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1723-2010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85947       资源大小:3.05M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1723-2010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

    1、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1723-2010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ggregate Skeleton Dense Asphalt Mixtures 2010-12-30 发布 2011-01-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山东省地方标准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ggregate Skeleton Dense Asphalt Mixtures DB37/T1723-2010 主编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批

    2、准部门: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 2011 年 01 月 01 日 人 民 交 通 出 版 社 2010 北京 前 言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简称 SDM)是以沥青混凝土 路面抗滑磨耗层的研究课题立项研究为基础提出的一种骨架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及大面积实体工程实践,证明采用 多级嵌挤理论设计的 SDM 沥青混合料较传统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表现 出更好的高温稳定性和表面服务特性,同时又保持了传统密级配沥青 混合料密水、耐老化的优点, SDM 可用于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及中、下 面层。 SDM 在材料技术要求、 矿料级配及混合料性能等方面根据山东省 实际情况,在公路沥青路

    3、面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40-2004)的基础 上进行了部分调整,主要包括:矿料级配范围、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集料与沥青部分指标、混合料部分性能等。 为了更好地为使用单位提供 SDM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施工及质 量控制依据,特制定本规范 。 本规范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归口并提出。 主编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编写单位: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杨永顺、王林、马士杰、胡宗文、陈江、房 建果、薛志超、杨启超 各单位或个人对本规范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编写单位 联系 (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 地址: 济南市舜耕路 29 号, 邮编: 250002; 山东省交通

    4、科学研究所,地址:济南市无影山中路 38 号,邮编: 250031)。 目 录 1 总则 . 1 2 术语、符号、代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及代号 . 3 3 材料 . 4 3.1 一般规定 . 4 3.2 粗集料 . 4 3.3 细集料 . 5 3.4 填料 . 6 3.5 沥青胶结料 . 6 4 混合料组成设计 . 9 4.1 混合料组成设计原则 . 9 4.2 矿料级配设计 . 9 4.3 混合料设计 . 9 4.4 性能检验 . 10 4.5 生产配合比设计 . 11 5 SDM 施工工艺 . 14 5.1 准备工作 . 14 5.2 拌和厂要求 . 14 5.3

    5、 SDM 的拌制 . 14 5.4 SDM 的运输 . 15 5.5 SDM 的摊铺 . 15 5.6 SDM 的压实及成型 . 16 5.7 水泥混凝土桥面 SDM 铺装的压实及成型 . 17 6 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 18 6.1 一般规定 . 18 6.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 18 6.3 铺筑试验段 . 19 6.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 20 6.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 23 附录 A 多级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设计方法 . 24 附录 B 集料松散、捣实、振实状态密度及空隙试验方法 . 30 附录 C 多级嵌挤密级配设计方法算例 .

    6、 33 附录 D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例 . 37 附录 E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汉堡车辙标准试验方法 . 42 条 文 说 明 .47 1 总则 .48 2 术语、符号、代号 .49 3 材料 .50 4 配合比设计 .53 5 施工工艺 .61 6 质量控制 .66 附录 A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设计方法.68 附录 E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汉堡车辙标准试验方法.75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 SDM 的设计与施工,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使用 SDM 的各种新建、改建及养护沥青路面 工程。 1.0.3 本规范规定了 SDM 的技术指标、

    7、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及验收方法和标准。 1.0.4 SDM施工应符合环境保护规定,同时保证施工安全,施工人 员应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件。 1.0.5 SDM在设计与施工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 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6 本规范仅列出所引用行业标准的试验方法的试验规程编号, 将不再列出行业标准名称。 -2- 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语 2.1.1 沥青胶结料 Asphalt binder(美) , Asphalt cement(美) bitumen binder (英 ) bitumen cement (英 )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

    8、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 性剂等)的总称。 2.1.2 改性沥青 Mod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cement (美) 掺加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填料等外 掺剂(改性剂) ,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 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胶结料。 2.1.3 多级沥青胶结料 Multigrade Asphalt Cement 在沥青中掺加改性剂,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沥青胶结料,能使沥 青低温和高温性能得以改善并适用于多种气候区域。 2.1.4 沥青混合料 Bituminous mixtures(英), Asphal

    9、t mixtures (美) 由矿料与沥青胶结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2.1.5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Aggregate Skeleton Dense Asphalt Mixtures 粗集料形成骨架结构,细集料逐级依次填充形成多级嵌挤的骨架 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2.1.6 贝雷法 Bailey Method 由美国以利诺州交通部 Robert D. Bailey 先生提出的一种确定沥 青混合料级配的方法,旨在使设计级配形成稳定的骨架结构,同时达 到密实的效果,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和耐久性。 2.1.7 集料最大粒径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10、指集料的 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的标准筛孔尺寸。 -3- 2.1.8 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 Nominal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第一次筛余大于 10%的上一级筛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尺寸小 一个粒级。 2.1.9 最大理论密度线 Theoretical maximum density curve 0.45 次幂级配曲线图中, 从原点到最大尺寸所对的右上角的联线。 2.1.10 集料分布度 将级配曲线各相邻筛孔之间的斜率 (Sa)与最大理论密度线之间的 斜率之比 (Sb)定义为筛孔间集料分布度,用 Sc 表示。 2.2 符号及代号 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及意义详见表

    11、 2.2。 表 2.2 符号及代号 编号 符号或代号 意义 2.2.1 SDM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2.2.2 AC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 2.2.3 DAC 沥青混合料设计沥青用量 2.2.4 se 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2.2.5 sb 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2.2.6 sa 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 2.2.7 P a 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2.2.8 P b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 2.2.9 VV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2.2.10 VMA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 2.2.11 VCA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2.2.12 VCA 混合矿料中粗集料间隙率

    12、 2.2.13 SGC 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验机 2.2.14 S C 集料分布度 2.2.15 PCS 形成嵌挤的粗细集料分界点 2.2.16 F AC 形成嵌挤的第二级分界点 ,为 PCS 的 0.22 倍处 2.2.17 F AF 形成嵌挤的第三级分界点 ,为 F AC 的 0.22 倍处 -4- 3 材料 3.1 一般规定 3.1.1 石料开采应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破坏生态平衡。采石场在生 产过程中必须清除覆盖层及泥土夹层。生产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土 块、杂物。 3.1.2 集料的选择必须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 确定料源应尽可能就 地取材,料源的选择要保证一定的规模和稳定,质量符合使用要求

    13、。 为保证混合料性能的稳定,原则上同一规格的集料在配合比设计和生 产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若确需更换的必须重新进行原材料检验及配 合比设计。 3.1.3 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 不得混杂堆放,严格控制材料的变异性。堆放集料成品的场地应进行 硬化并保证排水顺畅,细集料应采取严格的防雨措施。 3.1.4 SDM 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 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 告代替现场检测。任何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都应登记,签发材料验收 单。 3.1.5 SDM 优先选用棱角性良好的粗、细集料。 3.2 粗集料 3.2.1 S

    14、DM 用粗集料指轧制的粒径大于 2.36 mm 的坚硬岩石。 3.2.2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 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表 4.8.2 的规定。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 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沥青混合料中各种规格粗集料比例计 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经论证后,允许使用。对受热易变质的集 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3.2.3 粗集料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 4.8 的要求。 -5- 3.2.4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宜小于 5 级, 当粘附性不满足要求 时,应采用掺加石灰粉的措施以提高水稳定性。硬质岩类集料宜采用

    15、基性火成岩(玄武岩及辉绿岩等)。 3.3 细集料 3.3.1 SDM 用细集料包括石屑、机制砂和天然砂。 3.3.2 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其 级配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表 4.9.4 中 S16 的要求。当采用反击式或锤式破碎机生产的基性火成岩集料经过 筛选的小于 2.36 mm 的部分,具有较好的棱角性时,经除尘处理,可 以作为机制砂使用。当使用天 然砂时,其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 10%。 3.3.3 天然砂可采用河砂,通常宜采用粗、中砂,规格应符合公 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表 4.9.3 的规定。未经研究论 证

    16、, SDM 严禁使用海砂。 3.3.4 石屑应严格控制 0.075 mm 以下部分含量,应符合表 3.3.2 的规定。 3.3.5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 配, 应符合表 3.3.2 的规定。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以砂当量 (适用于 04.75 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 02.36 mm 或 00.15 mm)表示。 表 3.3.2 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视密度)不小于 t/m 3 2.50 2.45 T0328、 T0329 坚固性 ( 0.3mm 部分)不小于 % 12 T0340 砂当量 不小于 %

    17、70 65 T0334 亚甲蓝值 不小于 g/kg 25 - T0349 塑性指数 不大于 % 4 4 T0118 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30 T0345 棱角性 间隙率,不小于 % 42 42 T0344 S15(05mm) 08 010 T0327 4.75mm 4% 0.075mm 1% 2.36、 4.75mm 2% 4.75mm 逐锅检查, 每天汇总 1 次取平均值评定 3% 总量检验 0.075mm 1% 2.36、 4.75mm 3% 级 配 4.75mm 每台拌和机每 500 1000 吨 1 次,以 2 个 试拌样的平均值评定 5% T0725 抽提筛分与 标准级配比较

    18、的 差 逐锅在线监测 0.3% 计算机采集数据 计算 逐锅检查, 每天汇总 1 次取平均值评定 0.15% 总量检验 沥青用量(油石比) 每台拌和机每 500 1000 吨 1 次,以 2 个 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0.2% 抽提 T 0722、 T0721 试验室试件空隙率、矿 料间隙率 每台拌和机每天 2-3 次, 4-6 个试件(马歇 尔法)或 2 个试件 ( SGC 法)的平均值 设计值的 1% T0702 T0709 稳定度、流值、饱和度 同上 符合本规范要求 T0702 T0709 车辙试验 必要时 符合本规范要求 T0719 水稳定性 必要时 符合本规范要求 T0729 T283 压

    19、实度 每 2km 2 检查 1 组 试验室标准密度的 98% 最大理论相对密度的 93% T 0924、 T 0922 6.4.5 SDM 结构层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 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 6.4.5 的规定。 表 6.4.5 SDM 施工过程中质量评定标准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目 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 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每一层次 随时:厚度 50mm 以上 厚度 50mm 以下 设计值的 8% 设计值的 5% 设计值的 10% 设计值的 8% 施工时插入改锥 量测松铺厚度及 压实厚度 厚度 总厚度 每 2000m 2 一点

    20、 设计值的 -5% 设计值的 -8% T 0912 压实度 1 每 2000m 2 检查 1 组逐 个试件评定并计算平 均值 试验室标准密度的 98% 最大理论相对密度的 93% T 0924、 T 0922 评定方法见规范 -23-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目 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 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空隙率 同压实度标准 设计要求 本规范要求 上面层 3mm 5mm 平整度 (最 大间隙) 中下面层 随时,单杆(接缝)或 连续 10 尺的平均值评 定(正常段) 5mm 7mm T 0931 上面层 1.2mm 2.5mm 中面层 1.5mm 2.8mm 平整

    21、度 (标准差) 下面层 连续测定 1.8mm 3.0mm T 0932 宽度 检测每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 宽度 不小于设计宽 度 T 0911 纵断面高程 检测每个断面 10mm 15mm T 0911 横坡度 检测每个断面 0.3% 0.5% T 0911 渗水系数 2 ,不大于 每 1Km 不少于 5 点 每点 3 处取平均值 300ml/min T 0971 注: 1 压实度评定的试验方法为钻芯法,当采用核子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时,每 13 个 测点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测点进行评定。 2 渗水系数的测定应在铺筑成型后未遭行车污染的情况下测定,以平均值评定,计算 得合格率不得小于 90%。 6.5

    22、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应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 与评定标准 土建分册 ( JTG F80/1)执行。 -24- 附录 A 多级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设计 方法 A.1 本方法适用于多级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集(矿)料级配组成设 计。 A.2 多级嵌挤级配设计方法是根据矿 质集料的体积特征和混合料体 积状态技术要求进行混合料集(矿) 料级配组成设计。当缺少实际工 程集(矿)料级配经验和多数条件下 沥青路面可以参照该方法根据实 际材料的特性进行级配设计选择。 A.3 相关试验方法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 JTG E42) T 0308 粗集料密度

    23、及吸水率试验(容量瓶法) T 0309 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 T 0330 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T 0331 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T 0332 细集料含水率试验 T 0352 矿粉密度试验 A.4 SDM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表征方法 SDM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曲线使用 0.45 次幂级配曲线图如图 A4-1、 A4-2。纵坐标为级配通过率,横坐标为筛孔尺寸的 0.45 次幂。 从坐标原点到所期望的最大尺寸与 100%通过率交点的连接线为最大 理论密度线。 例如 : 4.75 mm 筛的位置 (4.75) 0.45 = 2.02 筛孔尺寸的 0.45 次方 0 20 40

    24、 60 80 100 0 1 2 3 4 通过率 图 A.4-1 0.45 次幂级配曲线图 -25-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0.075 19.0 13.29.52.36 4.75 0.30.61.18 最大理论密度线 筛孔尺寸,mm 对应的0.45次幂 通过率 最大粒径 图 A4-2 最大理论密度线 A.5 SDM 多级嵌挤密级配级配设计原则 多级嵌挤密级配设计方法将集料分为粗集料与细集料,其分界点 为最大公称粒径的 0.22倍, 设计原则是将粗集料形成一定的嵌挤状态, 细集料逐级依次填充形成多级嵌挤的集(矿)料级配。 多级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分

    25、成两部分: ( 1)通过对集料的体积性质进行试验和计算,使一定嵌挤状态下 的细集料填充在一定嵌挤条件下的粗集料之中,使粗集料形成嵌挤骨 架结构,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 ( 2) 通过级配参数对细集料的嵌挤和 混合料的性能进行约束和控 制。 A.6 级配控制参数 为了对粗集料部分的离析现象和压实 不稳定性进行约束,通过 CA 比参数对级配的粗集料部分组成 进行控制。同样,为了保证细集 料之间进一步形成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嵌挤填充作用,采用 FA C 比和 FA F 比参数对级配的细集料部分嵌挤进行约束。 首先对混合料级配曲线进行分段划分,见图 A.6。级配参数的计 算和相关表述如下: NMPS

    26、最大公称粒径; NMPS/2最大公称粒径的二分之一; PCS粗细集料的分界点,即形成 嵌挤的第一级分界点,为最 大公称粒径( NMPS)的 0.22 倍处; FA C 第二级分界点,为 PCS 的 0.22 倍处; -26- FA F 第三级分界点,为 FA C 的 0.22 倍处; )(%)100( )()2/( PCSPP PCSPNMPSP CA =比 (A.6-1) PCS FA C P P FA C =比 (A.6-2) C F FA FA F P P FA =比 (A.6-3) 式中: P FA C FA c 点的通过率; P PCS PCS 点的通过率; P FA F FA F

    27、点的通过率;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 通过率 PCS NMPS/2PFAc 粗 粗 粗 细 细 细 NMPS PFAF 图 A.6 级配参数计算控制点分布 级配控制参数的要求汇总见表 A.6 所示。 表 A.6 级配参数要求 级配控制参数 要求范围 备注 CA 比 0.4-0.8 表层 0.4-0.6 FA C 比 0.25-0.5 FA F 比 0.25-0.5 注:表层要求为了提高表面纹理构造 A.7 级配嵌挤状态检验 确定嵌挤分界点尺寸 PCS 点后, 需要对混合料的粗集料的骨架状 态进行检验。检验

    28、方法是通过 沥青混合料试件中粗集料间隙率 VCA -27- 与实际试验的混合矿料中粗集料间隙率 VCA 比较,以确定设计混合料 中粗集料的实际嵌挤状态。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间隙率 VCA 按下式计算: VCA= 1001 )( ca ca f P (A.7-1) 式中: P ca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百分率; f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ca 沥青混合料合成粗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按式( A.7-2)计算粗集料骨架混合料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 ca . P.PP 3 3 2 2 1 1 n21 ca n nPPPP + + = (A.7-2) 混合矿料中粗集料间隙率的检测方法是将合成

    29、级配的矿质混合料 筛去对应筛孔的细集料部分,测定其松散状态和捣实状态的密度,计 算得其空隙率,即为对应于某一筛孔的粗集料空隙率 VCA ,计算公式 如下: VCA 100)1( = CA s (A.7-3) 式中: s 筛去关键筛孔(如 1.18 mm、 2.36 mm、 4.75 mm、 9.5 mm)细集料后混合矿料中粗集料的松散或捣实相对密度; CA 合成粗集料的相对毛体积密度,按式( A.7-2)确定; A.8 设计步骤 SDM 的级配设计主要分成以下试验和计算过程: 1. 根据路面结构设计确定的路面厚度选定设计混合料的最大公 称粒径和结构类型,根据最大公称粒径划分粗细集料,分别测定粗

    30、细 集料的单料级配和物理指标,包括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吸水率等; 2. 选择嵌挤状态。嵌挤状态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交通、压实以及 气候条件。一般条件下,交通量越大,需要的矿料间隙率越大,粗集 料的嵌挤越趋于紧密。 -28- 3. 对粗细集料单料的松散密度、捣实密度和振实密度进行实测。 将测得的数据输入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过程中考虑粗细集料的交 叉、干涉等条件。 4. 在计算程序中依次输入以下参数值: 各种粗细集料的初始选择密度。粗集料的初始选择密度介于捣 实与松散密度之间,更接近于松散密度,细集料的初始选择密度介于 捣实与松散密度之间,更接近于捣实密度; 赋予各粗细集料质量值比一个初始值;

    31、输入最大公称粒径计算的通过率的设定值, 一般为 90%或 95%。 输入形成嵌挤的粒径比例系数,一般取 0.22 0.25。 5. 根据赋予初始值以后得出的级配曲线的嵌挤点粒径与试验嵌 挤点筛孔的大小,重新调整选择密度。如果采用连续级配曲线计算出 的形成嵌挤的尺寸大于所试验的筛孔,则设计时粗集料的状态应当更 趋向于密实状态,反之,则设计时粗集料的状态应当更趋向于松散状 态。 6. 检验所得级配的 CA 比、 FA C 比、 FA F 比等级配参数。调整粗 集料之间的比例, 使 CA 比达到要求。 调整细集料之间的比例, 使 FA C 比、 FA F 比达到要求。 7. 确定 0.075 mm

    32、筛孔的通过率。 根据设定 0.075 mm 筛孔的通过 率和合成级配曲线所预估的矿料间隙率,以及预估的沥青含量所计算 的粉胶比对 0.075 mm 筛孔的通过率的取值进行反复调整,直至满意 为止。 (沥青含量预估方法可以参考 Superpave 方法或其他方法) 。 8. 对设计出的矿料级配结构进行取整调整。一般由计算机设计出 的各种矿料级配组成为小数,为了便于工程中应用,通常对计算所得 的级配进行取整,但各比例之和仍为 100%。 9. 将设计出的级配组成作为设计过程中确定级配结构的级配曲 线之一,根据使用的具体要求再调整出两条级配曲线作为体积设计的 对比曲线以进行下一步的设计,设计可以使用

    33、马歇尔法或旋转压实设 计方法。 10.采用马歇尔法,根据所选定的级配曲线进行马歇尔试件的成 -29- 型。计算设计沥青含量对应的体积指标参数,包括空隙率 VV、矿料 间隙率 VMA、饱和度 VFA,根据这些结果拟订出马歇尔设计的体积 指标技术范围和级配控制范围。 11.对设计的混合料进行嵌挤状态分析, 检验粗集料组成是否满足 所设计的骨架状态。 -30- 附录 B 集料松散、捣实、振实状态密度及空隙试验 方法 B.1 目的 测定集料的松散密度、捣实密度,以及松散、捣实及振实状态下 的空隙率。 B.2 仪器与材料 ( 1)天平或台秤:感量不大于称量的 0.2%。 ( 2)容量筒:适用于集料松散、

    34、捣实状态密度测定的容量筒,其 标准应符合表 B.2。 表 B.2 容量筒的规格要求 容量筒规格( mm) 集料公称最 大粒径 ( mm) 容量筒容积 ( L) 内径 净高 底厚 筒壁厚度 ( mm) 4.75 3 1552 1602 5.0 2.5 9.5-26.5 10 2052 3052 5.0 2.5 ( 3)平头铁锹。 ( 4)烘箱:能控温 105 5 。 ( 5)捣棒:直径 16 mm、长 600 mm、一端为圆头的钢棒。 B.3 试验准备 按照 T 0301 的方法取样、 缩分, 质量应满足试验要求, 在 105 5 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份备 用。

    35、 B.4 试验步骤 B.4.1 松散密度 取试样一份置于平整干净的水泥地(或铁板)上,用平头铲铲起 试样,使平头铲齐口至集料最上面距离保持为 50 mm,让集料自由落 入容量筒中,装满容量筒后,双手横端捣棒推除筒口表面的颗粒,同 -31- 时转动捣棒,相对集料而言捣棒应向上转动,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 空隙,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 筒总质量( m 2 ) 。 B.4.2 捣实密度 将试样装入符合要求规格的容量筒中达到容量筒 1/3 的高度,用 捣棒由边至中捣实 25 次,捣棒捣实深度为集料总厚度。再向容量筒中 装入 1/3 高度的试样,用捣棒均匀的捣实 25 次,

    36、捣实深度约至下层的 表面。然后重复上一步骤,使集料略高于容量筒口,以 C.4.1 的方法 推平集料,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m 2 ) 。 B.4.3 振实密度 按堆积密度试验步骤,将装满试样的容量筒放在振动台上,振动 3 min,或者将试件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 直径为 25 mm 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底面各 25 下;然 后装入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 层放置方向垂直) ;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式样装填完 毕后,加料填到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 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处,使表面稍凸

    37、出部分和凹陷部 分的体积大致相等,取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m 2 ) B.4.4 容量筒容积的标定 用水装满容量筒,擦干筒外壁的水份,称取容量筒与水的总质量, ( m w ) ,并按水的密度对容量筒的容积做校正。 B.5 计算 B.5.1 容量筒的容积按式( B5.1)计算 1W T mm V = (B.5.1) 式中: V容量筒的容积( L) ; m 1 容量筒的质量( kg) ; m 2 容量筒与水的总质量( kg) ; T 试验温度 T 时水的密度( g/cm 3 ) 。 -32- B.5.2 密度(包括松散状态、捣实状态、振实状态)按式( B.5.2) 计算,计算至小数点后 2 位。

    38、 21 mm V = (B.5.2) 式中: 与各种状态相对应的松散密度( t/m 3 ) ; m 1 容量筒的质量( kg) ; m 2 容量筒与水的总质量( kg) ; V容量筒的容积( L) 。 B.5.3 集料捣实状态下的间隙率按式( B.5.3)计算。 1 100 DRC b VCA = (B.5.3) 式中: VCA DRC 捣实状态下集料间隙率( %) ; b 集料的毛体积密度( t/m 3 ) ; 集料的捣实密度( t/m 3 ) 。 -33- 附录 C 多级嵌挤密级配设计方法算例 C.1 本例采用两种粗料、两种细集料和填料,具体各档料级配组成如 表 C.2.1-1,密度指标见

    39、表 C.2.1-2。粗集料的选取密度宜为松装密度的 95% 105%,对于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选取的设计密度应大于 95% 以保证混合料的骨架稳定,本例中设计密度选择为松装密度的 103 P0.075=4.0%,经试验,两种粗料 (CA#1 和 CA#2 )按体积比 65 35 组成 (依照我国常用级配对粗集料部分进行反算得到 )时的松装空隙率 最小,两种细集料( FA#1 和和 FA#2)按体积比 36: 64 组成时的干捣 空隙率最小。 C.2 计算步骤如下: C.2.1 初步计算粗细料组成比例 设计密度取为松装密度的 103, CA #1 和 CA #2 按照 6535混合后, 每立方米体积内各粗料量为: CA #1 : 1395103%65%=934.0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1723-2010 多级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