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 P 66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893 2019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施工技术指南 2019 - 09 - 30发布 2019 - 12 - 30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893 201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设计 . 1 4 施工 . 4 5 养护 . 5 6 质量控制与验收 . 6 DB41/T 1893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尧栾西高速公路建设有
2、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岩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志清、王伟、崔润超、赵翔、李玉耀、魏冀星、朱涛、王新刚、高继平、李 国伟、王晓明、白雅伟、李志鹏、于金伟、李俊峰、李银霞、陈瞳、郑培信、任长明、张昆山、娄瑞杰、 韩艳红、肖亚冲、翟彦发、 王昊森、宋明帅、逯为洁、张宏展、张怀宇、柴磊、邵帅、潘超、余飞飞、 刘遵鹏、茅新宇、党琦、郭炎伟。 DB41/T 1893 2019 1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施工的术语和定义、设计、施工、养护和质量控制与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扩
3、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生态固坡 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条件下,充分发挥岩土体自身承载能力、植被固坡能力 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使人工修复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的一种边坡防护技术。 2.2 稳固剂 可以将岩土颗粒团粒化粘 接在一起,提高土体的水稳性与抗雨水冲刷能力,具有胶粘性质的一种岩 土体改良剂。 2.3 固土湿喷法 将土壤、稳固剂、植物种子等按比例配置的混合物加水搅拌均匀后,湿法喷射到坡面进行防护的一 种方法。 2.4 竹木格构 采用竹片或木条编制成菱形或方形等形状,搭接成不同规格的组合式框架。 2.5 竹木梯框格梁 由竹
4、木格构以错台形式搭接成的一种框格梁结构。 2.6 固土格构法 采用固土湿喷与竹木梯框格梁对边坡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方法 。 2.7 泥沙流失量 边坡受降雨冲刷后收集泥沙水,每平方米坡面收集的每百克水中含流失的泥沙的质量。 3 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设 计应进行植物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边坡状况等调查。 DB41/T 1893 2019 2 3.1.2 优先选用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后期易养护的乡土植物。 3.1.3 应注重植物多样性及季相变化,宜采用根系发达的灌草混植。 3.1.4 格构材料宜就近采用无污染、可降解的竹、木等为主。 3.1.5 设计方法包括(挂网)固土湿喷法和固
5、土格构法。 3.1.6 坡顶与坡脚处应开挖排水沟,分级边坡应设置碎落台与排水沟,坡面应设置纵向排水槽。 3.2 边坡防护要求 3.2.1 对于 自然 稳定边坡,可采用固土湿喷法、固土格构法等生态固坡方法, 防护 方 式 见表 1,错台 竹木梯框格梁设计方 式 见图 1、图 2。 表 1 公路边坡浅层稳固防护类型 及方式 位置 类型 坡比 防护方 式 挖方边坡 岩质边坡 1:0.5 1:0.75 固土格构法 1:1 1:1.5 固土格构法、挂网固土湿喷法 土石边坡或土质边坡 1:0.5 1:0.75 固土格构法 1:1 固土格构法、挂网固土湿喷法 1:1.25 1:2 固土格构法、(挂网)固土湿
6、喷法、竹木梯框格梁 填方边坡 土石边坡或土质边坡 1:0.75 1:1 固土格构法、挂网固土湿喷法 1:1.25 1:2 固土格构法;(挂网)固土湿喷法、竹木梯框格梁 单位为毫米 图 1 错台 竹木梯框格梁设计立面图 单位为毫米 图 2 竹木格构单元内的菱形网格设计图 DB41/T 1893 2019 3 3.2.2 对于非自然稳定边坡, 采用工程防护治理后 达到 稳定 的 边坡,可采用固土湿喷法、固土格构法 等生态固坡方法进行联合防护。 3.2.3 坡面为全土质且土壤质地和结构利于植物生长时, 喷 土厚度可采用 40 mm 50 mm。 3.2.4 坡面为全土质但土壤质地和结构不利于植物生长
7、时, 喷 土厚度可采用 50 mm 70 mm。 3.2.5 坡面土壤含石量较大植物生长困难时, 喷 土厚度可采用 70 mm 100 mm。 3.2.6 岩质边坡, 喷 土厚度不宜小于 100 mm。 3.3 材料 固土湿喷法和固土格构法的主要材料技术要求见表 2。 表 2 材料技术要求 材料名称 技术要求 素土 土粒径 2 mm 基质有机质及酸碱度 有机质含量 4% ;酸碱度介于 5.5 8.0 稳固剂及稳固土 稳固剂与壤土混合湿喷后的泥沙流失量应低于 50 g 天然纤维 木纤维长度宜 6 mm 6.5 mm;锯木屑宜堆酵处理 植物种子 播种量 W=G Q/(1000 C D P R)。式
8、中, W 为 播种量( g/m2)。 G 为 植株密度(株 /m2)。 Q 为 种子千粒重( g)。 C 为 立地条件校正率,坡率大 于 1 取 0.8,阳坡取 0.8,岩质边坡 取 0.85。 D 为 施工期校正率,非季节施工期取 0.8。 P 为 种子纯度( %)。 R 为 种子发芽率 ( %) 植物配比 根据所设计的目标植物群落类型,选择草本植物、灌木、藤本植物等的使用量和比例,植物组合不宜少于 5 种 网栅 高镀锌棱形铁丝网,直径为 2.0 mm 或 2.2 mm,孔径为 50 mm50 mm 80 mm80 mm ;或高强塑料加强土工网;或双向土工格栅,孔径 40 mm40 mm 锚
9、 钉 宜选用木楔或竹楔作为锚钉,可做防腐处理;也可采用螺纹钢锚杆,主锚杆直径取 16 mm,辅助锚杆直径取 12 mm 注: 泥沙流失量测定第一种方法,室内降雨冲刷模型试验方法:针对固土格构法,边坡模型设计为坡比 1:1,坡面 干燥后,经历 100 mm/h雨强和 10 min历时的坡面降雨冲刷,收集坡面流失的泥沙水,每平米坡面范围内每百克 水中含泥沙质量应低于 50 g。 3.4 固土湿喷 3.4.1 若坡面土质较软,可采用锚 钉 ,长锚 钉 用量为 30 根 /100 m2,短锚 钉 用量为 80 根 /100 m2。若坡 面已施加锚杆或锚索,可取消锚 钉 。 3.4.2 坡面使用网栅时,
10、固定后的网栅与坡面的距离保持 50 mm 70 mm,网栅片之间 的 搭接应不小于 100 mm,相邻网栅片、锚 钉 与网栅片之间使用扎丝固定。网栅应伸出坡顶 200 mm,且置于坡顶截水沟 的浆砌石之下,或挖沟埋压固定,坡脚处应有 200 mm 的网栅埋置于平台填土之中。 3.4.3 固土基材喷射厚度为 70 mm 100 mm,其中网栅之上应覆盖 30 mm 50 mm 厚的基材。 3.4.4 植物层喷播应在固土基材喷播后 3 d 内进行,厚度控制在 10 mm 20 mm。 3.4.5 当基材 厚度大于 50 mm 时,应分基层、种子层喷播。 3.5 竹木格构 3.5.1 竹木桩桩长 3
11、00 mm 600 mm,入土深度 200 mm 500 mm,框格梁每平方米范围不少于 3 根竹木 桩。 3.5.2 竹木格构的尺寸可采用长 1.8 m高 1.2 m,纵向每隔 10 m 20 m 设置工作缝。竹木格构内的 菱形网格接头槽口设计可采用 70 90交角的斜交接口。边坡坡度较陡时取小值,坡度较缓时取大值。 DB41/T 1893 2019 4 3.5.3 坡比为 1: 0.5 1: 0.75 的坡面,菱形网格尺寸可采用 300 mm300 mm;坡比为 1:1 1:1.5 的 坡面,采用 400 mm400 mm 600 mm600 mm,格构边长不大于 2 m,纵向肋柱直径不小
12、于 100 mm。 3.5.4 菱形网格中竹木扁(条)的厚度不应小于 10 mm,竹木扁(条)的宽度应大于喷土厚度 20 mm。 3.5.5 格构材料可竹、木混用。 3.5.6 当基材厚度大于 50 mm 时,应分基层、种子层喷播。 4 施工 4.1 一般规定 4.1.1 边坡应安全稳定,达到边坡支护、加固结构与截排水工程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浅表层稳固防护。 4.1.2 坡面施工前,应对浮石、浮根、杂草及杂物等进 行清理,对坡面拐角处及坡顶的棱角进行修整, 坡面应平顺。 4.1.3 施工时间宜选择 4 6 月,避开大雨或暴雨季节。 4.2 固土湿喷法 4.2.1 技术要求 4.2.1.1 网栅沿
13、坡面铺平,顺势铺下,铺设时应拉紧网后,用长锚钉及短锚钉将网栅固定。 4.2.1.2 采用搅拌机将稳固剂、种植土、有机肥、天然 纤维等按比例配置的固土基材,加入水拌和均 匀,加水量以固土基材能够采用湿喷法喷射施工为宜。 4.2.1.3 利用液压喷播机将混合均匀的固土基材从上到下分一次或 多次喷于坡面,喷射应从正面进行, 喷播过程应注意找平,凹凸部分及死角 部分应喷射均匀。 4.2.1.4 将草种与固土基材拌合均匀,采用液压喷播机喷射至坡面,形成植物层。 4.2.1.5 喷播时,喷枪口距离坡面 1.0 m 1.5 m,喷枪与坡面应垂直,不得仰喷。 4.2.1.6 喷播后应立即覆盖无纺布,三个月内,
14、视土壤失水情况浇水 1 2 次 /d。 4.2.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图见图 3。 图 3 施工流程图 DB41/T 1893 2019 5 4.3 固土格构法 4.3.1 技术要求 4.3.1.1 将竹木格构顺序搭接在一起,形成竹木梯框格梁倚靠在坡面,采用细绳或铁丝绑扎格构,形 成整体。 4.3.1.2 采用竹木桩固定竹木肋柱的上、中、 下处,再将竹桩与竖肋绑扎牢固。 4.3.1.3 将素土、稳固剂等基材拌和均匀,均匀喷覆在格构梁的格室中。 4.3.1.4 喷播后应立即覆盖无纺布,并视土壤失水情况浇水 1 2 次 /d。 4.3.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图见图 4。 图 4 施工流程图 5 养
15、护 5.1 浇水 5.1.1 植物种子出芽期,应保持土壤湿润。 5.1.2 坡面宜采用喷灌浇水; 以植物出现萎蔫为起始浇水时间,单 次浇水以不出现明显径流为宜;浇 水时应避免冲刷坡面造成侵蚀。 5.2 补播(栽) 喷播完成后一个月,应全面检查植草生长情况,对生长明显不均匀的位置应予以补播。植物生 长不 良、裸地较多、植物生长基质坍塌或者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人工补播或补栽。 5.3 施肥 5.3.1 喷播实施 3 个月左右进行一次施肥;施工后 1 2 年再进行施肥。 5.3.2 施肥宜将所需肥料溶入水中,结合浇水进行,施肥时间应避开雨季和高温天气。 5.4 覆盖 DB41/T 1893 20
16、19 6 采用无纺布(或稻草帘)对植被进行覆盖。植物种子生根前,应避免受雨水冲刷;寒冷季节,植物 种子和幼苗应避免受冻伤害。 6 质量控制与验收 6.1 质量控制 6.1.1 稳固剂、稳固土坡面抗侵蚀能力、竹木梯框格梁施工质量、基质层厚度与质量、植被密度与覆 盖度等应达到设计要求。 6.1.2 施工三个月后, 形成预期植物群落:草本植物覆盖率达到 30% 50%,木本植物不少于 5 株 /m2; 一年后,植物群落覆盖率达到 90%以上。 6.2 验收 6.2.1 掺配稳固剂后稳固土的坡面抗侵蚀能力:自坡体植被发芽长出六个月后,采用水力喷射播种机 进行现场降雨冲刷试验,定点持续冲刷坡面 1 mi
17、n 以上,收集流失的泥沙水,每平米坡面范围内每百克 水中含泥沙质量应低于 50 g。 6.2.2 竹木梯框格梁施工质量:采用网格法进行估算,竹木梯框格梁损毁面积占框格梁总面积百分比 应低于 10%。 6.2.3 边坡基质层厚度:边坡每 1000 m2随机设定 5 个 1 m1 m 的样方,在每个样方 中用网格针刺法 测量 5 个点的基质层的厚度,得出 25 个样点基质层厚度的样本值和平均值,平均值应不低于设计规定。 6.2.4 植被密度与植被覆盖度:边坡每 1000 m2随机设定 5 个 1 m1 m 的样方,计量样方内的植物株 数为植物密度,采用网格法进行估算样方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密度与覆盖度均取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