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100.01 B 17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 18372011 杀菌剂防治平菇褐斑病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Fungicides against verticillium brown rot of Pleurotus ostreatus Guideline for field efficacy trial 2011 - 03 - 07 发布 2011 - 05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 XXXXXXXX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
2、位: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斌、吴亚玉、金岩、耿军、张福远、信洪波。 DB37/ T XXXXXXXX 1 杀菌剂防治平菇褐斑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平菇褐斑病( Verticillium sp.)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平菇褐斑病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 其他非登记田间药效试 验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和作物、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为平菇褐斑病。 试验作物为平菇。选择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 2.2 环境条件 田间试验应选择在历年发病较重的菇房进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如栽培袋规格、培养料配 方
3、、装料量、培养料湿度和pH、栽培品种、接种期、接种量以及培养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栽培设施条 件)应均匀一致,而且应和当地平菇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相一致。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注明药剂的中文/英文通用名或代号、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生产厂家。试验药剂处理不少于3个剂 量处理。 3.1.2 对照药剂 对照药剂应是已登记注册的,在生产中常用并具有较好药效的产品。对照药剂的类型和作用方式应 同试验药剂相近并使用常用剂量,特殊情况可视试验目的而定。 3.2 小区安排 小区排列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 3.2.1 小区面
4、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袋栽的每小区不少于 50袋(每袋培养料干重不少于 0.7kg);床栽的每小区不少于 5m 2 。 重复次数:最少 4次重复。 DB37/ T XXXXXXXX 2 3.3 施药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施药方式应与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相适应。通常采用无菇料面喷雾处 理。 3.3.2 使用器械类型 选用生产中常用的器械,记录所用器械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如工作压力、喷孔口径)的全部资料。 施药应保证药量准确,分布均匀。用药量偏差不应超过10%。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通常应在第一潮菇出菇前或出菇间歇期第一次喷药,一般间隔3
5、d5d 施药1次,施药次数1次2次。记录施药日期及平菇生育期。 3.3.4 使用剂量和容量 按协议要求及标签注明的剂量使用,通常药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为mg/kg。用于喷雾时,同时应 记录用药倍数和每平方米的药液用量(L/m 2 )。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要求 如使用其他药剂,应选择对试验药剂和试验对象无影响的药剂,并对所有小区进行均一处理,而且 应与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分开使用, 使这些药剂的干扰控制在最小程度。 记录这类药剂施用的准确数据。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资料 试验期间,应记录菇房温度(日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以表示)和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 整个试
6、验期间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因素,如极端的温度和连续阴雪天气而影响菇房内温度、湿 度等均应记录。 4.2 培养料资料 应记录培养料的配方、 pH、水分等。 4.3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3.1 调查方法 袋栽平菇,每小区自然均衡调查5点,每点调查2个菌袋;床栽平菇,每小区自然均衡调查4点,每 点调查0.25m 2 。记载子实体受平菇褐斑病危害情况,按病斑面积占平菇菌盖测量面积的比例分级,记录 感染菌袋数、发病的子实体数量和病级。 分级方法: a) 0 级:无病斑; b) 1 级:病斑面积占菌盖面积的 5%以下; c) 3 级:病斑面积占菌盖面积的 6%10%; d) 5 级:病斑面积占菌盖
7、面积的 11% 25%; DB37/ T XXXXXXXX 3 e) 7 级:病斑面积占菌盖面积的 26% 50%; f) 9 级:病斑面积占菌盖面积的 51%以上。 4.3.2 调查时间及次数 按协议要求进行。通常在平菇子实体菌盖展开、菌盖边缘尚内卷时调查一次。 4.3.3 药效计算方法 按式(1)、式(2)计算: 病情指数 (各级病菇数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菇数 9 100 . (1) 防治效果( %)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100 . (2) 4.4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观察药剂对平菇有无药害。如有药害应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包括子实体有无畸形、变色、生长
8、 发育停滞、不出菇等。此外,也应记录对平菇有益的影响(如促进生长等)。 药害记录内容应包括: a) 造成药害的时间和症状(如抑制生长、枯斑、畸形),并提供实物照片、录像等; b) 药害和逆境因素(栽培方法、病虫害的侵扰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c) 用绝对数值表示药害程度(如果药害能被计数或测量),例如出现药害株率等,或按下列二种 方法记录药害的程度和频率: 1) 将药剂处理区同空白对照区比较,评价药害百分率; 2) 按照药害分级方法记录每小区的药害情况,以-、+、+、+表示: -:无药害; +:轻度药害,对平菇子实体生长有轻度影响; +:明显药害,对平菇子实体生长有显著影响,对产量造成一定损失,
9、品质下降; +:严重药害,平菇子实体生长受阻,产量损失严重。 4.5 对其他病虫害影响 应记录对其他病虫害任何一种影响,包括有益和无益的影响。 4.6 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应称量记录每个小区当茬无病子实体的产量。按下列公式计算每小区生物学效率,评价药剂对平菇 产量的影响。 生物学效率( %) 子实体鲜重 培养料干重 100 . (3) 5 药剂评价 应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殊情况应用相应的生物统计学方法。 登记试验应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要求写出试验报告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DB37/ T XXXXXXXX 4 参 考 文 献 1 NY/T 1464.10-2007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0部分:杀菌剂防治蘑菇湿泡病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杀菌剂防治蘑菇细菌性病害药效试验准 则.2004。