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3.080 D 51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 41/T 1667 2018 岩盐、天然碱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2018 - 09 - 29发布 2018 - 12 - 29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667 2018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矿区环境 . 2 5.1 矿容矿貌 . 2 5.2 环境保护 . 2 5.3 矿区绿化 . 3 6 资源开发利用 . 3 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 3 6.2 加工工艺 . 3 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
2、3 7 资源综合利用 . 4 8 节能减排 . 4 8.1 节能降耗 . 4 8.2 减排 . 4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 4 9.1 科技创新 . 4 9.2 数字化矿山 . 5 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 5 10.1 企业管理 . 5 10.2 企业文化 . 5 10.3 企业诚信 . 5 10.4 企地和谐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天然碱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 . 7 参 考 文 献 . 8 DB41/T 1667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照 GB/T 1.1 2009给出 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
3、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天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矿业协会、河 南省地质学会 、 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学宏、刘大全、姚书长、 秦正、 张长普、杜春彦、 孙耀坤 、 陶波、潘晔、 范 春雷、周凯、张军营、 范向伟、郭新华、彭建谋、陈守民、 王茵、宋绍永、卢东亚、田举博、刘静静、 龚哲彦。 DB41/T 1667 2018 1 岩盐、天然碱 矿 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岩盐、天然碱 矿 绿色矿山建设的总则、矿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节 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岩盐、天然碱矿水溶开采新建
4、、改扩建和生产矿山 的绿色矿山 建设、评估、认定、核 查等。 芒硝矿水溶开采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部分 : 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2部分 : 物理因素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
5、306 标牌 GB 14161 矿山安全标志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试行 )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管控标准 (试行 )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HG/T 22815 化工矿山钻井水溶法采矿设计规范 QBJ 203 井矿盐钻井技术规范 QB/T 1571 井矿盐工业劳动安全技术规程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6、TD/T 1048 耕作层土壤剥离 利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绿色矿山 DB41/T 1667 2018 2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 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 矿区绿化覆盖率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矿山采集卤站、加工厂、站厂外部连接专用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厂界内可绿化面 积的百分比。 3.3 科技创新投入 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 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
7、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4 总则 4.1 矿山企业应 遵守 国家 法 律法规, 符合 相关产业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 依法办矿 。 4.2 矿山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因矿制宜 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 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3 新建、改扩建矿山 在技术经济评价时 ,应 将生态环境保护 治理、 土地复垦等费 用纳入矿山建设投 资和 生产成本。 4.4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 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 穿设计、建设、运营 、闭坑全过程。 5
8、矿区环境 5.1 矿容矿貌 5.1.1 矿区 范围应符合相关规划, 不应涉及 禁止、限制开采 区 , 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资源保护相协调。 周边安全距离应符合要求。 5.1.2 井场、采集卤站、管线、加工厂、办公 区 、生活区等矿山主要功能区选址、布局应符合 GB 50187 和 QB/T 1571的 规定。 5.1.3 生产区应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规范。 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应摆放有序、场地保持清洁。 5.1.4 办公 区 、生活区设施应齐全, 布置有序, 干净卫生,符合相关要求。 5.1.5 矿山标牌、安全、环保等警示标志应齐全、规范,标牌设置应符合 GB/T 13306的
9、 规定,安全警 示标志设置应符合 GB 14161的 规定。 5.2 环境保护 5.2.1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处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固体废弃物应有专用堆 存 场所,其建设、运行和管理应符合 GB 18599的规定。 b) 钻井泥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岩盐中的石膏、石膏泥,热电厂的灰渣,脱硝脱硫产生的 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处 置 ,处置率应达到 100%。 c) 矿山办公、生活垃圾排放与处置应符合环保、安全规定。 d)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其 排放指标控制及堆存处置应符合环 保和职业健康要求。 DB41/T 1667 2018 3 5.2.2 矿山
10、废水、污水处置与排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废水收集系统应健全完善,生产废水、冲洗水不外排,生活污水等排 放应符合 GB 8978的 规定。 b) 采集卤、输卤过程中应采取防止 卤水 跑、冒、滴、漏的措施,并应建有完善的收集系统。 5.2.3 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高噪音设备 进 行降噪处理,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应符合 GBZ 2.2 的规定,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348的 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523的规定。 5.2.4 矿山粉尘和废气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采取有效的粉尘防治措施,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应符合 GBZ 2.1规定的粉尘容许浓
11、度要求,采 集卤站和加工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的规定。环保有特别 要求的区域、 时段,粉 尘排放应达到其要求的标准。 b) 生产、运输、输送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有毒有害气体( 岩盐中的 H2S,天然碱及加工中的天然气、 CO2等 )防治措施, 其 排放指标控制应符合 GB 16297的 规定。 5.2.5 应建立环境监测 系统,对生产废水、噪声、粉尘等污染源和污染物实行动态监测,并制定突发 环境事件处置 应急预 案。 5.3 矿区绿化 5.3.1 矿山应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矿区环境,绿化覆盖率应达到 100%。 5.3.2 绿化树种及植物应搭配合理,长势良好。 6 资源开发利用
12、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6.1.1 新建、改扩建矿山设计应符合 HG/T 22815的 规定。 6.1.2 矿山建设 和开采 应 按设计和 开发利用方案 实施 , 最大限度地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兼 顾矿山闭坑时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 复垦利用,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方式。 6.1.3 采矿方法应先进合理, 岩盐 开采回采率应不低于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指标,天然碱开采回采率应 符合 附录 A限定指标 要求 。 6.1.4 采输卤工艺应先进,不应 使用国家 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 。 6.1.5 应采 用资源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对生态破坏小的采矿技术、工艺与装备,符合
13、清洁生产 要求。 6.1.6 井场应符合标准化站场要求,配备规范的废液回收设施。 6.1.7 对地埋的采输卤金属管线应采用完善的阴极保 护措施。 6.2 加工工艺 6.2.1 加工工艺应先进、环保、安全,不应使用国家 规定 的 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 6.2.2 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主矿种及伴生元素应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率不低于设计指标,主矿种 应 分级加工、优质优用,伴生 元素 综合利用应符合相关规定。 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6.3.1 矿山建设、生产活动应统筹部署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使矿山地质环境能恢复、易恢复, 土地复垦效果好。 DB41/T 1667 2018
14、 4 6.3.2 企业应 落实经费和各项措施, 建立责任机制, 按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完 成地质环 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监测、管护等目标任务 。 6.3.3 应按照 边开采、边治 理、 边复垦 的要求, 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损毁土地 ; 暂时难 以治理的,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环境的负效应。 6.3.4 应落实表土(土壤)剥离与保护措施,表土堆放场应布置合理、堆存有序,耕作层土壤剥离应 符合 TD/T 1048的 规定。 6.3.5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 达到 :安全稳定,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 与周边自然 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
15、复。 6.3.6 土地复垦应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复垦质量应符合 TD/T 1036 的 规定。 复垦为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的规 定;复垦 为建设用地的, 土壤环境质量 应符合 GB 36600的规定 。 6.3.7 应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具体要求如下: a) 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环境及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测。 b) 对复垦区土地损毁情况、稳定状态、复垦质量等实行动态监测。 c) 建立地表沉降、位移观测站,并定期观测,记录存档。 d) 矿山 地质灾害隐患区(点)应设有警示标志,并制定防治应急预案,符合治理条件的应及时治
16、 理。 7 资源综合利用 7.1 宜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 7.2 对伴生资源和有益元素 宜 回收利用。 7.3 钻井泥浆、加工废渣 等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处置,综 合利用,综合利用率应达到开发方案设计要求。 7.4 应建立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到 100%。 7.5 加工厂区应建立地表径流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8 节能减排 8.1 节能降耗 8.1.1 生产全过程应建立有能耗、水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矿山单位 产品能耗指标应符合 相关规定 。 8.1.2 开发 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和新材
17、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 和设备,宜 使用变频设备 和节能照明灯具 。 8.2 减排 8.2.1 老卤应资源化利用或回注,减少排放量。 8.2.2 宜 使用清洁 动力设备 ,降低 废 气排放对空气的 污染。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9.1 科技创新 DB41/T 1667 2018 5 9.1.1 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宜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 业 绿色 升级。 9.1.2 企业宜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 。 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应不低于上年度主营 业务收入的 1.5%。 9.2 数字化矿山 9.2.1 应 建设 数字化 矿山,实
18、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 9.2.2 应建设矿山生产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实现生产、 安全 监 测监控等 系统的集中管控和信息联动。 9.2.3 推进 矿山 开采、输 送、加工自动化建设,关键生产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不低于 70%。 9.2.4 宜采用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矿山,实 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9.2.5 宜 建立数字化 资源储量模型与经济模型,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和经济评价,实行 矿产资 源储量利用的精准化管理。 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10.1 企业管理 10.1.1 应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形成科学高效、集中统一的管理架
19、构体系。 10.1.2 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重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 业卫生防治、安全等工作的过程管理控制。应建有资源储量 动态 管理制度,运行有效。 10.1.3 安全生产标准化,应通过三级以上(含三级)达标验收。 10.1.4 各类报表、台帐、档案资料等应齐全、完整、 规范。 10.1.5 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记录清晰。 10.2 企业文化 10.2.1 企业 文化应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矿山 特色。 10.2.2 企业发展愿景应符合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 合。
20、 10.2.3 应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丰富职工物质、文化、体育生活, 加强对企业职工及 其家庭的人文关怀和 矛盾调解, 建立企业职工满意度调查机制,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 应进 行 职业健康检查。 10.2.4 宜建立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业绩同步增长机制。 10.3 企业诚信 10.3.1 企业 应 信誉良好,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矿 产资源权益金缴纳义务和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 义务, 没有被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系统异常名录。 10.3.2 应 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等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团体、新闻媒体、 当地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1
21、0.4 企地和谐 10.4.1 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 宜通过创立社区发展平台,构建长效合作机 制,发挥多方资源和优势,建立多元合作型的矿区社会管理共赢模式。 DB41/T 1667 2018 6 10.4.2 应建立矿区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 宜在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 矿区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企地和谐。 10.4.3 应与矿山所在乡镇(街 道)、村(社区)等建立磋商和协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 相关 利益纠 纷, 避免 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建设平安矿区。 DB41/T 1667 2018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天然碱资源合理开发利
22、用“三率”指标要求 A.1 开采回采率 天然碱矿采用水溶法开采回采率不低于 27%。 A.2 选矿回收率 天然碱矿不进行选矿作业,暂不设置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A.3 综合利用率 天然碱矿为仅有采矿、加工工序的矿山企业,其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作指标要求。 碳化后的废液加热后( 75 )应重新注入井下用于开采使用。 注: 本附录选自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2016年“天然碱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指标要求 (试行)”,如有新要求则从其 最新要求。 DB41/T 1667 2018 8 参 考 文 献 1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23、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 20174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2154号) 3 国土资源部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修订稿)(国土资 发 2014176号) 4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 环境保护厅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银行业监 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会河南 监管局 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建设绿色矿山工作 方案的通知(豫国土资 发 201819号) 5 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16-2020年)(豫政办 2017149号) 6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金、钼、铁、铝、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珍珠岩、天然碱等矿产资 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豫国土资公告第 20163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