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140.10 X5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7932011 泰安泰山绿茶 Taishan Green Tea 2011 - 01 - 12 发布 2011 - 03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79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泰安市长寿桥工贸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泰安市食品工业办公室、泰 安市技术监督情报所、泰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泰山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岱岳区产品质量监督
2、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海云、冯磊、张军鹏、郇正玉、张伟、安洁、张昊、张文兴、米爱娟、赵海 燕、郭殿刚、李斌、高艾英、彭姝、李红、张尊标、马涛、安阳、陈军。 DB37/T 17932011 1 泰安泰山绿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泰安泰山绿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分级与实物标准样、自然环境与生产、质量要求、 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泰安泰山绿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
3、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GB 2
4、3350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JJF 1244 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检验规则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9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23号令(2009)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17932011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泰安泰山绿茶 是指在泰安市行政区域内
5、、泰山山脉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优质茶树的鲜叶,按绿茶的 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鲜醇甘爽、味浓高香”品质特征的绿茶。 3.2 卷曲形绿茶 外形纤细卷曲的绿茶。 3.3 扁形绿茶 外形扁平挺直的绿茶。 3.4 条形绿茶 外形呈条索状的绿茶。 3.5 针形绿茶 茶条细紧圆直,呈松针状绿茶。 3.6 珠形绿茶 外形圆紧呈珠状或颗粒状的绿茶。 4 分类分级与实物标准样 4.1 分类 产品按外形形状分为卷曲形、扁形、针形、条形、珠形绿茶。 4.2 分级 产品按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卷曲形特级分、等。 4.3 实物标准样 各等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实物标准样为该级品质最低界限,每三年
6、换样一次。实物标准样的制备 应符合GB/T 18795的规定。 5 自然环境与生产 5.1 自然环境 DB37/T 17932011 3 5.1.1 地理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东经116 20117 59,北纬35 3836 28)。泰安地处 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 丘陵、平原、洼地、湖泊。 山地集中分布在市域北部和东部,一般海拨高度在400m800m之间。泰山雄居市域北部,横跨岱岳 区、泰山区和肥城市,向东延伸,其中主峰玉皇顶,为山东省内第一高峰,海拨1545m。中部徂徕山横 卧于岱岳区和新泰市结合部。东部莲花山位
7、于新泰市境内,向北绵延。 5.1.2 气候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 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晴和气爽, 冬季寒冷少雪。 泰安年平均气温12.9, 年平均10的积温4213 ,年平均降水量697mm ,年平均日照数 2627.1h,年平均无霜期 195d,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121.58kcal/cm 2 。 5.1.3 土壤 土壤为棕壤型茶园土,pH值在5.06.5之间。 5.2 种植技术 应符合NY/T 5018的要求。 5.3 鲜叶采摘 应符合NY/T 5018的要求。 5.3.1 鲜叶要求 应新鲜、洁净、无杂质、无病虫危
8、害。 5.3.2 鲜叶分级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各级鲜叶品质特征 级别 鲜叶组成 1 以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芽一叶展开的不超过 10% 2 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一芽二叶展开的不超过 10% 3 以一芽二叶展开为主;一芽三叶不超过 25% 4 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 5.4 加工工艺 5.4.1 卷曲形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 5.4.2 扁形工艺流程 DB37/T 17932011 4 鲜叶摊放青锅摊凉辉锅。 5.4.3 条形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5.4.4 针形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搓条)干燥。 5.4.5 珠形工艺
9、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二青炒小锅炒对锅炒大锅。 5.5 加工场所和加工设备 应符合NY/T 5019的要求。 6 质量要求 6.1 感官品质 6.1.1 卷曲形绿茶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卷曲形绿茶 外 形 内 质 级别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等 卷曲细紧 匀整 匀净 鲜绿,油润 鲜嫩 鲜明 鲜醇 细嫩 特级等 卷曲细紧 匀整 匀净 嫩绿,油润 清香 鲜明 醇厚 细嫩 特级等 卷曲细紧 匀整 匀净 绿润 尚清香 明亮 醇正 柔嫩 一级 卷曲紧实 匀整 尚匀净 墨绿,较油润 纯正 尚明亮 醇正 嫩匀 二级 弯曲欠紧实 较匀整 较匀净有嫩梗 墨绿 尚纯正 黄亮 醇
10、和 较匀 三级 弯曲粗松 欠匀整 欠匀有梗片 灰绿 平正 尚黄亮 平和 暗杂 6.1.2 扁形绿茶 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扁形绿茶 外 形 内 质 级别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扁平光滑挺直 匀整重 实 匀净 嫩绿 清香持久 嫩绿明亮清澈 鲜醇甘爽 细嫩 表3 (续) 级别 外 形 内 质 DB37/T 17932011 5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一级 扁平挺直尚光 滑 匀整 洁净 绿润 尚清香 尚绿明亮 醇厚 尚细嫩,绿 明亮 二级 扁平尚直 尚匀整 尚洁净 尚绿润 纯正 黄绿明亮 醇正 尚细嫩,有 单片 6.1.3 条形绿茶 应符合
11、表4规定。 表4 条形绿茶 外 形 内 质 级别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细嫩显锋苗 匀整 匀净 嫩绿光润 清香持久 嫩绿鲜亮 鲜醇甘爽 嫩绿明亮 一级 细紧 匀整 尚匀净 尚绿润 清香 黄绿尚明亮 尚醇 黄绿尚匀 二级 紧实 尚匀整 较匀净 黄绿 纯正 黄绿 尚醇 黄绿 6.1.4 针形绿茶 应符合表5规定。 表5 针形绿茶 外 形 内 质 级别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挺秀 匀整 匀净 翠绿 嫩栗香 嫩绿明亮 醇厚 细嫩 一级 细紧 匀整 匀净 翠绿 板栗香 嫩绿明亮 较醇厚 细嫩 二级 尚细紧 较匀整 较匀净 较翠绿 清香 明亮
12、 清爽 嫩匀 6.1.5 珠形绿茶 应符合表6规定。 表6 珠形绿茶 外 形 内 质 级别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圆紧重实 匀整 匀净 深绿光润 鲜嫩 青绿明亮 浓厚 完整嫩绿明亮 一级 圆紧 匀整 稍有嫩茎 绿润 清香 黄绿明亮 浓醇 较完整嫩绿明亮 二级 圆结 匀称 稍有黄头 尚绿润 纯正 黄绿尚明亮 醇和 尚嫩尚匀黄绿明亮 6.1.6 其他要求 6.1.6.1 产品应无霉变、无劣变、无异味。 6.1.6.2 产品不得着色、不得夹杂非茶类物质、不含任何添加剂。 6.2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DB37/T 17932011 6 表7 理化指标 项
13、目 指 标 水分(质量分数)/% 6.0 水浸出物(质量分数)/% 36.0 总灰分(质量分数)/% 7.0 粗纤维(质量分数)/% 16.0 碎末茶(质量分数)/% 5.0 游离氨基酸 a (质量分数)/% 2.0 茶多酚 b (质量分数)/% 12.0 注: a)、b)项目为参考性指标,以干基计。 6.3 质量安全指标 6.3.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 6.3.2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6.4 食品添加剂 6.4.1 食品添加剂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6.4.2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 GB 2760 的规定。 6.5 净
14、含量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6.6 包装计量 应符合GB 23350的规定。 7 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 应符合GB 14881和NY/ T 5019的规定。 8 试验方法 8.1 取样 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8.2 感官检验 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 8.3 理化检验 8.3.1 水分 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DB37/T 17932011 7 8.3.2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8.3.3 总灰分 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8.3.4 粗纤维 按GB/T 8310的规定执行。 8.3.5 碎末茶 按GB/T 8
15、311的规定执行。 8.3.6 游离氨基酸 按GB/T 8314的规定执行。 8.3.7 茶多酚 按GB/T 8313的规定执行。 8.4 质量安全指标 按GB 2762和GB 2763的的规定执行。 8.5 净含量检验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8.6 包装计量检验 按JJF 1244的的规定执行。 9 检验规则 9.1 组批 同一批原料、同一班次生产的同品质、同规格的产品为一批。 9.2 取样 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9.3 出厂检验 9.3.1 每批产品出厂前,生产单位应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明的产品方可出厂。 9.3.2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碎末茶、净
16、含量。 9.4 型式检验 9.4.1 一般情况下, 型式检验每半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 a) 新产品试制鉴定; DB37/T 17932011 8 b) 生产工艺或原材料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或转厂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9.4.2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要求中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净含量。 9.5 判定规则 9.5.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9.5.2 凡劣变、有污染、霉变、有添加剂或质量安全指标中有一
17、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则判该批产品 不合格。 9.5.3 其他净含量、理化指标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或感官品质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可对该批产品 加倍抽样复验,复验后理化指标和净含量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9.5.4 游离氨基酸、茶多酚项目作为参考性指标,不做判定。 10 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10.1 标识 10.1.1 产品运输包装的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10.1.2 产品标签应符合 GB 7718 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规定。 10.2 包装 10.2.1 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符合 SB/T 10035 的规定。 10.2.2 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毒,不影响茶叶品质。 10.2.3 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10.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措施。严禁与有毒、有 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10.4 贮存 10.4.1 应贮存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潮湿存放,仓库周围 应无异味。 10.4.2 贮存仓库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及防霉剂。 11 保质期 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保质期为不少于12个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