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7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853 2019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2019 - 06 - 17发布 2019 - 09 - 17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853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繁育制度 . 2 5 生产条件 . 2 6 养蚕制种 . 3 7 蚕种保护 . 7 8 冷藏与浸酸 . 9 DB41/T 1853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
2、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卜黎明 、崔自学、马欣、宋松、朱绪伟、张 静 、 张耀亭 、刘中文、潘茂华、王 英民、孙永生、任阔 。 DB41/T 1853 2019 1 桑蚕一代杂 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繁育制度、 原蚕饲育 、蚕种保护、冷藏与浸酸、整理包装与运输等技 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78 2003
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 GB 19179 2003 桑蚕原种 NY 326 1997 桑蚕一代杂交种 NY/T 327 1997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NY/T 1093 2006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3.1 种茧育 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按审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制种。 按照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制种。 3.2 越年种 第一年生产,以 蚕 卵形式保护到第二年使用的蚕种。 3.3 繁育系数 生产的子代蚕种数量与饲养的亲代蚕种或蚕茧数量的比值。 3.4 框制种 一定数量的制种母蛾各自独立地产卵于一定规格的蚕连纸上的蚕种。 3.5 早采茧
4、以吐丝终了尚未化蛹,即盛上蔟后 60 h 72 h为采茧适期进行的采茧。 4 繁育制度 4.1 繁育 原则 DB41/T 1853 2019 2 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的制度,即原原母种繁育原原种、原原种繁育原种、原种繁育一代 杂交种(又称普通种)。 4.2 饲育形式 原种为框制种,原蚕饲育采用分区蚁量育,每张原种为一个饲育区。同一卵圈的蚕只能在同一饲育 区内饲养。 4.3 制种形式 生产一代杂交种以 张 为单位,良卵数 25000粒 500粒。 5 生产条件 5.1 一代杂交种场基本条件 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有足够的专用桑园、蚕室、制种室及其他必需的附属室和设 备;布局合
5、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一代杂交种生产区应与 商品茧 生产区严格分开,房屋结构、环境 及地面便于 药物消毒。 5.2 设施 单批 生产 1万张蚕种的主要生产用房为:蚕室 700 m2 800 m2,贮桑室 100 m2 300 m2,附属室 100 m2, 保护室 100 m2;具备能控制温度的蚕种冷库、浸酸设备、蒸汽消毒灶 等 。 5.3 桑园基本条件 5.3.1 桑品种 选择适 宜 优良桑品种,注意早、中、晚生桑品种合理搭配,兼顾春、秋及稚蚕、壮蚕的用叶要求。 稚蚕专用桑园占桑园面积 15%。 5.3.2 栽植密度 每 667 m2栽植 600株 750株,行距 1.8 m 2.2 m,南
6、北朝向,株距为 0.4 m 0.6 m。 5.3.3 施肥 氮、磷、钾配合施用,其比例为 5:3:4,全年每 667 m2纯氮施用量不少于 35 kg 40 kg,同时应根 据土壤性质和养分含量补充缺少的元素。桑园氮素肥料要求 60%以上来自有机质肥料。 5.3.4 人员 按蚕种生产规模配备技术人员,每个种场至少配备 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负责人, 1名专职蚕种质 量检验员; 单批 生产 1万张蚕种至少配备 1名技术员。 6 养蚕制种 6.1 原蚕 饲育 根据生产条件、品种繁育系数和生产数量,确定原种数量,制定原 蚕 饲育计划。 6.2 养蚕前准备 6.2.1 组织落实生产任务 。 DB41/
7、T 1853 2019 3 6.2.2 做好养蚕前的物质准备和防病消毒 。 6.3 蚕种催青 6.3.1 蚕种出库日期 春期出库日期应根据当年桑树发芽情况, 当地气象预报,历年出库日期和对交品种之间的发育开差 等情况确定。一般以中晚生桑开 4叶 5叶为宜。 秋期出库日期应根据早秋、中秋两期生产布局和用种时间,兼顾蚕期自然温度,桑叶质量等情况而 定。早秋以 7月 上旬 为宜;中秋以 8月 上 中旬为宜,宜早不宜迟。 6.3.2 催青 二化性品种原种催青 要求 见表 1。 表 1 二化性品种原种催青 要求 季别 催青时间 /d 胚胎发育阶段 目的温度 / 相对湿度 /% 光照 春期 第 1 4 丙
8、 2戊 2 22.0 75 80 自然光照 第 5 10 戊 3已 5 25.5 26.0 80 戊 3已 4 每日感光 18 h,已 5 黑暗保护 第 11 12 孵化 26.0 85 收蚁前 3 h 感光 秋期 第 1 4 丙 2戊 2 24.0 75 80 自然光照 第 5 10 戊 3已 5 25.5 26.0 80 戊 3已 4 每日感光 18 h,已 5 黑暗保护 第 11 12 孵化 26.0 85 收蚁前 3 h 感光 6.3.3 催青要点 6.3.3.1 蚕卵胚子发育至丙 2时,是催青加温的起点胚胎,蚕种出库后在 外 库( 17.0 )调节至起点 丙 2胚胎,进催青室催青。
9、6.3.3.2 一昼夜换气 2次,调种 2次。 6.3.3.3 卵圈内有 1% 2%的点青卵,即为见点卵圈,全批见点卵圈达 20%即为见点时间,蚕卵见点 6 h 10 h后,为转青卵时(已 5胚胎)黑暗保护 36 h。 6.3.3.4 特殊情况需推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 5.0 ,抑 制时间以 2 d 3 d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和抑制结束时,都应有 4 h 6 h的中间温度 10.0 13.0 过渡。 6.4 收蚁 原蚕采用蛾区蚁量育 ,网收法或棉纸引蚁法, 每区 4 g 5 g 蚁量。 同一卵圈孵化的蚁蚕应在同一 饲育区内饲育。 6.5 饲 育 6.5.1 饲 育 原蚕饲
10、育要求见表 2。 表 2 原蚕饲育 要求 DB41/T 1853 2019 4 龄 别 目的 温度 / 相对 湿度 /% 给桑 次数 切桑大小 除沙次数 蚕体消毒次数 每克蚁最大蚕 座面 积 / 1 26.0 27.0 90 4 蚕体长度 2倍见方 眠除 1次 收蚁、将眠各 1次 收蚁时 0.03,最大 0.12 2 26.0 27.0 85 90 4 蚕体长度 2倍见方 起除、眠除各 1次 起蚕、将眠各 1次 0.33 3 25.0 26.0 80 85 4 蚕体长度 2倍见方 起除、中除、 眠除各 1次 起蚕、将眠各 1次 1.00 4 24.5 25.0 75 80 4 片叶 起除、眠除
11、,中除每日 1次 起蚕、盛食、将 眠各 1次 2.00 5 24.0 25.0 70 80 4 片叶或条叶 起除 1次,中除每日 1次 起蚕、见熟各 1次,龄中每日 1次 4.50 5.00 注 1: 多丝量品种 1龄 3龄饲育温度适当偏高,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 5龄根据饲育形式确定除沙次数。 注 2: 各龄眠中降低 1.0 保护。 6.5.2 用叶要求 各龄用叶要求见表 3。 表 3 各龄用叶要求 期别 龄别 收蚁当日 1龄期 2龄期 3龄期 4龄期 5龄期 春期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叶位 生长芽第 2 3叶 生长芽第 3 4叶 生长芽第 4 5叶 止芯芽叶或 成
12、熟叶 止芯芽叶或 成熟叶 全部采摘 秋期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浅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叶位 生长芽第 2 3叶 最大光叶或 上 1叶 最大光叶或 下 1叶 成熟叶 成熟叶 除顶部 3叶外均可 注 : 春蚕条桑育需摘芯,在用叶前 8 d 10 d摘去桑树生长芽新梢的芯叶。 6.5.3 饲 育 管理 6.5.3.1 各级 原蚕 按规定实行分区饲育 。 蚕期中发育明显不齐,或暴发蚕病,或农药废气中毒等导致蚕 体健康严重下降的蛾区应淘汰。 6.5.3.2 各龄期每个饲育区均应抽取迟眠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淘汰有微粒子孢子的饲育 区。 6.5.3.3 认真做好卵期、幼虫期、茧(蛹)期和成虫期(蛾
13、)的选择工作,淘汰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 蛾区与个体,防止品种、品系混杂。 6.6 上蔟采茧和种茧保护 6.6.1 上蔟 6.6.1.1 蔟具 选用塑料折蔟,蔟下垫吸水性强的草纸。上蔟时须加覆蔟网,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 垫材料。 6.6.1.2 上蔟时期与方法 DB41/T 1853 2019 5 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批(时、段)上蔟, 蚕儿见熟时随熟随上;待大批适熟时,可挑出迟熟蚕另行 给桑,适熟蚕一起上蔟;最后少量迟熟蚕基本老熟时,一次性上蔟。上蔟密度为 300头 /m2 400头 /m2。 6.6.1.3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 25.5 26.0 ,茧壳形成后 24.0 25.0
14、 ,相对湿度 75%。蔟中通风、安静、 弱光、避免闷热、震动和强风直吹。 6.6.2 采茧、选茧和种茧保护 6.6.2.1 采茧 种茧实行“早采茧”技术,以吐丝终了尚未化蛹,即盛上蔟后 60 h 72 h为采茧适期;采下的茧应 按区(饲育区)横向薄层平铺。 6.6.2.2 选茧 蚕茧按普通茧、双宫茧、次下茧(穿头茧、印烂茧、薄皮茧、绵茧、畸形茧)分类,茧层厚实的蛆 孔茧、鼠害茧按普通茧计数,但另外放置。普通茧中随机称取 2 kg,选除不良茧, 称量后计算选除茧率, 以此选除茧率作为该批种茧的选茧标准。一般选除茧率春期不应低于 3%; 秋期不应低于 4%。 6.6.2.3 种茧保护 种茧保护温度
15、为 23.0 26.0 ,相对湿度 75% 80%,昼明夜暗,空气新鲜。见苗蛾后相对湿度 80% 85%。 6.6.3 种茧调查 6.6.3.1 调查时间 盛上蔟后, 春期和晚秋期为 7 d 10 d进行,早、中秋期为 6 d 8 d进行。 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 适当提前。 6.6.3.2 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主要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健蛹率。样茧从普通茧中抽取等量(各 1 kg),调查公 斤茧粒数,公斤茧粒数(粒)春期低于 650粒、秋期低于 750粒应淘汰。然后随机抽取检验 400粒种茧, 调查健蛹率。健蛹率春期 不 小于 80%、秋期 不 小于 70%,低于标准该饲育批应淘汰。随机取 1
16、20粒样茧, 检验茧质成绩,剖雌雄茧各 50粒,分别称取全茧量和茧层量,计算茧层率, 多丝量品种不低于 24%、 其 他品种不低于 20%,低于标准该饲育批应淘汰。 茧层率按公式( 1)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茧层率( %) =茧层量全茧量 100%( 1) 健蛹率按公式( 2)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健蛹率( %) =健康蛹颗数总蛹颗数 100%( 2) 6.6.4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工作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进行,至发蛾前结束。削茧时应防止伤及蛹体;鉴蛹前先分别 选除各区中的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 双宫茧内有一个蛹是死的, 则另一个活蛹也应淘汰。 鉴蛹经初鉴后再
17、进行复鉴,复鉴后抽样调查错鉴率,大于 1%则应重鉴。鉴蛹后的雌、雄蛹及时按区 分开摊放。 6.7 制种、袋蛾 6.7.1 发蛾调节 DB41/T 1853 2019 6 种茧期应及时观察蛹体的发育程度,通过温湿度调节,确保各对交饲育区雌蛾雄蛾发蛾数量基本平 衡。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 22.0 26.0 范围内,每升降 1.0 ,可提前或延迟 1 d发蛾;从蛹体 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 2.0 ,亦可提前或延迟 1 d发蛾。 6.7.2 捉蛾、选蛾 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在凌晨 3时 4时感光;中晚秋期在 4时 5时感光。捉蛾时间掌握在羽化后 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
18、 7时左右开始捉蛾,先淘汰各区内因错鉴的纯对 蛾,然后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雌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 蛾放置为 150只 /m2左右。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脱皮蛾、大腹蛾、 特小蛾、 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淘汰苗末蛾。 6.7.3 交对、拆对 发蛾后 3 h 4 h交配, 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投入雄蛾数量多于雌蛾 5% 10%。交配 15 min 30 min后理对, 捉出未交配的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交配室温度为 23.0 25.0 ,相对湿度 75% 80%,室内应保持无风、弱光、安静,切勿闷热。
19、雄蛾交配次数以 2次为限,投放雄蛾应将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 拆对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动作 应 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除蛾尿。选除不良蛾 及雄蛾。 6.7.4 投蛾产 卵 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按每 6 cm 10 cm投 1蛾于散卵布上。投蛾后固定专人巡蛾。及时 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剔除雄蛾 。 产卵室温度为 24.0 25.0 ,湿度 75%左右。室内要保持黑暗, 注意换气,切忌闷热。 6.7.5 蚕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进行冷藏保护。保护温度为 5.0 10.0 ,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 以 3 d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 6.7.6
20、袋蛾送种 从投蛾产卵至袋蛾时间,即时浸酸种在 10 h以内,冷藏浸酸种在 12 h以内,越年种在 15 h以内。易 发生不受精卵的品种适当缩短产 卵时间。 即时浸酸种在盛产卵后 14 h内送达指定浸酸场所;冷藏浸酸种于产卵后 36 h内送达指定冷库。春制 或秋制越年种在收种后清点数量,送蚕种保护室保护。途中温度以 21.0 27.0为安全。高温时应尽 量缩短送达时间。 袋蛾方法及蛾盒处理按 NY/T 327 1997的规定执行。 6.8 预知检查 6.8.1 补正检查 原蚕收蚁后,应按饲育 区 收集卵壳、残蚁、蚕卵磨碎镜检,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经检验发现有微 粒子孢子的,其对应的饲育区原蚕应及
21、时淘汰。 6.8.2 迟眠蚕检查 自收蚁至上蔟,各龄按饲育区取迟眠蚕、弱小蚕及不结茧蚕进行微粒子病检验, 及时淘汰有微粒子 病的饲育区。 6.8.3 促进发蛾检查 DB41/T 1853 2019 7 按饲育批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熟蚕单独上蔟,用温度 27.0 29.0 、相对湿度 80% 85%保护,进 行微粒子病 预知 检验。 7 蚕种保护 7.1 保护要求 蚕种保护室应具有温湿度调控、室内通风换气和防止发霉生虫和鼠害等条件。 7.2 保护方法 7.2.1 悬挂保护 春制越年种分别按品种、批次与窗面垂直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底层与边缘 地 面、墙面各 70 cm 100 cm,上层距天幔 50
22、cm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 3 cm 5 cm,每张蚕连纸间隔 1 cm。 7.2.2 洗落保护 蚕卵产下经 15 d 20 d, 在自然室温下用清水将蚕卵从产卵材料上洗落,用含有效氯 0.2%浓度的漂 白粉上清液浸渍 5 min,经脱药、漂洗、 盐比、脱盐、 晾干后,以 1.5 kg/m2平铺在蚕匾中,置于蚕匾架 上保护。 7.3 越年种保护 7.3.1 春制越年种 春制越年种保护见表 4。 表 4 春制越年种保护 保护时期 温度 / 相对湿度 /% 技术处理 产卵后 1周内 23.0 24.0 75 80 防止接触 26.0 以上或 21.0 以下温度 夏( 6月下旬 9月上旬) 24.
23、0 26.5 避免接触 27.0 以上的高温,注意通风换气,防 止发 霉 秋( 9月中旬 11月上旬) 24.0 17.0 温度逐步下降,室温不低于 18.0 ;含多化性血统品种不低于 20.0 初冬( 11月中旬) 17.0 12.0 注意补湿 ,避免接触 20.0 以上温度 冬( 11月下旬 12月上旬) 12.0 10.0 防温度激变,避免接触 13.0 以上温度 浴种至入库前 7.0 5.0 75 80 避免接触 10.0 以上的温度 7.3.2 秋制越年种 秋制越年种保护技术见表 5。 DB41/T 1853 2019 8 表 5 秋制越年种保护技术 制种期别 保护时间 温度 相对湿
24、度 /% 技术处理 早秋种 产卵后 5 d内 23.0 24.0 75 80 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种,产卵后用 17.0 20.0 保护 5 d 7 d 30 d人工越夏 25.0 防止环境干燥,及时补湿 30 d后至浴种 每 两天 降低 1.0 ,至自然温度 含多化性血统品种不低于 20.0 保护至浴种前 3 d,每天降温 3.0 至自然温度 中晚秋期 产卵后至固有卵色 24.0 _ 防止接触 26.0 以上或 21.0 以下温度 20 d人工越夏 25.0 及时补湿,含多化性血统品种应保护 30 d 20 d后至浴种 每 两天 降低 2.0 3.0 ,至自然温度 含多化性血统品种不低于 2
25、0.0 保护至浴种前 3 d,每天降温 3.0 至自然温度 7.4 浴消整理 7.4.1 浴消前准备 蚕种浴消前,所有浴消用房和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准备好仪器、药品等。 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蚕卵。核对品种、批次、数量并做好标记。 按品种解除滞育快慢安排蚕种浴消顺序,原则上先春制种,后秋制种,先日系品种,后中系品种, 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最后浴种。 7.4.2 浴种 适 期 蚕卵开始解除滞育,平均气温稳定在 5.0 10.0 ,气温略低于水温时( 12月 初)为浴种适期。 7.4.3 浴消方法 7.4.3.1 取种、浸种 浴消前按计划取种、标明品种和批次。并将蚕种在清水中浸渍 40 min 60
26、 min至蚕卵易脱落后,刮 下蚕卵,用清水漂洗、脱浆。 7.4.3.2 消毒、脱药 将脱浆、漂洗后的蚕卵,用含有效氯 0.30% 0.33%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渍 9 min,滤沥 1 min。用清水 漂洗脱药 40 min 60 min,至漂白粉药味脱净。每千克湿卵需漂白粉液 4 kg,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 7.4.3.3 盐比、脱盐 蚕卵脱药后用盐水进行比选,盐水浓度视不同品种、制种期别而 异,轻比 1.075左右,重比 1.090 左右,轻重比开差以不超过 0.010为宜,淘汰轻比中的悬浮卵和重比中的下沉卵后,用清水脱盐。 7.4.3.4 脱水、晾干 蚕卵脱盐后,经脱水、吹风晾干,置于冷藏室保护。 保护温度为 5.0 ,避免 3.0 以下和 7.0 以上的温度。 8 冷藏与浸酸 蚕种入、出库时应先在外库 10.0 13.0 中间温度保护 4 h 6 h。 冷藏与浸酸 ,整理、包装、运输 按 NY/T 1093 2006的规定执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