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571 2018 代料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2018 - 04 - 17发布 2018 - 07 - 17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571 2018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场地环境 .2 5 厂房建造与设备配置 .2 6 原材料和菌种要求 .3 7 菌棒生产 .4 DB41/T 1571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
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潢川九龙春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农林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耿立、王德芝、李尽哲、李直鸿、李龙、李巨、王伟。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叶兆伟、吴勇、李春红、周巍、汪金萍。 DB41/T 1571 2018 1 代料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代料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 地环境、厂房建造与设备配置、原材料和 菌种要求、菌棒生产等。 本标准适用于代料香菇菌棒的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3、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28 2006 食用菌术语 GB 19170 2003 香菇菌种 GB 4806.7 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NY/T 528 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培养基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棒工厂化生产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特定的厂房内,使用机械化装备和自 动化控制设备进行的香菇菌棒规模 化生产。 3.2 料棒(袋) 利用特定的容器(塑料袋),装入混合好的培养料并灭菌后、
4、尚未接种的棒状培养基及容器。 3.3 菌棒 特指接种后长有菌丝的香菇菌袋,生产上统称菌棒。 3.4 污染 在栽培过程中混有其他微生物。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5 杂菌 食(药)用菌栽培中引起污染的微生物。 DB41/T 1571 2018 2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6 固体菌种 生长在固体培养料上的菌种。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7 液体菌种 培养基为液体状态的菌种。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8 胶囊菌种 一种类似于胶囊形态的固体菌种。 4 场地环境 应符合 NY/T 5010 2016的规定。 5 厂
5、房建造与设备配置 5.1 厂房建造 5.1.1 建造布局 有各自隔离的堆料场、原材料库、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车间、接种车间、发菌车 间等,给排水及供电方便。原材料库、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可作为一座厂房整体建造。 5.1.2 堆料场 水泥地坪、排水便利、空旷宽阔、光照充足、远离火源、方便货车进出。 5.1.3 原材料库 应符合 NY/T 528 2010的规定。 5.1.4 拌料车间 通风优良、光线 充足、空间宽阔、水泥地坪,可满足大型搅拌机、铲车上料等作业要求。 5.1.5 装袋车间 通风优良、光线充足、水泥地坪,可满足传送带、装袋机、灭菌车转运作业要求。 5.1.6 灭
6、菌车间 放置灭菌柜(锅)的场所,要求水泥地坪,具备高压蒸汽供汽管路。 5.1.7 冷却车间 水磨石或环氧树脂地坪、四壁光滑、防霉防潮;墙板使用容重大于 25 kg/m的专用冷库板,内部达 到万级净化水平,配套制冷空调设备。 DB41/T 1571 2018 3 5.1.8 接种车间 按 5.1.7的要求。 5.1.9 发菌车间 耐磨地坪(或水磨石地坪、环氧树脂地坪)、防霉防潮,墙板使用容重大于 25 kg/m的专用冷库板; 安装专业空气过滤设备和空调控温设备,达到食用菌菌丝培养环境要求。 5.2 设备配置 5.2.1 拌料车间设备 两级以上搅拌系统、铲车等。 5.2.2 装袋车间设备 装袋生产
7、线、卤素水分测定仪等。 5.2.3 灭菌车间设备 常压灭菌柜(高压灭菌柜)、灭菌车、搬运车等。 5.2.4 接种车间设备 吸尘器、臭氧发生机、离子风机、接种台(接种机)、带式输送机等。 5.2.5 发菌车间设备 发菌架、电动叉车等。 5.2.6 其他设备 工业蒸汽锅炉,各车间的供电系统及给排水系统。 6 原材料和菌种要求 6.1 原材料 6.1.1 培养基 培养基原辅料应符合 NY 5099的规定。 6.1.2 塑料袋 应符合 GB 4806.7的规定。 6.1.3 封口钉 应选用香菇专用封口钉。 6.2 菌种要求 菌种质量应符合 GB 19170的规定。 DB41/T 1571 2018 4
8、 7 菌棒生产 7.1 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转色出库。 7.2 备料 按照生产计划准备好木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石膏等各种原料。 7.3 拌料 7.3.1 培养基配方 配方 1:杂木屑 81%、麦麸 18%、轻质碳酸钙 1%,含水量 50% 55%。 配方 2:杂木屑 80%、麦麸 15%、玉米粉 4%、石膏粉 1%,含水量 50% 55%。 7.3.2 搅拌 向搅拌槽内依次加入木屑、麸皮、轻质碳酸钙(或玉米粉、石膏粉)、清水,搅拌均匀。 7.3.3 水分测定 从搅拌槽中取样,采用卤素水分测定仪测定培养基水分。 7.4 装袋 7.4.1 设定好装袋机的装料长度、力度、
9、松紧度等参数,使用智能扎口机扎紧袋口。 7.4.2 检查料棒 ,确认无破袋、微孔等情况后,将料棒摆放到灭菌车上。 7.5 灭菌 7.5.1 插入温度探头 将电子温度控制仪(或压力式线控温度计)的温度探头插入灶内中央的灭菌车最底层的料棒中心, 随时监控灭菌期间的料温变化。 7.5.2 灭菌方法 7.5.2.1 使用常压灭菌技术时,料温 需 在 95 97 的条件下保持 6 h 8 h,焖置 4 h以上后揭膜 出柜。 7.5.2.2 使用微高压灭菌技术时,直接升温(柜内温度)至 100 ,继续灭菌 16 h,料温最高可达 110 、柜内压力可达 0.12 MPa,此后焖置至降温到 80 以下时即可
10、开柜转出菌棒。 7.6 冷却 料棒在预冷间通风降温至 65 以下,然后推入强制冷却间继续冷却至 30 以下。 7.7 接种 7.7.1 准备 接种前应进行空间消毒及接种工器具的消毒。接种人员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进入接种室内,用 75 酒精棉球擦手部、接种工具。 DB41/T 1571 2018 5 7.7.2 打孔 在离子风机洁净风区域内摆放料棒,为料棒上表面擦拭 75%的酒精消毒,然后打孔 3 4个 /棒;打孔 动作要稳,不能打歪或刺破穴口外围。 7.7.3 接种 7.7.3.1 使用胶囊菌种接种时,应从菌种盘中顶出一颗、即接 入穴口一颗;接种时用手指前端指腹将 菌种按入穴口;胶囊菌种泡沫盖体
11、应平整地封住穴口。 7.7.3.2 若使用常规袋装固体菌种接种,则将菌种掰成块状接入穴口、按压密结、不得悬空,并压下 穴口周边薄膜,接种量以接满穴口为宜,此后套外袋。 7.7.4 检查 质检人员应检查接种后的菌棒,若有破损、露料、菌种偏离等,应及时处理。 7.7.5 上架 7.7.5.1 接种后的菌棒通过带式输送机转移到上架区,将菌棒摆放到发菌架上。 7.7.5.2 接种胶囊菌种的菌棒,穴口朝下、上一层菌棒的的穴口应放在下一层两个菌棒的中间空隙位 置。 7.7.5.3 接种固体菌种的菌棒,套袋后摆放上架。 7.8 发菌 7.8.1 环境卫生要求 每次使用 发菌室前,需用高压水枪将室内墙面和地面
12、冲洗干净,晾干水分。 7.8.2 发菌初期管理 菌棒入库后,控制料温 22 24 、二氧化碳浓度 0.2%以下、湿度 70%以下,闭光培养。 7.8.3 第一次刺孔 接种后 13 d 15 d菌棒发菌至连穴,可进行第一次刺孔。使用手工刺孔器在菌落边缘 1.5 cm以内的 位置刺孔,孔径 5 mm、孔深 1 cm 1.5 cm,刺孔针不得触及新料,每个穴口刺孔 4个,共刺孔 16个 /棒。 刺孔后码放上架时,菌棒穴口向上。 7.8.4 转库 刺孔后的菌棒,应疏散到其他发菌室,库容量为入库时的 2/3。确保室内温度均匀,以提高发 菌一 致性和防止高温烧菌。转库后,控制料温 23 25 、二氧化碳浓
13、度 0.4 %以下、湿度 70%以下,保持 闭光,直到发菌满袋。 7.8.5 第二次刺孔 发菌满袋后,使用刺孔机为菌棒全身刺孔 ,孔径 5 mm以上、孔深 2 cm 2.5 cm、孔数 42 64个。应 可根据菌棒大小,调整孔径、孔深及刺孔数量。 7.8.6 后熟 DB41/T 1571 2018 6 第二次刺孔后,控制料温 20 25 、湿度 70%以下、 CO2浓度 0.3%以下,日光照 8 h以上;料温 超过 26 时,应开门散热或增加排风扇运转时间和次数。 15 d左右,可见菌棒颜色明显洁白、菌棒接 种穴口附近瘤状物 明显发生、菌棒两端出现淡褐色色斑,标志着后熟完成。 7.9 转色 7
14、.9.1 控制料温 22 24 ,湿度 70%以下、 CO2浓度 0.15%以下、日光照 12 h以上; 13 d 15 d 后,菌棒整体转色完成 55% 60%。 7.9.2 此时, 装袋时使用保水膜的菌棒即可外发到出菇基地;未使用保水膜的菌棒,可继续在菇房进 行脱袋转色管理,色膜完全形成后再外发到出菇基地。 7.9.3 使用脱袋转色方式时,应将菌袋脱去、摆放在网格架或层架上,控制料温 16 20 、日光 照 12 h以上;前 7天保持环境湿度 95%以上、 CO2浓度 0.15% 0.35%,以后几天 保持湿度 90%以上、 CO2 浓度 0.2%以下。 11 d 13 d即可完成转色 ,色膜呈棕褐色、有光泽,菌棒硬实、有弹性。 7.10 出库 7.10.1 菌棒转色完成后,即可出库。 7.10.2 装车发货时,应剔除杂菌污染的菌棒,计算出每个批次的污染率。 7.10.3 菌棒出库后,应将车间卫生打扫干净,以待下次使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