、技术措施 ,且多侧重于涝后应急处理,对于 多环节综合调控的耦合效应尚不清楚,不能有效地解决作物遭遇重涝危害问题。 近些年的实践表明, 从 涝 渍 前 、 涝 渍 中 、 涝 渍 后诸环节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 是减轻湖北省作物涝渍灾害 的有效途径,对 于 保 证灾年农民收入不致 于 显著减少将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DB42/T 1209 2016 1 主 要农作物涝渍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 规定 了 主要农 作物涝渍防控 的 总则 , 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和 水 稻 五种作物 的 涝渍防控技 术。 本规程 适用于 湖北 省易 涝易渍农田 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和
6、水 稻涝渍防控 ,其它相似地区 的 农田 涝渍防控 可参 照 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NY/T 2735 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 NY/T 310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 良技术规程 SL 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56 农村水利技术术语 SL 109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SL 207 节
7、水灌溉技术规范 SL/T 246 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 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2148-2012 和 SL 56-2013 标准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为了便于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 NY/T 2148-2012 和 SL 56-2013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涝 waterlogging 因 降水引起田 面 积水 超过作物在一定生长阶段的耐淹深度且持续时间超过作物耐淹历时 的 一种农 业气象灾害 。 3.2 渍 subsurface waterlogging 对旱作物,渍是指 根系活动层土壤湿度过大 ,土壤水处于近饱和或饱和状态,土壤大孔隙充水、缺 少空
8、气,作物根部环境条件恶化,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乃至品质降低 的 农业 自然 灾害 。 对水稻(包括水生作物),渍是指 因 地下水位 顶托或土壤自身透水性很差,渗漏量长时间很小或无 渗漏,造成有毒物质在稻株根系活动层积累,危害根系 、影响 植株正常代谢 ,使产量下降乃至品质降低 的农业自然灾害。 DB42/T 1209 2016 2 3.3 涝渍 灾 害 waterlogging damage 在作物生育期内涝 害与渍害的统称。在间隔期相对比较短的多次较强降水作用下,出现先渍后涝或 先涝后渍 且 作用强度超过作物在一定生育期的抗逆能力, 从而影响其 正常生长 、造成减产甚至品质降低 的
9、农业自然灾害 。 3.4 涝渍灾害防控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logging damage 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调控和营养调控等 措施, 预防、控制 农田 涝渍, 减 轻 涝渍对作物生长及 产量的影响。 3.5 高标准农田 high standard farmland 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田间灌 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 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 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 NY/T 2148-2012,定义 3.1 3.6 农田排水 f
10、armland drainage 将农田中过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 关系 和其他理化性状, 以利作物 正常 生长的人工措施 。 SL 56-2013,定义 1.1.0.7 3.7 涝 渍 前防控 control measures before waterlogging 在涝渍发生前采取 诸如土地平整、田间排水、品种选择、适时播种、培肥壮苗、化防化控等有利于 排水防涝、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措施。 3.8 涝 渍 中调控 control measures under waterlogging 在强降水过程或雨后田间涝水滞留阶段,采取强化排水、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措施。 3
11、.9 涝 渍 后促生 Promoting growth techniques for crop after waterlogging 在雨后田间涝水排除后,采取营养调控、化学调控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的方法与技术。 4 总 则 4.1 作物易受涝渍危害的地区, 应 配置农田排 水工程。 农田排水工程 的规划、建设、施工和管理应符 合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4) 、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288) 和灌溉与排水 工程技术管理规范( SL/T 246) 的规定,还 应 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 4.2 排水系统须满足 主要农 作物 及其 相应的种植制度的 排水 要求,必要
12、时可明沟、暗管排水结合。不 同作物的排渍深度、适宜地下水埋深、耐渍历时,应遵照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SL 109)进行试验并 结合生产实践综合分析确定 ,或参考本规程附录 C 给出的有关数值 予以确定 。 4.3 适应作物涝渍灾害防控的田间工程 , 应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并符合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程( NY/T 310)的规定。 4.4 土壤培肥改良可按本规程附录 E 给出的方法实施。对于渍害中低产田,其土壤培肥改良还应符合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程( NY/T 310)的规定。 DB42/T 1209 2016 3 4.5 为加快田间积水
13、排出 ,宜合理配置 厢沟或垄沟(竖墒)、腰沟(横墒)、导水沟(出水墒)等 田 间临时性排水沟, 其规格 可按本规程附录 B 的规定,也 可参照 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 范( NY/T 2735) 的规定 。 4.6 按照涝渍前重防、涝渍中 重控、涝渍后重促生恢复的方法,做好防灾减灾。应通过 选种适宜品种 、 培育壮苗、 合理耕作、 土壤培肥改良、 水旱作物 分区种植 等农艺措施, 防御 涝渍灾害 。 在此基础上,适 时采取涝渍中控制和涝渍后促生等田间管理措施。 5 小麦 5.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5.1.1 播种前 。 疏浚、整理斗沟、农沟和毛沟,使排水畅通。排水系统须满足稻麦连茬
14、、棉麦套茬或 棉麦连茬以及玉米(大豆)小麦连茬的排涝、降渍要求,必要时可明沟、暗管排水结合。 5.1.2 播种期。 选用抗逆性强的耐涝耐渍品种,采取机条播、宽幅机条播、机撒播等机械化播种方式 进行均播。对于待播地,应先开沟后播种。 5.1.2.1 合理 耕作。 以耕层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 70 %左右 为宜进行 适墒耕作,采取深耕(耕深 25 cm 30 cm)且重施有机肥的方式改善土壤通透性。 5.1.2.2 种植行向按东北偏东 西南偏西的最多风向,以利通风、减湿 。 5.1.2.3 应区别不同情况适期早播、精播: a)偏春性品种在江汉平原、鄂东、鄂南岗地 10 月 25 日 11 月 10
15、 日播种; b) 在鄂北岗地宜 10 月 21 日 11 月 5 日播种,半冬性品种可提前 5 d 左右播种; c) 水田可实行满幅播,棉、麦套作采取半幅播 ; d) 适期精播的高产麦田,每 667 m2保持 ( 10 12) 万株基本苗,达到 40 万穗 /667 m2;对于分蘖 成 穗低的大穗型品种,宜保证 ( 13 18) 万基本苗 /667 m2,达到 30 万穗 /667 m2。 5.1.3 播种至出苗。 应采取以下措施: a)小麦种植后应及时完善田间垄沟、腰沟和导水沟,使涝水渍水能及时排除 ; b)培肥壮苗。按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496)相关规定施肥。对湖北省平原地
16、区种植的 中 筋型稻茬小麦品种,按目标产量 ( 350 450) kg/667 m2分期施用氮磷钾肥,肥料运筹推荐 值为:氮肥(折合纯氮) ( 12 14 ) kg/667 m2,按基肥 :蘖肥 :拔 节 肥 :孕穗肥 30:25:30:15 施用; 磷肥(折合 P2O5)作基肥一次施用, ( 5 6 ) kg/667 m2;钾肥(折合 K2O) ( 4 6) kg/667 m2, 按基肥 :拔节肥 50:50 施用。 5.1.4 返青至拔节。 适时施用拔节肥; 雨前须疏浚、清理内外三沟,提早预防湿害并发症。 5.1.5 孕穗至灌浆。 用好 “ 一喷三防 ” 技术,即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
17、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 肥等,通过一喷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使粒重得到提高。 5.1.6 收获期。关键是防 “ 烂场雨 ” ,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尤其需要抢收抢晒。 5.1.7 主要生育期 防渍所要求的 地下水位 , 应 符合 本规程 附录 C 中 表 C.1 的 规定 。 5.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施 5.2.1 播种期。对于稻茬小麦,水稻收获前 7 d 10 d 应排水露田,收获后宜适墒播种以防烂种、烂根。 5.2.2 苗期 至 灌浆期 。须迅速疏通内、外三沟, 加快 排除田间渍水 。此外,对受涝渍较重麦田,采取 根外喷施外源化学调节物质,以改善植株代谢 。 5.2.3 成熟
18、期 。 疏通内、外三沟,排涝降渍, 抢收抢晒,避免出现穗发芽或发生霉变。 DB42/T 1209 2016 4 5.2.4 主要生育期涝渍过程控制,应参照 附录 A 中 表 A.1 涝渍等级,分不同情况应对。 雨后一定时间 内要求的地下水埋深, 应满足 附录 C 中 表 C.2 的要求 。 5.3 涝渍 后促生减损 措施 5.3.1 播种期。 播种后遇降雨 致 淹水 2 d 以上应补种,超过 3 d 建议重种或改种。 5.3.2 出苗至返青期。 受 轻度渍害不 需 补施恢复肥,中度渍害应选用硝硫基复合肥作补救恢复肥,施 用量控制在 ( 3 6) kg/667 m2,宜同时喷施叶面肥。 重 度
19、及 以上渍害应以氮肥为 主 ,磷钾肥为 辅 。 5.3.3 返青期。根据涝渍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a) 在田间渍水排除后 ,对过密田块应进行疏苗, 以利 通风降湿 ; b)用 “ 烯效唑 ” ( 30 40 ) ml/667 m2兑水 30 kg喷雾,化控促壮 、 促根促蘖 ; c)严重受渍田块, 按 ( 3 5) kg/667 m2用量 迅速追施 1次尿素,同时叶面补肥 2次 ; d)锈病、纹枯病重发地区,应在雨后适期补防 1次。 5.3.4 拔节孕穗期。根据涝渍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a) 中度以下渍害应正常施肥,按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496)相关规定施足拔节孕穗肥。 中度以
20、上渍害,应及时补施 1次恢复肥,恢复肥应选用硝硫基复合肥,每 667 m2用量 5 kg 10 kg。 同时 ,采取 叶面补肥并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宜选用适宜的液态肥,植物生长调节 剂可选用诸如 6-苄氨基腺嘌呤( 6-BA)、胺鲜酯( DA-6)、脱落酸( ABA)等 ; b) 对于受涝渍较为严重的麦田,宜化学调控与营养 调控有机结合。先叶面喷施能明显改善植株代 谢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相隔 5 d 7 d再叶面补肥。雨后可下田作业时,推荐采用:先叶面喷施适 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再喷施尿素与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液态硅钾肥。用量参照相关产品说 明书 ; c) 涝渍后遇高温,应采取预防生
21、理性干旱措施,可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 ; d) 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 应 在雨后适期补防 1次 。 5.3.5 扬花灌浆期。根据涝渍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a) 雨后可下田作业时,可喷施 6-苄氨基腺嘌呤( 6-BA)、胺鲜酯( DA-6)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 b) 对于强降水造成一周内农田 涝水不能及时排除时,在条件许可的大中型农场,可于涝后第 1 d和 第 6d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 1 %尿素 +0.3 %磷酸二氢钾 ),或涝后选用 6-BA、 DA-6、复硝酚钾 的一种,先用无人机喷施,受涝第 4 d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 , 用量参照相关产品说明书 ; c) 对赤霉病、白粉病及时补
22、防 1次 2次。 6 油菜 6.1 涝渍 前预防性措施 6.1.1 播种前。疏浚、整理斗沟、农沟和毛沟, 排水系统 应 满足水稻油菜连茬、棉花油菜套茬或棉花 油菜连茬及玉米(大豆)油菜连茬的排水要求,必要时可明沟、暗管排水结合。 6.1.2 播种期。 选用抗逆性强的耐涝耐渍 油菜 品种, 施入基 肥, 进行 适时 播 、栽 。 6.1.2.1 应先开沟后播种,避免无沟种油菜。 6.1.2.2 科学施肥。有机肥 : 70 %作基肥, 10 %作种肥,其余 20 %作腊肥。 化肥: 氮肥的 60 %、磷 肥的 80 %和全部钾肥作基肥,磷肥的 20 %作种肥, 10 %的氮肥作苗肥, 30 %的氮
23、肥作薹肥和花肥分别 追施。 6.1.2.3 合理耕作。以耕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 70 %左右适墒耕作,宜采取深耕(耕深 25 cm 30 cm)且重施有机肥的方式改善土壤通透性,以利排水降渍。 DB42/T 1209 2016 5 6.1.2.4 油菜直播,可采取机械或人工均匀播种。 a) 机播 每 667 m2播种量以 0.3 kg 0.35 kg 为 宜,促成每 667 m2 达到( 2.5 3)万基本苗 ; b)人工播种时,可分 2 次 3 次撒播,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要覆盖一层浅细土,做到不露籽 ; c) 苗床 播种量以 0.5 kg/667 m2为宜 , 大田移栽以 ( 8000
24、 12000) 株 /667 m2为宜。 6.1.2.5 适期播 栽。宜适时早播,使年前达 13 片青叶而不抽薹。迟熟品种一般在 9 月中旬播种、苗龄 35 d 左右,早中熟品种在 9 月下旬播种、苗龄 30 d 左右 。 6.1.3 苗期。 重点做好培肥壮苗, 冬前施入化肥并适时 喷施硼肥 , 以促进油菜生长。 6.1.4 抽薹 至开花期 。 适时追施薹肥和花肥 ;雨前须疏浚畅通内外 三沟,薹期提早预防蚜虫、菌核病; 开花期加强菌核病的综合防治,雨前普防,雨后补治 。 6.1.5 角果形成期。 应 疏通内、外三沟,做好通风降湿。 6.1.6 成熟期。 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尤须抢收抢晒。 6.
25、1.7 主要生育期防渍所要求的地下水位,应按符合本规程附录 C 中 表 C.1 的规定。 6.2 涝渍 中控制性 措施 6.2.1 播种期。须突击清理、畅通内 、 外三沟,迅速排涝降渍 ,方便耕作 。 6.2.2 苗期至角果形成期。 疏通内、外三沟 , 排除 田间 渍水,做好通风降湿 。 此外,对受涝渍较重油 菜地,采取根外喷施外源化学调节物质,以改善植株代谢。 6.2.3 成熟期。排涝降渍, 抢收抢晒,防止籽粒脱落 、 发芽或霉变 。 6.2.4 主要生育期雨后一定时间内要求的地下水埋深,应满足附录 C 中 表 C.2 的要求。 6.3 涝 渍后 促生减损 措施 6.3.1 播种期。 应 2
26、 d 内排除田间渍水, 超过 3 d 建议重种或改种。 6.3.2 苗期 。轻度渍害不 需 补施肥料,中度渍害应选用硝硫基复合肥作补救恢复肥 。 施用量因苗制宜, 控制在 ( 3 6) kg/667 m2,同时根外喷施叶面肥。中度以上渍害的恢复补救应以氮肥为辅 、 磷钾肥为 主。 6.3.3 抽薹期。根据 附录 A 表 A.2 基于 雨 日和降水量的油菜 涝渍 程度等级, 可采取以下措施: a)中度以下渍害应正常施肥,按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496) 相关规 定施足薹肥。中 度以上渍害应及时补施 1次恢复肥,建议选用硝硫基复合肥, ( 5 10 ) kg/667 m2,同时叶面
27、喷施 硼 肥 ; b)涝渍后遇高温,应采取预防生理性干旱措施,可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 ; c)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6-苄氨基腺嘌呤( 6-BA)、胺鲜酯( DA-6)、脱落酸( ABA)等。 6.3.4 花期。根据涝渍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a)适时进行化学调控和营养调控。单独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6-苄氨基腺嘌呤( 6-BA)、胺鲜酯 ( DA-6)、脱落酸( ABA)等,推荐喷施适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 6-BA、 ABA)与磷酸二 氢钾 的混合溶液,或磷酸二氢钾与硼肥按适当比例混合,进行喷施。 其中以喷施脱落酸( 20 mg/L) 后隔 5 d再喷施 2 %尿素 +0.3 %磷酸二氢钾的
28、减缓效果最佳 ; b)强化重涝危害调控。对于强降水造成一周内农田涝水不能及时排除时,于涝后第 1 d和第 6 d喷施 2次叶面肥( 1%尿素 0.3%磷酸二氢钾);在条件 较好的地区, 可于受涝第 4 d 采用无人机喷 施浓度为 ( 6 10 ) mg/L的复硝酚钾溶液。 7 棉花 7.1 涝渍前预防性措施 DB42/T 1209 2016 6 7.1.1 播 栽 前。 应利用播栽前农闲时间, 疏浚 畅通 斗沟、农沟和毛沟, 排水系统须满足 小 麦棉 花 套茬 或小麦(油菜) 棉 花连茬的排水要求,必要时可明沟、暗管排水结合。 7.1.2 播 栽 期。选用抗逆性强的耐涝耐渍棉花品种, 可采取大
29、田点播、营养钵育苗移栽等方式播栽 。 7.1.2.1 适期播种、移栽。 a)麦棉套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2 时( 4 月 5 15 日左右)播种; b)采用营养钵育苗,当棉苗达到 3 叶 1 心时,可选择晴天适墒移栽到大田; c)油菜棉花连作,播期以 4 月 15 20 日为宜,适时搬钵 1 2 次,培育壮苗; d) 棉花种植行向可按本地东北偏东 西南偏西的最多风向,以利于透光、通风,减少湿害 ; e) 油菜、小麦收获后抢时移栽,须浇足定根水,缩短栽后缓苗期。移 栽时应做到起钵不破钵,装 钵不堆钵,运钵不散钵,以利于提高成活率。移栽要根据棉苗的大小、强弱,分级移栽,做到 深穴移栽不见钵,移
30、栽后及时浇水、壅土护苗(培土高度不超过子叶节为标准)。 7.1.2.2 采用大田点播时,应适墒耕作,按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496) 的相关规定施足 基肥,均匀播种。 7.1.2.3 采用 营养钵育苗 移栽时, 应将苗床布置在地力条件和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苗床用地要求平整, 稍呈龟背形,苗床不宜过长,以防高温烧苗。营养钵制成后,在苗床四周要挖好小排水沟。 7.1.2.4 棉花种植后 ,应 及时完善田间厢沟、腰沟和导水沟, 使排水畅通 。 还要提早预防立枯病、炭 疽病、枯黄萎病和地老虎、蚜虫等。 7.1.3 出苗至现蕾。 苗期早追肥防瘦弱苗,蕾期稳施蕾肥。 同时,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31、,为棉苗健壮 生长提供良好的农田环境。 7.1.3.1 苗期要及时追施提苗肥,通过培肥壮苗提高抗逆性 。 7.1.3.2 蕾期 对长势偏旺的棉田需化控, 可 用 “ 助壮素 ” ( 2 4 ) ml/667 m2或用 ( 0.5 1.0) g/667 m2 “ 缩节胺 ” 兑水 15 kg 均匀喷雾;长势偏弱的棉田少用或不用。 7.1.4 现蕾至开花。棉花现蕾至开花通常在 6 月中旬到 7 月上旬,时值梅雨期,雨前须疏浚畅通内外 三沟;还应加强枯黄萎病防治,雨前普防,雨后补治。 7.1.5 花铃期。重施花铃肥,普施秋桃肥,视植株长势进行适量化控。 7.1.5.1 重施花铃肥。当棉田 50 %棉
32、株见红花或 10%棉株有 1 个硬桃时(约在 6 月底至 7 月上旬)施 入复合肥 25 kg/667 m2或尿素 12.5 kg/667 m2,氯化钾 ( 15 20 ) kg/667 m2,过磷酸钙 ( 25 30 ) kg/667 m2,饼肥 ( 50 100 ) kg/667 m2混合均匀,在棉行中间开沟埋施。为确保肥料充 分吸收,花铃肥最好 将以上肥料分两次施用,每次各半,第一次为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第二次为 7 月中旬。 7.1.5.2 普施秋桃肥(盖顶肥)。打顶(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后, 8 月上中旬视植株生长情况施用秋 桃肥,一般尿素用量 ( 12.5 15)
33、kg/667 m2、氯化钾 10 kg/667 m2,撒施于棉花行间。 7.1.5.3 适量化调。根据植株长势长相,合理运用 “ 助壮素 ” 或 “ 缩节胺 ” 。 8 月下旬 9 月上旬结合 病虫防治,用 0.3 % 0.5 %的磷酸二氢钾加 1%尿素 溶液 喷洒叶面肥 2 次 3 次。 7.1.6 主要生育期防渍所要求的地下水位,应按符合本规程附录 C 中 表 C.1 的规定。 7.1.7 收获期。 应及时梳理三沟、整枝打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降湿。 应 特别 注意防 “ 阴雨烂桃 ” , 雨前要抢采、抢晒, 防止掉落或霉变。 7.2 涝渍中控制性 措施 7.2.1 播种至出苗。清理、畅通
34、内外三沟, 2 d 内 排除 田间涝水 。 7.2.2 苗期。及时排 涝 ,避免田间积水 较 深 。浅淹 5 cm 10 cm 条件下, 2 d 内排除 田间 涝水。 7.2.3 现蕾 至开花结铃期 。 及时排涝, 3 d 内排除 田间 涝水。按照附录 C 中 表 C.2 的要求,应在雨后 一定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作物耐渍深度以下。 7.2.4 主要生育阶段受涝较重棉田,在涝渍尚未解除时,可施用外源化学调节物质改善植株代谢 。 DB42/T 1209 2016 7 7.3 涝 渍 后促生减损措施 7.3.1 播种至出苗。 播种期受雨涝 淹水 2 d 以上应补种,超过 3 d 宜采取重种或改种。
35、 7.3.2 出苗至现蕾。采取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营养调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改善植株代谢和补充营养, 使其从涝渍逆境中尽快恢复。 7.3.3 现蕾至开花结 铃期。 适时进行涝后追肥和施用外源化学调节物质。 7.3.3.1 涝后追肥时机 与追肥量 。作物涝后 有一段 症状表现期, 该期间 植株代谢弱、根系吸收能力差, 适当的追肥时机宜在涝后 10 d 左右。 对于受涝 3 5 d 的情形,涝后比正常追肥增加 15 % 20 %的用 量。 7.3.3.2 涝后施肥方法。浅淹 10 cm受涝条件下,涝后穴施花铃肥尿 素: 12.5 kg/hm2、氯化钾: 7.5 kg/hm2, 并与 叶面喷施复硝酚钾 6 mg/L 配合运用 。淹深 35 cm 受涝条件下, 宜通过适当地 增施花铃肥 来 促进作 物涝后恢复 ,可施入 尿素 17.5 kg/hm2、氯化钾 10 kg/hm2。 7.3.3.3 对于受涝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