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59.080.20 W 22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7722010 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 Super-high count Worsted woven wool yarns 2011-01-25 发布 2011-03-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772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济宁市纤维检验所、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宇恒星、翟庆军、张庆娟、胡素娟、罗涛、靳建设、杨晓玲、韩磊、韩田革。
2、 DB37/T 17722010 1 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的各项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等特征。 本标准适用于鉴定5 tex及以下(200 Nm及以上)纯毛、毛混纺、毛型化纤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 的品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 251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GB/T 2910(所有部分) 纺织
3、品 定量化学分析 GB/T 3292.1 纺织品 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 第1部分:电容法 GB/T 5706 纺织名词术语(毛部分) GB 9994 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 GB/T 16988 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 GB 18401 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FZ/T 01026 四组份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FZ/T 01048 蚕丝/羊绒混纺产品混纺比的测定 FZ/T 01053 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 FZ/T 01057(所有部分)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FZ/T 20017 毛纱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
4、 线密度5 Tex(200 Nm)的精梳机织毛纱线。 4 技术要求 4.1 安全性要求 超高支精梳毛纱线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8401的规定。 DB37/T 17722010 2 4.2 分等规定 4.2.1 超高支精梳毛纱线的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低于二等品的降为等外品。 4.2.2 超高支精梳毛纱线的品质等级以批为单位,按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的结果综合评定,并以其中 最低一项定等。 4.3 内在质量评等 4.3.1 内在质量评等由物理性能和染色牢度综合评定,并以其中最低项定等。 4.3.2 物理性能的评定等级按表 1 规定执行。 表1 物理性能的评定等级 品等 项目
5、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 纤维含量 符合FZ/T 01053规定 单纱 2.0 2.5 3.0 线密度偏差率/% 股线 1.5 2.0 2.5 单纱 2.0 3.0 4.0 线密度变异系数CV/% 股线 2.0 3.0 4.0 单纱 5.0 6.0 7.0 捻度偏差/% 股线 4.0 5.0 6.0 单纱 12.0 14.0 16.0 捻度变异系数/% 股线 11.0 12.5 14.0 断裂强度/(cN/tex) 18 16 14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CV/% 单纱 25 26 28 细节/个/千米 单纱 800 850 950 粗节/(个/千米) 单纱 350 380 450 毛粒/ (个/千
6、米) 单纱 90 100 120 毛纱 条干 毛羽 单纱 5.0 5.3 5.6 4.3.3 染色牢度评定等级按表 2 规定执行。 表2 染色牢度的评定等级 品等 项目 单位 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 1/12标准深度 级 4 3 3 耐光色牢度 1/12标准深度 级 4 4 3-4 变色 级 4 3-4 3 耐水色牢度 沾色 级 3-4 3 3 变色 级 4 3-4 3-4 耐汗渍色牢度 沾色 级 4 3-4 3 变色 级 4 3-4 3-4 耐洗色牢度 沾色 级 4 3-4 3 干摩 级 4 3 3 耐摩擦色牢度 湿摩 级 3-4 3 2-3 DB37/T 17722010 3 4.4 外观
7、质量评等 4.4.1 外观质量评等由表面疵点和纱疵分级仪检测毛纱疵点综合评定,并以其中最低项定等。 4.4.2 表面疵点的评等 表面疵点的评等以十块黑板所绕取(包括正反面)相应长度的纱线上的纱疵总量对照本标准附录B, 按表3评定等级。 表3 外观疵点的评定等级 单位: 个 品等 项目 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 毛粒及其它纱疵 20 30 50 大肚纱 0 1 2 4.4.3 纱疵分级仪检测毛纱疵点,其分等标准(10 万米纱疵数)按表 4 规定执行。 表4 纱疵分级仪检测毛纱疵点评定等级 品等 项目 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 短粗(B3+C3) 10 30 70 长粗(D2) 3 20 50 5 试
8、验方法 5.1 预处理 实验方法按FZ/T 20017有关内容执行,其中纤维含量、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的试验方法、断裂 强度测试需预处理。 5.2 纤维含量 试验方法按GB/T 2910(所有部分)、FZ/T 01057(所有部分)、GB/T 16988、FZ/T 01026、FZ/T 01048 执行,试验之前要先将纱线进行煮练,煮练温度采用85 90 ,煮练后用同温度软水冲洗干净,试 验结果折合公定回潮率计算,公定回潮率按GB 9994执行。 5.3 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 试验方法按GB/T 4743程序6执行,其中,煮练温度采用85 90 ,冲洗、烘干、调湿、煮练后 用同温度软水冲洗
9、干净。线密度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公定回潮率按照GB 9994规定。 5.4 断裂强度 试验方法按GB/T 3916执行,试验之前要先将纱线进行煮练 ,煮练温度采用85 90 ,煮练后 用同温度软水冲洗干净。 5.5 毛纱条干 试验方法按GB/T 3292.1执行。 DB37/T 17722010 4 5.6 其他项目的试验 试验方法按FZ/T 20017有关内容执行。 6 检验规则 6.1 验收规则 6.1.1 验收数量:应在同一品种、同一批号内随机抽取试样,数量在 500 kg 及以下的取 10 只筒子, 批量在 500 kg 以上的,每增加 500 kg 则增抽 10 只筒子。 6.1.2
10、 供需双方应按公定回潮率和含油脂率折算机织纱线的公定重量(见附录 A)。重量偏差率按供 需双方合约规定执行。 6.2 批量检验结果的判定 6.2.1 产品质量的判定按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的检验结果综合评定,并以最低一项判定该批产品合格 与否。 6.2.2 内在质量按纤维含量、物理指标和染色牢度的检验结果综合评定,判定该批产品的内在质量合 格与否。其中染色牢度按不同色号分别评定,当某一色号染色牢度不合格时,仅判定该色号的纱线不合 格。 6.2.3 外观质量按外观疵点的检验结果评定,以最低一项判定该批产品外观质量。 6.3 复验 验收双方发生异议时可复验,复验数量加倍,复验结果是最终结果。 7 包装
11、和标志 7.1 包装 7.1.1 超高支精梳机织毛纱线的包装,应保证其品质不受损伤并便于运输和储存。 7.1.2 筒子纱的包装由供需双方协定。 7.1.3 每一包装内应装同一品种、同一批号、同一缸号的纱线。 7.2 标志 7.2.1 每只筒子必须有标签,标签上应注明品名、纱支、纤维含量、品质等级、批号、色号等。 7.2.2 毛纱线外包装应有如下标志:品名、批号、色号、包号(箱号)、品等、重量、纤维含量、执 行标准、制造厂名、生产日期、安全类别等。 8 其它 供需双方另有要求,可按合约规定执行。 DB37/T 17722010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公量折算 A.1 根据纺纱工
12、艺的特点,实际含油脂率超过 2 %时,按式(A.1)折算公量: () ()A W Wm m + + + = %21 1 1 1 01 0 . (A.1) 式中: m0公定重量,单位为千克(kg); m1实际重量,单位为千克(kg); W0公定回潮率,%; W1实际回潮率,%; A实际含油脂率,%。 注: 其中实际含油脂率按FZ/T 20002测定。 A.2 实际含油脂率小于等于 2 %时,按(A.2)折算公量: () 1 01 0 1 1 W Wm m + + = . (A.2) 式中: m0公定重量,单位为千克(kg); m1实际重量,单位为千克(kg); W0公定回潮率,%; W1实际回潮
13、率,%。 A.3 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按GB 9994 执行。 DB37/T 17722010 6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外观疵点说明 B.1 纱疵 B.1.1 毛粒 纤维纠缠成的结点,直径粗于正常纱的2.5倍及以上,长度1 mm及以上。 B.1.2 大肚纱 纱线局部直径粗于正常直径,呈枣核形,直径粗于正常纱的3.5倍及以上,长度大于5 cm。 B.1.3 粗节 纱线直径粗于正常纱的节段,直径粗于正常纱的2倍及以上,长度1 cm4 cm为短粗节,4 cm8 cm 为长粗节。 B.1.4 细节 纱线直径细于正常纱的节段,直径细于正常纱的0.5 倍,长度小于8 cm为短细节,8 cm及以上为长 细节。 B.1.5 小辫纱、油污纱、多股纱、松紧纱等 按GB/T 5706的规定。 B.2 毛纱条干指标 B.2.1 细节 直径细于正常纱线50 %以下。 B.2.2 粗节 直径粗于正常纱线50 %以上。 B.2.3 毛粒 直径粗于正常纱线200 %以上。 B.2.4 毛羽 测试长度的纱线上,伸出的纤维长度的总和与测试长度的比值。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