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830 2019 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2019 - 06 - 17发布 2019 - 09 - 17实施 河南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41/T 183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品种与种子 . 2 6 育苗 . 2 7 定植 . 2 8 田间管理 . 3 9 病虫害防治 . 4 10 采收 . 5 11 生产档案 .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芦笋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 6 DB41/T 183
2、0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提出并归口。 本标 准起草单位:平顶山市良种开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鲁自芳、王贞、王红丽、余汉党、聂玉伟、远富春、李丹辉、孙珂、 李严锋、 孙彦青 、李会松、黄雅敏、李克寒。 DB41/T 1830 2019 1 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了芦笋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与种子、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 治、采收和生产档案等内容。 本标准 适用于芦笋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3、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 污 染 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 最大 残留限量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芦笋 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绿色芦笋。 3.2 白芦笋 培土 避光 条件下生长的白 色 芦笋。 3.3 留 母 茎 停止采笋后, 留粗壮直立的笋芽 作为母茎 继续生长 。 3.4 换 母茎 将原有的
4、母茎切除,重新培养新的母茎。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5010的规定。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质地疏松的壤土或沙壤 土 ,土壤 pH 6.0 pH 7.8。 DB41/T 1830 2019 2 5 品种与种子 5.1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优质丰产,嫩茎抽生早,数量多,茎粗均匀,顶尖鳞片紧凑,耐高温,高温时笋头 鳞片不宜松散,嫩茎见光后呈深绿色,适应性广的杂交一代种子。 5.2 种子质量 种子纯度 95%,净度 97%, 发芽率 85%,水分含量 8%。 6 育苗 6.1 播种期 露地 育苗 适宜播种期为 4月上旬 8月上旬。 6.2 种子处理 种子先用清水淘洗,
5、漂去秕种和杂质 ,然后将种子 在常温 水中浸种 60 h,期间每隔 12 h换水 1次 。 浸种后 用 50%多菌灵 300倍液浸泡 3 h后取出。 6.3 催芽 用干净的 湿布将吸胀后的种子包好,置于 25 2 环境中进行催芽,期间每隔 12 h淘洗 1次,当 种子 10% 20%露白后即可播种。 6.4 穴盘育苗 6.4.1 基质准备 基质可采用商品育苗基质,或用 2份草炭、 1份珍珠岩、 1份蛭石的比例复配基质。 6.4.2 容器 选择 采用 32 50孔的穴盘 。 6.4.3 播种 将催好芽的种子单粒播在穴盘上,然后用盖料均匀覆盖,厚 2 cm 3 cm。 6.4.4 苗期管理 播种完
6、成后及时补水,春季育苗在苗床上覆盖一层薄膜,出苗 10%时揭膜;夏季育苗,在苗床上覆 盖一层草苫, 即将出苗时揭掉草苫,苗床保持湿润,直到苗出齐。苗高 10 cm后,每 667 m2喷 撒 2水溶 肥 。隔 20 d,每 667 m2再 喷撒一次 2水溶肥 。 6.5 壮苗要求 苗龄 60 d左右, 无病虫危害, 苗高 25 cm以上, 有 3支以上地上茎, 3条以上贮藏根。 7 定植 DB41/T 1830 2019 3 7.1 定植时间 6月上旬 10月上旬。 7.2 整地施肥 每 667 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100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 50 kg(氮磷钾含量为 15:15:15),
7、将土地深 耕 35 cm 40 cm,细耙 整平。 7.3 定植密度 行距 180 cm,株距 20 cm。 7.4 定植方法 将幼苗的贮藏根均匀展开,定植深度 13 cm,浇水塌实。 8 田间管理 8.1 当年管理 定植后主要观察土壤墒情,及时浇缓苗水, 缓苗 2周 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 667 m2追施硫酸钾型复 合肥 50 kg(氮磷钾含量 25:13:8),进行一次病虫害防治 。夏季高温要及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入秋后 每 667 m2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40 kg(氮磷钾含量 15:15:15),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结合中 耕除草培土封根,高 5 cm 10 cm,宽 15 cm
8、 20 cm。冬季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 8.2 第二年及以 后 管理 8.2.1 清园 每年 2月下旬清园,将 枯萎茎齐地面割除或拔掉,地面枯枝、落叶、越冬杂草清扫干净。 8.2.2 培土 8.2.2.1 绿芦笋 结合清园,对笋垄进行培土,垄高 15 cm,垄宽 30 cm 40 cm, 3年生及以上芦笋,垄高 20 cm,垄 宽 40 cm。 8.2.2.2 白芦笋 定植当年和 2年生芦笋,按绿芦笋培土方法进行。 3年生及以上芦笋,培梯形土垄,上宽 40 cm 45 cm, 下宽 70 cm 75 cm,高 28 cm 30 cm。 8.2.3 水分管理 每年 11月上旬浇一次越冬水。在采笋
9、期间,保持土壤湿度在 50% 60%,有利于嫩茎生长。当夏秋高 温季节,芦 笋母茎旺盛生长时,应及时浇水,多雨季节,要防止笋田积水,及时排水。 8.2.4 施肥 8.2.4.1 施肥原则 DB41/T 1830 2019 4 按 NY/T 496的规定执 行。 8.2.4.2 施肥方法 在生长周期内,每年 2月下旬结合清园、培土,每 667 m2追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1000 kg。 6 9月,分 3次,每次每 667 m2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50 kg(氮磷钾含量 15:15:15)。 离芦笋茎基部 两侧 20 cm左右开沟 , 深 5 cm,施后覆盖。 8.2.5 留母茎 8.2.5.1 绿
10、芦笋 2年生芦笋春季留母茎 3 4支, 8月上旬 9月上旬进行夏笋采收, 夏季换 茎,留母茎 6 8支至翌年 清园; 种植 3年及 3年以上的芦笋采收春笋和夏笋,春笋采收期 4月上旬 5月下旬。 6月上旬开始留母茎 3 4支,母茎 40 cm高以下的侧枝全部打掉。夏笋采收期 7月中旬 8月下旬, 8月上旬开始换茎,留母茎 6 8支 至翌年清园。留母茎期间,当母茎生长至 90 cm 120 cm时进行打顶,及时拔掉细弱、病残、枯死的 茎叶,并带离笋田集中处理。 8.2.5.2 白芦笋 2年生芦笋管理同绿芦笋; 3年生及以上芦笋 , 采收期 4月上旬 6月下旬, 6月下旬开始留母茎,每 株 6 8
11、支,当母茎生长至 90 cm 120 cm时进行打顶,及时拔掉细弱、病残、枯死的茎叶,并带离笋田 集中处理。 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9.2 主要病虫 害 9.2.1 病害 主要病害: 茎枯病、褐斑病、 根腐病。 9.2.2 虫害 主要虫害: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蓟马、蚜虫、菜青虫。 9.3 防治方法 9.3.1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杂交一代品种,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虫能力;及时清除园内杂草 ,拔除越冬地上枯茎、落 叶;将清扫的枯茎、落叶及杂草运至远离芦笋田 的地方进
12、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笋垄培土,雨 季排水防涝; 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 生长期进行中耕除草。 9.3.2 物理防治 DB41/T 1830 2019 5 在距离地面 70 cm 90 cm处,每 20 m2挂一块 20 cm 30 cm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或每 20000 m2挂放 频振式杀 虫灯 1 2个 , 诱 杀害虫 。 9.3.3 化学防治 每年清园后,用 代森锰锌 800倍液或 50%多菌灵 300倍液对整个笋园进行全面喷洒。 在生长周期内, 用药宜单品种交替使用。化学药剂的施用按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生长期不宜施用化学除草 剂。主要病虫害防治参见附录 A。 10 采
13、收 10.1 采收要求 产品质量安全符合 GB 2762和 GB 2763的规定。 绿芦笋,顶部鳞片不松散,嫩绿色,长度 20 cm 25 cm,直径 0.6 cm 2.2 cm。 白芦笋,顶部笋头嫩白色。 10.2 采笋时间和方法 10.2.1 绿芦笋 一天 2次,早上 6 9时,下午 4 6时。将合格 嫩茎齐土割下,用湿布 覆盖,防止失水。当嫩茎变细、 变硬、老化时 停止采笋。 10.2.2 白芦笋 机械化采收 , 5 d 7 d采收一次 , 一次全部收割,随即起垄。 人工采收,一天采收 2次,早上 6 9时,下午 4 6时。观察土垄表面有顶起裂纹时,将土拨开,进 行采收,采收后立即回填压
14、实土垄。 11 生产档案 芦笋生产基地应建立生产档案,为生产过 程可追溯提供有效证据。记录应清晰准确,主要包括:生 产环境、病虫 害防治、水肥管理、采收。 DB41/T 1830 2019 6 A A 附 录 A (资料 性附录) 芦笋主要病虫害 化学防治 芦笋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 (见表 A.1) 表 A.1 芦笋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防治方法 褐斑病 防治用 75%百菌清粉剂 500 倍液,或 45%咪酰胺水乳剂 1000 倍液,或 10%苯醚甲环唑 水分散粉剂 1500倍液, 7 d喷施一次,连续 2 3次。 茎枯病 防治用 70%甲基托布津粉剂 1000 倍液,发病
15、初期喷施 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粉剂 800 倍液,或 72%霜脲锰 锌粉剂 700倍液。 5 d 7 d喷施一次,交替用药 2 3次。 根腐病 发现病株,及时挖出,用 3%甲霜噁霉 灵水剂 500倍液,或 20%噻菌酮悬浮剂 700倍液。 5 d 7 d灌根一次,交替用药 2 3次。 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 用辛硫磷颗粒结合中耕培土撒施(一个生长周期用 1次),或 90%敌百虫 500倍液拌麦 麸撒施。 蓟马、蚜虫 发生 初期,可用 3%啶虫咪 3000倍液,或 1.8%阿维菌素 3000倍液,或 20%噻虫胺悬浮 剂 2000倍液。 5 d 7 d喷施一次,交替用药 2 3次。 菜青虫 在幼虫 3 龄前, 防治用 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 1000 倍液或 10%联苯菊酯乳油 1000 倍液。 5 d 7 d喷施一次,交替用药 2次。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