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59.060.10 W 40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 41/T 1652 2018 桑蚕鲜茧质量检验方法 2018 - 07 - 30发布 2018 - 10 - 30实施 河南省 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652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质量要求 . 3 5 抽样 . 4 6 检验方法 . 4 7 定级 . 5 DB41/T 1652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丝绸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丝绸
2、协会、河南民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鹰丝绸纺织有限公司、 南召东 方蚕丝绸有限公司、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 河南百瑞蚕茶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继武、杨四同、卢福堂、庄辉、杨阳、曲兆志、杨行。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陈黎、张举福、卢瑶、魏会丽 。 DB41/T 1652 2018 1 桑蚕鲜茧质量检验方法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桑蚕鲜茧的质量 分级 要求 、 检验方法。 本 标准 适用于 桑蚕 鲜茧质量 全茧量法的 检验 和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3、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 则 GB/T 19113 桑蚕鲜茧分级(干壳量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全茧量 100粒茧全茧称量质量。 3.2 上茧 茧 形、色泽、茧层厚薄及缩皱正常,无疵点的茧。 3.3 次茧 有 疵点,但不属于下茧的茧。 3.4 下 茧 有严重疵点,不能缫丝或很难缫正品生丝的茧 。 3.4.1 双宫茧 茧内有两粒或两粒以上蚕蛹(或蚕体)的茧。 3.4.2 口茧 茧层有孔。包括蛾口、削口、鼠口等。 3.4.3 蛆茧 茧层有蛆孔的茧。 3.4.4 DB41/T 1652 2018 2 黄斑茧 茧层有较黄色斑
4、渍的茧。包括:蚕尿污染茧层之中,表面可见;蚕尿污染总面积超过 0.4 cm2;蚕 尿渗入茧层四 分之一以上;黄斑渍总面积超过茧体表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3.4.5 柴印茧 茧层有严重印痕的茧。包括:单条柴印的印痕深入茧层三分之一以上;单条横斜柴印的印痕深入茧 层四分之一以上;多条柴印: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印痕,其中一条深入茧层四分之一以上或虽未超过四分 之一以上但茧已变形;钉点柴印的一点印痕深入茧层三分之一以上或未超过三分之一,但有二点及以上 印痕;茧层平板无缩皱的总面积超过 0.5 cm2。 3.4.6 薄头(腰)茧 茧层头(腰)部薄,光线反射暗淡。 3.4.7 薄皮茧 茧层薄,茧层重量不到同批茧
5、平均茧层重量的二分之一。 3.4.8 异色茧 深米色、深 绿色、红僵和红斑等严重的有色茧。 3.4.9 畸形茧 茧形严重变形的茧,包括多角和严重尖头等。 3.4.10 绵茧 茧层浮松,缩皱模糊,手触软绵。 3.4.11 特小茧 粒茧重量不到同批茧的平均茧重量的二分之一且粒茧重量不足 0.8 g的茧(特殊品种除外)。 3.4.12 多疵点茧 茧层表面有三种以上的疵点。 3.4.13 印头茧 污渍印出茧层。 3.4.14 其他下茧 不属上述范围的下茧。 3.5 上车茧 可以缫正品生丝的茧,包括上茧和次茧。 3.6 全茧量法上车茧率 上车茧 粒数 占受检样茧 粒数 的百分率。 3.7 DB41/T
6、1652 2018 3 色泽 鲜茧茧层的颜色与光泽。 3.8 茧层含水率 鲜茧 茧层所含水份质量占鲜茧茧层质量的百分率。 3.9 好蛹 蛹体正常,完全蜕皮,表皮呈黄褐色并且无破损的活蛹。 3.10 好蛹率 好蛹茧粒数占受检上车茧粒数的百分率。 3.11 非好蛹率 僵蚕(蛹)茧、毛脚茧、死笼茧、内印茧、出血蛹茧等的统称。 3.12 僵蚕(蛹)茧 蚕因感染真菌而死,致使尸体失水硬化的蚕茧(蛹)。 3.13 内印茧 蚕结茧后蚕或蛹病死或伤死后的体液浸出污染茧层的蚕茧。 3.14 毛脚茧 蚕体正常未化蛹或尚在吐丝的蚕茧。 3.15 死笼茧 蚕结茧后蚕或蛹死亡而 无 体液污染茧层的蚕茧。 3.16 出血
7、蛹茧 蛹体破损,污染茧层的蚕茧。 4 质量要求 4.1 全茧量法 质量要 求 4.1.1 基本分级条件 根据 100粒茧 全茧 重量检验结果确定鲜茧的基本级,基本级分级见表 1。 DB41/T 1652 2018 4 表 1 基本级分级表 分级项目 茧级 100粒茧重量 /g 分级项目 茧级 100粒茧重量 /g 特 2 240 7 176 特 1 232 8 168 1 224 9 160 2 216 10 152 3 208 11 144 4 200 12 136 5 192 13 128 6 184 14 120 注: 表中所列 100粒茧重量均为下限值, 14级以下为级外品。 4.1.
8、2 补正定级 在确定基本级的基础上,根据色泽 、 上车茧率 、茧层含水率、 好蛹率的检验结果进行补正定级 。 4.1.3 茧量调整 茧层含水率以扣除水分进行重量计算。茧层含水率 在大于等于 13%与下于等于 16%之间不升降级; 茧 层含水率 低于 13%,按实际差额百分比增重; 茧层含水率 高于 16%,按实际差额百分比扣重。 4.2 修约规定 所有定级项目中各类计算数据按 GB/T 8170修约,小数点后有效位数均保留一位。 4.3 非好蛹茧的分类规定 非好蛹茧的分类 按上茧、次茧、下茧 执行。 5 抽样 全茧量法 : 在交易的鲜茧中,采用多点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检验样茧,数量不少于 1 k
9、g。将检验 样茧拌匀,随机取 500 g为检验用茧 。 6 检验方法 6.1 全茧量法 6.1.1 色泽 6.1.1.1 器具 售茧台、样茧 篮。 6.1.1.2 色泽检验 将交易的鲜茧倒在售茧台上平铺,进行鲜茧的色泽检验,做好记录 。 6.1.2 上车茧率 DB41/T 1652 2018 5 6.1.2.1 器具 评茧台 。 6.1.2.2 上车茧率检验方法 将抽取的 500 g样茧倒在评茧台上,混合均匀,随机抽取 100粒 (双宫茧一粒作两粒计 ), 分 出上车茧、 下茧,分别计数。 6.1.2.3 计算 根据 6.1.2.1分 出 的 上车茧、下茧粒数计算上车茧率。 上车茧率( %)
10、= 100上车茧粒数 100% 6.1.3 好蛹率检验 6.1.3.1 器具 评茧台、盛蛹器、样品袋 。 6.1.3.2 好蛹率检验 在 已选除下茧的上车茧中,随机抽取 25粒,进行好蛹率检验,做好记录。 6.1.4 茧层含水率测定仪 法 6.1.4.1 仪器 茧层含水率测定仪:采用独立的板状电极组成的电阻式传感器等装置,利用电阻测湿的基本原理, 测定茧层含水率的仪器。 量程: 9% 30%;分度值: 0.5%。 6.1.4.2 检验方法 在 6.1.3.2已选除下茧的上车茧中,按茧层含水率测定仪操作规程,随机抽取鲜茧进行检验,记录 茧层含水率测定仪显示的茧层含水率等数值。 7 定级 7.1
11、全茧量法 定级 7.1.1 基本级的确定 根据 100粒茧全茧质量检验结果, 对照 表 1确定基本级 。 7.1.2 补正规定 7.1.2.1 色泽补正见表 2。 DB41/T 1652 2018 6 表 2 色泽补正规定 主要特征 评定 补正规定 茧层外表 颜色 洁白,光泽正常,茧衣蓬松 。 好 升一级 茧层外表 颜色 、光泽及茧衣蓬松度一般 。 一般 不升不降 茧层外表 颜色 灰白或米黄,光泽呆滞,茧衣萎瘪 。 差 降一级 7.1.2.2 上车茧率补正见表 3。 表 3 上车茧率补正规定 上车茧率( 粒 ) 补正规定 100.0 升一级 95.0 上车茧率 100.0 不升不降 90.0
12、上车茧率 95.0 降一级 85.0 上车茧率 90.0 降二级 80.0 上车茧率 85.0 降 三级 75.0 上车茧率 80.0 降四级 70.0 上车茧率 75.0 降五级 注: 上车茧率 70.0作次茧处理 。 7.1.2.3 含水率补正见表 4。 表 4 茧层含水率补正规定 茧层含水率( %) 补正规定 13.0 升一级 13.0 茧层含水率 17.0 不升不降 17.0 茧层含水率 20.0 降一级 20.0 茧层含水率 23.0 降二级 23.0 茧层含水率 26.0 降三级 注: 茧层含水 率 26.0%作次茧处理。 7.1.2.4 好蛹率补正见表 5。 表 5 全茧量法好蛹率补正规定 好蛹率( %) 补正规定 24 升一级 22 好蛹率 24 不升不降 20 好蛹率 22 降一级 18 好蛹率 20 降二级 15 好蛹率 18 降三级 注: 好蛹率 15作次茧处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