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 A 47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842 2019 航空油料输油管道系统防雷装置检测 技术规范 2019 - 06 - 17发布 2019 - 09 - 17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842 201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3 5 定期检测周期 . 3 6 检 测内容及要求 . 3 7 检测方法 . 6 8 检测报告 . 6 DB41/T 1842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
2、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HN/TC 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现代防雷有限公司、 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晓宾、王慧中、王昆、张玉桦、吕国锋、何巍、傅国庆、邱洋、郭文哲、王 久栓、刘辉、李昂、马建状、张锋、金炼、梁强、陈方、丁稳生、张伟广、刘伟、蒋翠苹、陈青平、刘 翔、王文博、孙欣。 DB41/T 1842 2019 1 航空油料输油管道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航空油料 输油 管道系统防雷装置检测的 一般规定、定期检测周期、检测内容及要求、 检测方法和检测报告等内容。
3、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 内 航空油料 输油 管道系统防雷 装置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 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 32937 2016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 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69 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43 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MH 5008 2017 民用运输机场供油
4、工程设计规范 MH 5034 2017 民用运输机场供油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QX/T 232 2014 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 SY/T 6799 2010 石油仪器和石油电子设备防雷和浪涌保护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 50057 2010、 GB 50169 2016、 GB 50343 2012、 MH 5008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 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本规范重复列出了相关术语和定义。 3.1 航空油料 飞机动力用油包括航空煤油(喷气式发 动机用油以下简称“航煤”)和航空汽油(活塞式航空发动 机用油以下简称“航汽”)等燃料。 MH 5008 2017,定义
5、2.1.8 3.2 航空油料输油管道系统 为保障机场的正常运行而配套的具有收发、输转、储存、加注等功能的航空油料设施。(主要包括, 卸油站,中转油库,机场油库,输油管道,航空加油站等)以下简称“管道系统”。 3.3 防雷装置检测桩 在航空油料输油管道系统所包含的各地网之外,选择适当位置所设置的热镀锌金属桩。 DB41/T 1842 2019 2 3.4 接地电阻基准桩 在航空油料输油管道系统地网中适当位置,与地网可靠连接 的热镀锌金属桩。 3.5 闪电静电感应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 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没有就
6、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GB 50057 2010,定义 2.0.14 3.6 浪涌保护器( 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的电器,它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元件,又称电涌保护器。 GB 50343 2012,定义 2.0.16 3.7 油库 为民用运输机场提供航空油料,具有航空油料接收、储存、输转、发放(装载)及 航油质量检验、 计量设备检定等功能的场所。以下简称“库”,一般包括: a) 储油库 :接收和储存铁路、水路、公路、输油管道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来油并为中转油库或机场 油库输转航空油料的专用储备油库; b) 中转油库 :接收和储存铁路、水路、公路、输油管道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来
7、油,主要为机场油库 输转航空油料的油库; c) 机场油库 :主要直接为航空加油站或机坪加油管道等输送航空油料的油库。 MH 5008 2017,定义 2.1.9 3.8 装卸油站 装卸和装载航空油料的专用场所,以下简称“站”,一般包括: a) 铁路装卸油站 :设有铁路装卸航油专 用线、装卸油栈桥、装卸臂(鹤管)、卸油泵站及其他配 套设施,供铁路装卸油用的场所; b) 公路装卸油站:设有公路装卸航油专用线、卸油泵站及其他配套设施,供公路装卸油用的场所。 MH 5008 2017,定义 2.1.12 3.9 电子信息系统 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
8、(含网络) 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 机系统。 GB 50343 2012,定义 2.0.1 3.10 接地装置 接地极和接地线的总 和。 GB 50169 2016,定义 2.0.5 3.11 接地电阻 接地阻抗的实部,工频时为工频接地电阻。 GB 50169 2016,定义 2.0.8 DB41/T 1842 2019 3 3.12 接地线(导体) 电气设备、接闪器的接地端子与接地极连接用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体。 GB 50169 2016,定义 2.0.4 3.13 等电位接地网 由水平导体纵横连接结构的各节点处
9、于等电位的接地网,其最终与土壤中接地网相连接。 GB 50169 2016,定义 2.0.14 4 一般规定 4.1 防雷分类 建筑物的分类应按 GB 50057 2010第 3章的规定执行。 4.2 检测基本要求 4.2.1 现场检测人员不应少于 3名,检测期间应遵守航空油料现场作业的有关安全规定。检测作业人 员作业前应组织安全培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必要时可向被检单位提出被检测设备暂 时退出在线。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攀高危险作业必须遵守攀高作业安全守则。 4.2.2 航空油料输油管道接地装置由多个部分组成时,检查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连接处是否设置 断接卡
10、。对已设置的断接卡进行断开,检测地网接地阻值;恢复后检测联合接地阻值。检查断接卡设置 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 断接卡 及其紧固件采用热镀锌材质; b) 扁钢有效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宽度的 3倍; c) 断接卡所用镀锌螺栓的直径应不小于 12 mm,数量应不小于 2个,并需加镀锌弹簧垫圈; d) 安装防雷装置警示标识; e) 对断接卡的结合面之间均匀涂抹电力复合脂。 4.2.3 使用防雷装置检测桩对接地电阻基准桩及防雷设施进行检测。 4.2.4 检测时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4.2.5 在检测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时 ,严禁带火种、严禁吸烟 ,不应穿化纤
11、服装 ,禁止穿钉子鞋 , 现场不准随意敲打金属物 ,以免产生火星 ,造成重大事故。当检测空气中所含具有爆炸危险气体 浓度高于 其爆炸下限的 15%时,应停止检测;当气温高于 30 时,应停止罐区、燃油口处的检测作业。 4.2.6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防雷工程施工进度按本规范进行检测。 5 定期检测周期 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应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应在每年 3月 5月、 9月 11月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 时开展两次防雷装置检测。 6 检测内容及要求 6.1 铁路装卸油设施 DB41/T 1842 2019 4 6.1.1 航空油料装卸区域内的金属管道、设备、线路屏蔽管和金属构件等应与接
12、地装置作电气连接, 其每个电气连接节点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03 。 6.1.2 航空油料铁路装卸区域内,铁路装卸油设施的钢轨、输油管道、鹤管、金属栈桥等设施应检测 等电位跨接、连接情况,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03 。跨接间距不应大于 20 m,且应检测接地装置接地 干线接地电阻值。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8 。 6.2 管道 6.2.1 检测输油管道法兰跨接状况,对于少于 5根螺栓连接的金属法兰应检查跨接状况,过渡电阻值 不应大于 0.03 。 6.2.2 检测平行敷设于地上或非充砂管沟内的金属管道净距离。平行距离小于 80 mm时,金属线跨接 不应大于 10 m。 当管道交叉净距小于 80 m
13、m时,检测交叉点金属线跨接状况,过渡电阻不应大 于 0.03。 6.2.3 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接地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 地电阻应按其中要求最小的接地电阻值确定。 6.2.4 工艺管道、机坪管道、输油管道的补偿器套筒与管道之间应做金属线跨接。 6.2.5 进入泵棚(房)的金属管道应在泵棚(房)外侧设置接地装置。 6.2.6 检测进入航油装卸区的工艺管道在进入点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 6.2.7 检测管路系统的所有金属件、护套的金属包覆层的接地装置、管路两端和每隔 100 m 200 m 处、分支处、拐弯处检测,管墩处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情况以
14、及接地阻值。其冲击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 8 或应符合设计要求。 6.3 泵房 (棚 )、过滤器棚内输(加)油设备 6.3.1 接地线 6.3.1.1 接地线在穿过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加装钢管或其他坚固的保护套,有化学腐蚀的部位还应 采取防腐措施,检测钢管和金属保护套接地阻值。 6.3.1.2 接地干线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网相连。自然接地体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干 线或接地网相连接,检测接地阻值。 6.3.2 等电位 油泵房(棚)内等电位连接的施工需满足以下要求: a) 穿过各雷电防护区交界的金属部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电缆金属外 皮、金属构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
15、大金属物,应就近与接 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板(带)作 等电位连接; b) 等电位连接线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及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 6.3.3 泵房(棚)内设备的防闪电静电感应接地的电气连接 当采取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和跨接连接时,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03 。 6.3.4 接地装置材料及规格 6.3.4.1 镀锌材料应采用热镀锌工艺,外观应无脱落,表面镀锌层厚度均匀、光滑,材料顺直、无扭 曲变形,无弯折起皮。 6.3.4.2 接地连接处采用搭接焊时,其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 2倍或圆钢直径的 6倍 .接地连接处采 用螺栓紧固时,螺栓采用直径不小于 12 mm的镀锌螺栓,加防松螺母或弹簧垫,金
16、属接触面应 除锈去污。 DB41/T 1842 2019 5 6.3.4.3 泵棚内设备、机组、储罐、管道等的防静电接地线应单独与接地体或接地干线相连,不应相 互串联接地。 6.4 金属储罐 6.4.1 钢储罐顶板钢体壁厚不小于 4 mm时,不应装设接闪杆(器)。钢储罐顶板厚度小于 4 mm时, 应装设防直击雷设备,其保护范围应符合 GB 50057 2010中 附录 D的规定。 6.4.2 金属储罐应作环型防雷接地,其接地点不应少于 3处,并应沿罐周均匀布置,间距不应大于 18 m,接地体距罐壁的距离应大于 3.5 m,引下线宜在距离地面 0.5 m 1.0 m之间装设断接卡,螺栓采用 直径
17、不小于 12 mm的镀锌螺栓,加防松 螺母或弹簧垫。宜将储罐基础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装置相连接, 其接地点不应少于 3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或符合设计要求。 6.4.3 浮顶金属储罐应采用两根截面不小于 50 mm2的扁平镀锌软铜复绞线或绝缘阻燃护套软铜复绞线 将浮顶与罐体作电气连接,其连接点不少于 2处。宜采用有效的、可靠的连接方式将浮顶与罐体沿罐周 做均布的电气连接,连接点沿罐壁周长的间距不应大于 18 m。 6.4.4 检测金属储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等金属附件应做等电位连接测试。 6.4.5 与金属储罐相接的电气、仪表配线应采用金属管屏蔽保护。配线金属管上下两端
18、 与罐壁应做电 气连接。 6.4.6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基础的设计、施工资料,查询接地形式、接地体材质、安装位置及数量、 与罐体的电气连接情况。 6.4.7 检查油罐的接地引下线,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锈蚀程度不应大于截面积的 1/4。 6.4.8 使用接地电阻仪检测罐体与基础每个接地点的接地电阻,测试时应断开断接卡。 6.4.9 检测油罐的温度、液位等测量装置的铠装电缆或金属配线管与罐体的电气连接情况,其过渡电 阻值应不应大于 0.03 。 6.4.10 检查罐体其他金属设备和管道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其过渡电阻值应不应大于 0.03 。 6.4.11 检查浮顶与罐壁之间的导静电连接线及其
19、他等电位连接设施的型式、数量、材质及腐蚀情况。 检测两端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03 。 6.4.12 检查人孔、排放装置、量油孔、自动通气阀等金属构件与浮顶等电位连接情况 .其过渡电阻值 应不应大于 0.03 ,当连接处过渡电阻大于 0.03 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6.5 建(构)筑物 6.5.1 检查检测接闪器的设置,测量建筑物的长宽高,及接闪器的布置高度、材料规格、网格尺寸应 符合 GB 50057 2010的相关规定。 6.5.2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天面金属设施 等电位的连接。接闪器焊接固 定的焊缝应饱满 ,螺栓固定及
20、锈蚀情况,接闪器应锈蚀 1/3以上。检查接 闪带布置应平直 ,测量支撑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距离为 0.5 m 1.5 m的要求。每个支撑架件应承受 50 N以上的垂直拉力。 6.5.3 检查引下线的设置,采用多根引下线时 ,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 0.5 m 1.7 m处设置断接卡 , 断接卡应加警示标识 ,可设置断接卡箱用于保护接头。外露引下线距地面 3.0 m以下的导体应使用耐 1.2/50 s冲击电压 100 kV的绝缘层隔离 ,或用至少 4 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6.5.4 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固定件应分段固 定,且能承受 50 N以上的垂直拉力,引下 线支持件间距应符
21、合水平直线部分 0.4 m 1.2 m,垂直直线部分 1.5 m 2.5 m,弯曲部分 0.2 m 0.4 m 的要求,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不应锈蚀。 6.5.5 接闪器、明敷引下线上不应附着其他电气线路。 DB41/T 1842 2019 6 6.6 低压供配电线路引入和连接 6.6.1 检查低压供配电线路是否全线埋地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引入。如全线采用电缆埋地引入有 困难 ,应检查电缆埋地长度和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使用的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等 接地连接质量 ,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6.6.2 380/220 V供 配电系统宜采用 TN-S系统,在供配电系统的
22、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 的浪涌保护器。 6.6.3 当防雷接地应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检测供配 电系统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6.7 电子信息系统 6.7.1 电子信息系统宜设置在楼层的中心部位和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应避开强电磁干扰;无 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6.7.2 检测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内防静电地板、金属桥架、支架、机架、金属外窗等金属设施是否接 地,检查连接接地点的材质等。 6.7.3 检测电子信息系统各信号线的屏蔽及布线 是否符合 GB 50343 2012的要求,电子信息设备前端 是
23、否加装信号等浪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对加装浪涌保护器外观、参数性能、接地线的材质及安装工艺进 行检查检测。 6.8 浪涌保护器( SPD) 6.8.1 检查并记录各 SPD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产品型号、产品主要性能参数和安装工艺。 6.8.2 检查 SPD外观表面是否表面平整,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产品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6.8.3 检查 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如 SPD无内置脱离器 ,则检查是否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安 装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6.8.4 检查 SPD是否具有状态指示器,状 态指示器是否正常。如有,应与生产厂商说明相一致,状态 指示指出 SPD失
24、效,应及时更换。 6.8.5 测试 SPD压敏电压 U1mA,首先应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 ,直接用防雷元件测试 仪或其他适用的仪表测量对应的模块 ,或者取下可插拔式 SPD的模块或将 SPD从线路上拆下进行测量。 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MOV)为限压元件且无串并联其他元件的 SPD。 6.8.6 测试 SPD的泄漏电流 Iie值,首先应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 , 直接用防雷元件 测试仪或其他适用的仪表测量对应的模块 ,或者取下可插拔式 SPD的模块或将 SPD从线路上拆下进行测 量。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MOV)为限压元件且无串并联其他元件的
25、SPD。 6.8.7 SPD的绝缘电阻测试仅对 SPD所有接线端与 SPD壳体间进行测量。先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 认已断开电源后 ,再用不小于 500 V绝缘电阻测试仪正负极性各测试一次 ,测量指针应在稳定之后或施加 电压 1 min后读取。不小于 50 M。 7 检测方法 应符合 GB/T 21431 2015、 GB/T 32937 2016的规定。 8 检测报告 8.1 检测数据应记在原始记录表中。原始记录应有现场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DB41/T 1842 2019 7 8.2 依据现 场检测的原始记录编制检测报告书,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编制应符合 QX/T 232 2014 的规定。 8.3 应将检测报告与原始记录一并存档,新(改、扩)建项目检测报告与原始记录保存期限为永久, 定期检测技术档案保存期限至少为 2年,检测机构应具有气象部门颁发的甲级检测资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