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1.140.30 Q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19202011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南 2010 - 09 - 13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1920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水泥质量监督检验站、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山东东华水泥有限公司、 康达(山东)水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锋、刘龙、牟庆军、佟立金、王进虚、赵东伟。
2、DB37/ T19202011 1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水泥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 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7166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
3、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JC/T 731 机械化水泥立窑热工测量方法 JC/T 733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DB37/T 813 水泥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DB37/ 836-2007 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限额 DB37/T 1013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DB37/T 1566 工业企业能效对标导则 DB37/T 1750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DB37/ 836-2007、DB37/T 1566和DB37/ T 175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环保和健康等法律、
4、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4.2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就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做出承诺,对有关人员进行授权,为能效对标工作的顺利 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和设备、资金。 4.3 应建立企业对标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 4.4 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持续提高。 5 工作内容 DB37/ T19202011 2 5.1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种具体的能效对标工作型式,如内部对标、竞争性对标、同行业对标 等。 5.2 确定企业的节能目标。可根据需要确定一个统计期目标,如月度、季度或年度目标等。 5.3 建立能效对标指标体系、能效对标工作组织管理体系、能效对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5、5.3.1 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应参照附录 A 确立的综合性能耗指标、生产工序能耗指标和水泥窑纯低温余 热发电技术指标建立。 5.3.2 能效对标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可包括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 5.3.3 能效对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能效对标指标评价和能效对标管理评价。 5.4 建立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和最佳节能实践库。 5.4.1 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应包括标杆企业的指标数据和本企业的指标数据。 5.4.2 最佳节能实践库应包括标杆企业的最佳节能实践和本企业总结、提炼的最佳节能实践。 6 工作步骤 6.1 建立组织机构 6.1.1 有企业最高管理者参加的能效对标领导机构,负责: 领导、推进能
6、效对标工作; 主持确立能效对标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为能效对标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 6.1.2 能效对标管理机构,负责: 沟通、协调能效对标工作; 建立能效对标管理制度; 制定实施方案; 对标指标的过程控制管理和考核评价; 提出阶段性的能效改进技术和管理措施; 组织解决能效对标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6.1.3 能效对标执行机构,负责: 具体实施能效对标工作; 及时反馈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2 建立管理制度 6.2.1 建立过程控制制度,包括: 目标保证; 过程控制; 考核评价等。 6.2.2 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定期交流和通报各部门能效对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安排布置工作,解决能
7、 效对标工作中的问题。 6.2.3 建立对标评估制度。对能效对标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改进完善。 6.2.4 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包括: 各类指标数据与考核评价结果; 能源管理经验; 最佳节能实践等。 DB37/ T19202011 3 6.3 现状分析 6.3.1 按照 GB/T 17167、DB37/T 813 的有关规定,检查各工序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状况,为准确采 集原料、燃料、生料、熟料、水泥及能耗数据奠定基础。 6.3.2 对燃料、电能、燃油和余热等的利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各生产工序能耗指标和综合性能 耗指标所处的水平。包括: 原煤的用量及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情况
8、; 各工序用电情况; 余热发电系统发电量和自用电量等。 6.3.3 参照 GB/T 213、GB/T 2589、GB/T 3484 、GB/T 15316、GB/T 17166、JC/T 731、JC/T 733 和 DB37/T 1750 的有关规定,收集下列信息,掌握本企业能效对标指标基础数据,建立能效对标指标数据 库,确定能效基准: 统计分析; 能源审计; 能量平衡测试; 质量检测等。 6.3.4 参照 GB/T 15587、DB37/T 1013 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实际用能情况,结合已建立的数据库, 查找用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初步确定能效对标重点指标和节能目标。 6.4 选择对
9、标类型及标杆 6.4.1 内部对标。将各工序能耗的设计值或企业历史最好能效水平作为标杆,通过系统分析、节能信 息分享,找出内部最佳节能实践,实现企业内部能效指标的不断超越。 6.4.2 竞争性对标。收集与本企业生产规模、工艺装备、原燃材料情况相同或近似的企业信息,对其 能效指标和能源管理做法进行详尽地分析,找出差距,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能效改进措施,实现能效指标 的改进和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6.4.3 同行业对标。通过国家或水泥行业建立的能效指标数据库,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网站或报刊 公布的信息,确定与本企业生产规模、工艺装备相同或近似的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能耗指标, 作为能效对标标杆,
10、进行全面比较,并制定实施能效指标改进措施。 6.4.4 标杆的选择应具有: a) 先进性; b) 可比性; a) 可实现性。 6.5 制定实施方案 6.5.1 总结标杆企业在能效指标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措施手段及最佳节能实践,全面分析企业在能 源管理水平、原燃材料的种类和性质、生产工艺、技术改进、设备运转及维护保养、熟料或水泥强度、 水泥品种及混合材掺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掌握标杆企业产生优秀绩效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 可行的能效对标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6.5.2 实施方案应至少包括: a) 目的和作用; b) 对标指标和目标; c) 对标期限; d) 采用的方法、技术和措施; DB37
11、/ T19202011 4 e) 实施部门及其人员职责和权限; f) 资源和相关控制要求; g) 实施时间和进度; h) 节能效果验证准则和方法。 6.6 对标实践 6.6.1 按照能效对标实施方案的要求,依据进度计划开展能效对标工作。 6.6.2 在能效对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并切实履行能效对标管理工作制度,将相关改进 目标和措施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班组、个人,体现能效对标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6.6.3 与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定期调度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6.6.4 随时完善基础保障机制,修订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和计量器具配备,以及窑、磨等用能设 备的监管,落
12、实节能技术改造措施。 6.6.5 能效对标方案实施完毕后,应总结分析所取得的效果,对比方案实施前后综合性能耗指标和生 产工序能耗指标的变化,计算节能量,撰写能效对标工作实施效果报告。 6.6.6 及时对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最佳节能实践库进行更新。 6.7 对标评价 应符合DB37/T 1566中6.5的规定。 6.8 持续改进 应符合DB37/T 1566中6.6的规定。 DB37/ T19202011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标体系 A.1 指标体系框架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标体系按两大层次构建。第一层次是反映企业整体能源利用水平的综合性指 标,主要用最终产品
13、的单位能耗来表示,包括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可比熟料综合能耗等指标;第二层次 是反映各主要工序和用能环节能效水平的指标,用工序能耗指标来表示,包括原料破碎电耗、生料粉磨 电耗、熟料烧成煤耗、水泥粉磨电耗等。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标体系框架见图A.1。 图A.1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标体系框架 A.2 综合性能耗指标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A.2.1 熟料综合能耗 A.2.1.1 统计范围 熟料综合能耗由熟料综合煤耗和熟料综合电耗组成。熟料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入生 产厂区开始,到熟料出熟料库的整个水泥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能量。包括原燃材料烘干煤耗及熟料煅烧 消耗的煤耗、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破碎与
14、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燃料制备、熟料烧成及熟 料储存与输送等工序电耗及压缩空气系统与循环水系统、生产办公系统、机修、化验室、厂区线损等其 他生产用电消耗。熟料综合能耗统计范围见图A.2。 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标 熟料综合能耗 水泥综合能耗 熟料烧成 熟 料 烧 成 电 耗 熟 料 烧 成 煤 耗 废气处理 废 气 处 理 电 耗 燃料制备 燃 料 制 备 电 耗 燃 料 烘 干 煤 耗 生料制备 生 料 均 化 电 耗 原 料 破 碎 电 耗 原 料 烘 干 煤 耗 生 料 粉 磨 电 耗 原 料 预 均 化 电 耗 其他生产电耗 其 他 应 计 电 耗 辅 助 生 产 电 耗 混合材制备
15、 混 合 材 烘 干 煤 耗 混 合 材 制 备 电 耗 水泥制备 水 泥 粉 磨 电 耗 水 泥 输 送 电 耗 水 泥 袋 散 装 电 耗 熟料储存与输送 储 存 与 输 送 电 耗 水泥综合电耗 水泥综合煤耗 熟料综合煤耗 熟料综合电耗 DB37/ T19202011 6 燃料制备 生料粉磨及均化 熟料烧成 熟料储存及输送 燃料 生料 熟料 燃料 原料预处理 (破碎及预均化) 原料 原料 图A.2 熟料综合能耗统计边界 A.2.1.2 计算方法 熟料综合能耗按下式计算: +=+= beaeaeeQeE rhgrhgyhgscCcC 1229.0 111 1229.0)( + qtfzcs
16、rfmjhyfmyjhpsfqsc QQQbQaQQQQQQ . (A.1) 式中: Ecl熟料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熟料(kgce/t); ecl熟料综合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熟料(kgce/t); Qcl熟料综合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熟料(kWh/t); 0.1229电力折标准煤系数,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千瓦时(kgce/kWh); esc熟料烧成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熟料(kgce/t); eyhg原料烘干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原料(kgce/t); a生产1t熟料原料消耗量(干基),包括生产损失,单位为吨(t); erhg燃料烘干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燃料(kgc
17、e/t); b生产1t熟料燃料消耗量(干基),包括生产损失,单位为吨(t); Qsc熟料烧成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熟料(kWh/t); Qfq废气处理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熟料(kWh/t); Qps原料破碎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生料(kWh/t); Qyjh原料预均化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生料(kWh/t); Qyfm生料制备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生料(kWh/t); Qjh生料均化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生料(kWh/t); Qrfm燃料制备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燃料(kWh/t); Qcs熟料储存与输送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熟料(kWh/t); Qfz辅助生产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熟料(k
18、Wh/t); Qqt其他应计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kWh/t)。 对于部分利用窑头和窑尾废气进行余热发电或采暖等余热利用的生产线,其发电量和余热利用量不 折算成标准煤从熟料综合能耗中扣除。 在计算熟料综合能耗时, 应按照DB37/ 836-2007中的修正方法, 将出厂熟料28d抗压强度修正到52.5 等级水平,同时如果企业生产线所处海拔高度超过1000m还要进行海拔高度修正。 DB37/ T19202011 7 A.2.2 熟料综合煤耗 A.2.2.1 统计范围 熟料综合煤耗的统计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熟料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消耗的燃料 量,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
19、。应包括烧成系统点火烘窑期间的油耗以及生料制备系统 和燃料制备系统热风炉烘干消耗的油耗折算的标准煤量。 A.2.2.2 计算方法 熟料综合煤耗按下式计算: . (A.2) beaeee rhgyhgscc += 1 在计算熟料综合煤耗时, 应按照DB37/ 836-2007中的修正方法, 将出厂熟料28d抗压强度修正到52.5 等级水平,同时如果水泥企业生产线所处海拔高度超过1000m还要进行海拔高度修正。 A.2.3 熟料综合电耗 A.2.3.1 统计范围 熟料综合电耗统计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熟料出厂的整个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电 量,包括原料破碎、原料预均化、生料制备、燃料制备
20、、熟料烧成、熟料储存及输送等工序电耗及压缩 空气系统与循环水系统、生产办公系统、机修、化验室、厂区线损等其他生产用电消耗。不包括用于基 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电量。 注:外购的原料破碎和输送电耗按国内相同工段的平均指标计入到总电耗中。 A.2.3.2 计算方法 熟料综合电耗按下式计算: . (A.3) qtfzcsrfmjhyfmyjhpsfqscc QQQbQaQQQQQQQ += )( 1 A.2.4 水泥综合能耗 A.2.4.1 统计范围 水泥综合能耗是反映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水泥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 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能量。在水
21、泥生产过程中,主要消耗的能源由 熟料综合能耗、水泥粉磨所消耗的电能(电耗)和混合材烘干消耗的热量(混合材烘干煤耗)组成。包 括原燃材料烘干煤耗及熟料煅烧消耗的煤耗、混合材烘干煤耗、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破碎与预均化、 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燃料制备、熟料烧成及熟料储存与输送、水泥粉磨、水泥袋、散装与输送等工序 电耗及压缩空气系统与循环水系统、生产办公系统、机修、化验室、厂区线损等其他生产用电消耗。水 泥综合能耗统计边界见图A.3。 DB37/ T19202011 8 原料 燃料制备 混合材破碎及烘干 (石膏、粉煤灰等) 生料粉磨及均化 熟料烧成 水泥粉磨 水泥袋散装及输送 原料 燃料 混合材 水
22、泥 生料 熟料 原料预处理 (破碎及预均化) 燃料 图A.3 水泥综合能耗统计边界 A.2.4.2 计算方法 水泥综合能耗按下式计算: . (A.4) 1229.0)( 11 += cQQQQdQQdeceE cqtfzbzhhgshhgcc 式中: Ec水泥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水泥(kgce/t); c统计期内水泥中熟料平均配比; ehhg统计期内混合材烘干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混合材(kgce/t); d统计期内水泥中混合材平均掺量; Qs水泥粉磨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水泥(kWh/t); Qhhg混合材烘干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混合材(kWh/t); Qbz水泥袋、散装和输
23、送电耗,单位为千瓦时/吨水泥(kWh/t)。 在计算水泥综合能耗指标时,应按照DB37/ 836 -2007中的修正方法,将出厂水泥28d抗压强度修正 到42.5等级水平,同时进行混合材掺量等方面修正。 A.2.5 水泥综合电耗 A.2.5.1 统计范围 水泥综合电耗统计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电 量,包括原料破碎、原料预均化、生料制备、燃料制备、熟料烧成、混合材烘干、水泥粉磨、水泥袋散 装与输送及压缩空气系统与循环水系统、生产办公系统、机修、化验室、厂区线损等其他生产用电消耗。 不包括用于基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电量。 A.2.5.2 计算方法
24、水泥综合电耗按下式计算: . (A.5) cQQQQdQQQ cqtfzbzhhgs += 1c DB37/ T19202011 9 A.2.6 水泥综合煤耗 A.2.6.1 统计范围 水泥综合煤耗的范围为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消耗的燃料量, 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混合材以及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应包括烧成系统点火烘窑期间的油耗以及生料制 备系统、燃料制备系统和混合材烘干系统烘干油耗折算的标准煤量。 A.2.6.2 计算方法 水泥综合煤耗按下式计算: . (A.6) hhgcc ecee += 1 式中: ec水泥综合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水泥(kgce/t)。 A
25、.3 工序能耗指标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A.3.1 原料破碎电耗 A.3.1.1 统计范围 原料破碎电耗的统计范围包括破碎机的电耗、输送系统电耗及收尘设备等电耗。 A.3.1.2 计算方法 原料破碎电耗按下式计算: ps ps ps G q Q = . (A.7) 式中: qps统计期内原料破碎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Gps统计期内破碎的干基原料量,单位为吨(t)。 A.3.2 原料预均化电耗 A.3.2.1 统计范围 原料预均化电耗的统计范围包括堆取料机的电耗和原料输送皮带的电耗及一些转运点收尘设备的 电耗等。 A.3.2.2 计算方法 原料预均化电耗按下式计算: yjh yj
26、h yjh G q Q = . (A.8) 式中: qyjh统计期内预均化系统的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DB37/ T19202011 10 Gyjh统计期内堆取的干基物料量,单位为吨(t)。 A.3.3 原料烘干煤耗 A.3.3.1 统计范围 原料烘干煤耗的统计范围包括统计期内用于各种原料烘干的燃料,包括热风炉和其他烘干设备烘干 用油折算的标准煤量。 A.3.3.2 计算方法 原料烘干煤耗按下式计算: 1816.47000 1000 , = y arnetyr yhg P Qp e . (A.9) 式中: Pyr烘干原料消耗的燃料量,单位为吨(t); Qnet,ar统计期内烘干原
27、料消耗的燃料的加权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 Py统计期内原料的干基产量,单位为吨(t)。 A.3.4 生料粉磨电耗 A.3.4.1 统计范围 生料粉磨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原料调配库底开始至生料入均化库整个生料制备过程消耗的电量。包 括入磨原料输送皮带、生料磨主机、选粉机、循环风机和辅机输送设备以及入生料库提升机和生料库库 顶输送设备的电耗。生料粉磨电耗统计范围见图A.4。 原料调配库 选粉设备 生料磨 循环风机 (如果有) 原料 生料 生料输送设备 生料均化库 生料 废气处理 图A.4 生料制备电耗统计范围 A.3.4.2 计算方法 生料粉磨电耗按下式计算: y yfm
28、yfm G q Q = . (A.10) 式中: qyfm统计期内生料制备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Gy统计期内生料磨系统产量,单位为吨(t)。按下式计算: DB37/ T19202011 11 100 )100( 00 WG G y = . (A.11) 式中: G0统计期内生料磨系统的喂料量,单位为吨(t); W0统计期内入磨物料平均综合水分,。 A.3.5 生料均化电耗 A.3.5.1 统计范围 生料均化电耗的统计范围主要包括库底充气罗茨风机和库底卸料设备的电耗。 A.3.5.2 计算方法 生料均化电耗按下式计算: jh jh jh G q Q = . (A.12) 式中:
29、 qjh统计期内生料均化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Gjh统计期内均化的干基生料量,单位为吨(t)。 A.3.6 燃料烘干煤耗 A.3.6.1 统计范围 燃料烘干煤耗的统计范围包括统计期内用于各种燃料烘干所消耗的燃料,包括热风炉和其他烘干设 备烘干用油折算的标准煤量。 A.3.6.2 计算方法 燃料烘干煤耗按下式计算: 1816.47000 1000 , = r arnetrr rhg P Qp e . (A.13) 式中: Prr烘干燃料消耗的燃料量,单位为吨(t); Qnet,ar统计期内烘干燃料所消耗的燃料的加权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 Pr统计期内燃
30、料的干基产量,单位为吨(t)。 A.3.7 燃料制备电耗 A.3.7.1 统计范围 燃料制备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燃料入煤磨至燃料入存储仓整个燃料制备过程消耗的电量。包括燃料 原煤均化、破碎、入磨燃料输送皮带、煤磨主机、选粉机、排风机和辅机输送设备等的电耗,不包括送 煤罗茨风机电耗。燃料制备电耗统计范围见图A.5(以煤粉制备为例): DB37/ T19202011 12 原煤堆场 选粉设备 煤磨 循环风机 (如果有) 原煤 煤粉 煤粉输送设备 煤粉 煤粉仓 收尘设备 熟料烧成 图A.5 燃料制备电耗统计范围 A.3.7.2 计算方法 燃料制备电耗按下式计算: r rfm rfm G q Q = .
31、 (A.14) 式中: qrfm统计期内燃料制备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Gr统计期内燃料制备系统产量,t。按下式计算: 100 )100( 11 WG G r = . (A.15) 式中: G1统计期内燃料制备系统的喂料量,单位为吨(t); W1统计期内入磨燃料平均水分,。 A.3.8 废气处理电耗 A.3.8.1 统计范围 废气处理电耗的统计范围为出高温风机和出原料磨系统的废气进行增湿降温和收尘过程消耗的电 量。包括增湿塔水泵、电收尘器或袋收尘器、排风机以及增湿塔和收尘器的物料输送设备的电耗。 A.3.8.2 计算方法 废气处理电耗按下式计算: 1c fq fq p q Q
32、= . (A.16) 式中: qfq统计期内废气处理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Pcl统计期内的熟料总产量,单位为吨(t)。 A.3.9 熟料烧成电耗 A.3.9.1 统计范围 DB37/ T19202011 13 熟料烧成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生料出均化库库底小仓到熟料入熟料库整个熟料烧成过程消耗的电 量。包括回转窑主电机、窑尾高温风机、窑头排风机、窑头冷却机传动和冷却风机、窑头和窑尾一次风 机、生料喂料设备以及送煤罗茨风机等电耗。熟料烧成电耗统计范围见图A.6: 生料库下小仓 回转窑 生料 熟料 冷却机 熟料库 熟料 废气处理 烧成窑尾(预热器 分解炉系统) 煤粉 煤粉仓 图A.6
33、 熟料烧成电耗统计范围 A.3.9.2 计算方法 熟料烧成电耗按下式计算: 1c sc sc p q Q = . (A.17) 式中: qsc统计期内熟料烧成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A.3.10 熟料烧成煤耗 A.3.10.1 统计范围 熟料烧成煤耗的统计范围为回转窑和分解炉消耗的燃料。应包括烧成系统点火烘窑期间的油耗折算 的标准煤量。 A.3.10.2 计算方法 熟料烧成煤耗按下式计算: 1 , 1 1816.47000 c arnetc c p Qp e = . (A.18) 式中: PC统计期内用于熟料烧成的入窑与入分解炉的实物煤总量,单位为千克(kg); Qnet,ar
34、统计期内实物煤的加权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千克(kJ/kg)。 统计期内熟料产量可以根据生料喂料量和生熟料折合系数进行折算,前提是生料喂料计量设备必须 准确可靠,生熟料折合系数准确。熟料产量也可以由熟料放料过磅的方法直接测定。统计期内的燃料消 耗量必须准确计量,燃料的收到基低位热值经过实测确定,每一批燃料用量和燃料热值必须逐一对应。 A.3.11 熟料储存与输送电耗 DB37/ T19202011 14 A.3.11.1 统计范围 对于熟料生产线,熟料储存与输送电耗的统计范围为熟料库卸料设备及相关收尘设备和散装设备等 消耗的电量。对于水泥生产线,熟料储存与输送电耗的统计范围为熟料库底卸料
35、与将熟料输送至水泥调 配库的输送设备及库顶收尘设备的用电消耗。 A.3.11.2 计算方法 熟料储存与输送电耗按下式计算: 1c cs cs p q Q = . (A.19) 式中: qcs统计期内熟料储存与输送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A.3.12 辅助生产电耗 A.3.12.1 统计范围 辅助生产电耗的统计范围为空压机和循环水泵等辅助生产设备的用电消耗。 A.3.12.2 计算方法 辅助生产电耗按下式计算: p q Q fz fz = . (A.20) 式中: qfz统计期内辅助生产系统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P统计期内的熟料或水泥产量,单位为吨(t)。 A.3.
36、13 其他应计电耗 A.3.13.1 统计范围 其他应计电耗的统计范围为用于生产办公系统、化验室、机修和车间照明以及厂区内线路损失电耗 等其他应计入生产的用电消耗。 A.3.13.2 计算方法 其他应计电耗按下式计算: p q Q qt qt = . (A.21) 式中: qqt统计期内其他应计的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 A.3.14 混合材烘干煤耗 A.3.14.1 统计范围 DB37/ T19202011 15 混合材烘干煤耗的统计范围包括统计期内用于各种混合材烘干的燃料,包括烘干炉和其他烘干设备 烘干用油折算的标准煤量。 A.3.14.2 计算方法 混合材烘干煤耗按下式计算:
37、 1816.47000 1000 , = h arnethr hhg p Qp e . (A.22) 式中: Phr烘干混合材消耗的燃料量,单位为吨(t); Ph统计期内烘干混合材的干基产量,单位为吨(t)。 A.3.15 混合材制备电耗 A.3.15.1 统计范围 混合材制备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混合材破碎、入烘干机开始至烘干的混合材成品入储存仓整个混合 材烘干过程消耗的电量。包括混合材破碎机、烘干机传动、收尘设备、喂料设备和相关输送设备等的用 电消耗。 A.3.15.2 计算方法 混合材制备电耗按下式计算: h hzb hzb p q Q = . (A.23) 式中: qhzb统计期内混合材制
38、备的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A.3.16 水泥粉磨电耗 A.3.16.1 统计范围 水泥粉磨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水泥熟料、石膏和各混合材配料库库底开始到水泥入水泥库整个水泥 粉磨过程消耗的电量。包括水泥磨主机、辊压机、选粉机、收尘设备、排风机和输送设备等的用电消耗。 水泥粉磨电耗统计范围见图A.7。 水泥原料调配库 选粉设备 水泥磨(包括辊压 机及V 型选粉机) 原料 水泥 输送设备 水泥 收尘设备 水泥库 图A.7 水泥粉磨电耗统计范围 DB37/ T19202011 16 A.3.16.2 计算方法 水泥粉磨电耗按下式计算: s s s G q Q = . (A.24) 式中:
39、qs统计期内水泥粉磨系统的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Gs统计期内水泥磨系统产量,t。按下式计算: 100 )100( 22 WG G s = . (A.25) 式中: G2水泥磨系统的喂料量,单位为吨(t); W2水泥成品平均水分,。 A.3.17 水泥袋、散装及输送电耗 A.3.17.1 统计范围 水泥袋、散装及输送电耗的统计范围为从水泥成品出水泥库至水泥出厂过程消耗的电量。包括包装 机或散装机、收尘设备和其他输送设备等的用电消耗。 A.3.17.2 计算方法 水泥袋、散装及输送电耗按下式计算: s bz bz p q Q = . (A.26) 式中: qbz统计期内水泥袋、散装及输送系统的用电消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Ps统计期内水泥袋、散装及输送水泥量,单位为吨(t)。 A.4 水泥窑纯低温技术指标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余热回收发电的综合热效率、发电站自用电率、相对运转 率和余热锅炉漏风率等,其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按照 DB37/T 1750 的有关规定进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